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新老怪 寫: 週六 6月 04, 2022 8:40 am 女子出定(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
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敕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語譯】
有一回文殊菩薩來到諸佛聚集處參謁世尊,當時碰巧諸佛都已還歸本處。惟有一個女人,在世尊身邊入於三昧。
文殊問世尊:“為什麼這個女人有這種殊榮,能靠近您的身邊而坐,我卻不能?”
世尊對文殊說:“你想知道為什麼,就讓這女子從三昧中覺起,親自問她。”
文殊繞了那女人三匝,鳴指一下,這鳴指可是盡了文殊的神力,可以驚動梵天,但是就是不能讓那女子從三昧中覺起。
世尊說:即使有百千個文殊,也不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下方跨過了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一位罔明菩薩,他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
頃刻間,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吩咐罔明菩薩。罔明菩薩來到女子面前,鳴指一下,這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評唱〗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見得親切,業識忙忙、那伽大定*3。”

【語譯】
無門說:“釋迦這老兒 上演這出鬧劇,簡直狗屁不通。文殊是七佛之師,為什麼不能令那女人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為什麼卻能令那女人出定?如果你能向這看得親切,就會明白 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頌曰〗
出得出不得  渠儂得自由
神頭並鬼面  敗闕當風流

【語譯】
出定不出定,是她個人的自由,
怎由得你裝神弄鬼,
把敗筆當作風流韻事。

【題解】
這個故事出自《諸佛要集經》。公案要討論的宗旨 與佛經所揭示的意義是兩回事。
本公案就環繞在文殊菩薩的貪、嗔、痴上。
文殊是七佛之師,乘願再來為釋迦佛的侍者,已登達等覺位,智慧第一。
無門選用這段故事為公案,就是要你看清楚,文殊怎麼個智慧第一。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mrgreen: 起了大貪念、起了大嗔恚心,更突顯了他的愚痴。
貪的是親近佛的功德。嗔恚的是這女子能而我不能。愚痴的是問佛為什麼。
更進一步的還有,佛叫他喚起女子親自問她,他想也不想一下就照做了。
結果是當場出醜、狼狽不堪。
還好當時 諸佛已還至本處,要不然見到這位 從前的老師這付模樣,會有什麼感受?你說佛對這位前世的老師,今世的大弟子 兼侍者的這種行徑,應該怎麼處理?

給他來個機會教育吧!佛把罔明菩薩喚來,由他來令女子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文殊已跨越十地,成就等覺位。以一位未登地的菩薩 來教育一位等覺菩薩,這法子 只有佛能想得出來,也只有佛能做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 無門要你去參究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參究】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什麼是“業識忙忙”?
什麼是“那伽大定”?

【註解】
*1  。文殊(manjusri),文殊師利菩薩之略,亦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曼殊室利。

*2  罔明菩薩,即棄諸蓋菩薩,為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

*3  那伽大定,即龍奮迅三昧,指能如龍之奮迅,現勇猛威勢之三昧。

(謝力《我與無門關》)
像謝力這樣註解公案,真是三世佛冤,實在是對於佛法太外行,太外行……
竟然還無禮將七佛之師文殊師利,罵的狗血淋頭,噴飯啦!!!

不要說文殊師利沒辦法讓女子出定,就是世尊乃至一切三世諸佛,都沒有一尊佛能讓此女子出定也……
那麼,為何請來(無明)一彈指頃,此女子即刻速速出定!?

請問,
被無明拐跑的女人叫什麼名子!?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女子出定(《宗門拈古匯集》卷第一)

  世尊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土。唯一女子近世尊座而入三昧。文殊白曰。雲何此女得近佛座。世尊曰。汝但覺此女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於是繞女三匝彈指一下。乃至托至梵天盡其神力定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子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恆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卻能出得。須臾罔明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令出女子定。罔明至女子前彈指一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翠岩芝雲。僧投寺裡宿。賊打不防家。

  五雲逢雲。不唯文殊不能出此定。只恐如來也出此定不得。

  翠岩真好問僧雲。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子定。不得罔明從下方來。因甚卻出得女子定。莫有能對者。獨英邵武方其問時。以手捏其膝而去。真笑曰賣匙著漢未在。

