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楞子 寫: ↑週一 1月 24, 2022 8:40 pm
次草 寫: ↑週一 1月 24, 2022 8:33 pm
註心賦卷第四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三細六麤之旨。
三細者。一者業相。即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轉相。即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現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第一業相。未分能所。第二轉相。漸立見分。第三現相。頓現相分。論云。不覺故心動者。動為業識。理極微細。謂本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為精動隱流之義。精者細也。隱者密也。即是細動密流難覺故。所以云不覺。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喻如海微波。從靜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業相。轉成能緣。有能見用。向外回起。即名轉相。雖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海波浪。假於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轉相而成現相。方有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如仁王經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有說初識。隨於何趣續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識有緣慮。異於木石。有說初識。如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又云。頓分別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無體。熏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又釋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謂一念識有覺受故。異於木石。即顯前念中有末心所見赤白二穢。即同外器木石種類。此識生時。攬彼為身。故異木石。問。遠劫無始。名初識耶。答。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習。唯屬現在。現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應知橫該一切處。豎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決無別法。所以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則三世情消。契無時之正軌。一真道現。證唯識之圓宗。已上釋三細相訖。次解六麤相者。論云。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故名麤。六麤者。一起計。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生愛。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取著。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立名。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造業。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受報。六者業繫苦相。以住業受報。果不自在故。上三細六麤。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
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
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
==°
前人論法全顧大局,巨細靡遺
以理證理
不是以猜想連連看證理
認為真相識沒處擺
就將真相識與阿陀那識送作堆
半途又兼媒人婆
真忙,真盲
連連看大師若對永明延壽大師之論有不同看法
盡量提出來
看是誰在盲
太虛大師的他也沒看,他就是佛說,『執』得不得了~~
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看 太虛大師談論 阿陀那識!?
他也是參考很多資料 我也是參考很多資料 可是我的資料都來自於佛經開示。 或許你根本沒有仔細看我的論述 也沒有稍微用一點腦筋 去判讀我講內容法義對不對 合不合於佛陀的開示 你從頭到尾都拿前人前人前人來質疑我 問題我是從佛經直接融會貫通出來的法理 你一直講前人怎樣對我有用嗎 要嘛你就從佛經來 跟我辯論 前人論述也是要從佛經參考而來不是嗎 !?
玄奘翻譯的論文 他是發揮一番苦心 才完成的著作 經我研究確實發現他是 吻合世尊大乘佛法的教義 你要講我對不對,請你不要拿去跟太虛大師比, 你就直接拿佛經或是玄奘的論文來跟我說我講錯了 這樣大家辯論起來才有意思
當然你也可以看太虛大師他引用的資料有沒有道理 我相信太虛大師也沒有在他的論文中說講的法義,是他修佛功夫中自己去體驗的境界 其實前人也都是 找前人的資料 不斷的在哪裡翻轉而已……
那我何不乾脆從佛經上找答案就好, 你看在網路上 辯證佛法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給證出這麼多佛經 當然要這樣做也要先有能看得懂佛經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