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非佛(馮學成《明月藏鷺 · 六、頌古聯珠》)
馬祖示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有僧問曰:“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祖曰:“為止小兒啼。”僧曰:“啼後如何?”祖曰:“非心非佛。”僧曰:“除此一種人來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祖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提示: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講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若從理論上來講,即心即佛是對的,非心非佛 也是對的。但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恰恰是矛盾,有此即非彼,有彼即非此。禪宗當然不會 停留在這樣的理論滿足中,它需要的是實際的體驗,所以馬祖後來 又說“不是物”。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體會大道”。這是語言游戲嗎?不!馬祖門下人才濟濟,龍象成群,決非語言游戲 所能使之成就的。正是因為馬祖公開揭穿 語言游戲這層幕布,才能使一大批學生 進入禪的實踐,並笑傲江湖。下面看有關詩偈:
韶光三月景和融,錦秀山川處處同。
碧瓦曉煙寒食雨,朱簾晴卷杏花風。
宋·慈受懷深
品析:“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馬祖東拉西扯,前言不接後語,簡直是語無倫次了,一代大師怎麼會是這樣的呢?為什麼會“且教伊(他)體會大道”。懷深禪師用他的詩偈表達了他對馬祖的理會,你看:
三月春光和融,並且春不私人,遍潤四方,真的是“錦秀山川處處同”。
不論是富貴人家的“碧瓦”,還是農舍上的曉煙,在寒食節的濛濛細雨之後,春日融融,春風習習,家家戶戶都捲上窗簾,欣賞那臨街臨舍,無處不有的杏花……
當人們沐浴 在這樣愜意的情境中時,(這種情境 是沒有榮辱得失,是非成敗心理因素 挾帶於其中的)你可知道,自己早與禪融為一體了。這優美的春景 若能長久地與心境融為一體,這樣的享受可以說是萬金買不來。可惜的是,人間的麻煩太多,油鹽柴米、老婆孩子,上級下級,發財破產,恩恩怨怨總是使人面對這大好的春光時不知所措……
百萬雄兵出,將軍獵渭城。
不閒弓矢力,斜漢月初生。
宋·翠岩可真
品析:這首偈頌,雄渾剛健,放在盛唐詩中 亦不讓人。但這卻不是唐代的邊塞詩,而是頌公案的一首偈子。妙就妙在禪師 能用這樣的詩偈 來表達禪的境趣,並刻畫出馬祖的那種雄才。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這類語言游戲 如同百萬雄兵一樣 供馬祖調遣,之所以是“游戲”而非行軍作戰,因為是“獵渭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刀槍劍戟 平時也必須操練,所以是“不閒弓矢力”。在銀河微斜,明月初上之時,人間的真真假假,幻幻虛虛的種種景象,又有何實際意義呢?
對馬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偈頌不少,下面我們再欣賞兩首:
風勁葉頻落,山高日易沉。
坐中人不見,窗外白雲深。
宋·長靈守卓
品析:該詩也深得唐詩三昧,分明是一幅山居秋雲圖。這樣的詩情畫意 與馬祖那則公案有什麼關系呢?在翠岩可真禪師那裡 是“百萬雄兵出”,這裡卻是“坐中人不見”。一動一靜,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均可觸動人們的禪思。
長靈守卓(1065—1123)北宋末臨濟——黃龍禪派禪師,住開封天寧寺。
素琴張午月,流水落花深。
寂聽稀聲徹,冷冷太古音。
宋·佛心本才
品析:面對同樣的公案,本才禪師切入的角度 又不相同,你看,在午夜朦朧的月色中,是誰在撥弄幽幽的素琴?水為之流,花為之落,彈的是什麼曲子呢?老子說;“大音稀聲”——世界上最優美、最偉大的樂曲 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只有用心靈去“寂聽”,才會有所感受,這是“太古”之音,是混沌未分,日月未明,人心未萌的那種 存在的節奏。“曲冷不堪聽”熱鬧場中,卡拉OK中有這樣的古曲嗎……
佛心本才(?—1150前後)南北宋臨濟——黃龍禪派禪師,住湖南潭州上封禪院。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後與岩頭至澧州鰲山鎮阻雪,頭每日只是打睡,師一向坐禪。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頭曰:“作什麼?”師曰:“今生不著便,共個文遂(注)行腳,到處被他拖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頭曰:“睡(應是垂上有個竹字)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家村裡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師自點胸曰:“我這裡未穩在,不敢自謾。”頭曰:“我將謂你他日 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師曰:“我實未穩在。”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
1師:“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2“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3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也無?’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4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
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從自己胸襟流出,
1師:“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2“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3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也無?’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4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
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從自己胸襟流出,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壬辰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隨喜同坐兩日,共五枝香,
即洞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意,而迦陵音(雍正為禪七請來的禪僧)乃踴躍贊嘆,遂謂已徹玄微,籠統稱許。
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窺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朕聞斯語,深洽朕意。
二月中,復結制於集雲堂,著力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 實有重關之理。乃復問證章嘉,
章嘉國師雲:王今見處 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 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雲雲。朕將章嘉示語 問之迦陵音,則茫然不解其意,但支吾雲:“此不過喇嘛教 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
而朕諦信章嘉之垂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忽踏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笑曰:“王得大自在矣!”
