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寂照世間 »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5:50 pm
寂照世間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5:17 pm
《解深密經.卷第一》
✜勝義諦相品第二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如理請問菩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
1.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
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

2.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
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
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或謂有為或謂無為。
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有為法,為何非有為法非無為法?
無為法,為何非無為法非有為法?
《解深密經》前面先提到一異、有為無為之不二基本法義,此後即是藉由三自性、三無性之轉折,對於佛教不二根本法義,進行徹法源底的剖析與表露。是故,有為無為之疑,應於第三、四、五品經文中解之,如前面周某所釋者。
可以
面對問題,了解問題,然後,正視而接受問題。

佛說有為,即非有為。
這問題是金剛經相關的問題。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周善為 »

寂照世間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5:58 pm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5:50 pm
寂照世間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5:17 pm
《解深密經.卷第一》
✜勝義諦相品第二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如理請問菩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
1.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
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

2.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
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
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或謂有為或謂無為。
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有為法,為何非有為法非無為法?
無為法,為何非無為法非有為法?
《解深密經》前面先提到一異、有為無為之不二基本法義,此後即是藉由三自性、三無性之轉折,對於佛教不二根本法義,進行徹法源底的剖析與表露。是故,有為無為之疑,應於第三、四、五品經文中解之,如前面周某所釋者。
可以
面對問題,了解問題,然後,正視而接受問題。

佛說有為,即非有為。
這問題是金剛經相關的問題。
解深密經與金剛般若,或屬同一時期的佛說經典,所謂般若時。
Viirya
文章: 3161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Viirya »

理上的探究了知有其必要.
在事上.則可直截地將三自性視為識的三種變化和狀態
但也必須切記.這三種自性是無自性性的.就如經云
cyc320
文章: 2562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cyc320 »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第三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 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 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 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 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 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 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周善為 »

Viirya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7:33 pm 理上的探究了知有其必要.
在事上.則可直截地將三自性視為識的三種變化和狀態
但也必須切記.這三種自性是無自性性的.就如經云
「在事上.則可直截地將三自性視為識的三種變化和狀態」
這三種變化和狀態,您是說表現在同時間同一人,還是同時間不同人的識上?
Viirya
文章: 3161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Viirya »

同一人.但其三態變化時間長短隨因緣條件而異.亦有不入此三態者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周善為 »

十、阿含淺說無我暫伏煩惱障,大乘深論無我所滅所知障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復次勝義生!若諸有情從本已來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我為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彼聞是已,能於一切緣生行中,隨分解了無常無恒是不安隱變壞法】已,於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厭患。心生怖畏深厭患已遮止諸惡,【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

習善因故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未清淨障能令清淨,未熟相續能令成熟。由此因緣多修勝解,亦多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彼雖如是種諸善根,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然於生無自性性中,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於一切行未能正厭,未正離欲未正解脫,未遍解脫煩惱雜染,未遍解脫諸業雜染,未遍解脫諸生雜染。【如來為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為欲令其於一切行能正厭故,正離欲故正解脫故,超過一切煩惱雜染故,超過一切業雜染故,超過一切生雜染故。

彼聞如是所說法已,於生無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簡擇思惟如實通達】。於依他起自性中,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於現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因】。由此因緣於一切行能正厭患,能正離欲能正解脫,能遍解脫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按:如上經文所說者,阿含淺說無我暫伏煩惱障不起現行,暫止諸惡便修諸善,大乘既了無我,隨更深究無我所滅所知障,徹底清除阿賴耶識所藏一切種子。所言「相續」者,謂不取相之正念不斷。「我為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彼聞是已,能於一切緣生行中,隨分解了無常無恒是不安隱變壞法」者,使了緣生諸法依他起相無自性性,大乘謂之「緣起性空」,阿含謂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令悟「涅槃寂靜」也。

所言「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者何?此與解脫何關?與見性何關?佛何以教令大眾斷惡修善?若善惡實有,則三善三惡六道輪迴便為實有,而眾生畢竟不得解脫,不得了見佛性也。《六祖壇經》說:「佛法是不二法。」若教小孩學佛,即應從佛教的善惡觀教起,這是不二法的初階。雖是初階,一生管用。六祖大師得衣缽後,最先度化惠明,當時用的即是善惡不二法。

