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幾歲了?
接觸佛法幾年了?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佛法有四悉檀
修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
修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
修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
修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
入理益,就是此論大用的大利益
但你大概都沒得
你學錯佛法了
因為,你沒有得到修學佛法的利益
為什麼得不到?
因為
你的佛法修學順序出錯了
要修此論大用的五樓法,你需要前四樓的基礎
不然你會繼續得不到此論大用的大利益。
因為,它是五樓法
就跟要得大學數學的大利益一樣
你需要先修高中數學、國中數學、小學數學
不然,你就永遠學不會大學數學
修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
修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
修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
修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
入理益,就是此論大用的大利益
但你大概都沒得
你學錯佛法了
因為,你沒有得到修學佛法的利益
為什麼得不到?
因為
你的佛法修學順序出錯了
要修此論大用的五樓法,你需要前四樓的基礎
不然你會繼續得不到此論大用的大利益。
因為,它是五樓法
就跟要得大學數學的大利益一樣
你需要先修高中數學、國中數學、小學數學
不然,你就永遠學不會大學數學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
- 文章: 630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世尊於阿含經之開示,即是講凡夫思維,受制於五蘊,故無法超脫阿賴耶識……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
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經云: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根據以上經文理解,十二緣起之(識支)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解深密經,曰:
此識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由此可見阿賴耶識,為紀錄個人一期生命之資訊封包,有侷限性,與肉身同安危,純屬凡夫妄心,不可高推聖解,而混淆佛法正見,尤其論及唯識法相,更需嚴謹慎重。
有關導師著作對於阿陀那識與第七莫那識的探討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7847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015-03-16 09:02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瀏覽次數:29734
由於古今佛學界對於玄奘唯識法相宗之傳承未能領受重視,以至於當今台灣佛教大德如印順導師,在論述阿陀那識之行相,都充滿疑惑,對於唯識法相之倫理架構,無法清楚交代,探究其原因,不就是受限於八識論,而對於第九阿陀那識存在有所排斥,而竟然將阿陀那識誤解成(第七末那識)!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6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印順導師著(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九章論真諦所傳的阿摩羅識)
印順法師:
阿摩羅識是轉依,真諦所傳阿摩羅識的意義,試分別來論證。一、『決定藏論』的「轉依」說 [P274] 。傳說真諦的阿摩羅識,依『決定藏』「九識(心地)品」立,所以先引『決定藏論』文,又附以玄奘的新譯,以便比對觀察,易於明了阿摩羅識的本義。
『決定藏論』(上):「一切行種煩惱攝者,聚在阿羅耶識中。得真如境智增上行故,修習行故,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捨凡夫法,阿羅耶識滅。此識滅故,一切煩惱滅,阿羅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
(一) 「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智道故,證阿摩羅識」。
(二) 「阿羅耶識為麤惡苦果之所隨逐;阿摩羅識無有一切麤惡苦果」。
(三) 「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為聖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亦復不為煩惱根本,但為聖道得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不作生因」。
( 四) 「阿羅耶識於善無記不得自在。阿羅耶識滅時,有異相貌:謂來世煩惱不善因滅,以因滅故,則於來世五盛陰苦不得復生。現在世中煩惱惡因滅故 [P275] ,則凡夫陰滅。此身自在,即便如化。捨離一切麤惡苦報,得阿摩羅識之因緣故,此身壽命便得自在。壽命因緣能滅於身,亦能斷命,盡滅無餘, 一切諸受皆得清淨」。
(五)『瑜伽論』 (卷五一):「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識。由此斷故, 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
(一) 「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力能轉依故」。
(二) 「又阿賴耶識,恆為一切麤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麤重」。
(三 ) 「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
(四) [P276] 「又阿賴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於善淨無記法中得大 自在。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捨二種取,其身雖住, 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 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麤重永遠離故,唯 由命緣暫時得住。……即於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
印順注:(從二譯比對看來,真諦所譯的阿摩羅識,即是奘譯的轉依。轉依,是否可以 譯為阿摩羅識?為什麼譯作阿摩羅識?這裡暫且不論。
——————
印順導師將(決定藏論)與(瑜伽論)互做比對後,發現(決定藏論譯出阿摩羅識)而(瑜伽論中未見有阿摩羅識譯出),此中只見(轉依)兩字,顯然印順法師於上兩論比對後,就將阿摩羅識,直接註解成(轉依)又延伸成(無垢識),印順導師此觀念是值得商榷的……
學者如果已經融會貫通玄奘大師創立的唯識法相宗,那麼應該可以輕易發現由真諦古譯所謂:
第八阿羅耶識,即是玄奘譯出的(阿賴耶識)
第九阿摩羅識,即是玄奘譯出的(阿陀那識)
至於無垢識,是屬於無漏佛智。必須另論。
——————
印順導師:
為什麼譯作阿摩羅識?這裡暫且不論。總之,真諦是譯轉依為阿摩羅識的。真諦譯轉依為阿摩羅識,所以阿摩羅識與阿黎耶識(攝論譯為阿黎耶 ,決定藏論譯作阿羅耶,即奘譯的阿賴耶識),性質恰好相反。
如黎耶有漏無常 ,而阿摩羅是無漏,是常。
黎耶是煩惱根本,阿摩羅是聖道根本(依止) 。
黎耶是麤重所隨,阿摩羅離一切麤重。
阿黎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種子),是一切有漏雜染種子的總匯(或稱 之為「過患聚」)
所以必須轉滅這阿黎耶識,才能證得轉依阿摩羅識(一 [P277] 、五)。
這樣,阿黎耶是有漏雜染識,阿摩羅是(譯義為)無垢識,白淨識。依奘傳唯識學,有漏的妄識有八識,轉成無漏也還是八識,所以在八識以上,別立 第九阿摩羅識,是不妥當的。而真諦於八識上,立第九阿摩羅識,應有他不同的看法吧!
