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真如啊?
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一歸何處,所以說一切如 也就是這一個心。
所以這樣的話叫妙,這個的話叫真,這就是真如。
六入呢,也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它說入,不說根,入者能夠通,能夠進,有能入,也就有所入,好比說眼根,進入色塵,取了它的境,然後我們這眼根 不停的向外奔逸,牆壁掛的畫 還要適中,滿足我們眼睛見的顏色。
顏色配得好 眼睛舒服,一個人假設真正會穿的話 就算紅褲子綠襖也好看。
眼睛因為是虛,才能受色,所以叫所入。
這一個地方呢等於說 息入六根之處,即使沒有擺東西,我們眼睛 看到虛空,空跟色 都是我們眼睛 能看到的東西。
現在他告訴阿難,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不是現,應該是見。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洞山三斤(心平如願《無門關》)
第十八則 洞山三斤
【公案】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語譯】
某僧人問洞山和尚:「什麼是佛?」
洞山回答:「麻三斤。」
【評唱】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纔開兩片,露出肝腸。然雖如是,且道!向甚處見洞山?」
【語譯】
無門說:「洞山老兒所參得的,就是毫無遮隱的蚌蛤禪(蚌開口始見內髒,比喻呈露宗師家真面目之禪。)只要一開口,便露出肝腸來。話雖如此,且說說看,要向什麼地方,才能見到洞山?」
【頌曰】
突出麻三斤 言親意更親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語譯】
洞山突然說出麻三斤,不止言親語更親。來說是非的人,便是挑起是非的人。
慧門法師雲:任何的師徒之間的對答,師父的答案中 若是有任何的理路可尋,或有所依據。那這個時候,只是一種文字禪、口頭禪。會使行者愈求愈遠。
而洞山的麻三斤,可以說沒有任何義理、文字脈絡可讓你去思考、尋索。所以把問者 想蘊思考截斷以後,反而更為親切。所以無門禪師 就認為洞山的麻三斤,這個回答是很親切。不只回答的話語親切,他的意涵那才是更為親切。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對於洞山這個麻三斤的公案,最直接了當的作法,就是要把自已所問的「如何是佛?」的佛把他放下來,也把洞山所答的「麻三斤」一起放下來。
若是你繼續回到佛字 或麻三斤,去做任何的解釋,那不管你所解釋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是的,還是非的,那都是會造成更多的錯誤。
因為非固然是錯了,那你在解釋的很有道理,那這個時候 也只夠形成文字上求解釋而已,跟見自已的心性是毫無關系,毫無交涉。
所以只要離開 我們的心性自念,愈來愈遠那永遠也都是錯的。所以這句話 也就說我們想在公案上面多做解釋,那其實都是錯上加錯的意思。
【附參資料】
一、星雲法師文:
五代宋初雲門弟子洞山守初(九一○--九九○年)住襄州洞山,他著名的公案即「麻三斤」,全稱「洞山麻三斤」,又稱答麻三斤、麻三斤話、洞山佛麻三斤。
碧岩錄第十二則曾記載這則公案: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庫房裡秤麻,有一名雲衲突然問他「什麼是佛」,洞山答以「麻三斤」。
蓋麻三斤乃彼時洞山眼前之物,洞山是以「佛衣一件的麻線有三斤的重量」比喻佛法的真實,意謂身旁無論何物均是佛法。
麻三斤是非常輕的東西,不過雖是麻三斤,但並不是說禪就是泛神論或唯物論。
「何謂佛?」這對佛教徒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題,不過也是修行的起點。
僧人所問「什麼是佛」的佛,不是指在此世界超越人性的存在,其住所不是人類所住的國土,更不是常住於天界,或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淨土等妄想、迷心、煩惱所描畫出來的幻影,而是,佛就是你自己,本來的你就是佛。
《涅盤經》裡,佛陀曾開示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意思是說宇宙一切的存在,森羅萬象,皆是佛的身心,也就是真理的當體。
在這則公案裡,洞山拿麻三斤 回答僧人說「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當體;麻三斤就是佛,麻三斤就是佛的當體。」
此正是《圓覺經》裡所雲「有情非情,同時成道」的極端表現,洞山順手拈來,有情或無情,皆成佛道;洞山舉這眼前之物--「麻三斤」,推入長安大道,舉足下足,無一不是通往佛法之路。
