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諸佛之本性,佛性乃實相,不二無對,如果把(眼見佛性)註解成看見佛性,那麼就落入(我見)與(所見),有能有所,就違背佛性不二,(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勝義諦。
所以說:將眼見佛性註解成(看見)(佛性)是非常外行的錯誤知見!!

老子道德經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修道修佛其終極佛果是講:
“容乃公”(如水滴溶入大海,同一鹼味)
“公乃全”(與道合真,獲得全體大用也),即佛家所謂(圓覺),圓滿覺性即是眼見“親證”佛性。而不是用眼去見到甚麼東東!!
以是之故,諸佛眼見佛性而得了了。
十地菩薩摩訶薩眼見佛性猶不了了。
一切眾生乃至九地,只能聞見佛性。

於此可知,會把(眼見佛性)解釋成(看見)(佛性)實在是對於佛法的嚴重無知、嚴重外行!!

既然佛性乃無漏不二實相勝義諦,為何還分成(佛性)(法身)(一合相)!?

何謂佛性!?何謂法身!?何謂一合相!?

老子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為何無漏真常實相(一合相)要分佛性與法身!?
法身佛性於無漏界,乃不二之一實相印,第一義諦無有分別!!
但,因為佛性法身一合相,啟動創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於有漏法界,佛性(唯識實性)主(心識)的流轉。
於有漏法界,法性(種子流注)主(物質)的演化。
換個角度來看!!
於有漏法界吾人心識流轉(唯識法相),當修行回歸無漏不二實相,即稱(眼見佛性)。
於有漏法界一切物質化生,若尋其根源,終究亦回歸無漏不二實相,即稱(證入法身)。
以是之故,究竟佛果大般涅槃(眼見佛性)(證入法身),佛性法身一實相印,又稱(聖法如來藏)

以此可知,稱佛性、稱法身,是方便說,為了便利於理解講述有漏法界(心)(物)交纏的現象

老子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即是講無漏佛性)
有名,萬物之母。…(即是講無漏法身)

常無,欲以觀其妙;…(即是講有漏界真如根本智)
常有,欲以觀其徼。…(即是講有漏界種子法流注)
此兩者,…(佛性)(法身)
同出而異名,…(同由無漏實相一合相流出)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佛性、法身因粗化而創生整個有漏法界,般若智慧於焉展現,玄妙不可思議)
眾妙之門。…(圓覺經: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流出一切菩提涅槃,教授菩薩…)

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Sherlock 寫: 週三 1月 29, 2025 7:17 pm 第二章 禪定的基本原理及指導思想(續)
無上瑜伽獨具多種氣、脈、明點修法,通過理順氣、調制氣,打通脈結,堅固明點,令智慧氣進入中脈,以期改變煩惱生起的生理機制、物質基礎,達到淨化心靈、自宰其心乃至明心見性的目的。無上瑜伽部本尊法的圓滿次第或正分,即專以煉氣脈點為内容,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等,便是用來修煉氣脈點的手段,其中寶瓶氣、金剛誦等氣功,旨在煉氣,從控制呼吸之氣入手,逐漸使呼吸變慢,業氣出入漸少,從而使智慧氣得以入住融於中脈。無上瑜伽對煉氣最為重視,認為氣與意念關係極為密切,《虛空藏經》云:「此心極難調伏者,由氣與心所緣異。」密典中常比喻說:心如跛子,氣如盲馬,人乘馬而奔馳,心乘氣而紛遝。心不定則氣亂,氣亂則心亦難定,故入定之要,莫過於以調息之韁,制伏氣馬,隨氣之漸伏,念亦空寂,心空念寂,則氣自然入住於中脈。當周身五大氣皆入、住、融於中脈時,心寂定至極,粗細妄念粉碎,本有心地智慧光明便會迸露。拙火定則主要煉化明點(紅白大),由專注觀想之力,激發臍下生法宮內蘊藏的拙火,調動潛在的陽性生命能量沿中脈上升於頂,熔化頂上陰性白菩提下降,於下降時所生空樂不二的禪定覺受上,本有心光也會迸露。修氣修明點,皆須觀想、打通中脈。如法修修氣脈點,不但能開發般若智,而且易生身體上的效應,使人身體輕輕健,無病無惱,容光煥發,返老還童,乃至長命不死,如《恆河大手印》所云:「長命黑髮相飽如滿月,光采煥發力大如獅子」。

