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古釋云:不離此心成佛者。有二。(1)眾生身心。即佛所證故。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2)全即佛菩提性故。一性無異。此即他果在我之因。以我因成他果故。名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探長隨筆:
此二佛陀加持力,一切時,一切處嗎?還是適應機根才給?真如,超越一切時空,諸佛亦然,真如熏,體熏,用熏(眾生外緣之力),用熏無量義,略說有兩種:於眾生,差別緣,於諸佛菩薩,平等緣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地(法雲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恒調順, 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 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復然, 為利眾生發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 慚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 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 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 為利眾生發大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離眾惡常歡喜,(歡喜地)
願力廣修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戒聞具足念眾生, 滌除垢穢心明潔,(離垢地)
觀察世間三毒火, 廣大解者趣三地。(發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 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 廣大智人趣焰地。(焰慧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 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 種種示現救眾生,
復供十力無上尊, 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離有無,
法性本寂隨緣轉, 得此微妙向七地。(遠行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 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 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 廣修種種諸智業,
具十自在觀世間, 以此而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眾生, 心行業惑等稠林,
為欲化其令趣道, 演說諸佛勝義藏。
次第修行具眾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 住廣大境恒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時, 大寶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於中坐, 佛子圍遶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 滅除一切眾生苦,
復於頂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 供養佛已從足入;
即時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 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 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咸震動, 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 如轉輪王第一子。
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 開悟一切諸世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界世界眾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 如是一切咸通達。
探長隨筆:
得佛灌頂加持.證具備入佛地資格?,,,9地到10地(登法雲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恒調順, 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 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復然, 為利眾生發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 慚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 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 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 為利眾生發大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離眾惡常歡喜,(歡喜地)
願力廣修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戒聞具足念眾生, 滌除垢穢心明潔,(離垢地)
觀察世間三毒火, 廣大解者趣三地。(發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 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 廣大智人趣焰地。(焰慧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 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 種種示現救眾生,
復供十力無上尊, 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離有無,
法性本寂隨緣轉, 得此微妙向七地。(遠行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 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 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 廣修種種諸智業,
具十自在觀世間, 以此而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眾生, 心行業惑等稠林,
為欲化其令趣道, 演說諸佛勝義藏。
次第修行具眾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 住廣大境恒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時, 大寶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於中坐, 佛子圍遶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 滅除一切眾生苦,
復於頂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 供養佛已從足入;
即時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 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 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咸震動, 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 如轉輪王第一子。
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 開悟一切諸世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界世界眾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 如是一切咸通達。
探長隨筆:
得佛灌頂加持.證具備入佛地資格?,,,9地到10地(登法雲地)?!,,,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要知道:證真如至少已處八地,而佛陀三昧加持力是入初地所不可少的必要條件。此二佛陀加持力,一切時,一切處嗎?還是適應機根才給?真如,超越一切時空,諸佛亦然,真如熏,體熏,用熏(眾生外緣之力),用熏無量義,略說有兩種:於眾生,差別緣,於諸佛菩薩,平等緣
換句話說:眾生未得佛陀三昧力加持(初地),真如(八地以上)如何能熏?
眾生無法從心意識擺脫的意義就在:無法自力從無常中掙脫出來
隨順佛說修行即是受熏,但無論如何受熏,欲靠己力是無法從無常入住真常地。這就是諸佛三昧加持力的重要性。
小結:受熏是隨順修習,修習故靠的還是己力,而此己力却源自心意識,而非佛力(眾生從未成佛,如何能得自性自度?)。
重要的是:楞伽經雖說需經佛陀三昧加持力乃入初地,却未明言:何是此三昧力。
如果不曾讀閱大般涅槃經,錯解是必然的。又,讀過能不錯解者,如人手把虛空而遊行之難。
大般涅槃經就是從無常跨入真常唯一道路。
佛陀三昧加持力就在大般涅槃經,因為得佛三昧加持住初地,正是從無常跨入真常的主要關卡。
1三昧加持力發生在最關鍵的時間點……即所謂四加行地中的初地(指煖地)
2大般涅槃經:行最後供養具足檀波羅蜜(具足乃常住義,非修行而得) 住於初地(四加行煖地)
1,2故,楞伽經所謂佛陀三昧加持力指的是:行最後供養所得具足檀波羅蜜。
楞伽經未明說之三昧加持力,於大般涅槃經明指為:行最後供養
仁者,
1,你既行最後供養否?可由是否受持大般涅槃經及真解大般涅槃經得知。
2,你是否已入真常菩薩地修行否?也可從是否受持大般涅槃經及真解大般涅槃經得知。
3,若非已入真常菩薩地修習,任行任說皆屬凡愚之見,是輪迴因啊!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得佛灌頂即是得佛授成佛記……等覺地(佛地)得佛灌頂加持.證具備入佛地資格?,,,9地到10地(登法雲地)?!,,
非指9,10地
9,10地還是修習位(己力)
修習圓滿住十地 修習位已經圓滿,無法再靠自力增上。
此時,諸佛出現灌頂得入佛地(等覺地)
佛陀兩個加持力都出現在眾生無法自力脫困的時間點。
1.從無常跨入真常住初地。
2從真常菩薩地入佛地。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華嚴經: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雲地,
華嚴經所說與楞伽經所言並未相悖!楞伽經:得佛灌頂加持.即入佛地
原因就出在:證住十地無餘涅槃時.諸佛即出現灌頂住等覺地(佛地)名佛
所以常見:無餘涅槃即諸佛涅槃.實非也.無餘涅槃乃十地所證得.