存在於世上的麻或樹,或山或河,或長空或大地,皆是佛身心的顯現,是平等一味的;無論麻的相(長短、大小、色澤等)以及麻的重量(三斤、五斤、八斤等),不管處於何地、何時,甚至量多少次,都不能改變其為平等不變的佛身心的事實,故知,麻三斤也好、蔘七兩也好、石十噸也好,其相雖有不同,然其性體都是佛性不變、平等的現成公案。
法眼文益禪師曾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現成公案不必參,所以無門慧開禪師的為此便作頌曰:
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意思是說,對於什麼是佛的問題,洞山突出「麻三斤」,不僅言詞親切,意思也很親切,對於「什麼是佛」這樣的問題,不存在是非對錯,而來問問題的人,心疑則乖,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二、轉載自「戒邪淫網禪宗故事文」
一個和尚問洞山良價:「什麼是佛?」
洞山回答說「「麻三斤。」
圓悟禪師說:
「這個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隙可以下口。何故?因為洞山的話淡而無味。
古人有多少答佛話,有人說坐在佛堂便是,有人說三十二相,更有人說杖林山下竹筋鞭。
到了洞山,卻說『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
有人說洞山那時正在庫下稱麻,這僧問他,所以如此答;
又有人說洞山問東答西;
還有人認為由於問話者 不知道自己就是佛,所以洞山宛轉回答他。」
「這些人都像死漢一樣,因為他們完全不能瞭解活的道路。
還有人說這麻三斤就是佛,這是泛神論的解釋。
他們說的話 是多麼荒謬不近事理!
只要他們在洞山句下尋討,即使他們參到彌勒佛下生,也永遠莫想瞭解洞山的真意。
為什麼呢?因為言語只是載道之器。不瞭解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從什麼地方抓住古人之意呢?古人說道本無言,因言顯道。
「見道就要忘言。只有當我們通過體驗 而對言語所表達的東西 具有一種了悟時,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這『麻三斤』好似長安大路一條,只要你一旦走在這條路上,那麼你的每一步方向都正確。
有人問雲門 什麼是超越佛祖之外的意旨,雲門回答說:『餬餅』。
雲門與洞山是一般無二的。
若能徹底清除一切分別的渣滓,就不難瞭解此道。」
後來,那想要知道佛是什麼的和尚 跑到智門那裡 問他什麼是「麻三斤」的意旨。
智門說:「花簇簇,錦簇簇。」
和尚說:「我還是不明白。」
智門說:「南地竹兮北地木。」
(心平如願《無門關》)
第十八則 洞山三斤
【公案】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語譯】
某僧人問洞山和尚:「什麼是佛?」
洞山回答:「麻三斤。」
【評唱】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纔開兩片,露出肝腸。然雖如是,且道!向甚處見洞山?」
【語譯】
無門說:「洞山老兒所參得的,就是毫無遮隱的蚌蛤禪(蚌開口始見內髒,比喻呈露宗師家真面目之禪。)只要一開口,便露出肝腸來。話雖如此,且說說看,要向什麼地方,才能見到洞山?」
【頌曰】
突出麻三斤 言親意更親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語譯】
洞山突然說出麻三斤,不止言親語更親。來說是非的人,便是挑起是非的人。
慧門法師雲:任何的師徒之間的對答,師父的答案中 若是有任何的理路可尋,或有所依據。那這個時候,只是一種文字禪、口頭禪。會使行者愈求愈遠。
而洞山的麻三斤,可以說沒有任何義理、文字脈絡可讓你去思考、尋索。所以把問者 想蘊思考截斷以後,反而更為親切。所以無門禪師 就認為洞山的麻三斤,這個回答是很親切。不只回答的話語親切,他的意涵那才是更為親切。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對於洞山這個麻三斤的公案,最直接了當的作法,就是要把自已所問的「如何是佛?」的佛把他放下來,也把洞山所答的「麻三斤」一起放下來。
若是你繼續回到佛字 或麻三斤,去做任何的解釋,那不管你所解釋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是的,還是非的,那都是會造成更多的錯誤。
因為非固然是錯了,那你在解釋的很有道理,那這個時候 也只夠形成文字上求解釋而已,跟見自已的心性是毫無關系,毫無交涉。
所以只要離開 我們的心性自念,愈來愈遠那永遠也都是錯的。所以這句話 也就說我們想在公案上面多做解釋,那其實都是錯上加錯的意思。
【附參資料】
一、星雲法師文:
五代宋初雲門弟子洞山守初(九一○--九九○年)住襄州洞山,他著名的公案即「麻三斤」,全稱「洞山麻三斤」,又稱答麻三斤、麻三斤話、洞山佛麻三斤。
