道德經第二十二首:有無 〈原 11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經文導讀】
老子在此利用尋常百姓週遭的日用事物,對真道的妙義作出非常重要之開釋!以這種淺易的比喻來指引世人對『有』『無』的認知,或許有人會深感幼稚!但是老子在此章所欲譂述的真理,兩千多年來又有幾人能真正明白箇中奧義?本首經文前段:『三十輻共一轂‧‧‧有室之用。』這些文字內容可以說是老子以指標月的示道手法,本經文真正的論道重點就在那所指的月亮,也正是最後的這兩句:『故有之以為利(法性、妙有),無之以為用(真如、真空)。』讀者們在此得兔而忘踶,得魚而忘筌可矣!
【經文破譯】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車輪假如沒有預留『中空的轂』,那這個輪子便失去承載車輛的作用。
『窯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燒出來的陶罐就是預留那『虛無的空間』,才能發揮器皿裝物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就要預留能夠進出活動的空間,如此才能發揮提供居住的功能。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說『看得見的』、『摸的著的』有形的物質形體,都只是為了應用上的便利罷了;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卻是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無形的名堂呢。
【讀經心得】
老子在這首經文連續以三句『當其無,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祂的用意非常明白,祂就是借用凡人週遭的尋常事物,來教導世人認識隱藏在物質實體中看不見的另一面向,因此本首經文的重點就在『破相』!所以老子在此總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與“有”是並存的,屬於物質的“有名”老子以鋒利的刀刃來作比喻,利刃背後如果沒有一股力量來主宰應用它,刀刃雖然鋒利也是不能切割東西的!而這股無形的看不見的力量就是老子道學所謂的“無名”(佛言:真如);人的生命現象〈知覺活動〉豈不也是有形的肉體有名(佛言:法性),與無形的靈性無名(佛言真如)相互協調運作下的產物?
“有”“無”(真空妙有)是相互依存的,而真理與生命的實相就隱藏在視之不見、摸之不著、聽之不聞的“無名”之中。這也就是經中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些開示的理論依據了!
老子在此章可以說是將“無名”與“有名”的關係剝析得非常清楚的。老子真是用心良苦啊!看祂老人家在“傳道”就如教導小學生的老師,對著一群稚子循循善誘。
此首經文憨山大師註釋,倒是頗得老子旨趣,現摘錄於下:
【憨山註老】
此言向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意謂人人皆知車轂有用,而不知用在轂中一竅。人人皆知器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之虛。人人皆知室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室中之空。以此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虛無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虛靈無相之心。是知有雖有用,而實用在無也。然無不能自用,須賴有以濟之。故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利,猶濟也。老氏之學,要即有以觀無。若即有以觀無,則雖有而不有。是謂道妙。此其宗也。
老子道德經與【禪宗公案】
奚仲造車
月庵和尚。問僧。奚仲造車一百輻。拈卻兩頭。去卻軸。明甚麼邊事。
無門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機如掣電。
頌曰。
機輪轉處。達者猶迷。四維上下。南北東西。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三首:寵辱若驚 〈原 13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經文導讀】
前首經文以“有”“無”的角度切入說明生命的實相,本章老子更直接從肉身情慾(有名)的觀點來談生命必須借諸靈性(無名)追求性命永生之“真道國度”。
【經文破譯】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與辱都是教人擔驚受怕的事啊!而追究它的根源豈不正是肇因於這汲汲營營於名利慾得的肉身情識?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為何說寵辱若驚?因為『寵』總是上求他人施惠於己,永遠受制於人,所以說這是下策,縱使眼前得寵也是隨時擔心失寵受辱,所以說:『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為何說貴大患若身?因為我之所以有這患得患失不時擔驚受怕的苦厄,就是因為我有這肉身情慾,假如我沒有這有形的物質情識肉體,那我又何來產生這些無可自主之憂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知道以難得的人身來作為修行資糧以獲得進入真道的國度的人,這種人就可把真道託付給他;能夠珍惜這寶貴人身來修道,那麼大道的國度也可以託付給他了!
【讀經心得】
肉身只是生命用來運作的利噐罷了,真正主宰生命其實是無可名狀的心性!
