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例如:400年前 臨濟宗門有這樣一個公案,非常復雜,不但涉及臨濟宗旨之爭,而且涉及法嗣名分之爭。


漢月法藏(三峰法藏)皈依、學法、印證,都不是 從密雲圓悟(天童圓悟)處。
法藏的得法,不是得到現世某個師指授,而是自己學習古代高峰禪師法語中開悟,
從古代慧洪覺范禪師法語中印心。
那麼,高峰如同法藏的生父,覺范如同證明家庭關系的親人
法藏現世的其他師 沒有教過讓他開悟的法語,所以他不認為是自己的真師。


法藏為了傳臨濟宗需要一個法券,圓悟印證了他,並要付給他臨濟法券。
但是,法藏問圓悟臨濟三玄三要,圓悟竟然不知理路,只以功夫邊事搪塞。
法藏知道了,圓悟根本性地違背了臨濟宗旨,是用功夫冒充的,不是真正的臨濟子孫。
所以法藏拒絕了 圓悟第一次付法券。
這就如同,臨濟的親生子孫 流落在家門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後,找到臨濟家認祖歸宗,卻發現自己 認作養父親這個人 竟然不是臨濟的親生後代,自己家已經被管家霸佔了,管家冒充主人。
法藏覺得,圓悟不是自己的親生父,也不是真師親叔伯,而是一個冒充自己祖上主人的管家,所以法藏 不想認圓悟為父,都不想認他為養父。


後來,法藏為了弘揚臨濟宗旨,還是方便 接受了密雲圓悟給的法券,但是始終不肯苟同圓悟的見地,而是大力弘揚 臨濟宗旨三玄三要,卻遭到了圓悟的大為不滿,予以大力討伐。
這就如同,法藏為了得到自己臨濟祖上的 部分家業,認圓悟這個自己祖上的管家為養父了,管家給了他一份家產,但是他一心 弘揚自己的親生祖師的真法,不弘揚養父管家的假法,於是他的養父大怒了,認為他叛師。


按照密雲圓悟、雍正的說法,法藏沒有現世師父傳承,他不承認圓悟是真師,就是“望空授予”的、天然外道。
於是雙方各自著述論戰很久,後來他們都以作古,兩派後人也都達成了和解。
卻被後來雍正不通情理、強詞奪理,以帝王之尊 冒充法王 來斷這個百年前的法爭,並下令削去法藏的後代法系 不准傳承。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臨濟祖師雲:“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中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理上見性的三關,就是臨濟三玄,一舉勘破 天下杜撰禪和子、相似禪野狐精魅。
三要,則是諸佛講法的善方便。
佛門只有臨濟祖師 明確提出來 臨濟三玄三要這個概念,也是八萬藏經大總持,若懂了所有經典也處處在印證。
我在此也點到即止,多說無益啊。
金剛經雲,眾生即非眾生也。
為啥?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凡夫 非凡夫 即見如來。
阿彌陀經雲,在淨土的人,見風吹鳥叫,皆是在真唸佛法僧。
首楞嚴三昧經,臨濟祖師,皆雲: 一切眾生 無不甚深,無不解脫。
所以,
曉舜禪師說,這只公雞有真禪。
湛堂禪師說,去問三家村王大姐,她有真禪。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臨濟三玄三要,在《臨濟錄下卷》裡面反復直指,臨濟一棒一喝其實同時具有這三玄:

第一玄,第一義,般若觀。
臨濟說過,“你若心心不異,則性與相不別”(心境一如,心與相無差別,不分別)。
所以說“堪與祖佛為師。”這就是般若真法,第一義諦,所以說“堪與祖佛為師。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指出,修過第二義法後,還應最高層次修“無差別真如實觀”。


第二玄,第二義,唯識空觀。
臨濟也講過這種法用於輔助修行,“我見諸法空相,變則有,不變則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指出,第二層次修“唯識觀”,觀一切唯心想生,空幻不實。(這是大乘第二義,是在第三玄(識得初心)基礎上的。
其他各種修法 還有很多是小乘第二義,很多人甚至根本沒先得第三玄,就做功夫,如滅念想、專心參話頭、專心唸佛唸咒子等,都是方便法,也可以用。
但是那樣得到個 昭昭靈靈境界 不可認為是見性了。)