碧岩錄第十二則曾記載這則公案: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庫房裡秤麻,有一名雲衲突然問他「什麼是佛」,洞山答以「麻三斤」。
蓋麻三斤乃彼時洞山眼前之物,洞山是以「佛衣一件的麻線有三斤的重量」比喻佛法的真實,意謂身旁無論何物均是佛法。
麻三斤是非常輕的東西,不過雖是麻三斤,但並不是說禪就是泛神論或唯物論。
「何謂佛?」這對佛教徒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題,不過也是修行的起點。
僧人所問「什麼是佛」的佛,不是指在此世界超越人性的存在,其住所不是人類所住的國土,更不是常住於天界,或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淨土等妄想、迷心、煩惱所描畫出來的幻影,而是,佛就是你自己,本來的你就是佛。
《涅盤經》裡,佛陀曾開示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意思是說宇宙一切的存在,森羅萬象,皆是佛的身心,也就是真理的當體。
在這則公案裡,洞山拿麻三斤 回答僧人說「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當體;麻三斤就是佛,麻三斤就是佛的當體。」
此正是《圓覺經》裡所雲「有情非情,同時成道」的極端表現,洞山順手拈來,有情或無情,皆成佛道;洞山舉這眼前之物--「麻三斤」,推入長安大道,舉足下足,無一不是通往佛法之路。
存在於世上的麻或樹,或山或河,或長空或大地,皆是佛身心的顯現,是平等一味的;無論麻的相(長短、大小、色澤等)以及麻的重量(三斤、五斤、八斤等),不管處於何地、何時,甚至量多少次,都不能改變其為平等不變的佛身心的事實,故知,麻三斤也好、蔘七兩也好、石十噸也好,其相雖有不同,然其性體都是佛性不變、平等的現成公案。
法眼文益禪師曾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現成公案不必參,所以無門慧開禪師的為此便作頌曰:
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意思是說,對於什麼是佛的問題,洞山突出「麻三斤」,不僅言詞親切,意思也很親切,對於「什麼是佛」這樣的問題,不存在是非對錯,而來問問題的人,心疑則乖,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二、轉載自「戒邪淫網禪宗故事文」
一個和尚問洞山良價:「什麼是佛?」
洞山回答說「「麻三斤。」
圓悟禪師說:
「這個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隙可以下口。何故?因為洞山的話淡而無味。
古人有多少答佛話,有人說坐在佛堂便是,有人說三十二相,更有人說杖林山下竹筋鞭。
到了洞山,卻說『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
有人說洞山那時正在庫下稱麻,這僧問他,所以如此答;
又有人說洞山問東答西;
還有人認為由於問話者 不知道自己就是佛,所以洞山宛轉回答他。」
「這些人都像死漢一樣,因為他們完全不能瞭解活的道路。
還有人說這麻三斤就是佛,這是泛神論的解釋。
他們說的話 是多麼荒謬不近事理!
只要他們在洞山句下尋討,即使他們參到彌勒佛下生,也永遠莫想瞭解洞山的真意。
為什麼呢?因為言語只是載道之器。不瞭解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從什麼地方抓住古人之意呢?古人說道本無言,因言顯道。
「見道就要忘言。只有當我們通過體驗 而對言語所表達的東西 具有一種了悟時,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這『麻三斤』好似長安大路一條,只要你一旦走在這條路上,那麼你的每一步方向都正確。
有人問雲門 什麼是超越佛祖之外的意旨,雲門回答說:『餬餅』。
雲門與洞山是一般無二的。
若能徹底清除一切分別的渣滓,就不難瞭解此道。」
後來,那想要知道佛是什麼的和尚 跑到智門那裡 問他什麼是「麻三斤」的意旨。
智門說:「花簇簇,錦簇簇。」
和尚說:「我還是不明白。」
智門說:「南地竹兮北地木。」
(心平如願《無門關》)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洞山三斤(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洞山三斤
舉: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才開兩片,露出肝腸,然雖如是,且道:向什麼處見洞山”?!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野老曰:
一兩三斤,是麻皆繁,欲理還亂;問佛猶麻,是繁為多,不理則亂;因此,洞山深入水底,不意卻為無門睹個正著;更巧的是,適逢洞山正在欣賞蚌蛤,戲耍魚蝦!
