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解深密經》以【不二】為宗趣,《入楞伽經》則曰「凡諸法門皆說此義」
於前「四、繼唯識三自性的基本解釋后,續觀《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經文」一文中,曾經論及「眾生所有苦惱憂患,即來自於謬執緣起二法實有,並於迷失平等不二體性的同時,妄生無窮無盡苦惱疑惑。故,學習佛法之目的,便在於恢復平等不二的真如自性」,「這裡藉由彼此相依對立的名相,點出了淺深層次不同的不二。換言之,悟達真如自性之前,依於學人根性利鈍之別,會有次數不等的大悟小悟」等。
實際上,《解深密經》經初已先開宗明義闡述不二要義,含《序品第一》之總說,及《勝義諦相品第二》之有為無為不二、一異性相不二之教說,如下。
《解深密經序品第一》曰:「【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解深密經 勝義諦相品第二》曰:「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又曰:「如世尊言,勝義諦相微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世尊!我即於此曾見一處,有眾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皆共思議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又曰:「修觀行苾芻,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餘蘊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為依止故,於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審察趣證。」
如《入楞伽經卷第三》則曰:「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
以徹了不二根本法義故,《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曰:「復次勝義生!如是於我善說善制法毘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於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所言【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者,即前面「五、唯識三自性,亦即唯識三無性」、「六、續觀《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第五》經文」中所述,唯識三自性、三無性不二,或於一乘了義經中明示,或於不了義經中暗喻,一切經典無不宣說不二法要,一切經典無不以不二為旨趣。故,六祖惠能大師出世說法,開宗明義便說「【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十三、【大乘禪法】修習三步驟:一者【受持讀誦】,二者【現法禪思】,三者【捨離心相】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第六》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鉢舍那。
《深密解脫經 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佛言。彌勒。如我為諸菩薩所說差別法相。所謂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他。憂陀那。尼陀那。阿婆陀那。伊帝憂多伽。闍多伽。毘佛略。阿浮陀檀摩。憂婆提舍。彌勒。一切菩薩於如是等修多羅中。應善諦聽。口常善誦。心常善知。智常善觀。慧如實覺。彌勒。諸菩薩等於彼修多羅中善思惟已。於空閑處獨坐觀察。觀察彼心內常隨順。如是觀心如是不斷心。彼菩薩得身樂心樂。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奢摩他法。彼菩薩得身心樂已。依身心樂觀所說法。【如向思惟一切諸法。觀察內心三昧境界像。能信諸法離於思惟】。彌勒。諸菩薩等如是觀彼三昧鏡像。可知彼義覺觀思惟。忍悕見意知覺現前。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毘婆舍那。彌勒。諸菩薩等應當如是善知毘婆舍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雜阿含6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雜阿含254經》
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
《雜阿含285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按:如上所錄,即為【大乘禪法】的修行方式,一者【受持讀誦】,二者【現法禪思】,三者【捨離心相】。且與外道法的修習方式、理論基礎等,完全沒有交集。渠等外道所教所修的,離於現法的,進進出出、虛偽造作的【四禪定、四空定、滅盡定】等,無異於世間生滅法,其與佛教所教修的,出世間的不生不滅法,斷然無關。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第六》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鉢舍那。
《深密解脫經 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佛言。彌勒。如我為諸菩薩所說差別法相。所謂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他。憂陀那。尼陀那。阿婆陀那。伊帝憂多伽。闍多伽。毘佛略。阿浮陀檀摩。憂婆提舍。彌勒。一切菩薩於如是等修多羅中。應善諦聽。口常善誦。心常善知。智常善觀。慧如實覺。彌勒。諸菩薩等於彼修多羅中善思惟已。於空閑處獨坐觀察。觀察彼心內常隨順。如是觀心如是不斷心。彼菩薩得身樂心樂。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奢摩他法。彼菩薩得身心樂已。依身心樂觀所說法。【如向思惟一切諸法。觀察內心三昧境界像。能信諸法離於思惟】。彌勒。諸菩薩等如是觀彼三昧鏡像。可知彼義覺觀思惟。忍悕見意知覺現前。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毘婆舍那。彌勒。諸菩薩等應當如是善知毘婆舍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雜阿含6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雜阿含254經》
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
《雜阿含285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按:如上所錄,即為【大乘禪法】的修行方式,一者【受持讀誦】,二者【現法禪思】,三者【捨離心相】。且與外道法的修習方式、理論基礎等,完全沒有交集。渠等外道所教所修的,離於現法的,進進出出、虛偽造作的【四禪定、四空定、滅盡定】等,無異於世間生滅法,其與佛教所教修的,出世間的不生不滅法,斷然無關。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十四、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按:所言異者,謂二也;言無異者,不二也。毘鉢舍那道,即二邊之用;奢摩他道,即不二之體。而體用本如如,二與不二亦不二也。故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法,皆以相依對立的二邊型態存在。是故,所言二即不二,不二即二者,如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按:所言三摩地者,意譯為「等持」,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心者無二,法者有二,以二即不二,體用如如故,乃曰:「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者,如《雜阿含287經》則曰:「齊識而還」。