老子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豈不正是為此而作開釋。
老子此章開釋的重要精髓就是這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句中的“有身”“無身”正是修道所需面對的主要課題(佛家第一法印曰:人我執),當生命沒有了這肉身的罣礙,人的生命是否還有某些“無名無形”的存有能讓生命的覺知繼續依止運作? (佛家第二法印曰:法我執) ,學者在此顯然務必深入探討以求其實際之處(老子此首經文如果深入理解,當會發現“佛教三法印”所隱藏的修道成佛之佛法次第機密) ,如果讀者僅以泛泛之言而草率敷衍不求甚解,則必然無法契入老子道學之真諦了,就是有人自以為很懂得佛學佛法,我看也不盡然也!
得寵與受辱都會讓人惶惶恐恐驚悸不安,為甚麼做人會如此辛苦呢?為甚麼凡人總是無法擺脫私慾而熱衷於名利財權的追逐?我想追根究底都是為了求得這個肉身的一時風光,因此才引來如此大患吧!
為何說寵辱若驚?因為得寵與受辱都是仰人鼻息或屈居人下,得與失皆須看人臉色無法自主,所以難免患得患失驚疑不定!
為何說貴大患若身?因為我之所以會有這種驚悸遲疑的憂患,都是因為我太在意這個臭皮囊,假如我能不為這肉身情慾所主宰,那還有甚麼值得憂患的?
因此,修道的人必須棄除情慾之私,甚至捨棄肉身都在所不惜(佛家修佛亦先從“斷離人我執”著手修行)。
----------------------
能精研老子無字天書者,當知佛教有甚多大乘經典發源於中華道家(老子道德經),信之不誣!?
【莊子解老】
《莊子‧天運》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莊子‧在宥》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作者注:莊子此文『天下』一詞與老子本首經文所言之『天下』意義相同,應從道學之聖諦作解,指:『無為之真道國度』。)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六韜。逸文》 姜太公曰:「天下有粟,聖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牧之;天下有物,聖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
《六韜。文韜》
姜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作者注:姜太公此文『天下』一詞與老子本首經文所言之『天下』意義不同,應從君主權力政治謀略之俗諦作解,意指:『王權邦國』。)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經文導讀】
前首經文以“有”“無”的角度切入說明生命的實相,本章老子更直接從肉身情慾(有名)的觀點來談生命必須借諸靈性(無名)追求性命永生之“真道國度”。
【經文破譯】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與辱都是教人擔驚受怕的事啊!而追究它的根源豈不正是肇因於這汲汲營營於名利慾得的肉身情識?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為何說寵辱若驚?因為『寵』總是上求他人施惠於己,永遠受制於人,所以說這是下策,縱使眼前得寵也是隨時擔心失寵受辱,所以說:『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為何說貴大患若身?因為我之所以有這患得患失不時擔驚受怕的苦厄,就是因為我有這肉身情慾,假如我沒有這有形的物質情識肉體,那我又何來產生這些無可自主之憂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知道以難得的人身來作為修行資糧以獲得進入真道的國度的人,這種人就可把真道託付給他;能夠珍惜這寶貴人身來修道,那麼大道的國度也可以託付給他了!
【讀經心得】
肉身只是生命用來運作的利噐罷了,真正主宰生命其實是無可名狀的心性!
老子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豈不正是為此而作開釋。
老子此章開釋的重要精髓就是這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句中的“有身”“無身”正是修道所需面對的主要課題(佛家第一法印曰:人我執),當生命沒有了這肉身的罣礙,人的生命是否還有某些“無名無形”的存有能讓生命的覺知繼續依止運作? (佛家第二法印曰:法我執) ,學者在此顯然務必深入探討以求其實際之處(老子此首經文如果深入理解,當會發現“佛教三法印”所隱藏的修道成佛之佛法次第機密) ,如果讀者僅以泛泛之言而草率敷衍不求甚解,則必然無法契入老子道學之真諦了,就是有人自以為很懂得佛學佛法,我看也不盡然也!
得寵與受辱都會讓人惶惶恐恐驚悸不安,為甚麼做人會如此辛苦呢?為甚麼凡人總是無法擺脫私慾而熱衷於名利財權的追逐?我想追根究底都是為了求得這個肉身的一時風光,因此才引來如此大患吧!
為何說寵辱若驚?因為得寵與受辱都是仰人鼻息或屈居人下,得與失皆須看人臉色無法自主,所以難免患得患失驚疑不定!
為何說貴大患若身?因為我之所以會有這種驚悸遲疑的憂患,都是因為我太在意這個臭皮囊,假如我能不為這肉身情慾所主宰,那還有甚麼值得憂患的?
因此,修道的人必須棄除情慾之私,甚至捨棄肉身都在所不惜(佛家修佛亦先從“斷離人我執”著手修行)。
----------------------
能精研老子無字天書者,當知佛教有甚多大乘經典發源於中華道家(老子道德經),信之不誣!?