第三玄,只認得這“能覺能動的”是真、是佛性,認其它的一切(相、見)是妄。
這樣見解,已識初機,但不解般若真理,也未修空觀,只是認得個“精魂”。
臨濟也這樣啟發過初機,“赤肉團上 有一無位真人,終日在面門上出入。”
“(佛性)只是你眼前這聽法底(的)人!”不識初心做功夫,總是外道修法。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相傳過去七佛 同以此一偈教化世人。
這是一切佛的教誡,稱為‘七佛通戒偈’。
其實你要是有正法眼,佛對大眾說這四句偈,與靈山會上 佛對大眾拈花有何區別?
正法眼藏,講起來可以千經萬論,人還不解。
若你會了,佛菩薩可以不發一言,一切現成 早已和盤托出。
所以,《金剛經》開頭,佛才吃飯、洗足、上座,須菩提便贊希有。
還有文殊白槌公案,世尊才升座,不發一言就下座,文殊白槌說佛已講完了。
這都與拈花微笑的公案何別?
世尊拈花,迦葉所以即會心微笑,只因他早已會了 後代臨濟祖師說的第一義諦、第一句、玄中玄。
而大眾不解,只因落在第二句、義中玄,
甚至第三句、句中玄,甚至還有更低層次的理解。

七佛這偈看似平常,一句中有三玄三要。哪三要?
1,句中3要(世間法):
善,惡,非善非惡。

2,義中3要:
空,有,非空非有。

3,玄中3要:
無說者,無聽者,無說無聽。

又怎麼‘一句中具三玄'?

1,句中玄:
看字面意思,佛菩薩似乎只說了 世間善法。

2,義中玄:
再仔細參究更深的意義,佛菩薩其實也已講了 大乘空觀。

3,玄中玄:
就是佛菩薩這種看似普通的講法內容和方式,還包含了 第一義般若。
一切現前 早已和盤托出。佛說已經意在三乘義之外。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中,地藏菩薩開示了三類解脫法層次,與各自的適用對象。
這三種法分別適合不同根器、不同階段的修行人,可以組合使用:

1,般若真如實觀:
觀一切是自性,自性無生滅,遠離一切“(心境)分別”之想。
心境一如,真妄不二(般若)。
這是一佛乘的‘大白牛車’,祖師禪的正法眼藏,最高最了義的法。
動中修不起‘心境無差別(心與相不分別)’。
但地藏菩薩指出,這個法如果用於證果,只適合根利、蓋障輕微的人,已修過“唯心識觀”的人應該修這個般若真觀、或已證小果以後的 高級修行人這樣修(一般人很難理解並快速得到受用)。
(注意:地藏菩薩在這裡 明明說唯心識觀 是第二義、般若觀是第一義!
當今很多法師 都把‘唯識觀’當做‘般若觀、正法眼’了。
還有很多二乘邪見者 把禪定功夫 當做‘見性’甚至‘般若’了。
皆是不解真法故,魚目混珠冒充正法眼。)

2,唯識空觀:
觀一切唯心想生,如夢如幻,不可染著。
這是菩薩乘的‘牛車’,大乘空觀,動中修‘不染著’,不再置心一處,不用專門入定修。
地藏菩薩慈悲指出,這個法適合有一定基礎的中級修行人,修好了再修般若真如實觀。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明明說“唯心識觀”(看地藏菩薩接下來說的含義,就是指唯識空假夢幻觀)是第二義。
而且,地藏菩薩明明說“無差別真如實觀”(般若觀)是第一義。
(注意:當今很多法師 都把‘唯識空觀’當做‘般若觀、正法眼’了,違背佛說、地藏菩薩說。)

3,專心唸佛法:
這是置心一處法!是一種禪定做功夫之法。
這是從‘專心守自心法’(辟支佛乘的‘鹿車’)演化而來。
近似於靜中專心修,不靜無法專心。
只要專心唸佛,雖不知守自心,也比只厭離六塵(聲聞乘的‘羊車’)修得快!
這是一種小乘方便法,最適合初級的大乘人打基礎用,然後再轉入大乘中級修法‘唯識空觀’、高級修法‘般若觀’。
煩惱多的人用任何‘專心修’法打基礎都很快。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注意:當今還有很多二乘邪見者法師,把做禪定功夫見個境界,當做‘見性’甚至‘般若’了。違背佛說、地藏菩薩說。)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話眉】
先看公案: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若是道個佛“這只是”,“麻三斤”卻是它(佛)的大機大用。
還識“關捩子”麼!?