江河水溢,不及浩海之一漚,滿天下水多於土;卻為人類誇稱地大物博,動輒如何如何?從不曾想到,吾立之錐,吾飲之滴,畢竟又是如何如何?
佛陀說:知爪上土,認取世間土。
菩薩說:凡土皆能養命。
小乘人說:土為因緣生法。
野老曰:是土?是土!是麻!是麻?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洞山三斤
舉: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才開兩片,露出肝腸,然雖如是,且道:向什麼處見洞山”?!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野老曰:
一兩三斤,是麻皆繁,欲理還亂;問佛猶麻,是繁為多,不理則亂;因此,洞山深入水底,不意卻為無門睹個正著;更巧的是,適逢洞山正在欣賞蚌蛤,戲耍魚蝦!
江河水溢,不及浩海之一漚,滿天下水多於土;卻為人類誇稱地大物博,動輒如何如何?從不曾想到,吾立之錐,吾飲之滴,畢竟又是如何如何?
佛陀說:知爪上土,認取世間土。
菩薩說:凡土皆能養命。
小乘人說:土為因緣生法。
野老曰:是土?是土!是麻!是麻?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洞山三斤(明超《無門關夾注》)
洞山三斤
良價禪師,807~869年,唐代筠州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年出家,有一天跟隨師父念《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句,忽以手捫面,問師父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為什麼《心經》說無?”其師駭然,說:“我做不了你的師父”。
後參學南泉普願、溈山靈祐、雲岩曇晟等,在曇晟那裡 因無情說法公案而有所省悟,後經過水邊看到自己在水裡的倒影而大悟,成為曇晟的法嗣。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未,在瑞州新豐山(今江西宜豐縣太平鄉境內),建“洞山寺”,接引後學,弘揚大道,天下共推為曹洞宗。
贊曰:
本來面目一摸便見,無情說法似乎還欠,
既見雲岩掀翻窠臼,過水睹影方始通透。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怎樣才是佛)?”山雲:“麻(芝麻)三斤(當時洞山正在收拾芝麻,於是洞山就以眼前之事以答:佛就是這三斤芝麻)。
無門曰:
“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洞山老和尚所悟到的禪,就像是河蚌一樣),
才開兩片(只要打開它的兩片殼),
露出肝腸(就能看到它的肝腸。意思是洞山一開口說話,就直接明了地呈示禪的全體,毫不迂迴、遮蓋,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然雖如是(雖然是這樣),
且道向甚處見洞山(請問在什麼地方 可以真正見到洞山)?”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頌文大意: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地 說出個“佛就是芝麻三斤”,這樣的語言 其實非常直接親切,它所表達禪意 也是更加地直接親切。
那些總是談論和思量對錯是非的人(比如說:如何才是佛,如何又不是?如何修行才對,如何修行不對?比如說:修行要空去執著,但空去執著本身 是不是也是一種執著,那究竟應該 是去空還是不去空?陷入到這樣是非矛盾的迷霧之中,不知道 佛法本來平常,一切現成),其實早已經是陷入到對錯是非之中了,他本身就是一個糾結於對錯是非的人。
(明超《無門關夾注》)
洞山三斤
良價禪師,807~869年,唐代筠州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年出家,有一天跟隨師父念《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句,忽以手捫面,問師父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為什麼《心經》說無?”其師駭然,說:“我做不了你的師父”。
後參學南泉普願、溈山靈祐、雲岩曇晟等,在曇晟那裡 因無情說法公案而有所省悟,後經過水邊看到自己在水裡的倒影而大悟,成為曇晟的法嗣。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未,在瑞州新豐山(今江西宜豐縣太平鄉境內),建“洞山寺”,接引後學,弘揚大道,天下共推為曹洞宗。