【莊子解老】
《莊子‧天運》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莊子‧在宥》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作者注:莊子此文『天下』一詞與老子本首經文所言之『天下』意義相同,應從道學之聖諦作解,指:『無為之真道國度』。)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六韜。逸文》 姜太公曰:「天下有粟,聖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牧之;天下有物,聖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
《六韜。文韜》
姜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作者注:姜太公此文『天下』一詞與老子本首經文所言之『天下』意義不同,應從君主權力政治謀略之俗諦作解,意指:『王權邦國』。)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善哉,善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乃無極!!無極乃玄之又玄,深入虛無,卻永遠不會歸零。老子之道,乃存在主義。探究創生之根源(真道),永不歸零。
老子道德經曰: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創生宇宙的(大道)從哪裡生起,只知(真道)在還沒有上帝之時,(真道)早就存在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四首﹕襲明 〈原 27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經文導讀】
太上開釋道家修道法則重在性命雙修,心物合一的境界是修道證道的最終目的,是以聖人不棄人不棄物!
本首經文之破譯應從道術功夫理論這個角度切入探討。
襲明,承襲修道之法制,依止於(明)也。
老子講的(明)即是佛家言:(開悟),無二無別。
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禪宗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彌勒曰:由緣真如智境,修習復修習…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襲明)(識自本心)都是指證悟一切法止息的(空性真如)而依止修習(般若波羅密多)。
【經文破譯】
『善行無轍跡』
修道入門練氣為先,而真氣之運行,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修道之人純任自然,動靜不失其時,前不知其所出,後不知其所往。太上曰:『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者出于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
『善言無瑕謫』
修道重在心領神會,所謂真法無法,無法可說即是真法,道本無言,言者自失。老子曰:『聖人行不言之教!』
『善數不用籌策』
聖人待人接物,計之以理,度之以情,順理而施,知情而止,宜多則多,當少則少,何需勞用籌策?至於修道功夫,靜養數息亦應數而無數,歸心守一,方合無為之妙!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積精累氣為修道第一要務,所以老子教導修士:塞其兌,閉其門,神氣融融洽洽,內守於丹田方寸之地!知其榮,守其辱,元和自然內蘊,谷神自養。雖無關鍵而不可開矣!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真神真氣之相交,氣包神而凝,神戀氣而定,性命相依,心物交合!此段功夫修煉法程最重自然無為,若有勉強撮合即不然矣,無法持之以久, 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修證大道之聖人,體悟真常之道,其名(不去),佛言:?如來)。人人皆有如來道種,修之即得!聖人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人我一體,故無棄人而常善救人。修道以得一則萬事畢,一即為心物之源,有道聖者與萬物為一體,物我同原,焉能棄物?故無棄物而常善救物矣。
聖者這種濟物利人的無私情操,都是於明心見性後所承襲證悟的真常道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修先天真道以元神為主為善者,以凡身情識慾念為累為不善者;但是元性真神如果沒有凡身肉體性命焉能有所依怙?所以說修道雖然重視元神(真如)為導師,但是也不能沒有肉身情識(諸法種子)作為修道之資材道糧!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修道乃性命雙修,修士如果不知道去珍貴這導師(真如本心),不知道去愛惜這真氣資材(法性種子),能說他是知所修道的聰明人嗎?其實是大大的迷糊了!!
以上所提及的這些性、命、心、物合修的觀念才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妙之法制啊!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純粹是從修道功夫理論作開釋,文章前面數句修道妙言,皆是行家心印,對修道內行之人讀來自然心領神會!文人學者僅從字面上勉強作詮釋,總是無法得其道味!
此章所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善人隱喻蓮花〈真心〉,不善人隱喻污泥〈肉身情識〉,其中奧義在佛家經典《維摩詰所說經》裡有極精采之解說,現在把祂摘錄下來與讀者共享: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礙為種、四顛倒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維摩詰曰:『何謂也。』
文殊師利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蓮子)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蓮華)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何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萬用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詰所說經》曰: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此言二乘人著重無我修定,就像將種子栽培於半空中,而不得蓮花也,何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
真心真性必須從肉身情識中去修練,這就是老子本經文所言:『故善人(蓮華)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淤泥)者,善人之資。』『貴其師(蓮華),愛其資(淤泥)。』仍是修道『要妙』啊!
《六祖壇經》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經文導讀】
太上開釋道家修道法則重在性命雙修,心物合一的境界是修道證道的最終目的,是以聖人不棄人不棄物!