心氣不二的要義,八邦親尊仁波切《甚深內義根本頌自注》結尾總結說:所謂氣,為一切有情俱生圓滿身(報身)之因,所謂心,為一切有情無始以來俱生法身之因:「無二者,此心氣二者,俱生和合,非二單分相加,於未證菩提間,不為忽然所起垢染習氣所壞;其既證菩提,則無礙而得不死甘露身之果。」意謂心、氣二者不可分離,從來形影不分,同時生起(俱生),兩者的這種不二關係乃本然如此的本性,不會因無明煩惱而有所改變。心氣無二謂「兩者顯現為一」,非伴侶關係,非各有其實體,非一加一的關係,而是一體兩面或一體二用,從不同的角度名其為心、名其為氣,喻如日與日光,日如心,光則如氣。這種不二「俱生無二」。心氣不二又分為無生心氣無二、大樂心氣無二二義。無生心氣無二,謂心與氣之性從來沒有分別,皆空寂無生(無實體出生),本性清淨。大樂心氣無二,謂心與氣雖然自性本空,而當心識與其空的本性「相應」(一致)時,能出生內心可領受到的「俱生大樂」,此大樂與所證空性不二,與證空性之真心同時生起,謂之「樂空不二」。無生心氣無二,指本然如是之理,大樂心氣無二,是由修無上瑜伽特有的氣脈明點法所證之果,其所領受的空樂無二之大樂,蓋由智慧氣作用於自心而生。

無上瑜伽的心氣不二論,不僅僅為破除心外覓法的偏執而強調境唯是心或境不離識,而且重視物質,通過氣這一中介,溝通了心物之間一體不二的關係。心氣不二論既可用於觀察心身關係,也應用於觀察心境、依正關係。不僅眾生的身心唯是心氣,即心所認識的宇宙萬有,也應唯是心氣,為心與氣的變現,以心、氣為本體。吉祥長壽女即說:「凡所顯皆無自性,所緣唯是心氣。」張澄基《佛學今詮》解釋說:「心氣無二就是說,一切世、出世法,皆由明覺之心和無限之動能所投射變現而成。」物質世界,佛學攝於色蘊,按《集智金剛經》等,色蘊以黃色的地大之氣為體。用現代物理學的觀念,這種說法可解釋為:一切物質現象,都以某種本原的能量為本質。廣義相對論證明,質、能一體,可以互換(E = mc²),其實質都是場,氣化色蘊,可謂能變為質,而使能變為質,形成結構複雜、紛紜萬象的物質現象之力量、資訊處理者或深層原因,只能歸結於心識。阿賴耶識儲藏各種種子、處理一切資訊的功能,應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因素;末那識執受自我的作用,應是形成一切生命現象不可或缺的主導因素;前六識製造影像像符號的作用,應是形成一切認識或經驗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身之氣内外運行,周流不息,在阿賴耶識的執持處理下,内外氣或人體能量與天地能量不斷交流,不斷攝取排泄,不斷自我複製,可謂人體生命活動的實質。從心氣不二的立場來看,心與境、依報與正報、主體與客體之間,為心氣互相依存、互相交參滲透的一體關係。此所謂氣,不僅是無上瑜伽所重視的呼吸之氣,還應損從飲食中攝取的營養、日光、負離子、放射線、排泄物、工業和車輛排放的廢氣、居室裝修的各種放射物等外氣,這些氣與我人身心的不二關係,乃是今日,生理學、心理學、生態學、天文學等學科的常談。

...

