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善知識,並不是指知識分子。或善用腦袋透解知識(學識)之分子。
知識,唯識前五六七八九等。
善知識,代表諸智者。
:mrgreen:那個
善 知 識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註:
道生一,自性自照,佛見心體 月輪形。
一生二,若以圓明的為“所見”境界,則以“能見的”當作自心,則佛性被割裂為二,搞成心境兩般。
二生三,又立心(根)對境(塵)作用 為“知見”,心,見,相,割裂成三。
如此分別、取相,塵勞已起。】

:mrgreen:心,見,相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新老怪 寫: 週三 3月 09, 2022 10:46 am 1,攝心 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則穀神入谷。穀神在谷,則心中光明,初步入三摩地。
2,漸次 修唯識空觀,觀一切相 唯心起幻本無所有,心不染著,乃得無漏。
3,漸次 再修般若,心境無差別,皆是自性,乃得等覺,入佛境界。
老子曰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如空谷幽靈,音來即響,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用之不勤,不用而用,用而不用也。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僧便問:“如何是第一句?”(玄中玄)
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註:
完全般若一體,心、見、相無能區分,皆是這一能覺心性。
‘真、妄、空’不二之義,已經全攝其中。
此是般若真義,最高的法。這樣見解得的,不管對面是誰,都做得主人。
這一點臨濟說過,“你若心心不異,則性與相不別”(心境一如,心與相無差別,不分別)。
這就是般若真法,第一義諦,所以說“堪與祖佛為師”。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指出,修過第二義法後,還應最高層次修“無差別真如實觀”。
君不見,宗門首重知見正,正法眼藏 與工夫無關。
《六祖壇經》多次只印證見地正的人,不管他有沒有工夫證量。
有工夫見地不徹的人 全都被六祖反復破斥!
六祖印證永嘉時 只盤詰並印證他的見地。
永嘉得到六祖印證後才不疑了,後來永嘉證道後雲:“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溈山禪師也對仰山說:“只貴子見正,不說子行履”。
至於《臨濟錄》更是破斥一切用功夫冒充見性者。
《圓覺經》更是直說此種用功夫 冒充見性者是人我眾壽相未破。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佛不但說過“我見心體月輪形”,直指了“心、見、相”不是三而是一,自性自照、自心自見,好像有相,實無一物,無“心、相、見”三者差別!
佛在此經更是說了(大意):因緣熟時,凡夫有正知見 即可見性,若無這個正知見,有佛十大弟子那樣工夫都不能見性。)】

:mrgreen:
心、相、見
朱點窄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子曰: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如空谷幽靈,音來即響,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用之不勤,不用而用,用而不用也。
:mrgreen:
谷神
朱點窄
東正
文章: 937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東正 »

堪與祖佛為師
^^
才能開始跟佛學佛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洞山三頓(圓悟克勤《佛果擊節錄》)


  舉洞山初和尚到雲門。門問。近離什麼處(常程途)。山雲。查渡(實頭人難得)。門雲。夏在什麼處(第二頭箭鋒也須著眼)。山雲。湖南報慈(可?不瞞人)。門雲。幾時離彼中(三重公案)。山雲。去年八月(只為腳不踏實地)。門雲。放汝三頓棒(天下衲僧只知有恁麼事。殊不知。有不恁麼事)。山至來日卻上問訊。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不知過在什麼處(果然摸??不著)。門雲。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商量去(可惜許)。山於此大悟(還曾夢見也未)。雪竇拈雲。雲門氣宇如王(不妨孤危峭峻)。拶著便冰消瓦解(草裡輥)。當時若據令而行(令人常憶龐居士)。子孫也未到斷絕(你也替他吃棒)。