本首經文之破譯應從道術功夫理論這個角度切入探討。
襲明,承襲修道之法制,依止於(明)也。
老子講的(明)即是佛家言:(開悟),無二無別。
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禪宗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彌勒曰:由緣真如智境,修習復修習…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襲明)(識自本心)都是指證悟一切法止息的(空性真如)而依止修習(般若波羅密多)。
【經文破譯】
『善行無轍跡』
修道入門練氣為先,而真氣之運行,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修道之人純任自然,動靜不失其時,前不知其所出,後不知其所往。太上曰:『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者出于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
『善言無瑕謫』
修道重在心領神會,所謂真法無法,無法可說即是真法,道本無言,言者自失。老子曰:『聖人行不言之教!』
『善數不用籌策』
聖人待人接物,計之以理,度之以情,順理而施,知情而止,宜多則多,當少則少,何需勞用籌策?至於修道功夫,靜養數息亦應數而無數,歸心守一,方合無為之妙!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積精累氣為修道第一要務,所以老子教導修士:塞其兌,閉其門,神氣融融洽洽,內守於丹田方寸之地!知其榮,守其辱,元和自然內蘊,谷神自養。雖無關鍵而不可開矣!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真神真氣之相交,氣包神而凝,神戀氣而定,性命相依,心物交合!此段功夫修煉法程最重自然無為,若有勉強撮合即不然矣,無法持之以久, 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修證大道之聖人,體悟真常之道,其名(不去),佛言:?如來)。人人皆有如來道種,修之即得!聖人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人我一體,故無棄人而常善救人。修道以得一則萬事畢,一即為心物之源,有道聖者與萬物為一體,物我同原,焉能棄物?故無棄物而常善救物矣。
聖者這種濟物利人的無私情操,都是於明心見性後所承襲證悟的真常道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修先天真道以元神為主為善者,以凡身情識慾念為累為不善者;但是元性真神如果沒有凡身肉體性命焉能有所依怙?所以說修道雖然重視元神(真如)為導師,但是也不能沒有肉身情識(諸法種子)作為修道之資材道糧!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修道乃性命雙修,修士如果不知道去珍貴這導師(真如本心),不知道去愛惜這真氣資材(法性種子),能說他是知所修道的聰明人嗎?其實是大大的迷糊了!!
以上所提及的這些性、命、心、物合修的觀念才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妙之法制啊!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純粹是從修道功夫理論作開釋,文章前面數句修道妙言,皆是行家心印,對修道內行之人讀來自然心領神會!文人學者僅從字面上勉強作詮釋,總是無法得其道味!
此章所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善人隱喻蓮花〈真心〉,不善人隱喻污泥〈肉身情識〉,其中奧義在佛家經典《維摩詰所說經》裡有極精采之解說,現在把祂摘錄下來與讀者共享: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礙為種、四顛倒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維摩詰曰:『何謂也。』
文殊師利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蓮子)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蓮華)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何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萬用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詰所說經》曰: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此言二乘人著重無我修定,就像將種子栽培於半空中,而不得蓮花也,何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
真心真性必須從肉身情識中去修練,這就是老子本經文所言:『故善人(蓮華)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淤泥)者,善人之資。』『貴其師(蓮華),愛其資(淤泥)。』仍是修道『要妙』啊!
《六祖壇經》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五首:天下之交 〈原 61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上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上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於人,小國不過欲入事於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經文導讀】
老子在此雖言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應對態度,其實本意是藉此隱喻修道有關元神與元氣之間的相互關係!大國比喻元神〈無名、真如〉,小國在此比喻為元氣〈有名、法性〉,修道之人不但心神要處下謙柔,安靜內守,就是自身真氣也一樣需要沉穩厚重!
【經文破譯】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
大國(隱喻心神)要像處於低處下游的湖海,要取法於天下柔靜的母性。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若觀察天下間雄性與雌性的交配,牝常以靜來取勝於牡,柔順安靜的雌性總處於下位。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上大國,則取大國。』
所以說大國(隱喻:心神)想取得小國(隱喻:精氣)便須自謙自抑,收拾驕傲之氣,勿盛氣凌人,如此必為天下之所歸服;小國要取得大國的信任保護,也要學“牝”的柔順安靜,甘心居下以奉承於上,這樣大小國間秉持謙柔和順的作風,自然就可相安無事吧!