如謂於法有二,於心無二;或謂於法有二,於識無二,此處以識代心,如言識心、心識也。「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者,心體之識用,生佛亦無別。「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者,即《首楞嚴經卷一》所云:「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謂逐識生心、執二為實也。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按:「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正思惟心一境性」者,即所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之菩薩三摩地。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按:「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者,般若理體以二法為用。「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者,二邊識用以不二為體。「心一境性,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者,即識離識、即二離二、即相離相之勝義真如。乃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性相元不二,體用本如如,大乘禪宗謂之到家也。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彌勒菩薩言。世尊。說奢摩他行毘婆舍那行為一為異。佛言。我說非異非不異。彌勒。以何義故我說不異。毘婆舍那觀不離奢摩他。是故不異。彌勒。以何義故我說是異。以觀分別境像差別。是故為異。
彌勒菩薩言。世尊。毘婆舍那三昧境界。為異彼心。不異彼心。佛言。彌勒。我說不異何義不異。以唯是心觀彼境像。何以故。我說但是心意識觀得名故。彌勒菩薩言。世尊。若彼心境像不異於心。云何心即能觀於心。佛言。彌勒。彼處無有一法能觀一法。而彼心生如是現見。彌勒。譬如清淨明鏡。依因境像。能見境像。而不作心我見境像。依彼境像現見境像。彌勒。如彼心生不離於心。離心見境。彼三昧鏡像現見境界。彌勒菩薩言。世尊。一切眾生所有心法色等境界。為異於心。為不異心。佛言。彌勒。不異於心。而諸凡夫顛倒智取。不能識知但是心法。以不如實知彼種種境像。顛倒取顛倒法。
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一向修行毘婆舍那。佛言。彌勒。若菩薩隨順觀彼心相不斷。如是菩薩一向修行毘婆舍那。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一向觀彼奢摩他法。佛言。彌勒。若菩薩隨順觀彼心相不斷。如是菩薩一向觀彼奢摩他法。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二法和合一時修行。佛言。彌勒。若菩薩觀心一心。如是奢摩他毘婆舍那一時修行。
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相。佛言。彌勒。所謂分別三昧境界鏡像觀毘婆舍那。是名心相。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無間。佛言。彌勒。謂觀像心奢摩他觀。是名心無間。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而言一心。佛言。彌勒。所謂觀彼三昧境像。覺知是心。覺知是心已修真如觀。彌勒。是名一心。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按:所言異者,謂二也;言無異者,不二也。毘鉢舍那道,即二邊之用;奢摩他道,即不二之體。而體用本如如,二與不二亦不二也。故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法,皆以相依對立的二邊型態存在。是故,所言二即不二,不二即二者,如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按:所言三摩地者,意譯為「等持」,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心者無二,法者有二,以二即不二,體用如如故,乃曰:「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者,如《雜阿含287經》則曰:「齊識而還」。如謂於法有二,於心無二;或謂於法有二,於識無二,此處以識代心,如言識心、心識也。「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者,心體之識用,生佛亦無別。「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者,即《首楞嚴經卷一》所云:「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謂逐識生心、執二為實也。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按:「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正思惟心一境性」者,即所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之菩薩三摩地。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按:「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者,般若理體以二法為用。「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者,二邊識用以不二為體。「心一境性,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者,即識離識、即二離二、即相離相之勝義真如。乃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性相元不二,體用本如如,大乘禪宗謂之到家也。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彌勒菩薩言。世尊。說奢摩他行毘婆舍那行為一為異。佛言。我說非異非不異。彌勒。以何義故我說不異。毘婆舍那觀不離奢摩他。是故不異。彌勒。以何義故我說是異。以觀分別境像差別。是故為異。
彌勒菩薩言。世尊。毘婆舍那三昧境界。為異彼心。不異彼心。佛言。彌勒。我說不異何義不異。以唯是心觀彼境像。何以故。我說但是心意識觀得名故。彌勒菩薩言。世尊。若彼心境像不異於心。云何心即能觀於心。佛言。彌勒。彼處無有一法能觀一法。而彼心生如是現見。彌勒。譬如清淨明鏡。依因境像。能見境像。而不作心我見境像。依彼境像現見境像。彌勒。如彼心生不離於心。離心見境。彼三昧鏡像現見境界。彌勒菩薩言。世尊。一切眾生所有心法色等境界。為異於心。為不異心。佛言。彌勒。不異於心。而諸凡夫顛倒智取。不能識知但是心法。以不如實知彼種種境像。顛倒取顛倒法。
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一向修行毘婆舍那。佛言。彌勒。若菩薩隨順觀彼心相不斷。如是菩薩一向修行毘婆舍那。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一向觀彼奢摩他法。佛言。彌勒。若菩薩隨順觀彼心相不斷。如是菩薩一向觀彼奢摩他法。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二法和合一時修行。佛言。彌勒。若菩薩觀心一心。如是奢摩他毘婆舍那一時修行。