  天童覺雲。若定若動當人變弄。鴻毛輕而不輕。泰山重而非重。還知老瞿曇鼻孔在我手裡麼。

  龍翔訴舉公案了。拈拄杖雲。一串穿卻。

  天童悟雲。出得出不得且置。作麼生是定。

  鼓山賢雲。天童道若定若動當人變弄。是即是。也只道得一半。孰知三人皆是不守本分漢。女子至今猶未出定在。

  南?問雲。古今盡道女子出定。殊不知者 一隊漢個個破家蕩產。山僧今日有三十棒要世尊吃。何故。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愚庵盂雲。有者道 線索在女子手裡。收放由他。恁麼判斷。矮子過深溪。又有道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文殊用智識 所以出他定不得。罔明初發心菩薩 無智無識不可思議所以出得他定。若恁麼道。烏龜鑽破壁。大眾。要識女子麼。他是未剖之璧。要識二菩薩麼。抱璞投楚。自取刖足之災。要識世尊麼。閒來無事溪頭坐。綠水青山花正紅。

  棲霞成雲。當時文殊若出卻女子定。不獨老瞿曇一生口掛壁上。天下老師 向何處討飯吃。雖然。且道女子畢竟還曾出定也無。

  雲岩學雲。者一隊漢神頭鬼面。俱好與三十棒。

  天目律雲。者四個漢靈山會上缺一不可。若到寶壽。一個也容不得。何故。者裡豈許你分出分入。喝一喝。

  白岩符雲。出得出不得。並須吃鐵棒有分。若夫女子瞿曇且放過一著。何故。若教盡法只恐無民。

  (《宗門拈古匯集》卷第一)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女子出定(《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三)

  文殊師利。在靈山會上諸佛集處。見一女子近佛坐入於三昧。文殊白佛雲。何此女得近佛坐。佛雲。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子三匝。鳴指一下。乃至托上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佛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恆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定。須臾罔明至佛所。佛敕出此女定。罔明即於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有尊宿問僧曰。文殊是七佛之師。為甚麼出女子定不得。罔明為甚麼卻出得。僧無對。翠岩芝和尚雲。僧投寺裡宿。賊打不防家。)


