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眼睛的晶體什麼的叫浮塵根,但是這個浮塵根並不能使人看見,
真正使人看的是什麼?是勝義根。
這一個勝義根,他不說根大,稱見大。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平常是道(慧開《無門關》)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州雲:“還可趣向否?”泉雲:“擬向即乖。”州雲:“不擬怎知是道?”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幻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說是非邪?”州於言下頓悟。
無門曰:南泉被趙州一問,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趙州縱繞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
頌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無門關》)
還可趣向否:趣向,趨向也,意謂:此道是否可以趨向呢?
擬向即乖:擬向,起心趣向也;乖,背也,不相為謀也。意謂:起心趣向,即與道相背也,換言之,即不可趣向也。
無記:三性之一。一切法可以分為善、不善、無記等三性。無記為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記為善與惡,故稱“無記”。
猶如太虛,廓然洞豁:好像太虛一樣,洞然明白而無阻礙也。
直得:表示前面的動作、行為或情況造成某種結果,相當於“弄得”、“以至於”。
分疏不下:無以分辯、辯解也。
縱繞悟去:就算悟了……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州雲:“還可趣向否?”泉雲:“擬向即乖。”州雲:“不擬怎知是道?”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幻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說是非邪?”州於言下頓悟。
無門曰:南泉被趙州一問,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趙州縱繞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
頌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無門關》)
還可趣向否:趣向,趨向也,意謂:此道是否可以趨向呢?
擬向即乖:擬向,起心趣向也;乖,背也,不相為謀也。意謂:起心趣向,即與道相背也,換言之,即不可趣向也。
無記:三性之一。一切法可以分為善、不善、無記等三性。無記為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記為善與惡,故稱“無記”。
猶如太虛,廓然洞豁:好像太虛一樣,洞然明白而無阻礙也。
直得:表示前面的動作、行為或情況造成某種結果,相當於“弄得”、“以至於”。
分疏不下:無以分辯、辯解也。
縱繞悟去:就算悟了……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示華嚴居士(圓悟《心要》)
“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個裡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迥危峭;不立毫發知見,到底放下;澄澄絕照,壁立萬仞,喚甚作心作佛、作玄作妙?一往直前,不起見,不生心,如猛火聚,不可近傍;似倚天長劍,孰敢攖鋒?養得純和沖淡,透徹“無心”境界,便可截生死流、居無為舍,端如痴兀拍盲罔分皂白,猶較些子,所謂“絕學閒閒真道人也”。
“了了回光,深深契寂”,乃絕滲漏,自然與向上人不謀而同、不言而喻。若作聰明、立知見、懷彼我、分勝負,則轉沒交涉。此唯尚猛利快割斷,懸崖撒手,棄捨得性命,便當下休歇。只大休處,是究竟合殺處爾!
(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下)
“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個裡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迥危峭;不立毫發知見,到底放下;澄澄絕照,壁立萬仞,喚甚作心作佛、作玄作妙?一往直前,不起見,不生心,如猛火聚,不可近傍;似倚天長劍,孰敢攖鋒?養得純和沖淡,透徹“無心”境界,便可截生死流、居無為舍,端如痴兀拍盲罔分皂白,猶較些子,所謂“絕學閒閒真道人也”。
“了了回光,深深契寂”,乃絕滲漏,自然與向上人不謀而同、不言而喻。若作聰明、立知見、懷彼我、分勝負,則轉沒交涉。此唯尚猛利快割斷,懸崖撒手,棄捨得性命,便當下休歇。只大休處,是究竟合殺處爾!
(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下)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春有百花秋有月(聖嚴法師《禪語100》)
問:
無門慧開禪師這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人想到,只要心中不計較、不分別,以知足心和平常心過活,就是「日日是好日」。這樣說對嗎?