再看雪竇頌:如何是佛?麻三斤!明眼人一見便了,
所以雪竇雲:金烏急,玉兔速。
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佛,上來就叫人見“急與速”,即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是什麼?
善應何曾有輕觸,展事投機見洞山。
善應是指問頭,何曾有輕觸是說,這個佛字這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爾下口處,但是洞山會佛法,展事投機,借事用機恰好,也沒辜負問頭。
即讓見佛,也讓你見到他的用機處。
倘若你只知道麻三斤,那也錯會了,其實一問一答 又何曾離開過這法報化三身呢?
這就是麻三斤的真實處,明暗相會了。
跛鱉盲龜入空谷,若是跛鱉盲龜,入空谷即一時就找不到北了。(這裡引用上文)
花簇簇,錦簇簇,
此是僧問智門和尚: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門雲:花簇簇,錦簇簇,會麼?
僧云:不會。
智門雲:南地竹兮北地木。
雪竇拿來借用意旨 是很明確,直指法報化三身,識得法報化三身很重要,這是轉身的關捩子!
這會與不會 便是南地竹兮北地木——相對門,
所以雪竇雲:
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解道不能作常理會,解道與常理 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上文說的 死人了不哭還笑,豈可理喻?
道是不二法,大夫雲:道得即哭。院主無語。
這一哭一笑 剛好是相對門,在相對門上住一撅,那有轉身之地!?
一國禪師云:三點(三身)如水流,曲似刈禾鐮。其實死又何曾死?
這些都是世間情解,給自己下的桎梏。咦!費解!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話眉】
先看公案: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若是道個佛“這只是”,“麻三斤”卻是它(佛)的大機大用。
還識“關捩子”麼!?

再看雪竇頌:如何是佛?麻三斤!明眼人一見便了,
所以雪竇雲:金烏急,玉兔速。
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佛,上來就叫人見“急與速”,即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是什麼?
善應何曾有輕觸,展事投機見洞山。
善應是指問頭,何曾有輕觸是說,這個佛字這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爾下口處,但是洞山會佛法,展事投機,借事用機恰好,也沒辜負問頭。
即讓見佛,也讓你見到他的用機處。
倘若你只知道麻三斤,那也錯會了,其實一問一答 又何曾離開過這法報化三身呢?
這就是麻三斤的真實處,明暗相會了。
跛鱉盲龜入空谷,若是跛鱉盲龜,入空谷即一時就找不到北了。(這裡引用上文)
花簇簇,錦簇簇,
此是僧問智門和尚: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門雲:花簇簇,錦簇簇,會麼?
僧云:不會。
智門雲:南地竹兮北地木。
雪竇拿來借用意旨 是很明確,直指法報化三身,識得法報化三身很重要,這是轉身的關捩子!
這會與不會 便是南地竹兮北地木——相對門,
所以雪竇雲:
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解道不能作常理會,解道與常理 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上文說的 死人了不哭還笑,豈可理喻?
道是不二法,大夫雲:道得即哭。院主無語。
這一哭一笑 剛好是相對門,在相對門上住一撅,那有轉身之地!?
一國禪師云:三點(三身)如水流,曲似刈禾鐮。其實死又何曾死?
這些都是世間情解,給自己下的桎梏。咦!費解!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解析]這是一則氣氛相當平和的公案,但平和的背後 卻蘊含著深奧的禪機、禪理。

首先,六祖問懷讓“什麼處來”?
一語雙關,既是問懷讓的行踪,同時又考察懷讓對佛法的理解,有“諸佛本原,從何而來”的意思在其中。
所以當懷讓以“嵩山來”作答後,
六祖立即追問:“甚麼處那麼來?”毫無疑問,這更是從諸佛本原 這一層意義上發問的。
當時懷讓沒有解悟佛法,所以如墜五里雲霧之中,茫然不知所措。
經過長達八年的悉心參究、體悟之後,有一天,懷讓突然覺得 自己有了省悟,迫不及待地告訴慧能。
可是當慧能問他悟到了什麼,懷讓卻說:這種感覺十分微妙,任何比喻和形容 都無法確切地加以表述
——說似一物即不中。