  頌曰。

  文殊托上梵天。罔明輕輕彈指。女子黃面瞿曇。看他一倒一起。(天衣懷)。

  千眼莫辯來由。孤坐是何三昧。文殊著力雖多。女子隨邪亦殺。罔明關捩有誰知。雨過春山如潑黛。(佛慧泉)。

  罔明彈指也尋常。豈是文殊智不長。因憶江南二三月。鷓鴣啼處百華香。(佛印元)。

  佛性天真事。誰雲別有師。罔明彈指處。女子出禪時。不費纖毫力。何曾動所思。眾生總平等。日用自多疑。(真淨文)。


  百千文殊出不得。罔明不費纖毫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雲居祐)。

  獨坐靈山誰得知。罔明出定破群迷。如今四海皆通達。信道無心總不疑。(雲蓋智)。

  文殊用盡平生力。罔明彈指便回來。不是老胡深有意。雙眸未肯為渠開。(成枯木)。

  拂拭瑤琴月下彈。調高雪曲和還難。五侯費盡平生志。從此詩書懶更看。(寶峰照)。

  坐擁群峰覆白雲。鶯啼深谷不知春。岩前華雨紛紛落。夢覺初回識故人。(石門易)。

  一拳拳倒黃鶴樓。一踢踢翻鸚鵡洲。欲識罔明彈出定。青山不動水長流。(智海清)。

  當機密薦個中玄。女子何因坐佛前。切莫途中為解礙。刻舟求劍實徒然。(禾山方)。

  女子文殊與罔明。禪徒畢竟如何委。除非格外妙投機。始信波濤元是水。(龍牙才)。

  出定只消彈指。佛法豈用工夫。我今要用便用。不管罔明文殊。(洪覺范)。

  畫得天然別。花間試展開。黃鶯偷眼覷。不敢下枝來。(慈受深)。

  出得出不得。初不離是定。聖者超凡情。凡人而乃聖。到用與橫拈。扶邪及顯正。春雨春風竹戶涼。落花啼鳥千峰靜。(龍門遠)。

  瞿曇身心如泥。女子肝腸似鐵。文殊貪尋鍋子。罔明由來著楔。歷觀大地眾生。不解閉門作活。不動干戈建太平。雨過青山如黛潑。(佛燈珣)。


  女子與瞿曇。自起還自倒。無眼傍觀人。投身入荒草。(月庵果)。

  二菩薩出定。笑殺老禪和。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圓覺演)。

  不假文殊神通。休要罔明彈指。爾時靈山會中。女子從定而起。(鼓山圭)。

  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罔明與文殊。喪卻窮性命。(徑山杲)。

  文殊出不得。罔明卻出得。叵耐這冤家。冷地裡作賊。(白楊順)。

  文殊彈指。罔明出定。今日重新。打翻舊令。女子瞿曇。在我心鏡。(楚安方)。


  【續收】入定出定。因邪打正。堪笑文殊。春行秋令。(石[(工*幾)/石]明)。

  長江輥底浪如銀。秋日白蘋紅蓼新。莫怪扁舟難到岸。行船由在把梢人。(慈受深)。

  大定等虛空。廓然誰辨的。女子與瞿曇。據令何調直。師子奮迅兮搖蕩乾坤。象王迴旋兮不費餘力。孰勝孰負誰出誰入。雨散雲收青天白日。君不見。馬駒踏殺天下人。臨濟未是白拈賊。(圓悟勤)。

  抹粉涂壞恰我呆。神頭鬼面舞三台。千千萬萬人窺看。子細不知誰見來。(開福寧)。

  懷藏日月。八面玲瓏。袖裡金錘。鮮血通紅。香風[颱-台+弗][颱-台+弗]。花雨濛濛。兵隨印轉處萬裡長虹。將逐符行時些子神通。(南堂興)。

  四個沒意智漢。做處總無畔岸。一狀領過階前。與伊據款結案。(開善謙)。

  出得出不得。滿面是埃塵。愁人莫向愁人說。說向愁人愁殺人。(應庵華)。

  金不博金。水不洗水。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罔明文殊。靴裡動指。(尼無著總)。

  一畝之地。三蛇九鼠。子細看來。是何面胔。(佛縣光)。

  苦瓠連根苦。同坑無異土。二千年已前。一火破落戶。(或庵體)。

  出得何如未出時。瞎驢成隊喪全機。如今四海平如砥。蘆笛迎風撩亂吹。(密庵傑)。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瞿曇女子。鬼面神頭。(肯堂充)。

  出得出不得。顛落精靈窟。何處不風流。祖師無妙訣。(松源岳)。

  子不嫌母醜。犬不厭家貧。舉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孤峰深)。

  文死罔明休卜度。瞿曇女子謾針錐。推倒鐵山歸去也。縱橫十字更由誰。(石庵玿)。

  誰在畫樓西。相逢語笑低。到家春色晚。華落鷓鴣啼。(雪庵瑾)。

  文殊繞三匝。罔明輕彈指。世尊努眼睛。女子從定起。(幻庵覺)。

  鵲鴉午夜破雲飛。寶印無私孰解提。若道罔明能出定。是人拔舌入阿鼻。(劍門分)。

  古老相傳鬼叫坑。看來人鬼不多爭。早知鬼便是人作。夜半三更也可行。(無准范)。

  鮑叔眼下安眉。趙哥口邊著耳。驀然狹路相逢。兩個是甚面胔。(斷橋倫)。

  出得出不得。渠儂得自由。神頭並鬼面。敗闕當風流。(無門開)。

  是定出得不得。關捩初無多子。文殊神通太過。罔明輕輕彈指。(橫川珙)。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三)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離四句即四句
可以接通
禪宗慧廣法師師父僧寶的
開示
見山非山[色不異空]
見山又山[空不異色]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竹篦子話(馮學成《心靈鎖鑰》第四章)


念頭的剝剔——參話頭種種

  上一節所舉的兩則公案,都是禪宗內過來人之間 的機鋒往來,雖有逼拶的作用,但只是相互間的勘驗,也可以從中 看到緊逼的威勢了。若用以接引那些尚未入門的——未入門的人 見到這類公案,必然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北宋首山省念禪師 有一則著名的“竹篦子話”,最能表現這樣的境趣:

  山一日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什麼?”