『故或下以取,或上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於人,小國不過欲入事於人。』
所以或大國以謙柔待於下,或小國以恭順承乎上,大國也不過是想兼畜小國而獲得小國的服從,小國也不過想自求生存而求得大國的保護罷了。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如此各取所需,各得所欲,豈不兩全其美?但是能掌握優勢的大國還是先謙卑處下的好!
【讀經心得】
修道是由〈大國〉真心誠意開始的,修煉的真心要先能觀守於丹田下腹,靜待〈小國〉真一之炁的賓服!
所以老子曰:
『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第三十二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第二十六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第三章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第十二章
此中精義皆是指陳修道必須將心神(大國)觀照內守於腹下丹田氣海(小國),絕非如一般註解:『為政者只要添飽人民的肚子就好!』或『大國併吞小國與小國承歡大國』 等等政治謀略思想;學者若以這樣思維邏輯來註解《道德經》顯然對道家學術是很無知的!
【佛道會通】
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老子曰:常無(真如),欲以觀其妙。常有(法性),欲以觀其徼。
【經文教佶】
此章文句稍有爭議,通行本『天下之交』一句植於『天下之牝』之前,如此安排有違文義之通順,顯然不妥,因有帛書版本『天下之牝』先於『天下之交』一句可互做比較參考之教佶依據,故更正之。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金人銘》: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
.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上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上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於人,小國不過欲入事於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經文導讀】
老子在此雖言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應對態度,其實本意是藉此隱喻修道有關元神與元氣之間的相互關係!大國比喻元神〈無名、真如〉,小國在此比喻為元氣〈有名、法性〉,修道之人不但心神要處下謙柔,安靜內守,就是自身真氣也一樣需要沉穩厚重!
【經文破譯】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
大國(隱喻心神)要像處於低處下游的湖海,要取法於天下柔靜的母性。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若觀察天下間雄性與雌性的交配,牝常以靜來取勝於牡,柔順安靜的雌性總處於下位。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上大國,則取大國。』
所以說大國(隱喻:心神)想取得小國(隱喻:精氣)便須自謙自抑,收拾驕傲之氣,勿盛氣凌人,如此必為天下之所歸服;小國要取得大國的信任保護,也要學“牝”的柔順安靜,甘心居下以奉承於上,這樣大小國間秉持謙柔和順的作風,自然就可相安無事吧!
『故或下以取,或上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於人,小國不過欲入事於人。』
所以或大國以謙柔待於下,或小國以恭順承乎上,大國也不過是想兼畜小國而獲得小國的服從,小國也不過想自求生存而求得大國的保護罷了。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如此各取所需,各得所欲,豈不兩全其美?但是能掌握優勢的大國還是先謙卑處下的好!
【讀經心得】
修道是由〈大國〉真心誠意開始的,修煉的真心要先能觀守於丹田下腹,靜待〈小國〉真一之炁的賓服!
所以老子曰:
『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第三十二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第二十六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第三章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第十二章
此中精義皆是指陳修道必須將心神(大國)觀照內守於腹下丹田氣海(小國),絕非如一般註解:『為政者只要添飽人民的肚子就好!』或『大國併吞小國與小國承歡大國』 等等政治謀略思想;學者若以這樣思維邏輯來註解《道德經》顯然對道家學術是很無知的!
【佛道會通】
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老子曰:常無(真如),欲以觀其妙。常有(法性),欲以觀其徼。
【經文教佶】
此章文句稍有爭議,通行本『天下之交』一句植於『天下之牝』之前,如此安排有違文義之通順,顯然不妥,因有帛書版本『天下之牝』先於『天下之交』一句可互做比較參考之教佶依據,故更正之。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金人銘》: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六首:行無行〈原 69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經文導讀】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這句話是破譯本章之重點,老子的意思是說:『修道事業是純屬內在心靈的鍛鍊,就像與看不見的敵人打一場無形的戰爭。』
【經文破譯】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兩軍交戰有一句名言 : 『我不敢逞一時之強勢而佔於主位,我更不敢逞一時之躁進而鋒芒畢露。』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我現在要開示的道理可是一種:『欲行無其腿,欲捉無其手,欲持無有兵器,欲扔無見其敵,的無形之戰爭!』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
雖然這是一場“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形的、不見其敵的戰爭,但是你可千萬不能太輕敵啊!如果你太輕視這無形的對手,你將因此而喪失你“生命之寶”呢!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所以說不論面對的是血肉相搏的“有形”戰爭,或是修道上面對心靈層次的“無形”爭戰! 當兩軍相抗衡,這時必然是能“哀其心”者穫得最後的勝利!