  師雲。大溈真如和尚。愛教人看這因緣。拈人情解。
雲門道。近離什處。山雲。查渡。此放一頓棒。
又雲。夏在什處。山雲。湖南報慈。此是放一頓棒。幾時離彼中來。
山雲。去年八月。此是放一頓棒。
只管情解道。分明是三頓棒。且喜沒交涉。
又有一般道。洞山實頭所以放他三頓棒。
又有底道。當時便好一喝。若論如何若何。更是狂見。一時不恁麼。畢竟作麼生。
所以古人道。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雪竇要打他道。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商量。正好打。
雲門雖然養子方知父慈。拈他情解便會。只為雲門語好。便發得悟處。有本收削去商量二字。只雲。江西湖南便恁麼去。
一悟後便道 我已後向十字街頭卓個庵。不蓄一粒米。不種一莖菜。接待十方知識。與他拈卻炙脂帽子。脫卻鶻臭布衫。令教灑灑落落。個個做無事道人去。
一如臨濟當時 去見大愚。只被大愚拈他情見。便會得徹。且道這個是如何。
古人一言一句。轉凡成聖。點鐵成金。所謂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
後來僧問。如何是佛。便只道。麻三斤。
看他那裡是安排得來。祖師門下一[覤-兒+丘]便見。那裡有許多般。千聖萬聖挨拶。教人見到這裡。雖然點破綱宗。要且意在未痾時。明眼漢。沒窠臼。
所以岩頭道。若論戰也個個立在轉處。向未痾時一[覤-兒+丘]便見。廓天一路相似。靈利漢疑著處。一點便會。
雪竇拈雲。雲門一似霸王相似。因什麼拶著 便冰消瓦解。雪竇嫌雲門老婆心如此。當時真個好打。到這裡拈則許你拈。會則不許你會。若只恁麼會。又錯了也。當時劈脊便打。趕出去。已放過了也。教他後來道。如何是佛。麻三斤。前也不著村。後也不著店。天下人不奈何。或若奈何時如何。鼻孔撩天。

  (佛果圓悟禪師《擊節錄》卷下)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洞山三頓(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雲門*1因洞山*2參次,門問曰:“近離甚處?”
山雲:“查渡。”
門曰:“夏在甚處。”
山雲:“湖南報慈。”
門曰:“幾時離彼。”
山雲:“八月二十五。”
門曰:“放汝三頓棒。”
山至明日卻上問訊:“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不知過在甚麼處?”
門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山於此大悟。

【語譯】
  洞山參謁雲門和尚,雲門問他:“最近離開的是什麼地方?”
洞山說:“江西的查渡。”
雲門又問:“夏天你在什麼地方?”
洞山回答:“湖南的報慈寺。”
雲門又問:“什麼時候離開?”
洞山說:“八月二十五。”
雲門說:“暫時寄下你三頓棒打。”
洞山一夜未睡,天一亮,便向雲門問訊請安,問雲門:“昨日承蒙和尚寄下三頓棒打,不知我犯了什麼過失?”
雲門說:“像你這樣的飯桶,憑什麼去江西、湖南呢?”洞山於此當下大悟。

〖評唱〗
  無門曰:“雲門當時便與本分草料,使洞山別有生機一路,家門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裡,著到直待天明,再來又與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問諸人,洞山三頓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叢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雲門又成誑語。向者裡明得,方與洞山出一口氣。”


【語譯】
  無門說:“雲門當時便給與洞山本分的草料,使洞山另外開辟一路生機,禪宗家門從此不致寂寥。一夜都在是非海裡呆著,一至到天明,又再來與他道破,洞山當下就開悟了,這麼做是不要讓他太急躁。且問諸位,洞山這三頓棒該不該吃?如果說該吃,不要說有情眾生,連無情的草木叢林都該吃。如果說不該吃,那雲門豈不成在打誑語。要明白這道理,才能給洞山出一口氣。”