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相。佛言。彌勒。所謂分別三昧境界鏡像觀毘婆舍那。是名心相。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無間。佛言。彌勒。謂觀像心奢摩他觀。是名心無間。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而言一心。佛言。彌勒。所謂觀彼三昧境像。覺知是心。覺知是心已修真如觀。彌勒。是名一心。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六祖法寶壇經 定慧品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如果沒有從夢幻泡影大法下手
沒有從十喻下手,那麼,很難深入大乘
很難悟入解深密經
很難了悟般若波羅蜜
【《解深密經.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一切法相品第四
爾時德本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諸法相善巧菩薩。於諸法相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為於諸法相善巧菩薩。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德本菩薩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諸法相。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
1.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2.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3.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善男子。
1.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過患。遍計所執相當知亦爾。
2.如眩瞖人眩瞖眾相。或髮毛輪蜂蠅巨勝。或復青黃赤白等相差別現前。依他起相當知亦爾。
3.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瞖過患。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這裏一樣需要從譬喻下手而深入
沒有從十喻下手,那麼,很難深入大乘
很難悟入解深密經
很難了悟般若波羅蜜
【《解深密經.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一切法相品第四
爾時德本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諸法相善巧菩薩。於諸法相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為於諸法相善巧菩薩。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德本菩薩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諸法相。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
1.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2.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3.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善男子。
1.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過患。遍計所執相當知亦爾。
2.如眩瞖人眩瞖眾相。或髮毛輪蜂蠅巨勝。或復青黃赤白等相差別現前。依他起相當知亦爾。
3.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瞖過患。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這裏一樣需要從譬喻下手而深入
-
- 文章: 3161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若依唯識.須修四加行.在無間定下.以無分別智證唯識實性.入通達位...........這裏一樣需要從譬喻下手而深入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十五、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按:所言【依聞思修,善修其心,而證真如】者,即相應於《六祖壇經》所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又,所言【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者,即《六祖壇經》所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而其時也,即「於其名及名自性」,及「彼所依之相」,「其名於句於文」,「乃至於界及界自性」,及「彼所依之相」,都【無所得時】也。何以故?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故。
換言之,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
如今,此地有學人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用來詰難大乘【無所得】通說,執謂不須【依聞思修,善修其心】,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請問,有這箇道理嗎?
與《解深密經》相對應的《深密解脫經》同品經文,附錄如下。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以何等心觀何法相?佛言,彌勒!【真如觀心修行法相義相】,亦不見名,亦不見名體相,亦不見彼名字因相,如是句字一切義應知,乃至不見十八界自體相,亦不見彼因相。【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義應知。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真如義相,亦修行彼相不?佛言,彌勒!【真如形相無相可見】,若無相者云何修行?彌勒!菩薩修行真如相者,降伏一切法一切義相,而彼諸法不能降伏真如義相。
彌勒菩薩言,世尊!世尊常說器不清淨、鏡不清淨、諸水等濁,不見面相,清淨器等能見面相。如是世尊!【不修行如實心者,不能見諸一切法相】,修行者見。世尊!依何等心觀,何等真如觀,說如是義?佛言,彌勒!我依三種觀說如是義。何等為三?所謂【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觀心能識真如】。彌勒!我依如是義說。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按:所言【依聞思修,善修其心,而證真如】者,即相應於《六祖壇經》所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又,所言【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者,即《六祖壇經》所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而其時也,即「於其名及名自性」,及「彼所依之相」,「其名於句於文」,「乃至於界及界自性」,及「彼所依之相」,都【無所得時】也。何以故?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故。
換言之,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
如今,此地有學人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用來詰難大乘【無所得】通說,執謂不須【依聞思修,善修其心】,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請問,有這箇道理嗎?