【讀經心得】
這一章主要還是從“有形與無形”兩個境界來開示征服對手的道理!修道大業正如兩兵交戰, 一、不可輕敵, 二、必具哀兵之心。如此則勝券在握矣!
所謂:『善兵者果而已,不可以取強‧‧物壯則老,老則不道,不道早已。』不管是處有形的“人間道”或是修無形的“天之道”這些道理都是一貫通用的。
《大明高僧傳》與《續傳燈錄》釋妙普的詩句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
.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經文導讀】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這句話是破譯本章之重點,老子的意思是說:『修道事業是純屬內在心靈的鍛鍊,就像與看不見的敵人打一場無形的戰爭。』
【經文破譯】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兩軍交戰有一句名言 : 『我不敢逞一時之強勢而佔於主位,我更不敢逞一時之躁進而鋒芒畢露。』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我現在要開示的道理可是一種:『欲行無其腿,欲捉無其手,欲持無有兵器,欲扔無見其敵,的無形之戰爭!』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
雖然這是一場“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形的、不見其敵的戰爭,但是你可千萬不能太輕敵啊!如果你太輕視這無形的對手,你將因此而喪失你“生命之寶”呢!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所以說不論面對的是血肉相搏的“有形”戰爭,或是修道上面對心靈層次的“無形”爭戰! 當兩軍相抗衡,這時必然是能“哀其心”者穫得最後的勝利!
【讀經心得】
這一章主要還是從“有形與無形”兩個境界來開示征服對手的道理!修道大業正如兩兵交戰, 一、不可輕敵, 二、必具哀兵之心。如此則勝券在握矣!
所謂:『善兵者果而已,不可以取強‧‧物壯則老,老則不道,不道早已。』不管是處有形的“人間道”或是修無形的“天之道”這些道理都是一貫通用的。
《大明高僧傳》與《續傳燈錄》釋妙普的詩句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七首:配天之極 〈原 68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經文破譯】
『善為士者不武。』
真正富有智慧的武士是不會隨便利用武力去壓制別人的。
『善戰者不怒。』
善於爭戰的將領總能保持冷靜不會隨便動怒而失去理智!
『善勝敵者不與。』
能夠克敵致勝的常勝軍絕對不會隨便與敵交鋒展現軍力。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領導統馭將士的主帥總是虛懷若谷絕不會氣勢凌人!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兩軍交戰中能夠善勇而不武、善戰而不怒、善勝而不與、善用而不驕,豈不就像善於
修道德的聖人一樣?無為不爭而善“得”!謙柔守辱而善“用人之能”!如此也可以算是達到順應自然、體合天性的極至成就了。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是針對作為一個成功的勇者、主帥的特質作觀察,並藉此導入作為修道者的借鏡!老子哲學:為而不爭,謙柔守辱。是此文之開釋重點!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經文破譯】
『善為士者不武。』
真正富有智慧的武士是不會隨便利用武力去壓制別人的。
『善戰者不怒。』
善於爭戰的將領總能保持冷靜不會隨便動怒而失去理智!
『善勝敵者不與。』
能夠克敵致勝的常勝軍絕對不會隨便與敵交鋒展現軍力。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領導統馭將士的主帥總是虛懷若谷絕不會氣勢凌人!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兩軍交戰中能夠善勇而不武、善戰而不怒、善勝而不與、善用而不驕,豈不就像善於
修道德的聖人一樣?無為不爭而善“得”!謙柔守辱而善“用人之能”!如此也可以算是達到順應自然、體合天性的極至成就了。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是針對作為一個成功的勇者、主帥的特質作觀察,並藉此導入作為修道者的借鏡!老子哲學:為而不爭,謙柔守辱。是此文之開釋重點!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八首:不亡者壽〈原 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雖然文字簡明,其中還是蘊含著有關修道功夫理論與修練次第推展的論述。讀者用心體會便知箇中奧妙!
【經文破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明白外在的事物,了解他人的好壞善惡,只要利用世間的聰明才智去做觀察判斷即可。要想明白自己生命的根源實相,就必須以清靜之心向內自我觀照而獲得靈性的開悟才行。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要戰勝別人,就要孔武有力;要戰勝自己,改變自我內在的氣質獲得生命覺知的昇華,那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力了。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夠知足而心無貪慾,這樣真氣才能不斷累積而淳厚。
能夠勤苦修道自強不息的人,必定有很大的志氣才行。
能夠無為入定清虛守一,不失真道境界的人可謂久矣。
能夠肉身歿滅性命靈覺卻常存不死,這才算真正長壽。
【讀經心得】
經文最後兩句話:『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也就是本書第三十三首經文所言:『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就是老子開示眾人修道的最終極目標。
【莊子解老】
《莊子‧駢拇》
『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不可言德。』
以上即是莊子針對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下之註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雖然文字簡明,其中還是蘊含著有關修道功夫理論與修練次第推展的論述。讀者用心體會便知箇中奧妙!
