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五祖的話,突聞有只公雞在欄桿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像圓悟這種 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
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 當然也不能直接表現出性來。
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所以我們 鎮日裡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皆入於耳中,卻只是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
那麼圓悟當時聽到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
還是讓我們先來打個比喻吧。
我們每個人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收音機 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
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 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波 就沒有聲音,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
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 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從不知收音機 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 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
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也在工作,
因為這時收音機 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 也是“聲”啊!
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都是一隻不認得“聲”的笨鳥!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 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
從緣入的悟緣在根,
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
所謂見性,說到底 就是從對性與作用關系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
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 一個對法的認知 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
一個是智,一個是識。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准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 滅掉就是智,那痴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
a 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 覺在念後。
b 從緣入 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 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 覺在念前。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
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見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 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作出反映。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 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
我們平時之所以 不能於念頭剛剛生起時另外,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
往往還未意識到 就滑過去了。
從緣入的悟緣在根,
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
所謂見性,說到底 就是從對性與作用關系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
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 一個對法的認知 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
一個是智,一個是識。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准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 滅掉就是智,那痴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
a 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 覺在念後。
b 從緣入 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 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 覺在念前。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
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見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 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作出反映。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 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
我們平時之所以 不能於念頭剛剛生起時另外,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
往往還未意識到 就滑過去了。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再看雪竇頌:
曾騎鐵馬入重城,敕下傳聞六國清。
這二句是頌溈山與劉鐵磨的一問一答,
溈山道:老牸牛汝來也。這一問在一個“來”字,
劉鐵磨答:來日台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這句答在一“去”字,
顯然前句是頌溈山,後句是頌劉鐵磨,
頌溈山探桿影頭,頌劉鐵磨妙觀察智,一來一去 劉鐵磨保護的很好,腳跟點地。
猶握金鞭問歸客,夜深誰共禦街行。
猶握金鞭問歸客,是溈山與劉鐵磨的賓主轉換,本來溈山是主,劉鐵磨為賓,
因劉鐵磨一答,便成了劉鐵磨為主了。
一來一去,溈山放身便臥即“無住”意,也稱為放行,
你放我也放,劉鐵磨便出。
夜深誰共禦街行,他兩深深還有誰知道呢!?
曾騎鐵馬入重城,敕下傳聞六國清。
這二句是頌溈山與劉鐵磨的一問一答,
溈山道:老牸牛汝來也。這一問在一個“來”字,
劉鐵磨答:來日台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這句答在一“去”字,
顯然前句是頌溈山,後句是頌劉鐵磨,
頌溈山探桿影頭,頌劉鐵磨妙觀察智,一來一去 劉鐵磨保護的很好,腳跟點地。
猶握金鞭問歸客,夜深誰共禦街行。
猶握金鞭問歸客,是溈山與劉鐵磨的賓主轉換,本來溈山是主,劉鐵磨為賓,
因劉鐵磨一答,便成了劉鐵磨為主了。
一來一去,溈山放身便臥即“無住”意,也稱為放行,
你放我也放,劉鐵磨便出。
夜深誰共禦街行,他兩深深還有誰知道呢!?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二十九則 風穴鐵牛
示眾云。遲棋鈍行。爛卻斧柯。眼轉頭迷。奪將杓柄。若也打在鬼窟裏。把定死蛇頭。還有變豹分也無
舉。
風穴在郢州衙內。上堂云。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針[利-禾+荅]不入)
去即印住(拽迴鼻孔)
住即印破(截斷腳跟)
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泥裏洗土塊)
時有廬陂長老出問云。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宛有逆水之波)