〖頌曰〗
獅子教兒迷子訣  擬前跳躑早翻身
無端再敘當頭著  前箭猶輕後箭深

【語譯】
獅子在教獅崽求生的本領,
怎樣前撲、怎樣跳躍、怎樣翻身。
無端端的,給了他當頭一下。
前箭猶輕後箭深。

【題解】
  我們先來談談禪林三問,這三問可是大有學問,是叢林長老 對新參學子的慣用手法,叫做摸底,同時也有逗引禪機之意。“最近離開的是什麼地方?”或“打何處來?”叫做:“詮勘來處”,目的在摸你的家底,你依什麼人出家,或最近向什麼人參學。“夏天你在什麼地方?”叫做“問熾盛”,就是在問你什麼地方 你覺得最好,或什麼人的法你最欣賞。“什麼時候離開?”叫做“起軍時”,就是什麼時候 老師允許你出外參學。
唐代僧制非常嚴格,不像現在,只要有錢、有人面,三師七證可以全部請來,一天內從沙彌戒受持到具足戒。當時要出家很難,首先要有官方的度牒,替你披剃的叫做接引師,是三師之一。出家後開始學習官方所規定的 二十七部經典,學不會遇上官員勘察時,屁股要挨大板。同時還要學習 宗門教下的東西。學成後老師才允許你下山,給你打一張證明單據,有了這張單據,十方叢林 才允許你“掛單”。於是,便帶著度牒 到處去尋師訪道。遇到心儀的老師,才恭敬的請他在度牒上簽字。洞山守初 就這樣才找上了雲門,後來成了雲門座下龍象。禪林三問 就是起源於本公案,是本公案以後的事,和本公案一點關系也沒有。注腳是用來詮釋經文的,而不是以經文來詮釋注腳。

洞山守初參謁雲門和尚時,還真的很菜鳥。雲門問什麼?他就答什麼?一點心機也沒有,如果他當時 依照後世的禪林三問,挖空心思來作答,恐怕那三頓六十下的棒子,就要當場受了,而不是寄下。雲門還真的是很欣賞洞山守初。這一點無門看的很清楚,他說:“雲門當時便與洞山守初本分的草料,使洞山別有生機一路,家門不致寂寥。”

雲門為什麼 要予洞山三頓棒?這不是衙門的殺威棒,而是別有用意的,無門認為雲門要洞山“一夜在是非海裡,著到直待天明,再來又與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
倒黴的菜鳥洞山守初,還真的被雲門踢到是非海裡,浮沉了一夜。
洞山很不服氣,隔天一早就跑去向雲門問個明白。雲門對他說:“憑你這個飯桶,有什麼資格到江西、湖南去參學。”洞山守初當下就開悟了。
真要命,折騰人家一夜,“再來又與他注破”的“注破”,居然是一隻“飯桶”。
洞山也真有慧根,馬上就勘破了那隻飯桶,當下就開悟了。

無門認為雲門要隔一天才給洞山“注破”為的是“未是性燥”。
從無門的偈頌來看這公案,無門把雲門比喻獅子,洞山比喻獅崽,
雲門上演的劇目就是“獅子教兒”。雲門正在教洞山怎樣前撲、怎樣跳躍、怎樣翻身。

“無端再敘當頭著”,無端就是沒頭沒腦,無端端的,沒有理由的,給了他當頭一下。
“前箭猶輕後箭深”,就是一箭還比一箭深。猜猜看,射箭的是誰?中箭的又是誰?

現在來研究、研究無門提出的問題:
洞山該不該吃那三頓棒?
如果說該吃,不但是有情眾生,連草木都該吃。
如果說不該吃,那雲門豈不是在打妄語。
誰能明白這道理,好替洞山出一口氣。


【參究】
第一層:
雲門三問,洞山三答。
放三頓棒。
飯袋子。
洞山大悟。

第二層:
雲門當時便與本分草料,使洞山別有生機一路,家門不致寂寥。
一夜在是非海裡,著到直待天明,再來又與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
洞山三頓棒 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叢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雲門又成誑語。
向者裡明得,方與洞山出一口氣。