【經文破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明白外在的事物,了解他人的好壞善惡,只要利用世間的聰明才智去做觀察判斷即可。要想明白自己生命的根源實相,就必須以清靜之心向內自我觀照而獲得靈性的開悟才行。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要戰勝別人,就要孔武有力;要戰勝自己,改變自我內在的氣質獲得生命覺知的昇華,那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力了。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夠知足而心無貪慾,這樣真氣才能不斷累積而淳厚。
能夠勤苦修道自強不息的人,必定有很大的志氣才行。
能夠無為入定清虛守一,不失真道境界的人可謂久矣。
能夠肉身歿滅性命靈覺卻常存不死,這才算真正長壽。
【讀經心得】
經文最後兩句話:『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也就是本書第三十三首經文所言:『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就是老子開示眾人修道的最終極目標。
【莊子解老】
《莊子‧駢拇》
『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不可言德。』
以上即是莊子針對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下之註解。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老子與莊子玩公案(煉精化氣)~
道德經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經文導讀】
以上這一首經文正是老子教導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所能獲得的證量境界與此階段功夫修練所應堤防注意的關鍵法則!
【經文破譯】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炁(異熟種子),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異熟種子)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都是與精氣之益生的妙用有關。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知止可以不殆。】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修道修佛的功夫,重在無所得心,則修行於自身的生命能量從杳無中來,(異熟種子流注)源源不絕灌輸,若如法修習,行者獲得身心之平衡健康,不在話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讀經心得】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謎語,用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奧義!所以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我們對道家的學問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對應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孰能以無為首】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以生為脊】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以死為尻】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功夫境界作妙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
“以生為脊”→弱其志,強其骨,修道可因真氣之運作而強壯體魄。
“以死為尻”→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佛道會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彌勒菩薩曰:
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即是
老子曰: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以上老子與彌勒菩薩開示完全相同的實修功夫之證驗,都是強調神氣交融(累積真氣、異熟種子)無二無別。
.
道德經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經文導讀】
以上這一首經文正是老子教導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所能獲得的證量境界與此階段功夫修練所應堤防注意的關鍵法則!
【經文破譯】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炁(異熟種子),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異熟種子)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都是與精氣之益生的妙用有關。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知止可以不殆。】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修道修佛的功夫,重在無所得心,則修行於自身的生命能量從杳無中來,(異熟種子流注)源源不絕灌輸,若如法修習,行者獲得身心之平衡健康,不在話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讀經心得】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謎語,用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奧義!所以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我們對道家的學問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對應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孰能以無為首】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以生為脊】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以死為尻】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功夫境界作妙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
“以生為脊”→弱其志,強其骨,修道可因真氣之運作而強壯體魄。
“以死為尻”→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佛道會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彌勒菩薩曰:
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即是
老子曰: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以上老子與彌勒菩薩開示完全相同的實修功夫之證驗,都是強調神氣交融(累積真氣、異熟種子)無二無別。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73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老子與莊子玩公案(煉氣化神)~
道德經第三十首:萬物自化 〈原 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是承接上首經文內容而作開釋的;老子在此所談的正是從上首經文所開示的功夫證境昇華到更高層次的功夫境界來作開釋。上章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精化氣”,而這章所開示的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炁化神”。在前首經文裡老子告誡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不可生起貪得之慾望;而於本章“練炁化神”的法程中祂老人家又將有何指示呢?讓我們來虔心領受老子大破天機的開示吧!
