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道1412 寫: ↑週四 4月 27, 2023 9:50 am
六派哲學,教派學派黃金歲月 法王噶瑪巴
(四) 吠檀多派的教義
吠檀多派屬於泛神教派,繼承了「奧義書」的精神,它們的信條可以用《歌者奧義書》(Chhandogya-upanishad)中的一小節來概括,書中說道:「全世界其實都是梵,一切源自梵,又終將歸於梵,全世界都在梵中呼吸生息。啊!許多人都在安靜地讚歎著梵。」也就是說,「梵」已經不是專指某一位神,而是一種實際的真理。
數論學派將「我」和「自性」,當成兩種不同的事物;勝論派也將「我」和「極微」分開;吠檀多派認為「大我」和「世界」其實並沒有區別。因此,吠檀多派也稱為「無二教」,這派的主張非常簡單,可以概括為《歌者奧義書》(Chhandogya-upanishad)中的一句話,就是:唯一無二。
結語
以上就是對六派哲學的簡短說明,我看了很多文獻跟研究,但沒有全部的時間講完。如果各派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數論學派」定義了原初物質(原質),由原初物質演變出了整個世界;
二,「瑜伽派」認為在物我之外還有神的存在,世界處於神的庇佑之下;
三,「正理派」闡述了透過正理獲得真理的方法;
四,「勝論派」認為變化無常的世界,是由永恆不變的極微組成的;
五,「彌曼差派」保守的對祭祀儀式進行了論理式的研究,並倡導世人要舉行祭祀儀式;
六,「吠檀多派」提出了世界只是梵的一種表現形式,梵和我本質上是統一的、無二的。
如果再分類的話,可以把數論派、瑜伽派歸為一類,瑜伽派在「神不可知」上,加上自在天的信仰。不同的是,數論派以理論為主,瑜伽派以實踐為主。因此,可以將兩派視為是同一派系。
勝論派與正理派也可以歸為一類,二者都講到正理、因明,最終都是要解脫。不同的是,勝論著重在極微的研究,正理派著重於論理的方法論。
https://www.hwayue.org.tw/HY/teachings/ ... t-20210910
原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質(梵語:प्रकृति,prakṛti,巴利語:pakati),古印度哲學術語,最早起源於數論派的二元論哲學[1],被認為是獨立於神我的另一實體,開展萬物,有萬物本源的意思。
佛教也採用了這個術語,但含義不同,認為其含義為事物的之本質,譯為本性,並將它視為是自性的同義詞。
概論
主義佔主導地位,本性(prakṛti)被認為是宇宙存在與運作的智慧本質。
各宗派說法
在數論派與瑜伽哲學文獻中,它與原人(精神、意識)形成對比,原質指的是「物質世界:自然、物質,身心特徵:體質、情緒、性情」。克努特·雅各布森認為,在數論派的二元論中,原人是純粹意識的根源,而原質是物質的根源,原人是每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有意識的見證,而原質是顯化的世界。
在印度宇宙學中,原質作為陰性存在,是至高梵人格化的意志與能量,而在莎克蒂教中,女神的存在既是梵又是原質。
在數論瑜伽文獻中,原質是宇宙之中進化與改變的機能。它在《博伽梵歌》中被描述為「原初動力」。[3]它是宇宙的本質成分,是所有造物活動的基礎。[4]
原質與印度教文獻中的摩耶概念密切相關。[5]
在耆那教中,原質被用在業力理論中,被認為是一種「覆蓋靈魂(jiva)並阻止靈魂解放的物質形式」。[6]
根據數論派和博伽梵歌,原質有三特質,稱為Rajas(創造)、Sattva(維持)和tamas(毀滅)。
Sattva包含善性、光明、和諧的性質[7]
Rajas與能量、活動、激情的概念有關。取決於使用方式,它既可以支持也可以阻礙靈魂的進化。[8]
Tamas與惰性、黑暗、遲鈍有關。處於惰性、黑暗中的靈魂更難以得到解放。[9]
數論派
數論派立二十五諦,以本性作為第一諦,稱為自性諦[10]。又稱原質、冥性、冥諦、冥態(梵tamas)、勝因(梵pradhāna)、勝性[11]。本性為神我所受用[12],能生中間二十三諦(覺、我慢、五知根、心根、五作根、五唯、五大)[13],為世間一切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現象生成的原因[14]。
自在黑《數論頌》第二十一頌記載[15]:
“ 神我(與自性結合)是為了注視(自性),自性(與神我結合)是為了(神我)獨存。二者的結合就如同跛者與盲者(的結合)一樣。(世界的)創造由此產生。[16] ”
佛教
主條目:本性 (佛教)
本性在佛教中的起源甚早,在《阿含經》中就有使用。在部派佛教的阿毘達摩論藏中,它與自性(svabhāva)通常被認為是同義字,在一般語句中可以互換使用。但是在談到心性本淨、自性清淨心時,只會使用本性(prakṛti)清淨。《大毘婆沙論》將《小空經》所說行空解釋為本性空[17],並列入十空。
大乘佛教稱諸法本性為如[18]或真如[19],對於如來藏學派,即是如來藏或佛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原质
B0198 博伽梵歌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B0198_001
老子在印度《黎俱吠陀‧無有讚歌》的佐證