答:
我想是的。有這種心境過日子的是開悟的人,未開悟的人大概沒辦法。對後者而言,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亮是不錯,夏有涼風、冬有雪景也很好。可是春天除了百花 也有荊棘和毒蛇,秋天除了明月也有落葉和枯藤。夏天有酷日肆虐、蚊蟲擾人,涼風雖好,吹不走這些煩惱;冬天有凜風裂膚、寒冰墮指,雪景雖美,掩不住這些缺憾。在未開悟者的眼中,一年四季的壞處可多著呢!
無門慧開禪師卻叫人往好處看、往好處著想,心境就會改變。如果往壞處看、往沒有辦法的方向看,則是自尋末路、自討沒趣、自掘墳墓。
春天不一定處處是花,但要看有花的地方,孕育百花怒放的心境。秋天雖然蕭瑟,不妨培養如明月一般皎潔的胸懷,心中自然安閒。夏天即使什麼都不好,但是可以體會涼風的自在,心靜自然涼。冬天雖冷,晶瑩純潔的雪景卻值得欣賞,苦悶會變成愉快。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說世間的事 皆是閒事,沒有一樁是不得了的,沒有一樁值得煩心,煩心的事都是閒事。如果沒有閒事掛在心頭,就是過著人間 賞心樂事的時光;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因此,往好處想,心境就會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難怪開悟的人 只看到百花、明月、涼風、白雪,因為他沒有閒事
也無煩惱掛心頭。
(聖嚴法師《禪語100》)
問:
無門慧開禪師這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人想到,只要心中不計較、不分別,以知足心和平常心過活,就是「日日是好日」。這樣說對嗎?
答:
我想是的。有這種心境過日子的是開悟的人,未開悟的人大概沒辦法。對後者而言,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亮是不錯,夏有涼風、冬有雪景也很好。可是春天除了百花 也有荊棘和毒蛇,秋天除了明月也有落葉和枯藤。夏天有酷日肆虐、蚊蟲擾人,涼風雖好,吹不走這些煩惱;冬天有凜風裂膚、寒冰墮指,雪景雖美,掩不住這些缺憾。在未開悟者的眼中,一年四季的壞處可多著呢!
無門慧開禪師卻叫人往好處看、往好處著想,心境就會改變。如果往壞處看、往沒有辦法的方向看,則是自尋末路、自討沒趣、自掘墳墓。
春天不一定處處是花,但要看有花的地方,孕育百花怒放的心境。秋天雖然蕭瑟,不妨培養如明月一般皎潔的胸懷,心中自然安閒。夏天即使什麼都不好,但是可以體會涼風的自在,心靜自然涼。冬天雖冷,晶瑩純潔的雪景卻值得欣賞,苦悶會變成愉快。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說世間的事 皆是閒事,沒有一樁是不得了的,沒有一樁值得煩心,煩心的事都是閒事。如果沒有閒事掛在心頭,就是過著人間 賞心樂事的時光;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因此,往好處想,心境就會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難怪開悟的人 只看到百花、明月、涼風、白雪,因為他沒有閒事
也無煩惱掛心頭。
(聖嚴法師《禪語100》)
-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問題敘述:
是否有簡單易懂的方式可以解釋「現量」、「比量」、「非量」的區別?