貪為佛教十惡業之首,有能貪心與所貪法,有二始有貪。不貪為佛教十善業之首,無能貪心與所貪法,無二即無貪。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也。何以故?不行十惡,即行十善;非善即惡,非惡即善;善惡一體兩面,離惡者,善亦不可得也。是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無二者,無人我、無愛憎、無善惡、無生死。有二者,有生死、有善惡六道輪迴,而不得出也。

《雜阿含964經》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雜阿含經》處處宣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生有老病死憂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所言「此彼」者,即二也。此即因,彼即果;有因即有果,無因即無果;有彼此即有世間因果,無彼此即無世間因果;有二即有善惡六道生死輪迴因果,無二即無善惡六道生死輪迴因果;有世間生死輪迴因果,即無出世間了生脫死因果;無世間生死輪迴因果,即有出世間了生脫死因果也。

綜上可知,佛說十惡十善,是令學人離於二邊,以便脫離六道輪迴,了見佛性;佛說斷惡修善,是令學人藉善離惡,學人既離惡已,不可住於善想,執謂善法實有。何以故?若有善法,即有惡法,依舊未離二邊也。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曰:「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又,離於二邊,亦即離識。因為二依識立,識念活動必定假藉二邊對立的名相,才能運作。於諸佛邊,識為心之用,心為識之體,體用本如如。於眾生邊,卻因誤認阿賴耶識為真如本心,妄執二邊名相實有自性,因名相而妄起煩惱迷惑,以至於自造六道輪迴其中,雖苦惱不堪卻求出不得。如今深明不二,不再隨識起妄,便了阿賴耶識所藏諸種子中,生與不生,滅與不滅,真如本心與阿賴耶識,一切此等二邊名相,俱不可得,皆非實有,如此便是轉識成智,轉阿賴耶識為真如本心,而成就出世間因果也。

所言「然於生無自性性中,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者,即於緣生諸法依他起相無自性性,大乘所謂「緣起性空」,阿含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未能如實解了,以致不悟「諸法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不能了見「涅槃寂靜」也。

所言「於一切行未能正厭,未正離欲未正解脫」者,即未了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未曾深明不二,依舊隨識起妄,以至於「未遍解脫煩惱雜染,未遍解脫諸業雜染,未遍解脫諸生雜染」也。「如來為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者,即如前經文說,令了「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也。若了相名二邊緣生二法俱無自性,但莫妄取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即不隨生遍計所執相,如是便得「於一切行正厭,正離欲正解脫,超過一切煩惱雜染,超過一切業雜染,超過一切生雜染」。

如問「 學唯識,要緣真如而修行,在生活中,要如何操作?」一切時中一切隨緣,該怎麼作便怎麼作,但知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即可,但知不待起心動念,已證不二菩提即可也。如《金剛經》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又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所言「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者,即指前面「八、『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於禪宗公案中之發揚」一題所舉,《增壹阿含20品12經》中,尊者朱利槃特證成阿羅漢時所說之「除者是慧,垢者是結」。此處之「慧」,即世俗之「熏習智、隨覺智、隨眠智」,而不可「隨」也。若隨之,則有二也;若不隨,則二不立。諸君但於一念之中細細省詳,即自了然,故曰【簡擇思惟如實通達】。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周善為 »

十一、「大乘非佛說」之箇中緣由,《解深密經》提供了最切合實際的解答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為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為聲聞種性。

按:所言「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者,除了轉小向大的意義之外,所謂的阿羅漢道,實為聲聞乘與菩薩乘二者間之過渡,阿含與大乘法義之連結。

如《雜阿含710經》曰:「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心解脫阿羅漢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屬菩薩道。何以故?心解脫阿羅漢僅破我執,法執猶在,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則我法二執俱破,屬菩薩道。所以者何?