  首山禪師手中拿著一隻竹篦子,對他的學生說:“如果把它喚作竹篦子,那是觸——太呆板了,誰不知道這是竹篦子呢?不喚作竹篦子,那是背——它明明是竹篦子嘛,喚作其它東西 就與它的性能相違背了。若不觸不背,應該把它喚作什麼才妥當呢?”

  這樣的方法也是逼拶,“因為這是對思維的剝剔,離開了思維運動的規則。本來,任何一個東西都有人為它安立之名,並受到人們共同的承認。這樣的名——名詞、概念 必須有其穩定性,才不會在人們的思想交流中發生混亂。如豬是豬,牛是牛,狗是狗,人是人,彼此不能混淆。把人稱之為狗,就會發生誤會,引起是非和麻煩,掛羊頭賣狗肉 也會引起官司。 因為名實 必須相合,名實相合 才有秩序和規律。

  面對一隻大家熟悉的竹篦子,不能用大家通用的名詞 來稱呼它,判斷它,也不能用其它的名詞來稱呼它、判斷它,那該用什麼作為判斷呢?這裡,首山禪師是把思維的道路 堵死了的,他的本意就是設立一個思維的陷阱,設立一個悖論,讓思維在其中寸步難行。如同一頭被縛住爪牙的獅子,盡管周圍有許多獐麂兔鹿,只能眼睜睜地 看著而不能捕食,憋足了一身勁也無處發洩。

  人的思維——第六意識 如同千手千足的章魚,老是不停息地 捕捉思維的內容,並且不知疲乏地運動著。佛教講禪定止觀,就是要使思維休歇。但禪定止觀 仍然是一種意識狀態,也有其相應的精神內容,更何況一出禪定止觀,精神和思維 又恢復了往常的狀態。所以,以漸進為程序的禪定止觀 與機鋒棒喝參話頭的差別是明顯的。

  “竹篦子話”不是禪定止觀,卻如同囚禁獅子的牢籠,讓思維陷在其中 寸步難行。如果參學者唸唸都處於這種狀態、並明白這種狀態,那就是開悟了,但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呢?


  (馮學成《心靈鎖鑰》第四章:頓悟成佛話念頭)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竹篦話頭(馮學成《四季禪·冬》)

竹篦話頭(十月二十一日)

  受具後遊方,參首山。山一日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什麼?”師掣得擲地上曰:“是什麼?”山曰:“瞎。”師言下頓悟。(《五燈會元》卷十一)

  譯文

  葉縣歸省禪師 當初在寺院裡出家受戒之後,四處遊方,後來到了首山省念禪師那裡參學。有一天首山省念禪師 拿了一隻篦條問他:“如果把這個叫做竹篦條,那是觸——太呆板了,誰不知道這是竹篦條呢?不把這個叫做竹篦條,那是背——它明明又是竹篦條嘛。你把它這個喚作什麼呢?”葉縣歸省把篦條搶了過去,並丟在地上,說:“這又是什麼呢?”首山禪師說:“眼睛瞎了。”話音剛落,葉縣歸省就開悟了。

  旁白
  判斷的基本形式不屬於“是”,就屬“非”,那是思維與對象之間的 一種關系。當思維對自身進行判斷時,無論“是”,或者“非”都不能對思維自身 進行判斷,因為一進入判斷,所判斷的 只是思維的對象而不是它自身了。這是思維的盲區和陷阱,而禪宗所致力的,就是要克服 這個盲區和陷阱。你能用超出思維的方式解決這個疑難嗎?省山禪師說了一個“瞎”字,葉縣歸省為什麼就解決了這一疑難呢?喜好禪的讀者,可以在這上面細細捉摸。


  (馮學成《四季禪·冬》)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首山竹篦(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首山和尚,拈竹篦示眾雲:「汝等諸人!若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汝諸人且道!喚作甚麼?」

