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因為真性 是淨裸裸、赤灑灑、毫無遮蓋、時時現前的緣故,所以真見性者 是沒有時間分別的。
一見徹見,一見永見,時時處處都見。
真見性者,掄刀上陣也是見性。
因此吾人 只要於妄念斷處 徹見自性,那麼一切處、一切時,舉手投足,言談笑罵,皆化為自性的妙用。
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不都是自性的顯現。
這自性不是斷滅空,而是俱足一切、能夠應緣顯相起用的 妙有真空。
《心經》所教導我們的,就是要我們 認識這妙有真空的真性,從而圓證大道。

:mrgreen: 妙有真空。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色」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又從何而來呢?剛才已講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來的。
六塵加上六根當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
至於意根,是對各種有色境緣 所產生的思想分別,是無相相,看起來屬於心法,不是色法。
但是,一動意念就有相,故也不離色法。
所以,這個「色」包括我們身外、身內的一切有相相,同時也包括心識的無相相。
這一切色 都不異空,因為這一切色都無自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沒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沒有緣,也不能成事。
佛經裏講的空 就是「因緣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楞嚴經》說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
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色相的主體。
就是說,這個空 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
因為一切色相 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體 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 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
所以,一切色相 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
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
而色相 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
一切色相 與妙有真空 本來沒有兩樣。
但世上的人 往往都執著了 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
佛悲憫眾生,教我們認清真理,強調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所謂不異者,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
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
因為性空之故,才能顯現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經成為一種有色有相的實體,就不能顯現諸相。
為什麼呢?舉個很淺顯的例子,假如我們這間房子空了,才能搬進來桌子、大立櫃等等。
相反,這個房間 堆滿了東西,已沒有空地方了,那就什麼也搬不進來了。
所以,性體是真空無相,才能顯現一切色相,才能變現 千差萬別的妙相。

:mrgreen: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有人會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
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
1假如說先有見,後有色相,那麼見就應在前,色相就在後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麼呢?又怎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
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 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
2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後有見,那麼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後。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 有什麼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 從何而顯現出來呢?
大家都沒有見,那麼,色雖有也等於沒有,也不能顯現出來。
因此,性與相 是不能分離開的。
「見性」如此,其他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
因此說,色之於性,性之於色,兩者之間 是不能分離開的。
前面我們已講過了,性的本體即空,那麼色的本體 又何異於空呢?
所以,色和空 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為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為滄海了。
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成山和田了。
雖然這些色相 和剛才所說鏡子裏的影子 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
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 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夠透過,就是明心見性。
不要以為明心見性 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聖人 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為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談到明心見性,就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淨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後,再明心見性吧。在現今這個娑婆世界上,明心見性 是不可能的。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當末法時代,眾生皆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不易成就。
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 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通過上面反覆講述的道理,就會明白:明心見性 不在別處,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 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眾生 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 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 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 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為高不可攀了。
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何愁 不能圓證菩提!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前面我們講過了,一切境相 皆是自性顯現,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
因為有「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
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那麼,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
《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說的就是世間一切相 皆性所顯現,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
前面談到了眼睛 只能看到有相的東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對 才能看見。
但是性無相,且又是絕對永恒的,那麼如何見性呢?
因為一切色相 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一切色相 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
色外無心,心外無色。
只有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 見相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相。
所以大慧宗杲禪師曾說,要肉眼見道,才是真正見道。
僅是心地 法眼見道,不為真正見道。道理就在於此。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古來大德曾把修行人 圓證菩提的三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為:
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凡夫。假觀);
2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空觀);
3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徹底見性。中觀)。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之所以在這裏 不厭其煩地、反覆地講 不二法門,就因為它很重要,是《心經》的要旨、精華。
只有把這個道理 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進入 明心見性的境界。

:mrgreen:不二法門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1「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
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 都認為是實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著所有色相。縱然你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受報,枉受輪迴之苦,太不值得了。

2「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
因二乘人執空,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為凡夫因執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受報,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破有,守空。
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
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迴,但因執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
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使他們曉得 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圓證菩提。