解答法師:釋如法
量是一種心識,在此之上要具足兩個條件:1. 它必需證達某個事物;2. 這樣的證達必需是新證達的,而不是之前就已經證達過的。
因此,在種種心識當中,沒有證達事物的心識,都不是量,諸如視而不見的眼識、疑惑、誤解、情緒等等。其次,雖然有證達,但所證達的事物之前 已經證達過而且尚未忘失,這樣的心識也不算量,如回憶之前已知事物的憶念。以上是量與非量的區分。
量分為兩類,一類是現量:在前面所說的量的條件之上,現量的特點在於:非思考式的、清晰而真接映現事物行相。對於一般人而言,現量只局限於眼耳鼻舌身識 ,這些有新新證達事物的眼耳鼻舌身識,統稱為根現量。對於修行者而言,還包括屬於意識的神通,還有聖者 相續中現證無我的,佛陀的一切相智,這些都屬於意現量。
比量在量的基礎上,其所具有的特點是,透過正確的原因,經由思考證達事物,其證達的方式 並非清楚顯現境界,而是透過在心中 形事物的行相—義共相而形成。如一個知道煙與火之間的絕對性的因果關係,也知道如何辨認煙,當這個人看到在遠處 看到濃煙冒起來時,即便沒有看到火,也會知道遠處起火了。這個知道遠處起火的量,並沒有真的像眼睛那樣看到火,而是透過正確的推理而知的。這類的量屬於比量。這就是現量與比量的差別。
有些凡夫 未能以現量現前證達的法,如四諦、無自性等等,最初一定要透過比量了解,繼而長時串修,再經由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串習,最後會產生 現量的證達,這是證達某些事物的比量與現量之間的關係。
是否有簡單易懂的方式可以解釋「現量」、「比量」、「非量」的區別?
解答法師:釋如法
量是一種心識,在此之上要具足兩個條件:1. 它必需證達某個事物;2. 這樣的證達必需是新證達的,而不是之前就已經證達過的。
因此,在種種心識當中,沒有證達事物的心識,都不是量,諸如視而不見的眼識、疑惑、誤解、情緒等等。其次,雖然有證達,但所證達的事物之前 已經證達過而且尚未忘失,這樣的心識也不算量,如回憶之前已知事物的憶念。以上是量與非量的區分。
量分為兩類,一類是現量:在前面所說的量的條件之上,現量的特點在於:非思考式的、清晰而真接映現事物行相。對於一般人而言,現量只局限於眼耳鼻舌身識 ,這些有新新證達事物的眼耳鼻舌身識,統稱為根現量。對於修行者而言,還包括屬於意識的神通,還有聖者 相續中現證無我的,佛陀的一切相智,這些都屬於意現量。
比量在量的基礎上,其所具有的特點是,透過正確的原因,經由思考證達事物,其證達的方式 並非清楚顯現境界,而是透過在心中 形事物的行相—義共相而形成。如一個知道煙與火之間的絕對性的因果關係,也知道如何辨認煙,當這個人看到在遠處 看到濃煙冒起來時,即便沒有看到火,也會知道遠處起火了。這個知道遠處起火的量,並沒有真的像眼睛那樣看到火,而是透過正確的推理而知的。這類的量屬於比量。這就是現量與比量的差別。
有些凡夫 未能以現量現前證達的法,如四諦、無自性等等,最初一定要透過比量了解,繼而長時串修,再經由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串習,最後會產生 現量的證達,這是證達某些事物的比量與現量之間的關係。
-
- 文章: 522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唯識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我們心識當中攀緣的能力,叫做「量」。我們心識去攀緣境界的時後,我們去測量這個境界,測量如果對就不會起惑造業,測量的不對就會起惑造業。這個測量的有三櫃測量方式:
唯識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一、現量:現,在前境的境界;「能量的心」.和「所量的境」都現在眼
前,即針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作一種判斷。
測量的結果是「真實不虛」、「得其實相」;「親證」就是要
你親自去驗證,而且「無謬」,「無謬」就是契合真實的事理。
所以這個「現量」是「離分別心」的,不是經過分別揣測的,
不是經過分別、揣測、推論的。
前五識的「見分」,在接觸這個境界的時候,它是用現量的,
沒有作揣測分別的,這個前五識的「見分」。
第六識的「五俱意識」的「見分」也可以作現量分別(例如於
無記狀態),第六意識當中的「定中意識」,定中意識所見到
的境界就是用「現量」來見到這個境界。
第八識的「見分」,第八識的「見分」就是攝持根身、器界、