據說西方世界很多名人政要修練密宗緣故都是出於此之東方神秘的氣(功)
善哉~善哉~~氣即異熟種子也。異熟種子又分自共相。

神回氣自伸,氣足神乃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阿賴耶識為一切戲論習氣染雜諸行界,略彼諸行(不起分別染雜心,不落阿賴耶識五蘊熏習機制)…則第七末那識可以轉緣於異熟種子流注境界,打破(雜阿含所謂:齊識而返,不能過彼的五蘊熏習桎梏),而破除我執。
修觀行者,即是由此入於禪定(證悟唯識實性,真如空性),乃至發起般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禪宗所謂(開悟明心)。
成唯識論曰: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行者自此登大乘菩薩位階,開展修習法住智(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老子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為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致虛極,守靜篤,即是,(修觀行者略彼阿賴耶識中諸行界)。
萬物並作,即是(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吾以觀復,即是(背塵合覺)。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即是(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復命曰常,即是(證悟真如)。
知常曰明,即是(開悟明心,開展般若)
不知常,妄作凶。即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新老怪 寫: 週五 1月 31, 2025 9:31 am 本自圆满 不假修证
古德云:“古来多少豪杰,都埋在工夫堆里。”这一句直指此我 本来现成是佛。
古德又云:“汝要求道,无你用心处?”起一丝毫念 要求便不是。
试问:“又不用心,又不要求,如何能得?”
曰:“若有所得便不是。”
客曰:“又不用心,又不要求,又不要得,想此我现现成成就是么?”
曰:“如是如是,千古如是,而今当下如是,还要用心求么?设有所得,即是污染,此我上还加得一点物事么?果能信得此我,将世法佛法一切丢开,随缘日用,穿衣吃饭,困来打眠,并无一点工夫,管保成佛去。”
客曰:“老人言,并无一点工夫,管保成佛去,南泉还要纳些些,弟子想来,南泉还不及老人。”

曰:“此中有说,子不能细心究取。汝果能不用心,不求得,总无一点工夫,当下这些些子即时现前,不由你不欣然收纳。原来向日漠天野地乱求,却在这里最亲最切最近最有味。经历此些些过,久之一并皆无,哪里有我用工夫处。南泉认得这水牯牛后,思量保任他,拟向东,似向西,总不是,遂收纳到这些些田地,即云:‘总不见得也。’无亲无切无近无味,亦并无纳,无些些,惟穿衣吃饭,坐享无为正位而已。我所言乃当下究取,南泉虽略有工夫,而即扫去,微有差别,当细心审之。若不知此些些,还是粗心汉。世有大心菩萨,其所见彻三千大千世界。有细心菩萨,其所见彻一毫毛头上些些子。惟此我本大本细,能大能细,非大非细,故能见大见细,所历皆彻,谓之圆满,与佛平肩。”

只要认得此我后,当自思惟,自家性情,还是一任无为 而至圆满?还是一任观察 而至圆满?还是或有时无为,有时观察而至圆满?六祖教人定慧双修,石霜教人 如大死人去,大慧教人 越思想越明白。盖此我本来本圆满,不假修证,因结习重故,不得不修。
修之云者,乃修去此结习,非修此我也。
此我如太虚,太虚如何修?增得些否?减得些否?ㄨ当自思,当宗那一说而行之。
以上湛愚老人(心燈錄)內容,就是講到修佛的終極佛果!!
其論法角度,即是以成佛的最高層次,
講述:
個人佛法實修的(功夫理論),與創生實相本體的(境界理論)之終極冥合。
真如遍一切處,不染一法,卻能知一切法,從法性(實相法身)到宇宙萬法芸芸眾生(法之末流),從古至今(亙貫時空因果),有漏無漏徹頭徹尾,無有一法能能須臾或離真如(覺性、佛性)。
因此,可以簡白言之,佛教無他,回歸真如而已,圓覺即是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
故說:佛性乃諸佛本性!!
既然修佛者已得融入(合體)真如、眼見佛性、無上正等正覺,那麼,還有甚麼可囉哩囉嗦!?若有人想學狐狸做略,可以唱段歌仔戲:
(連此呼吸,都是多餘啊~~)
所謂佛者,我即宇宙,宇宙即我!!
不是嗎!?
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法流法行,法住法相,法爾如是~~
老子曰:知常溶,溶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申論佛法,必須(個人功夫理論與創生境界理論),配合佛教三法印,相互參詳,待得融會貫通,則頭頭是道、道道必佛。
否則,天馬行空,腳不著地,講一大堆連自己都不知所云,終究流於泛泛之談!!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三十一首﹕小國寡民 〈原 80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經文導讀】
關於這首經文我們可以從『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個不同的角度層次來分別破譯老子這首經文。