  【語譯】

  首山和尚拿著竹篦對眾人說:「你們要是把它叫做竹篦就是觸犯戒律,要是不把它叫做竹篦就是違背戒律,你們說說看,應該把它叫做什麼?」

  (註:竹篦是禪僧用於舉揚佛法時 使用的器物──小尺寸的戒尺,禪僧都可縱橫自如地 操縱使用。)


  【評唱】

  無門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有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語譯】

  無門說:「叫竹篦則觸犯戒律,不叫竹篦則違背戒律。不能開口,也不能不開口。快點!快點!說給我聽聽!」



  【頌曰】

  拈起竹篦 行殺活令 背觸交馳 佛祖乞命

  【語譯】

  拿起竹篦,執行殺人活人的命令,不是違背就是觸犯,祖師爺啊!饒命!

  【附參資料】
  一、大振臨濟宗風~首山省念禪師

(926 ~ 993)五代臨濟宗僧。萊州(山東)人,俗姓狄。號首山。幼入南禪寺剃度。纔受具足戒,便遍游叢席,常修頭陀行,並密誦《法華經》,人稱「唸法華」。後師事風穴延沼禪師,得其心傳,名振四方,風靡一世,其後開法於汝州(河南省臨汝)首山;又住持汝州葉縣寶安山廣教院 及城下寶應院等,三處法席,海眾常臻。

  淳化三年(九九二)十二月四日上堂說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取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

翌年十二月四日上堂辭眾,仍說偈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見全身。」言訖,安坐入寂,世壽六十八。著《汝州首山念和尚語錄》一卷傳世。

  師於風穴會中 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於地矣。」
  師曰:「觀此一眾,豈無人邪?」
  穴曰:「聰敏者多,見性者少。」
  師曰:「如某者如何?」
  穴曰:「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耽著此經,不能放下。」
  師曰:「此亦可事,願聞其要。」
  穴遂上堂,舉世尊以青蓮目顧視大眾,乃曰:「正當恁麼時,且道說個甚麼?若道不說而說,又是埋沒先聖。且道說個甚麼?」師乃拂袖下去。
  穴擲下拄杖,歸方丈。侍者隨後請益。曰:「唸法華因甚不祇對和尚?」
穴曰:「唸法華會也。」
  次日,師與真園頭同上,問訊次,穴問真曰:「作麼生是世尊不說說?」
  真曰:「鵓鳩樹頭鳴。」
  穴曰:「汝作許多痴福作麼?何不體究言句。」
  又問師曰:「汝作麼生?」
  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穴謂真曰:「汝何不看唸法華下語。」
  師受風穴印可之後,泯跡韜光,人莫知其所以。

  因白兆楚和尚至汝州宣化,風穴令師往傳話。纔相見,提起坐具。便問:「展即是,不展即是?」
  兆曰:「自家看取。」師便喝。
  兆曰:「我曾親近知識來,未嘗輒敢恁麼造次。」
  師曰:「草賊大敗。」
  兆曰:「來日若見風穴和尚,待一一舉似。」
  師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卻。」師乃先回,舉似風穴。
  穴曰:「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員草賊。」
  師曰:「好手不張名。」兆次日纔到,相見便舉前話。
  穴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贓捉敗。」師於是名振四方,學者望風而靡。開法首山,為第一世也。

  「首山三句」,乃禪師接化學人之機要語句。從容錄第七十六則:「首山示眾雲:
  『第一句薦得,與佛祖為師;
  第二句薦得,與人天為師;
  第三句薦得,自救不瞭。』

  首山鑑於學人 每執著於諸佛或祖師之言教,特示以此三句,然猶待學人 打破此三句之次第與對待,而直探向上一句之機法。

  時有僧問:「如何是第一句?」
  師曰:「大用不揚眉,棒下須見血。」
  曰:「慈悲何在?」
  師曰:「送出三門外。」
  問:「如何是第二句?」
  師曰:「不打恁麼驢漢。」
  曰:「將接何人?」
  師曰:「如斯爭奈何!」
  問:「如何是第三句?」
  師曰:「解問無人答。」
  曰:「即今祇對者是誰?」
  師曰:「莫使外人知。」
  曰:「和尚是第幾句薦得?」
  師曰:「月落三更穿市過。」