這裡,南嶽懷讓道出了禪家解悟境界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可言喻性。
禪家的省悟,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內心的解脫和超越。
它是由有邏輯規則、有明確目標 和確定範疇的心理活動,過渡到非邏輯性、非對象性,並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一種直覺觀照,一種通感體驗,一種非功利性的潛意識活動。
人是一個精神的存在,除去精神(心靈)以外,其他的一切 都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所以,萬物之靈的人的本質是“靈”不是“肉”,是“精神”,不是“物質”。
佛教更是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世界因緣和合而生,萬法不孤起,不恒在,所以變幻為常,虛空為真。
人生在世,由於太多的外物累贅,執妄掠虛,背真棄常,流轉生死,內心總不得安寧平衡,煩惱和痛苦,時刻困擾著我們,使我們蒙受苦難。
精神的痛苦,是人生根本之苦,人類只有走向精神自由的天堂,才是最幸福、最圓滿的。
所以,人生解脫的關鍵,莫過於去妄存真,消除執礙,禦掉累心的外物,還原自由的本心,這便是禪家之所謂拂塵看淨,禪者的解悟 也在這個關鍵點上而實現。
正其為此,解悟之境 首先是放棄常人的計較分辨心,放棄好壞有無的功利目的,這樣一種境界,當然無法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了。
因為,語言文字功能,本質上依然是藉助於外物作比喻,並運用若干心理感受的 形容詞彙來實現的。
無論詞彙如何豐富,比喻如何奇巧,畢竟與悟境的真實是兩回事,
所以禪的悟境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少年一斷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這種感覺 一旦訴諸言語,便已改變了模樣。
正是這個原因,禪家一向主張 以心傳心,教外別傳,不依附文字言句,
南嶽懷讓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也便是這個道理。

人的自心 一旦得到解悟,便能在生活日用之中 得大自在,真解脫。
但要做到縱任無方,事事無礙,仍然要在一事一物之中 不斷體驗、印證佛法,使本心常覺,自性常明,永不淪落於俗塵之中,禪家稱此叫保任,又叫護念。
本則公案中,六祖與懷讓最後的一輪對話,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人們俗語中常說的“主人公”就是該“第八識”。
但如果你修行時 把第八識當作解脫的“真正主人、真正目的”你就又錯了。
“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八個'識');
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唯識》中的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前五識是“現量”,第六識就是“比量”,因為第七識告訴第六識的。
所以,真正修行 首先要打破“分別意識”。

“能見”的是“心”。
人的“見性”是沒有“分別”的,你看到物體後的有“分別念”就是“識”起來了。
佛法“四依四不依”中,“依智不依識”就是要先把“第七識”轉變成“平等性智” ,
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物平等,這時“第六識”就變成了“妙觀察智”。
一旦第六識和第七識“轉識成智”後,此時“前五識”神通具足,就能同時起作用了,因此前五識就轉變成了“成所作智”。
真正的神通是這樣修成的,這才叫大徹大悟後的“真正神通”。
有神通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你沒涵養,提前知道了“天機”,自己現在就會很痛苦、很憂慮、很恐懼的,所以千萬不要追求自己有神通。
特異功能人士一般是天生的最好,很淺很淺的有點功能,但一定要好好做功德,否則,這些功能會慢慢就消失了!
(3)從哪裡倒地的,就從來自己再爬起來。是“五蘊”讓我們跌倒的,就還要從“五蘊”修,再找到我們的本性。
新老怪
文章: 5225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心性”就是“體”和“用”的關係,性為“體”,心為“用” 。
“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代表“真正的本體”,“牟尼”代表“起用”,
世間萬物離不開“本體”,離不開“起用”。
沒有“本體”不可能“起用”,但“起用”一定有“本體”,不能“起用”就表示沒有“本體”,二者必須同時存在,有體有用就是“本妙”。

性、心是“體”和“用”的關係,“心”從“妙”起“明”的,因為是“妙有”才有“明”。
“無明”是從“明”而出來的。因為你把“明”認為或當作“明”時,這時“無明”就生出來了!
執著“明”為“明”時就有“無明”生出來。
老子《道德經》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凡事只要有個被稱作“明”的,此時就一定有“暗”存在,“無明”就生成了,此“二者同出而異名”。

因為“心”是從“妙”起的“明”,故稱之為“圓”。
圓融可以“照”,這就和“鏡子的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心”在“起作用”了。
鏡子不能“照”就不能“起用”,說明鏡子的“塵土”太多了!
善、惡都是鏡子的“塵垢”,
“不思善、不思惡”,但這時還有一種情況 就是“無記”,所以你在此時還不能“昏沉” ,心裡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並且要把這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觀念也不存,這就是鏡子的“起用”,這就是“照”,
本性又“妙”又“明”,本自具足,所以佛說每人心中有個“寶”
(此時就很容易發現“真心本性”的本來面目了!!!),
我們這個能“照”人的鏡子 必須是“真空”的。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