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24, 2022 8:54 am
平常心是道(陳載暄《禪外流雲》)
【禪宗公案】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
師雲:“還可以趣向不?”
泉雲:“擬向即乖。”
師雲:“不擬爭知是道?”
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
師於言下頓悟玄旨。
【靜心齋小譯】
趙州從諗禪師 跟隨南泉普願禪師當小和尚的時候,有一次他問南泉禪師:“什麼是道呢?”
南泉禪師說:“平平常常的心就是道。”
趙州又問:“那麼可以去追求嗎?”
南泉禪師說:“有所追求就是錯的。”
趙州說:“如果不去追求不去認識,又怎麼知道是道呢?”
南泉禪師說:“真正的大道不屬於感知,也不屬於不感知。感知是虛假的妄念,而沒有感知則是白痴。要是真體驗到了不再懷疑的大道,就像整個虛空一樣,生機勃勃,無限開闊、無限廣博、無限通達,怎麼可以勉強去證明它或否定它呢?”
趙州聽到這兒,立刻領悟到了佛法的妙理。
【禪外流雲】
平常心就是道
過去很多人,並不耽著世樂,一心要追尋形而上大道。雖然,不少人窮竭一生精力,也終未尋得大道的絲毫痕跡。但他們在那些時代 有著那樣豪邁的舉動,犧牲一切 去追尋生命與宇宙的奧秘,為在浩渺蒼穹當中渺小而孤單的生命 探尋真理的路徑,是值得我們後人 永遠敬佩和感恩的。
而現在的人們,不僅僅沒有了那些 豪氣沖天的行徑,就連古人留下的無比壯美的思想 和理論也嗤之以鼻。大多數人很平凡地生活著,好像就在平常心當中,似乎生活在大道裡。
生活在大道中 是不錯的,關鍵在於自己 沒有親自體驗到真正大道的況味,無非就是稀裡糊塗茫茫然然的生活感覺罷了。真正體驗到大道的人,是非善惡很清楚很明白,但清楚明白 也不偏不倚,行中道,既像鄭板橋老先生 所說的“難得糊塗”,也像孔老夫子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這個時候 是絕對沒有害人之行也沒有害人之念的,而且大好人一個,你無論對錯,在他眼中都沒有關系。而沒有追尋大道的人呢?真正的是非善惡是很難分辨出來,弄不好,自己還陷在了為惡當中還不自知,終至於惡業纏身,陷入茫茫苦海中不能自拔。
現在有些學佛修道的,自己總要去製造一點玄機:哦,我聽到奇異的聲音了,或是見到神奇的形相了,或是聞到奇妙的香味了……。好像自己修行取得了成就,跨身入門了,一天到晚神秘兮兮的,覺得別人很愚痴不知道追尋大道啦等等,貢高我慢來了,自視甚高。尤其是老年人們,很固執地堅持己見,很令人頭痛。其實古大德一再告誡:平平常常的,大道就是這樣,即使你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某種境界,但大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什麼神奇的,清淨心本來就萬德萬能,行住坐臥很自然的,對現象也好、境界也罷,都不能執著,“動念即乖”,一執著就大錯而特錯。
心病還需心藥醫
佛法講心身不二,“心惱故眾生惱”,心理上的煩惱,能引起身心失調,導致疾病。《佛說醫經》列舉十種病因,其中憂愁、嗔恚二種為不良情緒,純屬心理原因,縱欲也與心理有關。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證明,過度的緊張、壓抑、抑鬱、悲痛、焦急、孤獨、恐懼等心理反應,能通過對大腦神經系統的損害,導致神經衰弱、失眠、焦慮、癔病(歇斯底裡)、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性厭食嘔吐等神經症,及精神分裂、抑鬱症、人格異常、性心理異常、更年期情緒異常、老年性痴呆等精神心理疾病,這類疾病尤其是抑鬱症的發病率,在近幾十年以來呈不斷上漲之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患者 已達二億多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專家們預言: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殺手。
近十年來,隨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精神心理疾病 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長。衛生部負責人披露:精神障礙在國內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目前各類精神病人達1600多萬。在精神心理疾病中,最常見的抑鬱症,最具“現代病”特色。中國在2005年有35萬人死於自殺,有相當比例的人 就是因為患了抑鬱症。精神心理原因還通過不良行為致病。由於精神空虛,現代人中淫亂、酗酒、吸毒、賭博、搓麻將、沉迷網絡以自我麻醉者日增。眾所周知:淫亂傳染瘟疫般泛濫的愛滋病;吸煙可導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等疾病;酗酒成癮引起慢性酒粗中毒,導致心髒病及記憶減退、偏執、譫妄、幻覺等精神病;吸毒的危害更大;迷於賭博易導致心髒病乃至心猝死;暴食、貪吃、食肉過多導致肥胖病和腸胃、食道癌等。