種子,第八識它對於根身、器界、種子的攝持就是屬於「現量」,
是不加分別的。
二、比量:
比,比較之意,即從比較當中得到真相;就是用同類、已知的事物,
用己經知道的事物來比較未知的事物.能夠得到貞實的事、真實的
理,就是用己經知道的經驗來比較、推測出那個還不知道的事物:但是
要得其實義,這個才叫「比量」。
前五識只能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來分別。「第七識」沒有分辨外面的這
個境界,「第八識」它也沒有分辨境界。
唯有「第六意識」裡面的這個「獨散意識」,就是「獨頭意識」當中
的那個「獨散意識」它可以作這個「比量」。
三、非量:即是似是而非的量,「似是」好像是對的.事實上是錯的;就
是用不正確的理由、不正確的例子來推論,那推論出來當然是
錯誤的結果。
第六意識當中的「獨散意識」,雖然可以做比量,但是也常常
做「非量」,還有「第七識」,它絕對是「非量」,它錯誤執
著了「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這種錯誤的實我、實法,這
樣的判斷是錯誤的。
還有「第六意識」的「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攀緣現在的
境界,攀緣錯誤了、分別錯誤了,也是「非量」。
例如:阿三走在山路上,一路上看著路旁的花草樹木,並沒有持別的想(現量)。
突然發現遠方 有大量濃煙冒出,阿三以為是不是森林著火了?或是有人在燒廢棄物(比量)?
但阿三心中 有另一個更令他興奮的認知,這應該是外星人在烤肉(非量)!
我們心識當中攀緣的能力,叫做「量」。我們心識去攀緣境界的時後,我們去測量這個境界,測量如果對就不會起惑造業,測量的不對就會起惑造業。這個測量的有三櫃測量方式:
唯識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一、現量:現,在前境的境界;「能量的心」.和「所量的境」都現在眼
前,即針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作一種判斷。
測量的結果是「真實不虛」、「得其實相」;「親證」就是要
你親自去驗證,而且「無謬」,「無謬」就是契合真實的事理。
所以這個「現量」是「離分別心」的,不是經過分別揣測的,
不是經過分別、揣測、推論的。
前五識的「見分」,在接觸這個境界的時候,它是用現量的,
沒有作揣測分別的,這個前五識的「見分」。
第六識的「五俱意識」的「見分」也可以作現量分別(例如於
無記狀態),第六意識當中的「定中意識」,定中意識所見到
的境界就是用「現量」來見到這個境界。
第八識的「見分」,第八識的「見分」就是攝持根身、器界、
種子,第八識它對於根身、器界、種子的攝持就是屬於「現量」,
是不加分別的。
二、比量:
比,比較之意,即從比較當中得到真相;就是用同類、已知的事物,
用己經知道的事物來比較未知的事物.能夠得到貞實的事、真實的
理,就是用己經知道的經驗來比較、推測出那個還不知道的事物:但是
要得其實義,這個才叫「比量」。
前五識只能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來分別。「第七識」沒有分辨外面的這
個境界,「第八識」它也沒有分辨境界。
唯有「第六意識」裡面的這個「獨散意識」,就是「獨頭意識」當中
的那個「獨散意識」它可以作這個「比量」。
三、非量:即是似是而非的量,「似是」好像是對的.事實上是錯的;就
是用不正確的理由、不正確的例子來推論,那推論出來當然是
錯誤的結果。
第六意識當中的「獨散意識」,雖然可以做比量,但是也常常
做「非量」,還有「第七識」,它絕對是「非量」,它錯誤執
著了「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這種錯誤的實我、實法,這
樣的判斷是錯誤的。
還有「第六意識」的「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攀緣現在的
境界,攀緣錯誤了、分別錯誤了,也是「非量」。
例如:阿三走在山路上,一路上看著路旁的花草樹木,並沒有持別的想(現量)。
突然發現遠方 有大量濃煙冒出,阿三以為是不是森林著火了?或是有人在燒廢棄物(比量)?
但阿三心中 有另一個更令他興奮的認知,這應該是外星人在烤肉(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