——————
到底一共幾識?看來印順法師對自己的結論也是沒有把握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很簡單,印老漏了第二法印(菩薩法住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環被遺漏忽略了,修佛者斷離阿賴耶識(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囉我見,人我執)必須先轉依到阿陀那識(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法我執),繼續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斷離法執),我執、法執俱斷,終究才能拜見佛性,完成一切種智(彼緣無垢異熟識起平等性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真相是真諦古譯阿摩羅識其實就是阿陀那識,玄奘大師以經在解深密經,給出正確答案了,解深密經:(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識,不見……)不就是最明確證據了嗎!?
.
印順法師:
阿摩羅識是轉依,真諦所傳阿摩羅識的意義,試分別來論證。一、『決定藏論』的「轉依」說 [P274] 。傳說真諦的阿摩羅識,依『決定藏』「九識(心地)品」立,所以先引『決定藏論』文,又附以玄奘的新譯,以便比對觀察,易於明了阿摩羅識的本義。
『決定藏論』(上):「一切行種煩惱攝者,聚在阿羅耶識中。得真如境智增上行故,修習行故,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捨凡夫法,阿羅耶識滅。此識滅故,一切煩惱滅,阿羅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
(一) 「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智道故,證阿摩羅識」。
(二) 「阿羅耶識為麤惡苦果之所隨逐;阿摩羅識無有一切麤惡苦果」。
(三) 「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為聖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亦復不為煩惱根本,但為聖道得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不作生因」。
( 四) 「阿羅耶識於善無記不得自在。阿羅耶識滅時,有異相貌:謂來世煩惱不善因滅,以因滅故,則於來世五盛陰苦不得復生。現在世中煩惱惡因滅故 [P275] ,則凡夫陰滅。此身自在,即便如化。捨離一切麤惡苦報,得阿摩羅識之因緣故,此身壽命便得自在。壽命因緣能滅於身,亦能斷命,盡滅無餘, 一切諸受皆得清淨」。
(五)『瑜伽論』 (卷五一):「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識。由此斷故, 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
(一) 「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力能轉依故」。
(二) 「又阿賴耶識,恆為一切麤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麤重」。
(三 ) 「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
(四) [P276] 「又阿賴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於善淨無記法中得大 自在。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捨二種取,其身雖住, 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 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麤重永遠離故,唯 由命緣暫時得住。……即於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
印順注:(從二譯比對看來,真諦所譯的阿摩羅識,即是奘譯的轉依。轉依,是否可以 譯為阿摩羅識?為什麼譯作阿摩羅識?這裡暫且不論。
——————
印順導師將(決定藏論)與(瑜伽論)互做比對後,發現(決定藏論譯出阿摩羅識)而(瑜伽論中未見有阿摩羅識譯出),此中只見(轉依)兩字,顯然印順法師於上兩論比對後,就將阿摩羅識,直接註解成(轉依)又延伸成(無垢識),印順導師此觀念是值得商榷的……
學者如果已經融會貫通玄奘大師創立的唯識法相宗,那麼應該可以輕易發現由真諦古譯所謂:
第八阿羅耶識,即是玄奘譯出的(阿賴耶識)
第九阿摩羅識,即是玄奘譯出的(阿陀那識)
至於無垢識,是屬於無漏佛智。必須另論。
——————
印順導師:
為什麼譯作阿摩羅識?這裡暫且不論。總之,真諦是譯轉依為阿摩羅識的。真諦譯轉依為阿摩羅識,所以阿摩羅識與阿黎耶識(攝論譯為阿黎耶 ,決定藏論譯作阿羅耶,即奘譯的阿賴耶識),性質恰好相反。
如黎耶有漏無常 ,而阿摩羅是無漏,是常。
黎耶是煩惱根本,阿摩羅是聖道根本(依止) 。
黎耶是麤重所隨,阿摩羅離一切麤重。
阿黎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種子),是一切有漏雜染種子的總匯(或稱 之為「過患聚」)
所以必須轉滅這阿黎耶識,才能證得轉依阿摩羅識(一 [P277] 、五)。
這樣,阿黎耶是有漏雜染識,阿摩羅是(譯義為)無垢識,白淨識。依奘傳唯識學,有漏的妄識有八識,轉成無漏也還是八識,所以在八識以上,別立 第九阿摩羅識,是不妥當的。而真諦於八識上,立第九阿摩羅識,應有他不同的看法吧!
——————
到底一共幾識?看來印順法師對自己的結論也是沒有把握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很簡單,印老漏了第二法印(菩薩法住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環被遺漏忽略了,修佛者斷離阿賴耶識(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囉我見,人我執)必須先轉依到阿陀那識(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法我執),繼續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斷離法執),我執、法執俱斷,終究才能拜見佛性,完成一切種智(彼緣無垢異熟識起平等性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真相是真諦古譯阿摩羅識其實就是阿陀那識,玄奘大師以經在解深密經,給出正確答案了,解深密經:(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識,不見……)不就是最明確證據了嗎!?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