穴云。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蛙步[馬*展]泥沙(引魂幡子搐氣袋)
陂佇思(已過鬼門關)
穴喝云。長老何不進語(已臨崖岸更與一推)
陂擬議(許多時節甚處去來)
穴打一拂子云。還記得話頭麼。試舉看(為人為徹殺人見血)
陂擬開口(猶自不伏燒埋)
穴又打一拂子(仍少三十棒)
牧主云。佛法與王法一般(不會做官看傍州例)
穴云。見箇什麼(卻好與一拂子)
牧云。當斷不斷返招其亂(自罵自招)
穴便下座(得意濃時正好休)
師云。無盡居士。舉。臨際辭溈山。仰山侍其傍。溈曰。此人他日法道如何。仰曰。他日法道大行吳越。遇風即止。又問其嗣之者何人。仰曰。年代深遠 未可言耳。溈固問之曰。吾亦欲知。仰云。經不云乎。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居士曰。吾以此知。風穴仰山之後身也。
穴初參雪峰五年。一日請益臨際會下 兩堂上座舉頭相顧 各下一喝。僧舉問際。未審具賓主眼否。際曰。雖然如是。賓主歷然。
雪峰敘與巖頭欽山。進途而值臨際已逝不及參。則曰。汝欲會當問取他子孫。穴舉似南院顒。院云。雪峰古佛也。
師後住汝州風穴山廣慧禪院。五代離亂。郢州牧主請師衙內住夏。
一日牧主請陞座。示眾云。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不同石人木馬 玄唱玄提。直下如鐵牛。無爾近傍處。爾纔去鉤迴。纔住打教百雜碎。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可謂鉤頭有餌。
盧陂長老亦是際下兒孫。便拈轉他話頭。置問不妨奇特。道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
其奈風穴據令而。行便道。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蛙步[馬*展]泥沙。
鯨鯢橫海大魚也。莊子任公子五十犗為餌。曾得此魚。
蛙步[馬*展]泥沙。有說。漢武帝時有暴利長。渥洼水傍見群野馬。中有奇者來飲水。因作土人。持勒絆于傍。習以為常。以人代之。收得其馬。欲神異其馬。謂從水出。遂傳為龍種。穴謂馬出清水 反偃[馬*展]泥沙中。此說迂迴風穴眾吼集。明作蛙步。
不見。雪竇頌犀牛扇話了。復云。若要清風再振。頭角重生。請禪客下轉語 乃云。扇子既破。還我犀牛兒來。時有僧出云。大眾參堂去。竇喝云。拋鉤釣鯤鯨 釣得箇蝦蟆。以此兩句對風穴上下兩句。蛙字無疑也。
陂佇思。問話呈機。要與風穴相見。而忽遭點。要別尋出長投。至爾施呈槍法。一[總-糸+木]檐打倒也。此不解 奪機行令 賓主互換之過也。
牧主久參風穴。不無見處道。佛法與王法一般。
風穴收得安南。又憂塞北。便問牧主道。見箇什麼。這裏便好。與盧陂雪屈。卻只道。當斷不斷 反招其亂也。不妨說到。風穴為伊是俗官。飲氣吞聲便下座。二尊宿一龍一蛇。做剛做柔。篁鼓臨際宗風。更著天童斷和。
頌云
鐵牛之機(哮吼也未)
印住印破(鉤錐在手)
透出毘盧頂[寧*頁]行(將上不足)
卻來化佛舌頭坐(匹下有餘)
風穴當衡(世情看冷暖)
盧陂負墮(人面逐高低)
棒頭喝下(豈容分說)
電光石火(不待消停)
歷歷分明珠在盤(不撥自轉)
眨起眉毛還蹉過(和聲便打)
師云。鐵牛之機。印住印破。閩王遣使送朱記到。保福上堂曰。去則印住。住則印破。僧曰。不去不住。用印奚為。保福打之。僧曰。恁麼則山鬼窟裏 全因今日也。保福默然。
萬松道。可惜龍頭蛇尾。風穴若不超證無住無依大解脫門。不能透出毘盧頂[寧*頁]行也。
唐肅宗問忠國師。如何是無諍三昧。國師云。檀越踏毘盧頂上行。此明法身向上非枯椿邊事。
風穴先據此令。卻來佛事門中。掌莫大威權。斷不了公案。掃除凡聖情量。坐斷報化佛頭。
臨際廣語云。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頂。恁麼當衡。直饒盧陂作家 亦有時負墮也。西天外道立義。不成者謂之負墮。斬頭截臂。以謝不敏。此棒頭喝下鈷鎚。電光石火機變。皆暫時光境。慎勿以定奪得失 決斷勝負。如珠走盤。眨眼蹉過也。師以拂子擊禪床云。了
示眾云。遲棋鈍行。爛卻斧柯。眼轉頭迷。奪將杓柄。若也打在鬼窟裏。把定死蛇頭。還有變豹分也無
舉。
風穴在郢州衙內。上堂云。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針[利-禾+荅]不入)
去即印住(拽迴鼻孔)
住即印破(截斷腳跟)
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泥裏洗土塊)
時有廬陂長老出問云。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宛有逆水之波)
穴云。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蛙步[馬*展]泥沙(引魂幡子搐氣袋)
陂佇思(已過鬼門關)
穴喝云。長老何不進語(已臨崖岸更與一推)
陂擬議(許多時節甚處去來)