“朕進門更有事也無?”
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
復用手從外向身揮雲:“不過尚有恁麼之理(何理?保任、除習、神通、妙用、成佛、作祖之理也!),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
即洞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意,而迦陵音(雍正為禪七請來的禪僧)乃踴躍贊嘆,遂謂已徹玄微,籠統稱許。
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窺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朕聞斯語,深洽朕意。
二月中,復結制於集雲堂,著力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 實有重關之理。乃復問證章嘉,
章嘉國師雲:王今見處 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 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雲雲。朕將章嘉示語 問之迦陵音,則茫然不解其意,但支吾雲:“此不過喇嘛教 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
而朕諦信章嘉之垂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忽踏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笑曰:“王得大自在矣!”
“朕進門更有事也無?”
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
復用手從外向身揮雲:“不過尚有恁麼之理(何理?保任、除習、神通、妙用、成佛、作祖之理也!),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幾個公案,都是講破門的功夫,為學人怎樣才能悟透、悟徹指個路徑。假如有人站出來說:悟了以後 該如何作功夫?
那麼要問你自己:你是否已會取 末後一句,若是會得末後句,斯人即已透過重關,理邊的疑惑 及障礙打除淨盡,向後他自知腳下路。
此種人菩薩尚要禮敬為師,那還有閒言碎語能對伊道?如若不能會此一句,那是你見處不透,未到罷參了手時。
或者另有人說:君不見古大德 亦曾反復教導學人,要吾等作好保任功夫?難道你想否定古大德不成?
實言相告汝:古人那是拈黃葉以止小兒涕,只為汝等 懸崖邊上 不肯撒手,自家心中於諸般妄情 放舍不下,方便安慰也!
提起保任,心中必先有一物在,如此則心、境、物一應俱全,生滅之心 何時才能熄滅?
是以古人明言告之:“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又道:“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失巢。”就是告訴我們,作功夫 不能著在保上。
因此當年雍正帝整理《御選語錄》,對南泉牧牛話 頗有不肯。
如果我人見地果然打得透徹,腳下確實站得穩當,則觀習氣 只如天空中的白雲,河面上的浪花,任它風雲漫卷,白浪滔天,又豈奈我何?
若心中妄情 實在難以割捨,著相習氣 確實難化,不借助保任 則不知該如何進修,不過還是提醒各位 在保之前先要搞清楚,你保的那個 是對是錯。不要保來保去,把一些錯誤的見解 和知見掛於心中,縱然功夫作得再好,也只是光影裡的活計,沒有大用。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那麼要問你自己:你是否已會取 末後一句,若是會得末後句,斯人即已透過重關,理邊的疑惑 及障礙打除淨盡,向後他自知腳下路。
此種人菩薩尚要禮敬為師,那還有閒言碎語能對伊道?如若不能會此一句,那是你見處不透,未到罷參了手時。
或者另有人說:君不見古大德 亦曾反復教導學人,要吾等作好保任功夫?難道你想否定古大德不成?
實言相告汝:古人那是拈黃葉以止小兒涕,只為汝等 懸崖邊上 不肯撒手,自家心中於諸般妄情 放舍不下,方便安慰也!
提起保任,心中必先有一物在,如此則心、境、物一應俱全,生滅之心 何時才能熄滅?
是以古人明言告之:“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又道:“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失巢。”就是告訴我們,作功夫 不能著在保上。
因此當年雍正帝整理《御選語錄》,對南泉牧牛話 頗有不肯。
如果我人見地果然打得透徹,腳下確實站得穩當,則觀習氣 只如天空中的白雲,河面上的浪花,任它風雲漫卷,白浪滔天,又豈奈我何?
若心中妄情 實在難以割捨,著相習氣 確實難化,不借助保任 則不知該如何進修,不過還是提醒各位 在保之前先要搞清楚,你保的那個 是對是錯。不要保來保去,把一些錯誤的見解 和知見掛於心中,縱然功夫作得再好,也只是光影裡的活計,沒有大用。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楞嚴經》上不是有 世尊問文殊菩薩:你是 文殊嗎?