乃因十地圓滿.諸佛即出現授記故方便云::無餘涅槃即諸佛涅槃
諸佛於菩提樹下成道.所成實是無餘涅槃十地位.諸佛出現賜與等正覺力乃入佛地
若十地得授等正覺名佛.入佛地.才是佛道修行的開始.
此云:雖得阿耨名佛.阿耨法仍未能遍印虛空盡法界故.需一再示現諸形身度眾(遍印阿耨法).阿耨法遍印虛空已.即是佛道圓滿.入究竟涅槃.不復示現度眾(如法華經多寶如來.稱全身如來.即是究竟涅槃義)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大般涅槃經四加行位與他經所謂四加行不同處在:三昧加持力發生在最關鍵的時間點……即所謂四加行地中的初地(指煖地)
1.具足義
他經:檀波羅蜜是修習而得.而此修習皆從心意識而來.也就是從無常而來.所以修習來的檀波羅蜜無常不定.不是具足義
大般涅槃經:檀波羅蜜是具足義.非從修習而來.而是來自"行最後供養"的功德.
檀波羅蜜修行義:檀波羅蜜即非檀波羅蜜.是名檀波羅蜜....此型態即表檀波羅蜜無常不定
檀波羅蜜是具足義:未修習檀波羅蜜.檀波羅蜜自然在前.行最後供養得佛加持即具足檀波羅蜜(大般涅槃經)
2.真常義
他經:檀波羅蜜無常不定.故非真常義
大般涅槃經:檀波羅蜜常住故.是真常義.
同樣名四加行
他經還在世間.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
-
- 文章: 255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同樣名四加行
他經還在世間.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
他經還在世間是講修行人的實修過程
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 是方便說世出世間的心法路程......
他經還在世間.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
他經還在世間是講修行人的實修過程
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 是方便說世出世間的心法路程......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天臺教觀略說講記(六十二)
圓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第二乙表「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界外法,當然是不思議,又是圓教的圓融三諦,更不可心思、不可口議了。九法界都有生滅,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離不開十二因緣法,架構一樣,但內容粗細有別。十二因緣的生滅,在圓教即無生滅,這叫做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歸納起來離不開「惑、業、苦」三道,無明和愛、取這三條是「惑道」煩惱;行、有,有就是有了生死的業種子,要投胎去了,有這兩條是「業道」;另外的七條,屬於「苦道」。
在凡夫的眼裡,看這十二因緣是惑、業、苦,這是眾生所以生死流轉、沒有辦法跳出三界的根本原因。起了惑就造業,造了業就招來苦,招來苦後因為沒有聞到佛法,不懂得正確的解決方法,又更起惑,就這樣一生一生煩惱障不斷的增加,所以是個惡性循環。
三道,道是可通之義。惑業苦障礙我們開發智慧,所以又叫做三障。以圓教的教理勘驗,引《大般涅槃經》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每一條都是中道佛性,完全是講圓教。若明白無作四諦,惑道是煩惱,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是「即究竟淨」,菩提是究竟清淨的。
我們的佛性,《大般涅槃經》講有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惑道正是了因佛性,將來成就般若。
業道,所造的種種惡業是業縛,業縛當體即是解脫,解脫就得到大自在了,這是屬於緣因佛性。所以成就的時候,緣因佛性就成就解脫。
苦道,所有的苦,正依二報等等,幻化空身即法身,「苦即法身」。既然是法身,所以是樂也是常,屬於正因佛性。正因佛性,成佛時候就是佛的法身。
成佛就具備「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每一德都有究竟淨,有自在我,是樂也是常,這叫涅槃的四淨德。十二因緣同時也是涅槃四淨德。因地時是三因佛性,果地時是涅槃四淨德,這也是三因佛性所成就的,所以《大般涅槃經》才會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無作四諦,無作表示天然的性德,是我們自己天然的性德。現在十二因緣也可以稱為不思議,是不思議的佛性。如第一條根本無明,能不能稱為不思議的佛性呢?