【經文破譯一】
從『世間法』來破譯:
以世俗的思維來解說,這是老子藉以描述心目中的桃花源,一個理想中的國度。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治理一個國土很小人民很少的小國小邦,絕對要避免使喚軍隊步卒而大動干戈,要讓國內的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而不會隨便遷徙流離他鄉。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主政者能時時為百姓的福利作著想,完全不以苛政迫害人民,這樣就是有車船的便利也沒有人會去搭乘遠遊;就是有兵甲武力,也沒有陳列動用的必要。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要讓百姓回復到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型態,過著無有憂慮的淳樸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吃的是粗食淡飯,卻甘之如飴;穿的是粗布褐衣,卻覺得合身美麗;住的雖是草房陋室,卻認為很安適;對於簡單樸素的風俗人情,皆能自得其樂。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時就是鄰國的靠的很相近,雞啼狗吠的聲音都能早晚相聞,但因為百姓生活安定滿足,人民從生到死也都不想遷移往來。

【經文破譯二】
從『出世法』來破譯:
從修道治身的層次來理解老子這首經文的真諦,這是太上在告誡年老體衰的修行人,要知嗇惜自身僅存不多的精氣神,不可再讓其任意發散於外。全首經文都依此奧義作隱喻說明。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年老體衰,精力已經大大耗散的修道者,治理這個老邁的身心,就像治理一個地小人疏的小小國家,就是還有一些放不下的經營衝動,還有一些可供使喚的精力,你也要嗇惜這些僅存的精氣神,不可任意使用再加浪費。要讓自我的情慾知覺警惕到生死大事的逼近,而不敢再往外多耗散這些支持生命的珍貴能量,神氣與精力!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這時就是有舟船車馬來載運,你也不可以再遊心於外在的物慾世界,就是還有與人爭強的餘力,你也要謙下忍辱不與世爭。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這時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自己體內尚存的精氣神,能重新收回相交於丹田小腹中,就像回歸嬰兒時期無知無識,僅一團天真與和氣在抱的淳樸之境。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時在生活上要降低對物慾的享受與追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要將日常的食、衣、住、行由繁華奢侈趨向於恬淡安寧。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年老氣衰的修士啊!縱使外界五光十色物慾橫流,名利財色的誘惑僅僅就此一層皮曩之隔,但是立志於性命雙修的修道者,是絕對會堅持珍惜這僅存不多的生命之寶,直至老死也不會再讓一身珍貴的精、氣、神,隨便的浪費在與他人的無謂的應酬交際上!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小國寡民)所隱喻的修行層次與第二十九首(萬物將自賓)可互為參考,這兩首經文內容可以說都在修行入門『練精化氣』的法程基礎上作開釋的。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復。早復是謂重積德!』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三十二首:治大國〈原 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經文導讀】
老子在這首經文所要開釋的道理與之前一首(萬物自化)內容是一致的,只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差異罷了!老子在前首經文說:『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僕。』本首經文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兩者都是在開釋“練炁化神”再昇華到“練神返虛”所必須注意的心性修練重點。這一章老子所提及的“鬼”字是用來隱喻修道者的“情慾”,我們必須先掌握隱藏在老子言語中的祕意,才能正確的破解此首經文之奧義。