贊曰:
本來面目一摸便見,無情說法似乎還欠,
既見雲岩掀翻窠臼,過水睹影方始通透。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怎樣才是佛)?”山雲:“麻(芝麻)三斤(當時洞山正在收拾芝麻,於是洞山就以眼前之事以答:佛就是這三斤芝麻)。
無門曰:
“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洞山老和尚所悟到的禪,就像是河蚌一樣),
才開兩片(只要打開它的兩片殼),
露出肝腸(就能看到它的肝腸。意思是洞山一開口說話,就直接明了地呈示禪的全體,毫不迂迴、遮蓋,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然雖如是(雖然是這樣),
且道向甚處見洞山(請問在什麼地方 可以真正見到洞山)?”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頌文大意: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地 說出個“佛就是芝麻三斤”,這樣的語言 其實非常直接親切,它所表達禪意 也是更加地直接親切。
那些總是談論和思量對錯是非的人(比如說:如何才是佛,如何又不是?如何修行才對,如何修行不對?比如說:修行要空去執著,但空去執著本身 是不是也是一種執著,那究竟應該 是去空還是不去空?陷入到這樣是非矛盾的迷霧之中,不知道 佛法本來平常,一切現成),其實早已經是陷入到對錯是非之中了,他本身就是一個糾結於對錯是非的人。
(明超《無門關夾注》)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這裡有個公案,是一個和尚問玄沙,和尚有句話 你曾經說過 聞性遍滿虛空,周遍法界,
那麼另外一個和尚答復 為什麼我沒聽見啊?
玄沙就問 誰知道沒聽見的,誰知道這個不聞的,因為太遠了,
那邊打鼓 我們聽不見,知道聽不見的東西 跟我們能夠聽的這是誰?
我們聽能到聲音,安靜聽不見的,遠方打鼓我聽不見,這個聽不見的,我知道 我聽不見的是誰,整個六根都是問這個問題。
就是問 知道自己聽見,聽不見,看見,看不見的是誰?
這個東西是從根生的,物質生的 還是從空生的,總結一句話 皆是如來妙真如性。
就是我們開始講的波斯匿王,就是很有名的老王觀河。
(此處不再重復記錄)即使有生老病死,能看能聽的這個東西 沒有生老病死。
那麼另外一個和尚答復 為什麼我沒聽見啊?
玄沙就問 誰知道沒聽見的,誰知道這個不聞的,因為太遠了,
那邊打鼓 我們聽不見,知道聽不見的東西 跟我們能夠聽的這是誰?
我們聽能到聲音,安靜聽不見的,遠方打鼓我聽不見,這個聽不見的,我知道 我聽不見的是誰,整個六根都是問這個問題。
就是問 知道自己聽見,聽不見,看見,看不見的是誰?
這個東西是從根生的,物質生的 還是從空生的,總結一句話 皆是如來妙真如性。
就是我們開始講的波斯匿王,就是很有名的老王觀河。
(此處不再重復記錄)即使有生老病死,能看能聽的這個東西 沒有生老病死。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錢學森說二十世紀 是物理的科學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 是生理的科學時代。
換句話說 就是瞭解我們自己什麼樣。
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知道多少,上的生理課很簡單,有多少根骨頭之類的。
六根這個東西提出來,不但第六根不清楚,連前五根 我們都知道得不清楚,為什麼能看,能聽,能想?
我們記了這麼多東西,愛好這麼多東西,都在這個腦袋瓜子裡。
這個腦子哪裡儲存的?我心裡愛,我心裡恨得不得了,這個愛跟恨擱在心的哪裡?
所以等到這個研究出來,錢學森就說世界上 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 比中國更瞭解人的生理。
好比說,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外國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國人不是的,左邊疼了扎右邊,上邊疼了紮下邊。
為什麼你修行才能發神通?不修行就發不了神通,既然人人神通具足,為什麼發不出來?
我們為什麼只能用眼睛看,耳朵聽?我們為什麼不能用皮膚想?
但是有些人 就是六通具足,就是可以做到。
不但人好好修行可以得到,連動物好好修都可以得五通。
所以在大陸鄉下地方 有很多五通廟,供的是什麼呢?