北宋初年天臺家,有山外、山內的義諍,他們爭辯智者大師註解的《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有關消伏三種毒害的議題,持觀世音菩薩的陀羅尼,可以把三種毒害給消除了。哪三種毒害呢?有事相上的毒害,如虎狼、刀劍、毒藥等等;其次是行毒,所造的惡業等等;還有理毒,理性上的毒害。
消除事毒、行毒都沒爭議,而理毒指的是什麼呢?以山家為主的四明尊者,就提出了「理毒即是性惡」的主張。他說理毒即是性惡,因為它是即理之毒,毒即無毒。就像這裡所說根本無明就是不思議的性德,所以無明即明。關鍵只在覺迷之間而已啊!迷的時候是無明,一覺悟(正智)那就是明了。
圓教「稱性六度十度」
第三丙表,是「稱性六度十度」。菩薩行六度法門,開展出來就是十度了。稱性,稱合真如法性、中道實相。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在中道法性裡面,沒有一法在這個之外,這叫中道實相。所以圓教的菩薩行六度、十度的時候,「度度法界」,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包括所有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法,都在這個法界裡面。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這兩句話:「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無不從此法界流,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從這個法界流出來的,同時也無不還歸此法界。每一度它都是法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具一切法」,每一度都各具足一切法;「即空假中」,又每一度也都是即空即假即中,同時也是真諦,也是俗諦,也是中諦。那就是稱合法界性來行六度、十度,所以功德就不得了啦!
舉個實例說,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度,在《大品般若經》上說,圓教的菩薩行布施度時,是「施為法界」,布施的當下就是法界法,法界就是中道實相,就是中道佛性。既是法界,就代表「一切法趣施」,在行施的時候, 所有一切法門通通趣入到布施裡頭來,布施就包含一切法界法。「是趣不過」,再沒有一法超過這個布施的。《大品般若》又說:「施尚不可得」,即行施的時候,都懂得三輪體空,一空到底,一空一切空,所以一概不執著。如此布施法本身,尚且都不執著,「何況趣非趣」,更何況是有趣入、非趣入的分別呢?那更是不執著了。所以當「施為法界」時,「一切法趣」,就是空假中的「假」;「施尚不可得」,那就是「空」;「何況趣非趣」就是「中」。所以《大品般若》所講的就是一心三觀。
智者大師的天臺教法,就是以《大品般若》做為一心三觀的最高指導原則。行布施度是如此,行持戒度亦然,所謂持戒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是趣不過」,但是又「戒尚不可得,何況趣非趣?」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其他度,依此類推。
探長隨筆:
同樣名十二因緣
他經還在世間.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界外法)
圓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第二乙表「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界外法,當然是不思議,又是圓教的圓融三諦,更不可心思、不可口議了。九法界都有生滅,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離不開十二因緣法,架構一樣,但內容粗細有別。十二因緣的生滅,在圓教即無生滅,這叫做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歸納起來離不開「惑、業、苦」三道,無明和愛、取這三條是「惑道」煩惱;行、有,有就是有了生死的業種子,要投胎去了,有這兩條是「業道」;另外的七條,屬於「苦道」。
在凡夫的眼裡,看這十二因緣是惑、業、苦,這是眾生所以生死流轉、沒有辦法跳出三界的根本原因。起了惑就造業,造了業就招來苦,招來苦後因為沒有聞到佛法,不懂得正確的解決方法,又更起惑,就這樣一生一生煩惱障不斷的增加,所以是個惡性循環。
三道,道是可通之義。惑業苦障礙我們開發智慧,所以又叫做三障。以圓教的教理勘驗,引《大般涅槃經》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每一條都是中道佛性,完全是講圓教。若明白無作四諦,惑道是煩惱,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是「即究竟淨」,菩提是究竟清淨的。
我們的佛性,《大般涅槃經》講有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惑道正是了因佛性,將來成就般若。
業道,所造的種種惡業是業縛,業縛當體即是解脫,解脫就得到大自在了,這是屬於緣因佛性。所以成就的時候,緣因佛性就成就解脫。
苦道,所有的苦,正依二報等等,幻化空身即法身,「苦即法身」。既然是法身,所以是樂也是常,屬於正因佛性。正因佛性,成佛時候就是佛的法身。
成佛就具備「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每一德都有究竟淨,有自在我,是樂也是常,這叫涅槃的四淨德。十二因緣同時也是涅槃四淨德。因地時是三因佛性,果地時是涅槃四淨德,這也是三因佛性所成就的,所以《大般涅槃經》才會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無作四諦,無作表示天然的性德,是我們自己天然的性德。現在十二因緣也可以稱為不思議,是不思議的佛性。如第一條根本無明,能不能稱為不思議的佛性呢?