穴打一拂子云。還記得話頭麼。試舉看(為人為徹殺人見血)
陂擬開口(猶自不伏燒埋)
穴又打一拂子(仍少三十棒)
牧主云。佛法與王法一般(不會做官看傍州例)
穴云。見箇什麼(卻好與一拂子)
牧云。當斷不斷返招其亂(自罵自招)
穴便下座(得意濃時正好休)
師云。無盡居士。舉。臨際辭溈山。仰山侍其傍。溈曰。此人他日法道如何。仰曰。他日法道大行吳越。遇風即止。又問其嗣之者何人。仰曰。年代深遠 未可言耳。溈固問之曰。吾亦欲知。仰云。經不云乎。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居士曰。吾以此知。風穴仰山之後身也。
穴初參雪峰五年。一日請益臨際會下 兩堂上座舉頭相顧 各下一喝。僧舉問際。未審具賓主眼否。際曰。雖然如是。賓主歷然。
雪峰敘與巖頭欽山。進途而值臨際已逝不及參。則曰。汝欲會當問取他子孫。穴舉似南院顒。院云。雪峰古佛也。
師後住汝州風穴山廣慧禪院。五代離亂。郢州牧主請師衙內住夏。
一日牧主請陞座。示眾云。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不同石人木馬 玄唱玄提。直下如鐵牛。無爾近傍處。爾纔去鉤迴。纔住打教百雜碎。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可謂鉤頭有餌。
盧陂長老亦是際下兒孫。便拈轉他話頭。置問不妨奇特。道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
其奈風穴據令而。行便道。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蛙步[馬*展]泥沙。
鯨鯢橫海大魚也。莊子任公子五十犗為餌。曾得此魚。
蛙步[馬*展]泥沙。有說。漢武帝時有暴利長。渥洼水傍見群野馬。中有奇者來飲水。因作土人。持勒絆于傍。習以為常。以人代之。收得其馬。欲神異其馬。謂從水出。遂傳為龍種。穴謂馬出清水 反偃[馬*展]泥沙中。此說迂迴風穴眾吼集。明作蛙步。
不見。雪竇頌犀牛扇話了。復云。若要清風再振。頭角重生。請禪客下轉語 乃云。扇子既破。還我犀牛兒來。時有僧出云。大眾參堂去。竇喝云。拋鉤釣鯤鯨 釣得箇蝦蟆。以此兩句對風穴上下兩句。蛙字無疑也。
陂佇思。問話呈機。要與風穴相見。而忽遭點。要別尋出長投。至爾施呈槍法。一[總-糸+木]檐打倒也。此不解 奪機行令 賓主互換之過也。
牧主久參風穴。不無見處道。佛法與王法一般。
風穴收得安南。又憂塞北。便問牧主道。見箇什麼。這裏便好。與盧陂雪屈。卻只道。當斷不斷 反招其亂也。不妨說到。風穴為伊是俗官。飲氣吞聲便下座。二尊宿一龍一蛇。做剛做柔。篁鼓臨際宗風。更著天童斷和。
頌云
鐵牛之機(哮吼也未)
印住印破(鉤錐在手)
透出毘盧頂[寧*頁]行(將上不足)
卻來化佛舌頭坐(匹下有餘)
風穴當衡(世情看冷暖)
盧陂負墮(人面逐高低)
棒頭喝下(豈容分說)
電光石火(不待消停)
歷歷分明珠在盤(不撥自轉)
眨起眉毛還蹉過(和聲便打)
師云。鐵牛之機。印住印破。閩王遣使送朱記到。保福上堂曰。去則印住。住則印破。僧曰。不去不住。用印奚為。保福打之。僧曰。恁麼則山鬼窟裏 全因今日也。保福默然。
萬松道。可惜龍頭蛇尾。風穴若不超證無住無依大解脫門。不能透出毘盧頂[寧*頁]行也。
唐肅宗問忠國師。如何是無諍三昧。國師云。檀越踏毘盧頂上行。此明法身向上非枯椿邊事。
風穴先據此令。卻來佛事門中。掌莫大威權。斷不了公案。掃除凡聖情量。坐斷報化佛頭。
臨際廣語云。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頂。恁麼當衡。直饒盧陂作家 亦有時負墮也。西天外道立義。不成者謂之負墮。斬頭截臂。以謝不敏。此棒頭喝下鈷鎚。電光石火機變。皆暫時光境。慎勿以定奪得失 決斷勝負。如珠走盤。眨眼蹉過也。師以拂子擊禪床云。了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在前一篇已經強調過,所謂的法報化三身,是同一事物――佛性――的三種不同的存在 或者說表現形式,
切不可將之視為 三個彼此獨立的、真實存在的東西。
知道什麼是三身,就知道了什麼是佛性,但這時候還不能見性。
因為性不自見,性只是被見,而不是能見,能見的是心,而不是性。
這就好比燈本身 只能發光,而不能見光,能發光的是性,能見光的就是心
(對於三身之間的相互關系,大家可以通過 電燈與所照射的物體――電流為法身、燈光為報身、所照物為化身――去自行體會,這裡就不再詳談)。
所以說講到見性,先須明心,心若明,則性自現矣!
電,燈光,所照物
切不可將之視為 三個彼此獨立的、真實存在的東西。
知道什麼是三身,就知道了什麼是佛性,但這時候還不能見性。
因為性不自見,性只是被見,而不是能見,能見的是心,而不是性。
這就好比燈本身 只能發光,而不能見光,能發光的是性,能見光的就是心
(對於三身之間的相互關系,大家可以通過 電燈與所照射的物體――電流為法身、燈光為報身、所照物為化身――去自行體會,這裡就不再詳談)。
所以說講到見性,先須明心,心若明,則性自現矣!