如《雜阿含75經》曰:「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知,同樣照破五蘊的慧解脫阿羅漢,亦即大乘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觀自在菩薩,且與「如來、應、等正覺」在般若理體、空性上的證量相同。只是猶未及於般若慧用,尚須努力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於《大般若經》中,名為菩薩摩訶薩。

又如《金剛經》上,須菩提先為「離欲阿羅漢」、心解脫阿羅漢,後曰:「希有!世尊!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於是離一切相,乃見實相,破一品根本無明,證大乘法身菩薩。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亦顯示其與「如來、應、等正覺」在空性上的證量相同。故知,心解脫阿羅漢僅破我執,法執猶在,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則我法二執俱破,屬菩薩道,而阿羅漢道實為聲聞乘與菩薩乘二者間之過渡,且為阿含與大乘法義之連結。

由是以觀,所謂的「大乘非佛說」,實在不應道理,不可理喻。其中緣由,本經則提供了最切合實際的解答。如上經文曰:「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所言「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者,即上文所說,佛陀敕令學人捨惡從善、體悟不二之教示也。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終不能令渠等「唯有下劣種性,一向慈悲薄弱,一向怖畏眾苦」之學佛人改變種性、轉惡向善也。以始終不能改變種性、轉惡向善故,以惡心作祟,排斥異己故,渠等學人乃至誹謗大乘「非佛所說」。

又,以四《阿含經》法義歸根結柢於與「如來、應、等正覺」、大乘觀自在法身菩薩空性證量相同之慧解脫阿羅漢故,渠等誹謗「大乘非佛說」,等同誹謗「阿羅漢道」,誹謗「諸阿含經非佛所說」,等同渠等自行宣告自外於佛教而立場盡失。此等學人,此等言行,實在不應道理,不可理喻。而「大乘非佛說」之箇中緣由,《解深密經》實在提供了最切合實際的解答。
軟體之美
文章: 3226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軟體之美 »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6:30 pm
解深密經與金剛般若,或屬同一時期的佛說經典,所謂般若時。
不要把被誤導




《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
——漢藏譯本的一個對比研究
https://www.hcu.edu.tw/upload/userfiles ... %8E%88.pdf
1、玄奘在《解深密經》中所譯: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
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稀有,一切世間諸
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稀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稀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2、菩提流支在《深密解脫經》中所譯:
爾時,成就第一義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初成應正等覺,於波羅奈城仙人集處諸禽獸遊
處,為諸修行聲聞行人,一轉四諦希有法輪,世間一切沙門、婆
羅門、天、人、魔、梵無能轉者,若有能轉,依法相應,無有是處。
世尊,此第二轉法輪,說上法相,可入法相,分別彼諸不了義修多羅,為住大乘眾生,說於諸法無有體相、諸法不生、諸法不滅、諸法寂靜、諸法自性涅槃,希有之中,復是希有。
世尊,此是第三轉法輪,為住一切大乘眾生,說諸法無體相、不生不滅、寂靜、自性涅槃,善說四諦差別之相,希中希有、無人能入、無人能對、無人能諍、更無有上、更無有勝、了義修多羅無諍論處。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文章 周善為 »

軟體之美 寫: 週一 2月 14, 2022 5:15 pm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13, 2022 6:30 pm
解深密經與金剛般若,或屬同一時期的佛說經典,所謂般若時。
不要把被誤導




《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
——漢藏譯本的一個對比研究
https://www.hcu.edu.tw/upload/userfiles ... %8E%88.pdf
1、玄奘在《解深密經》中所譯: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
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稀有,一切世間諸
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稀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稀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2、菩提流支在《深密解脫經》中所譯:
爾時,成就第一義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來初成應正等覺,於波羅奈城仙人集處諸禽獸遊
處,為諸修行聲聞行人,一轉四諦希有法輪,世間一切沙門、婆
羅門、天、人、魔、梵無能轉者,若有能轉,依法相應,無有是處。
世尊,此第二轉法輪,說上法相,可入法相,分別彼諸不了義修多羅,為住大乘眾生,說於諸法無有體相、諸法不生、諸法不滅、諸法寂靜、諸法自性涅槃,希有之中,復是希有。
世尊,此是第三轉法輪,為住一切大乘眾生,說諸法無體相、不生不滅、寂靜、自性涅槃,善說四諦差別之相,希中希有、無人能入、無人能對、無人能諍、更無有上、更無有勝、了義修多羅無諍論處。
謝謝您的提醒。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