【經文破譯】
『治大國若烹小鮮。』
修道進入“練炁化神”的功夫法程,在肉身生命上已累積極為厚實的真炁能量,老子以“大國”來比喻修士這時的道量,修道之人於此境界頗有所得,也最容易於此時升起驕傲炫燿與奢求貪得的意念,這對累積於自身能量的深化與昇華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子告誡處於這種功夫境界的修道者必須:『治大國若烹小鮮。』烹調小魚要小心的煎煮,是不可以翻來覆去的任意攪動以免魚肉都被攪爛攪糊了。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蒞天下”就是前章所提及的“鎮之以無名之朴”。
“其鬼不神”就是前章所提及的“夫亦將無慾”。“鬼”在此隱喻“七情六慾”;“不神”意指不得伸張興起。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並不是修道者完全喪失了情慾知覺之心,而是情慾知覺之心就像“浮雲”修道者的元性就像“清澈的湖水”,薽藍的湖面任雲影來去,不將,不迎,不留,不逐。修士之元神如此安然自在,伸展起伏不定的凡情私慾又何能壞我道行?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並不只是升起的情識慾念不會妨害修行,就是經過辛苦修練的證量道行也堅定札實,不會陷入邪行歪道中而走火入魔,進而傷害修道者之性命!
這一段所言之“神”字,仍舊以“昇起的情慾”作解釋。
“聖人”一詞在此引喻“修道元神、真意”以現代的語言來形容就是修練累積的生命靈能,經持續的鍛鍊昇華而成為可以自由運作的精純靈能體〈心靈力〉。人類之生命可以安住於這種境界,並藉此而運作。老子曰:『朴散則為噐,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就是講這麼回事!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為何說“兩不相傷”?因為老子這章就是針對修道者的『鬼』(隱喻情慾)與『聖人』:(引喻元神、真意)作開釋,老子才說:『兩不相傷!』古今註解老子者都把“鬼”“神”分開作解釋,如此則有“鬼”“神”“聖人”三個物事相提並論,與經文所言:『兩不相傷!』互相矛盾。此種釋譯可以說是未能掌握老子開釋此首經文之本意!完全未得太上旨意也!
“德交歸焉”這個“德”字在道學上指的是“道炁的能量”!即是指先天之氣炁(約是佛家言:共相異熟種子),所以經言:『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讀經心得】
老子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此中(師)與(資)正可對應本文之“聖人” 與“鬼”,也就是引喻“真心” 與“情慾”,故經曰:『兩不相傷』就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奧義;至於文中幾個“神”字皆不可作名詞用,應全作動詞解釋,“神”作“伸”字解,即伸展、升起的意思!修道治身如理國治民!在乎於主事者能一心一德,所謂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心如草,風過草偃!修道之人治理自身情慾只要能隨時鎮守在無名之樸(彌勒菩薩曰:由緣真如境智)的境界,則其鬼不神〈妄識止息、私慾不起〉矣!
老子於此章的開示屬於修性法要,此時修行的法程已進入“知常曰明”的境界亦就是:
第三十一首:『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
第三十四首:『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以上幾句經文所言境界大抵相同。皆是從『練氣化神』法程的功夫基礎上作開釋的。修行者在達到這個境界證量,老子便認為修道者精、氣、神已異常充沛,故以(大國)稱之,所以說:『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莊子解老】
《莊子‧天道》
『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作者注:『其鬼不祟,其魂不疲』就是情慾不起,魂魄不疲,所以能『一心定而萬物服。』正是所謂:『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萬物將自化。』,顯然莊子這些議論皆出自於對老子《道德經》經文的了解而做的詮釋!)

隱藏在《詩經·國風·匪風》,歌頌老子辭官,去周西隱的詩歌: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作者注釋)
文采的聖人像風一般出發了,文采的車飄揚著旗幟, 回想周朝的政局, 心中忐忑不安。
文采的聖人像風一般疾走了,文采的車向前飆馳著,回想周朝的政局, 心中充滿掛念。
是誰治大國若烹小鮮,能適當的添加材火?
是誰將辭官西隱而去,誰知聖人披褐懷鈺?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根據(魯氏春秋)中相關史實記載,老子應是〈西元前五一九年〉~〈西元前五一七年〉間,預知周朝將有兄弟鬩牆,王位爭奪之亂,而辭官西隱遠離是非之地……

