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怪 寫: ↑週六 12月 10, 2022 12:01 pm
老農夫
再來看看被某人誤解的一部份經文: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我們來看如何誤解:
一、「垂得」的問題:有人說佛是「頓悟成佛」的。「什麼時候能覺」其實佛也不知道,所以不能說「垂得」。
A、看到這樣無知的說法 真讓人覺得好笑。大通智勝佛成佛的因緣已定,照理降魔軍後,二障己除,應該很快就會成佛,所以用「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過去佛已經記事「何時大通智勝佛」將會成佛,這是必然的事。
◆大般涅槃經:「諸佛如來 誠言無二,若言如來有二言者 無有是處。」又說「汝今當知如來所說真實無二。‥‥ 聲聞緣覺所記莂者。則有二種或虛或實。如目犍連在摩伽陀國遍告諸人。卻後七日天 當降雨時竟不雨。」
C、這是在說 過去的歷史,那會不知 大通智勝佛『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譬如明思宗即位,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思宗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 福臨「將得」天下。而且「任何人都可說」,因為這是過去的歷史,誰都知道。
二、「破魔軍」的問題:他的問題是「雲何破魔軍已」?他認為佛未成佛前 可以入「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定境比魔王高太多,魔王哪有辦法去擾亂他?
看他這樣的說法,根本不瞭解「止觀」,也可能沒修過「止觀」,否則不會有如此離譜的看法。
參禪是要修止觀,「在定中無法修觀,修觀時根本不定中」,也就是說佛不在「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中修觀,所以魔王哪裡沒有辦法去擾亂他呢?
我們看看解深密經所說的「觀」:
◆ 解深密經:「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 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 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
觀是要「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所以不在定中。
三、「將心待悟」的問題:瞎掰的人 根本沒把經文看清楚: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身心不動」。既然「身心不動」,那能說「將心待悟」「焦急地等成佛」呢?「將心待悟」「焦急地等成佛」,就不是「身心不動」啦!
四、「諸天請佛說法」的問題:
有人認為「諸天請佛說法,乃希望說法之後 天眾能增加」,這真的就是諺語所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楞嚴經雲:「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華嚴經:「(初地歡喜地)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諸天天王,即是菩薩。即使初地菩薩也是「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怎麼會那麼自私的「希望說法之後 天眾能增加」呢?自私的人揣測別人的心「也都是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