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解:當我(釋尊)昔時證十地大圓鏡智時.光明遍照一切世間.此時諸佛出現.為說妙法蓮華經.授實相印記.令我成佛
對照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月輪品第三
迦葉當知。我座菩提樹下。降魔成等正覺。
當於其時。盡見心形。盡見心理。我見心體。如月輪形。
諸佛出現。即授印證。令我成佛。
何謂大乘?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 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 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 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及詰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毘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 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 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 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及詰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毘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
- 文章: 143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何謂大乘?
白話就是說,生物或心思意念或欲望或五感的生、住、異、滅過程,物質或四大的成住壞空過程,都在演示著這一切法本無實在不變的【性】與【相】,沒有能實際存在不變的【法】就表示,實無有法真實【生住異滅】與【成住壞空】,這四種現象只因有情眾生虛妄想像,以現象差別計較比較區隔劃分而有。所以釋迦牟尼佛開示勸導一切有情眾生應如是觀察諸法始未,體見這一實相。夏洛克 寫: ↑週一 4月 19, 2021 9:51 pm 大乘一實相印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性欲無量的意思是指,一樣米養百種人,因百種人個性趣向喜好不同,所以有種種因人而異的開示,開示雖然有無量差別,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令得解脫種種虛妄想像,從而導致解脫輪迴,生起正等覺的解脫智慧。
公案:正等覺的解脫智慧。
趙州放火
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趙州做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叫云:「救火,救火!」
時大眾俱到,趙州云:「道得即開門。」
眾皆無對,南泉將鎖匙於窗間過與趙州。
趙州便開門。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大般若經要解 - 九十波羅蜜(三)無移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的第十個波羅蜜──「無移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0期 2007年 11月刊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的第十個波羅蜜──「無移波羅蜜」。
“移”是遷移的移,“無”不能當成沒有。“無移”是說人於業與道,在造作行為上可能產生變化,依業能清淨業、不造作業;依於道也可以從業中顯現道,使業清淨。因此中間會顯現一個變化的道理,所以“移”在這裡是指變化的意思。
“無移”怎麼解釋呢?本來“業”與“道”都可以變化,但“法性”是永遠不起變化的;舉例來說,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永遠不可能起變化,“業”再多,佛性還是存在,“道”成就再高,佛性依然如此。如果以一顆珍珠或摩尼珠來說,摩尼珠的真性,其本體是不會起變化的,即使表面再怎麼乾淨或骯髒,摩尼珠還是摩尼珠,佛性也是如此。所以,「無移波羅蜜」,“波羅蜜”是方法,“移”是怎樣讓它改變,產生另外一種現象;以「無移」而言,不是否定,不是沒有,是依於法性或佛性的不變,即使用再多的方法,業可以變,道也可以變,但法性與佛性卻永遠不變。
可見“無”不是不變,佛法特別強調真性,再怎樣從事行為的造作或道的修養,不管原來的業是善的還是惡的,來到世間承受苦、樂的果報,如果不堪承受,於苦很容易再迷失,甚至墮落,以個人的「我」而言,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如此,佛性依然不變,這是以每一個人的“我”的佛性本體而言。但以法性來看,我們知道業與道的關係,道是從業中顯現出來的,如果業的本體有善有惡的差異,道卻不是善也不是惡,但也不離於善惡,由此可見其中有“無移”的道理;所以,法性與佛性是本來就有的,既使以任何方法面對問題,也不會起變化,之所以生起種種變化,是因為無始以來造作太多業,才會來到人世間,承受一切苦樂,好比受業報或修行辦道的遷移行為。一個學佛的人,於法性只是利用方法來行修,但對於不信佛法的人,法對他而言根本無動於衷,不管他接受不接受。
所以,於方法與波羅蜜看來,法性本來不起變化,會變化是依於我們利用道理方法,產生業作或修養;因此方法用在好的地方,不表示它就是好的方法,用在不好的地方就不是不好的方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火”可以點燃東西,假設火是一種方法,火究竟是利益的還是傷害?放火燒人家房子,當然會造成傷害,用來煮飯、煮菜、在工廠當能源使用就是有利益的;所以,於火的本質而言,並沒有好壞的分別,那究竟誰在分別?是利用這些方法的人;所以談「無移波羅蜜」,是以它的方法來談道理,針對人我的佛性而言,是「無移波羅蜜」的義諦。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的第十個波羅蜜──「無移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0期 2007年 11月刊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的第十個波羅蜜──「無移波羅蜜」。
“移”是遷移的移,“無”不能當成沒有。“無移”是說人於業與道,在造作行為上可能產生變化,依業能清淨業、不造作業;依於道也可以從業中顯現道,使業清淨。因此中間會顯現一個變化的道理,所以“移”在這裡是指變化的意思。
“無移”怎麼解釋呢?本來“業”與“道”都可以變化,但“法性”是永遠不起變化的;舉例來說,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永遠不可能起變化,“業”再多,佛性還是存在,“道”成就再高,佛性依然如此。如果以一顆珍珠或摩尼珠來說,摩尼珠的真性,其本體是不會起變化的,即使表面再怎麼乾淨或骯髒,摩尼珠還是摩尼珠,佛性也是如此。所以,「無移波羅蜜」,“波羅蜜”是方法,“移”是怎樣讓它改變,產生另外一種現象;以「無移」而言,不是否定,不是沒有,是依於法性或佛性的不變,即使用再多的方法,業可以變,道也可以變,但法性與佛性卻永遠不變。
可見“無”不是不變,佛法特別強調真性,再怎樣從事行為的造作或道的修養,不管原來的業是善的還是惡的,來到世間承受苦、樂的果報,如果不堪承受,於苦很容易再迷失,甚至墮落,以個人的「我」而言,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如此,佛性依然不變,這是以每一個人的“我”的佛性本體而言。但以法性來看,我們知道業與道的關係,道是從業中顯現出來的,如果業的本體有善有惡的差異,道卻不是善也不是惡,但也不離於善惡,由此可見其中有“無移”的道理;所以,法性與佛性是本來就有的,既使以任何方法面對問題,也不會起變化,之所以生起種種變化,是因為無始以來造作太多業,才會來到人世間,承受一切苦樂,好比受業報或修行辦道的遷移行為。一個學佛的人,於法性只是利用方法來行修,但對於不信佛法的人,法對他而言根本無動於衷,不管他接受不接受。
所以,於方法與波羅蜜看來,法性本來不起變化,會變化是依於我們利用道理方法,產生業作或修養;因此方法用在好的地方,不表示它就是好的方法,用在不好的地方就不是不好的方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火”可以點燃東西,假設火是一種方法,火究竟是利益的還是傷害?放火燒人家房子,當然會造成傷害,用來煮飯、煮菜、在工廠當能源使用就是有利益的;所以,於火的本質而言,並沒有好壞的分別,那究竟誰在分別?是利用這些方法的人;所以談「無移波羅蜜」,是以它的方法來談道理,針對人我的佛性而言,是「無移波羅蜜」的義諦。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