魯昭公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二一年〉〈周景王二十四年〉
傳:二十一年,春,天王將鑄無射,冷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
作者按:景王鑄無射(鑄大鐘),掌樂史官冷州鳩,預告王將因心疾而死〉
經: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作者按:經營研判,孔子學禮於老聃,見習喪葬之禮中途即遇此年之日食。〉

魯昭公二十二年 〈西元前五二零年〉〈周景王二十五年〉
經: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傳: 王子朝、賓起有寵於景王,王與賓孟說之,欲立之。
經: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
傳:丁巳,葬景王。
經:王室亂。
作者按:景王隔年果然因心疾突發而猝死,天王駕崩後周王朝因王位之爭而大亂。史記曰: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西去。邏輯判斷孔子適週遊學問禮應該在此年周景王崩之前--西元前五二零年以前。〉

魯昭公二十六年 〈西元前五一六年〉
經: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逐次於ㄕ。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公囂俸周之典籍奔楚。
作者按:周朝在西元前五二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周天子景王突然因心臟病發而猝死。因事出意外,景王未及立下遺囑,於是王子朝與王子猛便互奪王位,周王朝因此大亂數年。至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猛之弟周敬王攻入京城,王子朝不敵,與一些貴族帶走大批周朝文物典籍逃奔至楚國(邏輯研判,存放在周朝文庫中的老子書“後世稱道德經”也因此而得流傳於民間)。
周朝自周景王駕崩,朝政大亂,以此判斷,老子應在周景王駕崩後,即西元前五一九~五一七年間,辭官西隱。

隱藏在《詩經·國風·匪風》,歌頌老子辭官,去周西隱的詩歌: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三十三首:重積德〈原 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經文導讀】
老子在本章用了一些比較特殊也比較難以理解的文詞,假如讀者未對《道德經》全文融會貫通,恐怕不知老子本意,其實《道德經》裡的各首經文間是互相支援互相作解釋的,我們研究《道德經》一定要掌握這個訣竅!現在作者就試著以這理路來破解此首經文之奧義:
“嗇”指的就是嗇惜精氣神;前第三首經文所言:『塞其兌,閉其門。』就是具體的修行方法。
『重積德』講的就是前第三十五首:『常德不離。』『常德乃足。』『常德不忒。』等等這種借由修道功夫累積生命能量『真一之氣』的過程,所以老子在本章說:『重積德,則無不克』

【經文破譯】
『治人事天,莫若嗇。』
治人事天就是直指修道事業。老子說治理人欲以返天道,沒有比吝惜精氣更重要的了;
『夫唯嗇,是以早復!』
所以說吝惜精氣就是知道趁早修行而讓生命復歸於常道之人;
『早復謂之重積德。』
能知即時修道歸根復命,就能厚積常德〈真氣〉的能量來滋養自身的精氣神;
『重積德則無不克。』
能厚積常德〈真氣〉能量的修道者,在修道的過程中就沒有不可克服的阻礙了;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能藉由生命能量〈真氣〉來克服修道中的層層關礙;就可以達到無為而無以為的境界;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修士達到無為而無以為的極致,便能證入真道之國度;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能證入真道國度可以說已返歸生命的母源;成道聖人與道合真則歿身不殆矣!生命可以長存。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所以說修道的過程就像大樹往下紮根,樹根伸入泥中越廣越深,樹幹也就越粗壯堅固;像這種讓性命復歸其根源的修道方法便是所謂長生久視的無上妙要啊。

【讀經心得】
老子作《道德經》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整首經文的第一句立卽點出真道之理,例如本首經文第一句話:『治人事天』就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世人這篇經文主要是開釋有關修道的功夫理論;本文重點就在一個『嗇』字,『嗇』就是吝惜精氣,其落實在日常修持便是『簡緣』減少情慾的滋長誘因,老子曰:『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與上一章所強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都是強調修道事業首重積精累氣,再日常生活中盡量排除不必要的精神、精氣的耗散為第一要務!