第三層:
獅子教兒。
當頭著。
前箭猶輕後箭深。

【註解】
*1  雲門,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姑蘇嘉興人,俗姓張,嗣雪峰。南漢主晟歸依之,賜匡真禪師之號。乾和七年己酉歲示寂。

*2  洞山,此洞山非曹洞之洞山良價,而是雲門法嗣洞山守初。


  (謝力《我與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洞山三頓(慧開《無門關》)

  雲門因洞山參次,問曰:“近離甚處?”山雲:“查渡。”門曰:“夏在甚處?”山雲:“湖南報慈。”門曰:“幾時離彼?”山雲:“八月二十五。”門曰:“放汝三頓棒!”山至明日,卻上問訊:“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不知過在甚麼處?”門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山於此大悟。


  無門曰:雲門當時便與本分草料,使洞山別有生機一路,家門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裡著倒,直待天明再來,又與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問諸人:洞山三頓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叢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雲門又成誑言。向者裡明得,方與洞山出一口氣。

  頌曰:
獅子教兒迷子訣,擬前跳躑早翻身。
無端再敘當頭著,前箭猶輕後箭深!

  (無門慧開《無門關》)

  雲門:文偃(864—949),五代時禪僧。俗姓張,浙江嘉興人。雪峰義存法嗣。於韶州雲門山建光泰禪院,開創雲門宗。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語錄》一卷行世。南漢主晟歸依之,賜匡真禪師之號。乾和七年已酉歲示寂,後宋太祖乾德四年,賜謚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

  洞山: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禪師(910—990),出家後,一度行腳四方,遍歷禪席,後投雲門文偃和尚座下。守初禪師後住襄州洞山,開法化眾,名重一時。守初禪師接人時,其機鋒往往令人莫測。如:有僧問:“如何是佛?”守初禪師道:“麻三斤。”
“麻三斤”的公案後來很快傳遍叢林,象趙州和尚的“柏樹子”公案一樣,成為後代禪人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

  夏:佛教習俗中,從陰歷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僧尼外出,謂外出易傷昆蟲草木,應在寺院內坐禪學法,稱為“安居”,安居期略相當於夏季,所以稱“夏”。安居就又稱“坐夏”,安居開始稱為“結夏”,安居結束稱為“解夏”。

  便恁麼去:便道(或那)麼(混)過去了。

  本分:本色在行。應有的一分也,謂禪師接化求悟之人 而使用的一種毫不苟且的峻烈手段也。

  著倒:放倒,靠倒,在此有“打滾”或“翻滾”之意,指執著於本非實有之事而不能脫離和超越。

  直下悟去,未是性燥:就是當下悟了,也不算伶俐(敏捷)。

  前箭猶輕後箭深:前面已經錯了,後面又再犯一次;前次受傷還不算重,第二次就不輕了。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臨濟祖師說的學人四種根器,都有差別對待。且需體會揣摩,這樣說法才能圓滿無礙。

臨濟祖師對四種根器學人的區別對待:
“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
1如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
【註:中下根人學個‘舍妄求真’的方便法,得著個清涼境界,臨濟祖師遇到,便給他打落他得的境界,不打落他的修法。佛也在楞嚴經中 否定所有二乘人的三摩地境界(稱之為‘五十陰魔’)。】

2或中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
【註:中上根人學個‘舍妄求真’的方便法,得著個清涼境界,臨濟祖師遇到,便連修法帶境界都給他打落。好讓他去參悟真修之法。】

3如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
【註:如上根人學無論什麼修法,無論得著什麼境界,他到那裡還能自己透過真理,不會迷惑(如香嚴悟道,雖用了方便法,但自己能透過祖師禪),便什麼也不用給他打落。】

4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
【註:如果是出格之人,見地真正透徹,臨濟祖師便是他自心之用(他就是自心佛),不需要再說什麼根器。】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