供的是畜牲,你們也就明白香港的黃大仙廟的香火 為什麼很盛了?
大陸有很多五通廟,前五通都有,就是沒有圓覺通,這是五通。
換句話說 就是瞭解我們自己什麼樣。
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知道多少,上的生理課很簡單,有多少根骨頭之類的。
六根這個東西提出來,不但第六根不清楚,連前五根 我們都知道得不清楚,為什麼能看,能聽,能想?
我們記了這麼多東西,愛好這麼多東西,都在這個腦袋瓜子裡。
這個腦子哪裡儲存的?我心裡愛,我心裡恨得不得了,這個愛跟恨擱在心的哪裡?
所以等到這個研究出來,錢學森就說世界上 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 比中國更瞭解人的生理。
好比說,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外國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國人不是的,左邊疼了扎右邊,上邊疼了紮下邊。
為什麼你修行才能發神通?不修行就發不了神通,既然人人神通具足,為什麼發不出來?
我們為什麼只能用眼睛看,耳朵聽?我們為什麼不能用皮膚想?
但是有些人 就是六通具足,就是可以做到。
不但人好好修行可以得到,連動物好好修都可以得五通。
所以在大陸鄉下地方 有很多五通廟,供的是什麼呢?
供的是畜牲,你們也就明白香港的黃大仙廟的香火 為什麼很盛了?
大陸有很多五通廟,前五通都有,就是沒有圓覺通,這是五通。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主人就在無夢無想裡啊,是不是?
醒時我有主人,夢的時候也有主人,
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主人就在無夢無想裡。
所以同樣的一個答案,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萬法啊,對不對?
所以從前古時候的這些公案 都在憋我們,真正弄通了一個的話就都通了。
萬法是歸一啊,一在哪裡,一在萬法裡啊,沒有萬法 我們怎麼知道一?
所以真正瞭解這個東西以後,所以生住異滅這些相,也都不可得。
所以前五根 全都是向外流的,第六根是逆流回來。
當逆流回來以後,我們至少聲音,我們知道聲音是接觸耳朵,這個五色到了我們眼睛,我們有個眼球,知道這個是什麼東西。
意根逆流進來的時候,流不知及地啊。上哪兒找它的地方?
剛才問,我們記憶這個東西 擱在哪裡了?
同一樣的,就是問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少啊,每個人都讀了不少啊,包括小說在內,
這些東西 我們一提都記起來了。
這些東西擱在身體的哪裡?哪裡是它,放在哪裡了?
所以呢,這才知道,目有所見,耳有所聞,鳥在飛,魚在跳,這些東西 都可以流入 我們的見聞之內。
醒時我有主人,夢的時候也有主人,
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主人就在無夢無想裡。
所以同樣的一個答案,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萬法啊,對不對?
所以從前古時候的這些公案 都在憋我們,真正弄通了一個的話就都通了。
萬法是歸一啊,一在哪裡,一在萬法裡啊,沒有萬法 我們怎麼知道一?
所以真正瞭解這個東西以後,所以生住異滅這些相,也都不可得。
所以前五根 全都是向外流的,第六根是逆流回來。
當逆流回來以後,我們至少聲音,我們知道聲音是接觸耳朵,這個五色到了我們眼睛,我們有個眼球,知道這個是什麼東西。
意根逆流進來的時候,流不知及地啊。上哪兒找它的地方?
剛才問,我們記憶這個東西 擱在哪裡了?
同一樣的,就是問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少啊,每個人都讀了不少啊,包括小說在內,
這些東西 我們一提都記起來了。
這些東西擱在身體的哪裡?哪裡是它,放在哪裡了?