【經文校佶】
『夫唯嗇,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此句通行本為:『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復”“服”兩字因同音而被誤傳。此“復”字與本書第三十四首經文:『歸根復命』之『復』字同義,『早復』就是及早復歸於生命之根源。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三十四首:大制不割〈原 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經文導讀】
從本文以下至第三十五、三十六首經文正是老子大發慈悲留給世人的修道秘訣,此中對於修道的功夫次第有詳細之剝析,讀者不可等閒視之,應該用心深入研究。

【經文破譯】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先天真炁的運作是由至靜中自然而來,善於修道的人能掌握這個道理而恆守於雌柔之境以靜待氣機的發動(老子曰:『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又曰:『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之!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修道者在這個修練法程中身心獲得先天真炁的灌輸就像雨水匯集於溪河,修士能像溪流一樣將真氣匯集於自身並常相保持,就是達到“常德不離”的境界,能夠“常德不離”也就是真氣能隨時匯集於身心上,這時修士就可以擁有自我的真氣能量,並據此證量建立起如孕婦懷胎,嬰兒初孩般的內在修為。
〈以上為練精化氣的法程。〉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修道之人深知從身心上所展現出來之神通榮景,完全是因為真氣漸漸累積而得的超物理能量(常德)所致,善於修道的人能掌握這個道理因此在心性上總能繼續保持謙讓柔下,處世也皆忍辱不與人爭(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又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於是進入這法程的修士身心就像懭達沖虛的山谷能納眾水。這就是修道進入“常德乃足”的境界;能夠“常德乃足”也就能從嬰兒的真純境界更加深入於“天然真樸”之國度了。
〈以上為練氣化神的法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修道聖人深知證道的最高境界是與道合真,也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果位,因此聖人在此境界總是恪守無為妙法,讓身心常守於無知無得之境(老子曰:『知,不知,上。』又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就是證道的終極標準法式了(故曰:天下式),遵循這證道的標準法式便能達到“常德不忒與道和真”的境界,能夠“常德不忒與道合真”也就是所謂返歸無極歿身不殆之修道最高境界(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以上為練神返虛的法程。〉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物質宇宙正是由“真樸”或稱“真一”境界所流化出來的常德真炁(器)構成(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又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證道的聖人能夠掌握指揮應用這種創生的能量,無為而無所不為。這些都是源自於“心物合修”所不斷累積而來的成果,所以修道的最高法制便是『心』『物』合修,因此【性命雙修】這種道術修行的最高準則,是不可分割的!

【讀經心得】
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莊子曰:『通天下一炁。』在《道德經》中作者發現(器)字與(炁)字是通用的。就是古代流傳的道家論著中(器)字與(炁)字通用的情形也是極為普遍的!
本書第四十四首:『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四十首:『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文中(器)字皆指(真炁)。古書也有『器』與『氣』通用的例子: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升降,無不出入。』

【經文校佶】
《道德經》通行版本首經文內容文句有短少,段落順序也有錯傳的問題發生,爲甚麼筆者認為這些錯誤是錯傳而非錯簡所產生的誤繆?先是我對《道德經》通行版此首經文之研究發現通行本的內容在段落上有誤植的現象,文內第二段與第三段經文是對調的,其原文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這首經文文字本義很清楚,就是老子爲世人開釋有關道家修行的功夫次第與境界證驗理論的法要,本首經文可以說是《道德經》這本無字天書的精華,說祂是秘笈中的秘訣是毫不為過的。我之所以會認為以上經文段落有錯置是根據我對老子道學架構的深入理解而下斷語的!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老子安排在段落前的幾句話是從道術的功夫次第來開演的。段尾『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朴』這幾句正是用來對應前面的境界層次證驗,所以這些文句順序是絕對不能發生紊亂。通行本就是搞錯了段落之次序,整首經文的義裡也就造成混亂(請參閱下面經文破譯之內容)。於是作者將此首經文重新校佶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我認為通行版之所以會在此發生錯簡,其原因可能是第二段『‧‧常德乃足,復歸于朴。』若承接最後一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在文字音韻的轉承似乎比較通順,假如當時負責修整《道德經》原版竹簡者對道家學術不甚了了,那麼因此產生這種錯簡也是可以理解的。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