老子是否往西域傳道?我想就以《道德經》與印度古典《梨俱吠陀》的有關內容來深入探討:
公元前2500年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河流域﹐創造出了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哲學史就稱此為吠陀時期。 雅利安人最早的功績就是創造出了詩歌總集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吠陀”意即“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雅利安人的聖典。這四部吠陀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哲學文獻。 印度婆羅門教把他們視為來自天啟的聖典,是絕對的真理之所在,並以此作為他們的四大根本教典。總名為吠陀(Veda,意為知識)。
此四部吠陀當以梨俱吠陀為最為重要,這部書不但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也是全體印度歐羅巴民族中最古的文獻,總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讚歌,在其中看到了雅利安人到了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方,率直地吐露了他們對於宗教的感情,對於種種神明的奉祀與祈禱,這些讚歌,由祭師階級的婆羅門,代代相傳,且為以口傳口,不以文字記載,視為無上的神聖。
《梨俱吠陀》所傳載對神祇之讚歌大都充滿神秘迷信,甚至可以說是充斥血腥和野蠻的!這裡就擇取其中之一略做參考以見其一般:
《梨俱吠陀‧原人讚歌》譯文:
〈1〉原人有千頭,千眼,千足。祂從每一個方向擁抱地界,但卻還剩十隻手指。
〈2〉原人乃所有已經存在者和將要生成者的全體,祂是由〈祭祀時之〉食物所長養的,不死之性的主人。
〈3〉偉大,雖然是如此之大;然則原人較之還要偉大!萬物是祂的四分之一,祂的四分之三則在天之不死界。
〈4〉原人提起祂的四分之三登於高處,並讓他的四分之一在此〈地界〉再度升起。於是祂遍行食與不食之兩界。
〈5〉由原人出生遍照者,由遍照者出生原人,當祂出生時即以超越地界,前方如此,後方也如此。
〈6〉當諸神以原人為犧牲而進行祭祀時,春天是其酥油,夏天是其柴薪,秋天是其祭品。
〈7〉犧牲放在茅草上時,他們灌淋初生的原人。諸神以祂獻祭,聖者和智者也都以祂獻祭。
〈8〉圓滿成就的祭祀之後,流出了蘇油的混合物,天空中,森林中,還有村落中的生類由此而生。
〈9〉圓滿成就的祀祭之後,出生了讚歌和詩歌咒詞由此出生,祭詞也由此出生。
〈10〉馬由此出生,具有兩排牙齒之獸由此出生,牛由此出生,羊和野羊亦由此出生。
〈11〉人們切割原人時,共有多少部份讓他們整理安排?祂的口是甚麼?祂的手臂是甚麼?祂的兩腿和雙足如何稱呼?
〈12〉婆羅門是他的口;兩臂出生王族,兩腿是吠舍;由他的雙足首陀羅出生了。
〈13〉月亮由他的心臟升起,祂的眼睛生出太陽;祂的嘴巴生出了因陀羅和阿嗜尼;由他的呼吸,漥尤出生了。
〈14〉祂的肚臍生出了空界,祂的頭形成了天界,祂的腳升起了地界,而方位由其耳生,如此建造了宇宙。
〈15〉把祭火圍繞起來的柱子共有七支,薪柴則有三個七把,當諸神進行祭祀時,原人被當成犧牲而繫縛於柱子之上。
〈16〉以祭祀而進行祭祀,這是開天闢地的第一祭。而其威力而達於蒼穹,那裡住著遠古的諸神──聖者!
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首以人類作為犧牲來祭祀諸神的讚歌──“被放在茅草堆上的獻祭者,全身被灌淋上酥油,經烈火焚燒的身體流出了蘇油的混合物,天空中,森林中,還有村落中的生類由此而生‧‧”這首原人讚歌已經屬於《梨俱吠陀》的中晚期作品〈'西元前1000年左右〉,像這類讚歌中談到的祀祭過程毫無一點文明氣息,顯然此階段由雅利安人創造出來的古印度婆羅門教,其信仰仍舊充滿野蠻與血腥。
但是就在《梨俱吠陀》晚期所的作品中卻突然出現一首完全脫離迷信祀祭與信仰諸神的讚歌被收錄在其間,這首讚歌就叫《無有讚歌》,此讚歌所提及的內容竟是完全以科學的態度來闡述創生的哲學,其中對創生實相的論述,絕對比美於現代最出色的哲學或科學理論。而我們有充份的證據可以認定這首《無有讚歌》其實就是老子《道德經》某幾首經文之翻版!現在先把《無有讚歌》的內容摘錄下來再做討論:
《梨俱吠陀‧無有讚歌》譯文:
〈1〉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2〉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3〉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4〉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5〉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6〉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7〉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