北宋初年天臺家,有山外、山內的義諍,他們爭辯智者大師註解的《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有關消伏三種毒害的議題,持觀世音菩薩的陀羅尼,可以把三種毒害給消除了。哪三種毒害呢?有事相上的毒害,如虎狼、刀劍、毒藥等等;其次是行毒,所造的惡業等等;還有理毒,理性上的毒害。
消除事毒、行毒都沒爭議,而理毒指的是什麼呢?以山家為主的四明尊者,就提出了「理毒即是性惡」的主張。他說理毒即是性惡,因為它是即理之毒,毒即無毒。就像這裡所說根本無明就是不思議的性德,所以無明即明。關鍵只在覺迷之間而已啊!迷的時候是無明,一覺悟(正智)那就是明了。
圓教「稱性六度十度」
第三丙表,是「稱性六度十度」。菩薩行六度法門,開展出來就是十度了。稱性,稱合真如法性、中道實相。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在中道法性裡面,沒有一法在這個之外,這叫中道實相。所以圓教的菩薩行六度、十度的時候,「度度法界」,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包括所有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法,都在這個法界裡面。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這兩句話:「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無不從此法界流,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從這個法界流出來的,同時也無不還歸此法界。每一度它都是法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具一切法」,每一度都各具足一切法;「即空假中」,又每一度也都是即空即假即中,同時也是真諦,也是俗諦,也是中諦。那就是稱合法界性來行六度、十度,所以功德就不得了啦!
舉個實例說,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度,在《大品般若經》上說,圓教的菩薩行布施度時,是「施為法界」,布施的當下就是法界法,法界就是中道實相,就是中道佛性。既是法界,就代表「一切法趣施」,在行施的時候, 所有一切法門通通趣入到布施裡頭來,布施就包含一切法界法。「是趣不過」,再沒有一法超過這個布施的。《大品般若》又說:「施尚不可得」,即行施的時候,都懂得三輪體空,一空到底,一空一切空,所以一概不執著。如此布施法本身,尚且都不執著,「何況趣非趣」,更何況是有趣入、非趣入的分別呢?那更是不執著了。所以當「施為法界」時,「一切法趣」,就是空假中的「假」;「施尚不可得」,那就是「空」;「何況趣非趣」就是「中」。所以《大品般若》所講的就是一心三觀。
智者大師的天臺教法,就是以《大品般若》做為一心三觀的最高指導原則。行布施度是如此,行持戒度亦然,所謂持戒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是趣不過」,但是又「戒尚不可得,何況趣非趣?」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其他度,依此類推。
探長隨筆:
同樣名十二因緣
他經還在世間.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界外法)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眾生修行受熏與佛陀加持賜給佛陀兩個加持力都出現在眾生無法自力脫困的時間點。
1.從無常跨入真常住初地。
2從真常菩薩地入佛地。
眾生修行
1.真常地前,雖隨順佛說受熏,不脫心意識己力,也就是說:無常地的修行無法擺脫心意識的操控,除非佛力加持。
2.得佛加持入菩薩真常初地,還是得依自力隨順佛說修行受熏,故十地之漸次增上 還是依己力修習受熏,迄十地圓滿修行位已竟,修習受熏圓滿,返本來面目(如來藏),無需上求佛道,諸佛即出現灌頂加持入佛地。
受熏與加持:
1.佛陀加持賜給即得…沒有受熏的過程。
2.加持靠的是佛力,受熏則是隨順佛說所熏習,修習靠的是己力。
3.依圓覺經,眾生一旦成佛 不復重為眾生,反證:眾生從來不是從佛而來,也就是說:眾生從來不曾是佛。
4.依3.故,眾生受熏(修習)靠的定非己心佛性,是故所謂“自性自度”,此性指的不是佛性。
5.依4.故 佛力不會是受熏所依。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天台:圓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同樣名十二因緣
他經還在世間.大般涅槃經已出世間(界外法)
不生滅十二因緣唯在大般涅槃經有,他經沒有。
1.大般涅槃經與他經所說不同處不在名相,而在內涵。
請參考
週三 6月 08, 2022 9:40 am所貼。
大般涅槃經是從無常地跨入真常地充要條件。原因在:行最後供養,得佛加持功德疾入初地。
非行最後供養無法從無常地跨入真常地。
2.他經 雖或有說真常,皆屬誘進方便,不可照單全收,眾生隨順實依無常心受持修行,生滅心修習不得非生滅常住果。
佛陀不加持,縱聞見大般涅槃經,依然鴨子聽雷啊!
再說一次:
若行最後供養乃得佛加持入真常初地,非經行最後供養者,毫無機會跨入真常菩薩地。
會不會忘記已行最後供養?會。
原因:自捨清境淨業報生此人間度眾。
但,既行最後供應,雖忘記,解大般涅槃經應該仍能如魚得水才對。
也就是說:於解大般涅槃經能勝任愉快者,反證:過去已行最後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