  「首山竹篦」,指禪師拈起竹篦,截斷觸、背等情見,打開絕言之境地。
  天聖廣燈錄卷十六:「後游南方,參見汝州省念禪師,師見來,豎起竹篦子雲:『不得喚作竹篦子,喚作竹篦子即觸,不喚作竹篦子即背,喚作什麼?』
  師近前,掣得擲向階下雲:『在什麼處?』念雲:『瞎!』師言下大悟。」

  又禪宗無門關第四十三則:「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有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即背觸皆非,有言無言亦錯,當離此二面,方能見到自在之轉處。其家風為:「一言截斷千江口,萬仞峰前始得玄。」

  二、觸背皆非、即非有非無

  圓爾字弁圓,駿河(今靜岡縣)藁科人,生於建仁二年(1202)。五歲時隨久能山的堯弁初聞佛法,八歲時學習天台教義。

  十五歲時列席天台止觀講義,當講師講到“故四諦外,別立法性”處,一時困窘,語無倫次,這時十五歲的小圓爾走到前面,道出了完整的解釋,語驚四座。

  十八歲時,他在三井的圓城寺(位於滋賀縣)剃發得度,專心研習天台教學。後來又赴南都奈良的東大寺登壇受戒。

  圓爾修得天台教學之後,深感必須深究禪法,便拜訪上野(今群馬縣)長樂寺榮西禪師的高徒榮朝禪師,隨榮進朝參究禪法。榮朝曾隨由中國歸來的入 宋僧榮西修密學禪,開創了長樂寺,在關東舉揚禪風,聞名一世。

  圓爾在榮朝門下 獲益匪淺,最後在日本禪的發源地——中國,成熟為禪門名衲。

  圓爾於嘉禎元年(1235)入宋。他遊方博參,先後參拜了痴絕道沖、笑翁妙堪、石田法熏等禪匠。

  然後為了求師於號稱當時 中國第一禪匠的無准禪師,登上了位於浙江省餘杭縣的宋代五山之首——徑山興聖萬壽禪寺。

  當年,無准五十七歲,圓爾三十四歲,作為師徒關系,真是恰當不過的年齡了。

  尊師無准對來自遙遠的扶桑之國的 留學僧圓爾絕不妖寵,而是用辛辣的手段錘圓爾。

  圓爾登上徑山三年後的某日,無准向圓爾提出了“首山竹篦”這則公案。

  這則公案是首山省念禪師(926-993)在某日向修行僧提出的問題,內容是“首山和尚”,拈竹篦示眾去,汝等諸人,若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汝諸人且道,喚做什麼”。

  竹篦是禪僧用於舉揚佛法時 使用的器物,可以看出做是個小尺寸的戒尺,禪僧都可縱橫自如地操縱使用。首山以這個竹篦為題質問修行僧,其為何物?