【經文破譯】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真道永恒的存在著,雖然祂所存在的是無為之國度,但事實上祂卻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創生者,所以真道雖然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性命的真心(侯王、真如)去守住真道無為的境界(由緣真如智境),那麼聚積在身上的有形有質的“後天真氣”(阿賴耶識中自相異熟種子)自然會化歸銷融於真道的無為無形之國度!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當修道者的“精神元氣”溶化回歸真道的無為國度,這時修道者會有特異能力的暴發展現,即所謂神通化境的湧現,這時如果修士不能自我把持如如不動的無為心性(由緣真如智境),就很容易著迷於對特異功能的貪娈追求而自毀道量!這時修士應該繼續堅守無為的道境,讓真朴之道來鎮服這些蠢蠢欲動的,想去炫耀運用神通的慾望!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只要修士能繼續無為無知的靜守於真朴之道境(由緣真如智境),那麼即將升起的私慾也將平息,一起消融於無何有之鄉。〈老子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交傷,故德交歸焉!』〉
『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修士能除情棄慾保持虛極靜篤,那麼生命的構成元素“無名元神”(真如)與“有名精炁”(法性)也就能相安相忘於無為真道之天下(佛性法身一合相),而獲得性命靈性之常存了!
(老子曰: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關尹子曰: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得鬼神服矣。)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莊子又另外虛擬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三名仙人,祂們也以機鋒妙語來試探對方!
『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作者注:莊子這裡講的就是老子所言:『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相與”“相為”就是“相處交誼”的意思,未修道之凡人是以情識肉身語言來互相應對交往,這是有為有形的應酬交際,修道有成之聖人以靈性相互溝通,是屬於(意成身)與(意成身)的交往,是無為無相的,屬於靈性層次的溝通!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作者注:莊子書言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老子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道家聖者經練氣化神的功夫修練而證入意成身境界,可以得大神通、大自在,能自由運轉真道的精純能量,聚則歸常、散則成器。即是老子所謂:『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以為官長。』的奧義;又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指修道之最終目的乃是入於死生兩忘的境界!所以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
(作者注:於是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心有默契相視而笑,遂相與為神仙道侶。)
【佛道會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老子曰: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即是
由緣(真如境智)
無名之朴,即真如。以上兩者講完全同樣的實修功夫之證驗。
維摩詰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
道德經第三十首:萬物自化 〈原 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是承接上首經文內容而作開釋的;老子在此所談的正是從上首經文所開示的功夫證境昇華到更高層次的功夫境界來作開釋。上章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精化氣”,而這章所開示的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炁化神”。在前首經文裡老子告誡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不可生起貪得之慾望;而於本章“練炁化神”的法程中祂老人家又將有何指示呢?讓我們來虔心領受老子大破天機的開示吧!
【經文破譯】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真道永恒的存在著,雖然祂所存在的是無為之國度,但事實上祂卻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創生者,所以真道雖然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性命的真心(侯王、真如)去守住真道無為的境界(由緣真如智境),那麼聚積在身上的有形有質的“後天真氣”(阿賴耶識中自相異熟種子)自然會化歸銷融於真道的無為無形之國度!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當修道者的“精神元氣”溶化回歸真道的無為國度,這時修道者會有特異能力的暴發展現,即所謂神通化境的湧現,這時如果修士不能自我把持如如不動的無為心性(由緣真如智境),就很容易著迷於對特異功能的貪娈追求而自毀道量!這時修士應該繼續堅守無為的道境,讓真朴之道來鎮服這些蠢蠢欲動的,想去炫耀運用神通的慾望!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只要修士能繼續無為無知的靜守於真朴之道境(由緣真如智境),那麼即將升起的私慾也將平息,一起消融於無何有之鄉。〈老子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交傷,故德交歸焉!』〉
『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修士能除情棄慾保持虛極靜篤,那麼生命的構成元素“無名元神”(真如)與“有名精炁”(法性)也就能相安相忘於無為真道之天下(佛性法身一合相),而獲得性命靈性之常存了!
(老子曰: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關尹子曰: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得鬼神服矣。)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莊子又另外虛擬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三名仙人,祂們也以機鋒妙語來試探對方!
『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作者注:莊子這裡講的就是老子所言:『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相與”“相為”就是“相處交誼”的意思,未修道之凡人是以情識肉身語言來互相應對交往,這是有為有形的應酬交際,修道有成之聖人以靈性相互溝通,是屬於(意成身)與(意成身)的交往,是無為無相的,屬於靈性層次的溝通!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作者注:莊子書言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老子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道家聖者經練氣化神的功夫修練而證入意成身境界,可以得大神通、大自在,能自由運轉真道的精純能量,聚則歸常、散則成器。即是老子所謂:『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以為官長。』的奧義;又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指修道之最終目的乃是入於死生兩忘的境界!所以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
(作者注:於是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心有默契相視而笑,遂相與為神仙道侶。)
【佛道會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老子曰: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即是
由緣(真如境智)
無名之朴,即真如。以上兩者講完全同樣的實修功夫之證驗。
維摩詰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