所以呢,這才知道,目有所見,耳有所聞,鳥在飛,魚在跳,這些東西 都可以流入 我們的見聞之內。
-
- 文章: 522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真正瞭解的話,所以仰山問溈山,如何是佛真住處?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從任何門進來的 都不是自己本來的東西。
我們唸佛,我們打坐,持咒,觀想,用任何方法 都是從門而入,你入的是別人的門啊,不是你自家的真正的東西。
真正的東西是什麼?我的心才叫悟啊,中國造字造得好啊,要悟是我悟自己的心。
真正悟了的話,是無智亦無得啊,完全是你自己的心。
從別人的門進去的,不是你的家珍。
完全是禪宗的說法。我們給它加個分別,耳是聞體,鼻子是聞機,耳朵聽到的是這一個耳膜在這兒。
鼻子聞到的 是外面給的機會,這底下問到,如何是佛真住處?佛住在哪裡。
既然說像阿彌陀佛 是無量光,無量壽,像釋迦牟尼,我們說佛從來也沒有來,從來也沒有去,佛真住的地方,我們是凡聖同居土 淨穢同居土。
也許住著神仙,也許住著得道的,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好人,壞人都在這兒。
然後你到了小乘,你真正瞭解了空的話,於是這叫進到方便有餘土,怎麼方便呢?
可以往上升,也可以往下掉。
到的涅槃不是無余涅槃,是有餘涅槃啊,根性還沒有全完。
然後再上頭的話,你到了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你成菩薩的話,一定有實報,而且非常莊嚴。
所以我們講維摩詰經說,菩薩是拿我們眾生 作它的淨土啊,沒有我們眾生,菩薩修不成佛啊。
他一定要拿我們作他的淨土,他度的眾越多,他度的越深,成就越大,他的佛土越廣,他不會有餘了。
這個修到最後,於是到了佛住的地方,常寂光土,永遠不滅,永遠寂靜,但是永遠在發光。
如何是佛真住處?可不是這麼答的。
“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妙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你們悟了沒有?仰山就悟了。
我們想所有的佛法 叫我們修,就包括參禪在內,叫思維修,不是說不思,不維啊。
但是告訴你莫妄想,莫昏沉。我們普通腦子裡 就兩樣事情,不是昏沉 就是妄想。
昏沉不一定是睡覺了,我們最常見的昏沉,就是吃飽了食困,餓了發呆。
或者吃的這個血 都到胃裡去消化了,這個腦子裡沒血了,那時候也是昏沉。
從任何門進來的 都不是自己本來的東西。
我們唸佛,我們打坐,持咒,觀想,用任何方法 都是從門而入,你入的是別人的門啊,不是你自家的真正的東西。
真正的東西是什麼?我的心才叫悟啊,中國造字造得好啊,要悟是我悟自己的心。
真正悟了的話,是無智亦無得啊,完全是你自己的心。
從別人的門進去的,不是你的家珍。
完全是禪宗的說法。我們給它加個分別,耳是聞體,鼻子是聞機,耳朵聽到的是這一個耳膜在這兒。
鼻子聞到的 是外面給的機會,這底下問到,如何是佛真住處?佛住在哪裡。
既然說像阿彌陀佛 是無量光,無量壽,像釋迦牟尼,我們說佛從來也沒有來,從來也沒有去,佛真住的地方,我們是凡聖同居土 淨穢同居土。
也許住著神仙,也許住著得道的,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好人,壞人都在這兒。
然後你到了小乘,你真正瞭解了空的話,於是這叫進到方便有餘土,怎麼方便呢?
可以往上升,也可以往下掉。
到的涅槃不是無余涅槃,是有餘涅槃啊,根性還沒有全完。
然後再上頭的話,你到了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你成菩薩的話,一定有實報,而且非常莊嚴。
所以我們講維摩詰經說,菩薩是拿我們眾生 作它的淨土啊,沒有我們眾生,菩薩修不成佛啊。
他一定要拿我們作他的淨土,他度的眾越多,他度的越深,成就越大,他的佛土越廣,他不會有餘了。
這個修到最後,於是到了佛住的地方,常寂光土,永遠不滅,永遠寂靜,但是永遠在發光。
如何是佛真住處?可不是這麼答的。
“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妙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你們悟了沒有?仰山就悟了。
我們想所有的佛法 叫我們修,就包括參禪在內,叫思維修,不是說不思,不維啊。
但是告訴你莫妄想,莫昏沉。我們普通腦子裡 就兩樣事情,不是昏沉 就是妄想。
昏沉不一定是睡覺了,我們最常見的昏沉,就是吃飽了食困,餓了發呆。
或者吃的這個血 都到胃裡去消化了,這個腦子裡沒血了,那時候也是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