與《解深密經》相對應的《深密解脫經》同品經文,附錄如下。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以何等心觀何法相?佛言,彌勒!【真如觀心修行法相義相】,亦不見名,亦不見名體相,亦不見彼名字因相,如是句字一切義應知,乃至不見十八界自體相,亦不見彼因相。【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義應知。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真如義相,亦修行彼相不?佛言,彌勒!【真如形相無相可見】,若無相者云何修行?彌勒!菩薩修行真如相者,降伏一切法一切義相,而彼諸法不能降伏真如義相。
彌勒菩薩言,世尊!世尊常說器不清淨、鏡不清淨、諸水等濁,不見面相,清淨器等能見面相。如是世尊!【不修行如實心者,不能見諸一切法相】,修行者見。世尊!依何等心觀,何等真如觀,說如是義?佛言,彌勒!我依三種觀說如是義。何等為三?所謂【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觀心能識真如】。彌勒!我依如是義說。
-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有。周善為 寫: ↑週日 3月 27, 2022 9:17 am 十五、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按:所言【依聞思修,善修其心,而證真如】者,即相應於《六祖壇經》所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又,所言【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者,即《六祖壇經》所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而其時也,即「於其名及名自性」,及「彼所依之相」,「其名於句於文」,「乃至於界及界自性」,及「彼所依之相」,都【無所得時】也。何以故?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故。
換言之,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
如今,此地有學人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用來詰難大乘【無所得】通說,執謂不須【依聞思修,善修其心】,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請問,有這箇道理嗎?
與《解深密經》相對應的《深密解脫經》同品經文,附錄如下。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以何等心觀何法相?佛言,彌勒!【真如觀心修行法相義相】,亦不見名,亦不見名體相,亦不見彼名字因相,如是句字一切義應知,乃至不見十八界自體相,亦不見彼因相。【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義應知。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真如義相,亦修行彼相不?佛言,彌勒!【真如形相無相可見】,若無相者云何修行?彌勒!菩薩修行真如相者,降伏一切法一切義相,而彼諸法不能降伏真如義相。
彌勒菩薩言,世尊!世尊常說器不清淨、鏡不清淨、諸水等濁,不見面相,清淨器等能見面相。如是世尊!【不修行如實心者,不能見諸一切法相】,修行者見。世尊!依何等心觀,何等真如觀,說如是義?佛言,彌勒!我依三種觀說如是義。何等為三?所謂【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觀心能識真如】。彌勒!我依如是義說。
以真如本無所得故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初探唯識三自性、三無性間之轉折:依解深密經
依您的主張「有所得無所得,二而不二皆金剛般若義」,豈不也可以說成「真如」即是「有所得」??恆不住 寫: ↑週日 3月 27, 2022 10:10 am有。周善為 寫: ↑週日 3月 27, 2022 9:17 am 十五、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按:所言【依聞思修,善修其心,而證真如】者,即相應於《六祖壇經》所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又,所言【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者,即《六祖壇經》所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而其時也,即「於其名及名自性」,及「彼所依之相」,「其名於句於文」,「乃至於界及界自性」,及「彼所依之相」,都【無所得時】也。何以故?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故。
換言之,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
如今,此地有學人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用來詰難大乘【無所得】通說,執謂不須【依聞思修,善修其心】,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請問,有這箇道理嗎?
與《解深密經》相對應的《深密解脫經》同品經文,附錄如下。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以何等心觀何法相?佛言,彌勒!【真如觀心修行法相義相】,亦不見名,亦不見名體相,亦不見彼名字因相,如是句字一切義應知,乃至不見十八界自體相,亦不見彼因相。【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義應知。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真如義相,亦修行彼相不?佛言,彌勒!【真如形相無相可見】,若無相者云何修行?彌勒!菩薩修行真如相者,降伏一切法一切義相,而彼諸法不能降伏真如義相。
彌勒菩薩言,世尊!世尊常說器不清淨、鏡不清淨、諸水等濁,不見面相,清淨器等能見面相。如是世尊!【不修行如實心者,不能見諸一切法相】,修行者見。世尊!依何等心觀,何等真如觀,說如是義?佛言,彌勒!我依三種觀說如是義。何等為三?所謂【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觀心能識真如】。彌勒!我依如是義說。
以真如本無所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