  如果說叫做竹篦,就是拘泥了竹篦這一固定觀念,如果說它只是根用竹子做的小棒,暫且稱為竹篦,那還不是竹篦。那樣說的話,不免又生出疑問。

  這裡叫做竹篦的東西 不是實實在在在嗎?張口陳述不成,閉口無言也不成,那麼到底應當把它叫須知佬呢?就是這樣一個難題。

  為了悟得這則公案,圓爾日日夜夜、嘔心瀝血地 深究苦參,怎麼悟不出個道理來。這是因為圓爾長於天台教學和密教,對釋迦佛祖的言教 總非常執著,而被其束縛住了。

  無准之所以敢於把有著這樣出身、經歷的圓爾納入門來嚴加接引、教導,是因為他對這個異國青年禪僧抱有很大的期望。

  某日,圓爾照例如此這般地 向師父陳述自己對此問題的見解。

  無准終於手持竹篦,發狠把圓爾痛打一頓,直到打倒在地。

  圓爾在被打得氣息奄奄之時,終於豁然大悟。

  他擺脫了“有、無”二字,徹底契 悟而達到圓融自如的佳境。

  圓爾立即焚香感謝師父大恩。

  無准對圓爾的徹悟大成 高興異常,隨即給圓爾寫了認可書,表示祝賀。

  當時,無准的竹篦打傷了圓爾的右眼,以後圓爾雖然右眼失明,但仍然捨身一心修行、傳法。

  有心人都會注意到,圓爾的“頂相”(肖像畫)中右眼是閉著的。

  這段因緣發生於嘉熙元年(1237)十月。

  圓爾得到認可後,繼續在無准門下 參禪修行了三年。


  (心平如願《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果然如此者,「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我們果真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住著,而生起靈明、活潑的妙用真心,就能徹底明見佛法的真諦,通達無餘。假使我們做死功夫,「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最多證成阿羅漢果,那還在變易生死裏。為什麼呢?因為他住在界外淨土裏不動,死在那裏,這又是一重生死。凡夫是分段生死,羅漢是變易生死。所以,我們要生起無住心,生起妙用無邊之心。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就是從這裏開悟的。
針對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大師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大師是執著有,六祖大師此偈偏空。你說有,我就說空,其實兩個人都是偏見,所以五祖說「亦未見性」。
有人認為,這是五祖恐怕擁護神秀的人 加害六祖而故意假說的。
其實這不是假說,如果是假說,五祖為什麼還叫六祖三更入方丈,再給他開示?
五祖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
啊,原來自性 本來就是活潑潑的,不是空無一物,不是死在那裏不動啊!
六祖感慨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連說了五個「何期」,他活轉過來了。
在此之前,六祖惠能大師所解,其實是偏空、是死的。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到極點了,這也不是究竟。
五祖看他是塊好料子,便用手中的杖子 擊碓三下而去,暗示他三更入室,為他講《金剛經》,使他恍然大悟。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所以,我們不要作死功夫,要作活功夫,要時時刻刻起妙用。
「渠今正是我」,都是我的影子,都是我的妙用。
但「我今不是渠」,也不能執著在妙用上。
我們不怕眾生、不怕有魔,這都是妙用,並不是空無所有。
有人說,《金剛經》是講空,空無所有,那是錯誤理解,不對!《金剛經》是講妙用無邊,是顯現真心的。西方極樂世界 就是有的,就有這樣美好的世界:黃金為地,七寶蓮池,八功德水,風聲鳥語,宣說法音。就是這麼好,當然是真有,怎麼會沒有?
:mrgreen: 但這是妙有、不是實有,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蓮池海會佛菩薩 願力所化。
頑空是錯誤的,實有 也是錯誤的。真空妙有,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不空而空、不有而有。
若能這樣,就是「永離分別執著」,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
三藏十二部佛法,浩瀚無邊的教義,統統能明瞭於心。
三藏十二部無一不是描繪真心的,你領會了真心,就掌握了真諦。
你就是家裏人,不再是門外漢,自己家裏的東西,你當然是一目了然 而無所餘。
三藏十二部經,沒有什麼地方 疑而不明,沒有什麼地方 不能解釋,統統地知道,沒有剩餘的東西了。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由不覺而始覺,始覺即同本覺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我們大家作功夫都是「由不覺而始覺」,以前不覺悟,通過入道修行,開始覺悟了。我現在給大家講法,就是希望大家開始覺悟。始覺發出的慧光,「即同本覺生出之子光明」,本覺就是我們的佛性。本覺是「母光明」,始覺為「子光明」,子光明是母光明所生,就像是母親生出兒子一樣。「而合母光明也」,就是始覺合於本覺。子母相合就成道了,子母不相合就不能成道。要時時刻刻觀照,不要著外境,這是始覺合於本覺的過程。始覺和本覺融為一體,就是子母相合。比如,我們修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如來母印」。母能生子,子母相合,從而證成大道。淨土宗也是這樣講:「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段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我們念佛的時候,佛就是母,我們是子,佛總是時時刻刻接引我們。假如兒子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同一鼻孔出氣。要把這個總綱抓住,真正領會了,則三藏十二部經都能通達。若沒有抓住總綱,斷章取義,就會支離破碎,無所適從。所以,要時時刻刻見到本性,這最要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