「不異」二字 雖說是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總好像 還是有兩樣東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緊接著斬釘截鐵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破菩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 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 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
3所以佛慈悲心切,為破菩薩執有二見之過,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
儘管現千差萬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是教我們 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 誤認為大體相同的兩樣東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誤入歧途。
我們修行人 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 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所以相 也虛幻不實,了不可得。
故我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著企求、患得患失。
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 無不是自性的顯現,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著,隨緣起用,不取不捨,這就是妙!
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 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間」,是沒有知覺的,怎麼會有佛性呢?
佛性是有知覺的呀!他不知道,這山河大地 本來就是我們八識當中的「相分」。
八識的功能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種,這是相宗所講的內容。
其實,相宗和性宗 都是一體。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麼,弘法的菩薩 就以「三界唯心」為性宗,
以「萬法唯識」為相宗。
由相用 而歸於性體,叫破相見性,即性宗。
由性體 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機大用,即相宗。
性宗、相宗本是一體,相即是性,性即是相。
關於相宗八識的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我們將放在後面再講。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百丈野狐(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某甲對雲:『不落因果!』
  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
  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云:「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師令維那白槌告眾,食後送亡僧。
  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何故如是?」
  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
  黃蘗便問:「古人錯祇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個甚麼?」
  師云:「近前來與伊道!」
  黃蘗遂近前,與師一掌,師拍手笑雲:「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須胡?!』」

  【語譯】

  百丈和尚多次為弟子開堂授課時,都會有一位老人家,跟隨眾弟子一起聽課。下課後,他也隨眾弟子一起退下。
  有一天,下課後,這位老人家居然不退下。
退於是,百丈和尚便問:「前面站的是什麼人,為什麼不隨大家一起下課去?」
  老人家回答:「唉!我不是人。我是過去迦葉佛時代,曾經住在此山的修行者,因為學生問我:『已有根底的大修行者,還會不會墮入因果的牽纏?』
  我回答說:『不落因果』。
  就因為這一句轉語,令我五百世墮入野狐身。
  今天,懇請和尚為我代說一轉語,好讓我解脫野狐之身。」
  於是,老人家便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已有根底的大修行者,還會不會墮入因果的牽纏?」
  百丈和尚回答說:「不昧因果。」
  老人當下大徹大悟。對百丈和尚頂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屍身就在山後,懇請和尚依亡僧的禮儀為我追薦。」
  百丈和尚吩咐維那僧作準備,白槌擊椎告眾:「飯後送亡僧。」
  大夥紛紛議論:「涅槃堂沒有人生病,也沒有人亡故,所送的亡僧到底是誰?」
  飯後,百丈和尚率領徒眾,來到山後崖下,以手杖挑起一隻死野狐,依亡僧儀式,舉行火葬。
  晚間,開堂授課後,百丈和尚為徒眾 講述了野狐的這一段因緣。
  前來參學的黃檗禪師,上前發問:「古人只回答了一句錯誤的轉語,便五百世墮入野狐身,如果所轉的轉語是對的,那麼他將該生為什麼?」
  百丈和尚說:「你上前來,我為你解說。」
  黃檗於是上前,給了百丈一個巴掌。
  百丈和尚呵呵大笑,說道:「我只聽說鬍鬚有赤色的,想不到還真有長赤色鬍鬚的人。」

  【評唱】
  無門曰:「不落因果,為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得,前百丈贏得,風流五百生。」

  【語譯】
  無門說:「不落因果,為什麼會墮落成野狐身?不昧因果,為什麼能脫離野狐身?如果向這裡,稍微著眼,便會知道,為什麼前百丈禪師會取得風散流落的五百世狐狸生。」

  【頌曰】
 不落不昧兩採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語譯】
  不落因果或不昧因果,若將這兩者風采,做一比較,你會發現,無論是不昧因果或不落因果,都是千錯萬錯。

  【附參資料】
  一、百丈懷海禪師(佛光大辭典)
  (720~814)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清規之製定者。福州長樂(福建)人,俗姓王(一說姓黃)。以師之後半生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從潮陽西山(廣東潮安)慧照禪師落髮,依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後至廬江(安徽)浮槎寺閱藏。
  於大歷初年(766)頃,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位於江西)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
  據百丈懷海禪師語錄載,一日,師隨馬祖出行,途中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問(卍續一一九?四○九下):「是甚麼?」
  師答:「野鴨子。」
  馬祖再問:「甚麼處去也?」
  師答:「飛過去也。」
  馬祖乃擰師之鼻,師負痛失聲。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師遂於言下開悟。
  以得馬祖大機大用之禪,遂嗣其法。