電,燈光,所照物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對於什麼是心,
世人雖終日不離其用,但每每未明其所以,於是咸以第六意識為心,
其實那只是心的部分 外在的相用。
完整地說,心應該是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種功用的總合體,每種功用 又要由根塵識的相互作用而產生,
這就是《楞嚴經》所謂的十八界。
在此我們可以用雷達來作比喻,大家都知道雷達有兩個天線,一個專門向外發送電波,一專管接收外面的電波。
由於二者在位置上 是重疊的,因此前者的電波 不能直接傳輸給後者,而必須經由外面的物體反射以後才能被後者接收。
前者是主動的、恆久的、無分別的、無條件的向外發送,
後者是被動的、(因反射物體的起滅而)斷續的、有分別的、有條件的接收。
所以說,雷達本身 雖然是在不斷間地 向外發送著電磁波,但它的顯示屏上卻是 只有當有物體反射電波時才有圖象,沒有物體反射電波時 就沒有圖象。
如果用這種原理 來比喻我們的根塵識,那麼能夠反射電波的物體就是塵,能夠接收電波的元器件就是根,顯現在顯示屏上的圖象就是識。
如果我們把雷達 向外發射的,永遠持續、永不改變的電波 比喻為報身不滅的光明,
那麼雷達接收到的被其它物體改變頻率以後 反射回來的電波,就可以比喻為化身 映現給我們的影像。
報身
世人雖終日不離其用,但每每未明其所以,於是咸以第六意識為心,
其實那只是心的部分 外在的相用。
完整地說,心應該是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種功用的總合體,每種功用 又要由根塵識的相互作用而產生,
這就是《楞嚴經》所謂的十八界。
在此我們可以用雷達來作比喻,大家都知道雷達有兩個天線,一個專門向外發送電波,一專管接收外面的電波。
由於二者在位置上 是重疊的,因此前者的電波 不能直接傳輸給後者,而必須經由外面的物體反射以後才能被後者接收。
前者是主動的、恆久的、無分別的、無條件的向外發送,
後者是被動的、(因反射物體的起滅而)斷續的、有分別的、有條件的接收。
所以說,雷達本身 雖然是在不斷間地 向外發送著電磁波,但它的顯示屏上卻是 只有當有物體反射電波時才有圖象,沒有物體反射電波時 就沒有圖象。
如果用這種原理 來比喻我們的根塵識,那麼能夠反射電波的物體就是塵,能夠接收電波的元器件就是根,顯現在顯示屏上的圖象就是識。
如果我們把雷達 向外發射的,永遠持續、永不改變的電波 比喻為報身不滅的光明,
那麼雷達接收到的被其它物體改變頻率以後 反射回來的電波,就可以比喻為化身 映現給我們的影像。
報身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十八界雖然皆是修道的因緣,但是娑婆眾生受根基所限,由不同的途徑入手時,難易和遲速是不一樣的。
在根塵識這三者中,又以根為關鍵。
因為根為能覺,塵為所覺,識為覺知的結果。
塵不能直接生識,識亦無以直接覺塵,無根則無以覺塵,無根亦無以生識。
六根對於我們悟道究竟是何等的重要,十方微塵如來是這樣異口同音告訴阿難言: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至於六根為什麼是我們見性的根本,了生死的關鍵,世尊對此的解釋是:“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也就是說,不管最初 是由塵還是由識入手,最後總要以破掉根 為證道的標志。
根若破,即是證悟或正覺,根若不破,就只能算是解悟或相似覺。
以前我曾經列舉過黃庭堅、高峰妙、龐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鑑勤、五祖演、洞山價等悟道未徹的故事,他們或則是只破了識 而未曾破根,或則是只破了其中的幾個根,而未能將六根完全破盡(在下篇用我自己的事例來說明),所以必然會表現出不安穩、不明白等種種現象來。
在根塵識這三者中,又以根為關鍵。
因為根為能覺,塵為所覺,識為覺知的結果。
塵不能直接生識,識亦無以直接覺塵,無根則無以覺塵,無根亦無以生識。
六根對於我們悟道究竟是何等的重要,十方微塵如來是這樣異口同音告訴阿難言: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至於六根為什麼是我們見性的根本,了生死的關鍵,世尊對此的解釋是:“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也就是說,不管最初 是由塵還是由識入手,最後總要以破掉根 為證道的標志。
根若破,即是證悟或正覺,根若不破,就只能算是解悟或相似覺。
以前我曾經列舉過黃庭堅、高峰妙、龐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鑑勤、五祖演、洞山價等悟道未徹的故事,他們或則是只破了識 而未曾破根,或則是只破了其中的幾個根,而未能將六根完全破盡(在下篇用我自己的事例來說明),所以必然會表現出不安穩、不明白等種種現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