文殊菩薩答:我真文殊。
因為文殊只有一個,如果說 我是文殊,那就變成了兩個啦!
可是我們大家平時 這樣下語慣了,因而並沒有意識到 這裡面有問題。
子湖這會兒問劉鐵磨,乃是從本分事來問,其用意 與世尊問文殊是一個道理,
劉鐵磨一個“不敢”當下道出了兩個毛病:
第一,承認自己 就是劉鐵磨,言語上犯了“觸”;
第二,這“不敢”乃是晚輩與長輩說話的口氣,我在與你覿面相呈,在我這兒 佛也無,法也無,你卻在與我講客氣,分明是 不領我的話!
不敢
不敢當
文殊菩薩答:我真文殊。
因為文殊只有一個,如果說 我是文殊,那就變成了兩個啦!
可是我們大家平時 這樣下語慣了,因而並沒有意識到 這裡面有問題。
子湖這會兒問劉鐵磨,乃是從本分事來問,其用意 與世尊問文殊是一個道理,
劉鐵磨一個“不敢”當下道出了兩個毛病:
第一,承認自己 就是劉鐵磨,言語上犯了“觸”;
第二,這“不敢”乃是晚輩與長輩說話的口氣,我在與你覿面相呈,在我這兒 佛也無,法也無,你卻在與我講客氣,分明是 不領我的話!
不敢
不敢當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所謂三關者,乃指:初關、重關、牢關。
1獅子以為,破初關者,為打破根本無明,證見本有佛性,明即心即佛之旨,約當於 見道位;
2破重關者,為斷除見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認清歸家之程途,約當 修道位;
3破牢關者,為斷除思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除滅一切微細流注,至究竟果地成就,約當 證道位。
宗下所討論的見地,以破初關 為初有所明,以破重關 為穩妥透徹,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故只論行履,不復言及於見,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
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祖師至此 亦無開口之處,但只眾口一詞“向上一著,千聖不傳”。
1獅子以為,破初關者,為打破根本無明,證見本有佛性,明即心即佛之旨,約當於 見道位;
2破重關者,為斷除見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認清歸家之程途,約當 修道位;
3破牢關者,為斷除思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除滅一切微細流注,至究竟果地成就,約當 證道位。
宗下所討論的見地,以破初關 為初有所明,以破重關 為穩妥透徹,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故只論行履,不復言及於見,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
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祖師至此 亦無開口之處,但只眾口一詞“向上一著,千聖不傳”。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非心非佛(不是心,也不是佛)
馬祖(馬祖道一禪師)因僧(因為有一個出家僧人)問:“如何是佛(怎麼樣才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不是心,也不是佛)!”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如果在這個地方 看明白了),參學事畢(參尋真理的事情 就有了圓滿的答案)。”
頌曰:“路逢劍客須呈,不遇詩人莫獻。逢人且說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頌文大意:真正的劍客相逢時 必須亮出自己的劍招,見個你我高低。一個真正的詩人 也是這樣,如果遇到的並不是詩人,他就不應該 不合適宜地吟詩。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在說話的時候 應該只說三分話,不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 都說出來讓別人知道。參禪悟道之事,只能是悟者之間的心心相印,外人是怎麼也不明白個中妙意的。
二木曰:當我們心中 還有疑問“怎樣是佛”時,說明此時此刻 我們正處在疑惑之中,這個時候的當務之急是放下你心頭盤旋的疑問。如果能夠做到此點,怎樣是佛的答案 就能不問自明。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能夠告訴你的話語 也只能是:“你所能想到的,所以為的任何答案,都不是!”
(明超《無門關夾注》)
馬祖(馬祖道一禪師)因僧(因為有一個出家僧人)問:“如何是佛(怎麼樣才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不是心,也不是佛)!”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如果在這個地方 看明白了),參學事畢(參尋真理的事情 就有了圓滿的答案)。”
頌曰:“路逢劍客須呈,不遇詩人莫獻。逢人且說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頌文大意:真正的劍客相逢時 必須亮出自己的劍招,見個你我高低。一個真正的詩人 也是這樣,如果遇到的並不是詩人,他就不應該 不合適宜地吟詩。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在說話的時候 應該只說三分話,不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 都說出來讓別人知道。參禪悟道之事,只能是悟者之間的心心相印,外人是怎麼也不明白個中妙意的。
二木曰:當我們心中 還有疑問“怎樣是佛”時,說明此時此刻 我們正處在疑惑之中,這個時候的當務之急是放下你心頭盤旋的疑問。如果能夠做到此點,怎樣是佛的答案 就能不問自明。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能夠告訴你的話語 也只能是:“你所能想到的,所以為的任何答案,都不是!”
(明超《無門關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