  馬祖示寂後,受眾之請,於百丈山開堂說法,高倡南宗之旨。其最大之貢獻,在糅合大小乘律,制定禪門儀規,即「百丈清規」。為禪宗首創法制。
  祖堂集卷十四載其風範,謂師平生苦節高行,凡日常作務必先於眾,主事者不忍,密收其作具而請息焉,師以「吾無德,焉可勞於人」而拒之,並遍求作具,既不獲而亦忘食,故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
  師至晚年,猶勤勞不息。其俗弟陳詡書塔銘(大四八?一一五六下):「行同於眾故,門人力役必等其艱勞;怨親兩忘故,棄遺舊里;賢愚一貫故,普授來學。常以三身無住,萬行皆空,邪正並捐,源流齊泯;用此教旨,作人表式。」
  又常教大眾平等從事作務,亦以平等心攝受門徒,故天下俊秀齊集門下。傑出者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百丈法正、西院大安、大慈寰中等,其中,黃檗門下出臨濟義玄,開臨濟宗。
  溈山門下出仰山慧寂,創溈仰宗。

  關於師之語錄,據陳詡塔銘(大四八?一一五七上):「門人神行梵雲結集微言,纂成語本,凡今學者,不踐門閾,奉以為師法焉。初閩越靈藹律師,一川教宗,三學歸仰,嘗以佛性有無,響風發問,大師寓書以釋之,今與語本並流於後學。」祖堂集亦載師有語錄行世。

  可知當時門人編集語錄一事,當屬實情。
  現存之百丈語錄 有百丈懷海禪師語要二卷、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收在卍續藏第一一九冊四家語錄之卷二、卷三及古尊宿語錄卷一。又天聖廣燈錄卷八、卷九,載有師之全部語錄。此等語錄與祖堂集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六百丈章,及宗鏡錄卷九十八之語合觀,當可得見百丈語錄之全貌。禪宗語錄,最古者為六祖壇經與神會語錄,其次為馬祖與百丈之語錄。

  關於師之公案,較著名者,除前引「野鴨子」公案外,另有獨坐大雄峰、並卻咽喉、百丈野狐、卷席、再參馬祖等數則。

  至於百丈之寂年,通常以元和元年為諸傳一致之說。惟陳詡塔銘記其年壽為六十六,此與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六、天聖廣燈錄卷八所記之「春秋九十五」不一致。師示寂後,長慶元年(821)諡號為「大智禪師」,塔名「大勝寶輪」。

  北宋大觀元年(1107)追諡「覺照禪師」,元順帝元統三年(1335)加諡「弘宗妙行禪師」。〔碧巖錄第二十六則、第五十三則、第七十則、第七十一則、無門關第二則〕

  二、野狐禪(佛光大辭典)
  禪林用語。用以比喻似是而非之禪。
  謂所為不契合禪之真義,然卻自許為契合。
  此語係出自唐代禪僧百丈懷海 開導野狐之談話。

  無門關第二則(大四八·二九三上):「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從容錄第八則、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三、百丈野狐
  禪宗公案名。乃唐代百丈懷海禪師與野狐之機緣對話。
  由此公案點出 因果歷然之理。又作不落不昧、五百生野狐、百丈不昧因果、百丈野狐墮脫。
  從容錄第八則(大四八·二三一下):「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
  一日,不去,丈乃問:『立者何人?』
  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他道: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生。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丈雲:『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
  此公案中,老人於過去世因說「不落因果」而撥無因果,即否定因果之理;而由否定因果之故,遂墮於惡趣之中。
  「不昧因果」則與不落因果相反,而肯定因果;以肯定因果之故,乃能脫離惡趣。

  蓋自佛教之基本教說而言,深信因果為正傳之佛法,乃一種大自然之法則。故吾人不可妄加分別臆度或否定,如能深信此種理法 而依之修行,則為成佛之道。

  故於此則公案中,老人因百丈代為轉語「不昧因果」而消泯過去 獨斷之迷夢,於言下大悟,得脫野狐身。

  古來禪家多以撥無因果卻自以為悟達因果者,稱為「野狐禪」,蓋由此典故而來。〔聯燈會要卷四、五燈會元卷三、禪宗無門關第二則〕

  白話解文:
  百丈禪師有一次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有一次有一個老頭在結束後仍然不離去,百丈禪師就問他是誰,老頭說:『我乃迦葉佛時代的修行者,因為講經說法的時候學生問,已經成道成佛的大修行人是不是還要遭遇因果報應,我當時說不需償還因果報應,結果就要受野狐的因果報應五百世,同樣的問題我再問您一次』,百丈禪師答:『不昧因果』,老頭當下大悟。

  『不昧因果』就是不迷失在 因果報應之中,你有看過“大隻佬”這部影片,了因和尚最後放下 對殺人犯孫果的恨,就是不昧因果,冤冤相報 就是迷失在因果報應之中。

  所以修道人 往往不知道 明理的重要性 而造下業報,即使已經成道成佛的佛祖 還是要償還因果報應。


  (心平如願《無門關》)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