從深層次講,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的根源,可以說在於信仰的喪失和崩潰。自古以來,為人們提供信仰支撐的宗教,起著調節心理、撫慰痛苦、緩解死亡焦慮的作用,解決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意義、價值、終極關懷等問題。近世以來,宗教貶值,意義喪失,許多人沒有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導致價值失范、自我迷失、精神空虛,使心靈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應對外界的種種誘惑、刺激和干擾,各種心因性疾病因而泛濫成災。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宗教雖然以使人 得到拯救為目的,也能起到心理治療、促進健康的作用。信仰,包括宗教的祈禱、誦經、坐禪等修行方式,被認為有治療心理疾病的頗佳療效,被採用、改造為心理療法。
20世紀中期以後新興的第三、第四心理學,明言有為現代社會提供宗教替代品以醫治心靈疾病尤其是嚴重的精神分裂、抑鬱症等,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藥物,但心理治療也被醫學界普遍採用。即便用藥物治癒,如果精神心理的病根不除,還很可能復發。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無疑是治療嚴重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徑。
佛教向以“醫治眾生心病”為己任,佛陀號稱關於醫治眾病 尤其是心病的大醫王。佛法從終極根源上追究一切疾病之因,指出病起於業,業起於心。
人言:“心病還須心藥醫。”佛法的理論和修證體系,都是引導眾生 以如實知見的智慧自治其心、自淨其意,從而從根源 解決一切心病的“心藥”。佛法教人理性地認識人生的意義、價值,設有許多對治、轉化煩惱,斷除病本的技術,更有三學(即戒、定、慧三學)、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被稱為“精神體操”的鍛煉自心的修持體系,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超健康的心理狀態。(參見《佛法與現代人的“心病”》/陳兵)
(陳載暄《禪外流雲》禪宗公案之平常心是道)
【禪宗公案】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
師雲:“還可以趣向不?”
泉雲:“擬向即乖。”
師雲:“不擬爭知是道?”
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
師於言下頓悟玄旨。
【靜心齋小譯】
趙州從諗禪師 跟隨南泉普願禪師當小和尚的時候,有一次他問南泉禪師:“什麼是道呢?”
南泉禪師說:“平平常常的心就是道。”
趙州又問:“那麼可以去追求嗎?”
南泉禪師說:“有所追求就是錯的。”
趙州說:“如果不去追求不去認識,又怎麼知道是道呢?”
南泉禪師說:“真正的大道不屬於感知,也不屬於不感知。感知是虛假的妄念,而沒有感知則是白痴。要是真體驗到了不再懷疑的大道,就像整個虛空一樣,生機勃勃,無限開闊、無限廣博、無限通達,怎麼可以勉強去證明它或否定它呢?”
趙州聽到這兒,立刻領悟到了佛法的妙理。
【禪外流雲】
平常心就是道
過去很多人,並不耽著世樂,一心要追尋形而上大道。雖然,不少人窮竭一生精力,也終未尋得大道的絲毫痕跡。但他們在那些時代 有著那樣豪邁的舉動,犧牲一切 去追尋生命與宇宙的奧秘,為在浩渺蒼穹當中渺小而孤單的生命 探尋真理的路徑,是值得我們後人 永遠敬佩和感恩的。
而現在的人們,不僅僅沒有了那些 豪氣沖天的行徑,就連古人留下的無比壯美的思想 和理論也嗤之以鼻。大多數人很平凡地生活著,好像就在平常心當中,似乎生活在大道裡。
生活在大道中 是不錯的,關鍵在於自己 沒有親自體驗到真正大道的況味,無非就是稀裡糊塗茫茫然然的生活感覺罷了。真正體驗到大道的人,是非善惡很清楚很明白,但清楚明白 也不偏不倚,行中道,既像鄭板橋老先生 所說的“難得糊塗”,也像孔老夫子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這個時候 是絕對沒有害人之行也沒有害人之念的,而且大好人一個,你無論對錯,在他眼中都沒有關系。而沒有追尋大道的人呢?真正的是非善惡是很難分辨出來,弄不好,自己還陷在了為惡當中還不自知,終至於惡業纏身,陷入茫茫苦海中不能自拔。
現在有些學佛修道的,自己總要去製造一點玄機:哦,我聽到奇異的聲音了,或是見到神奇的形相了,或是聞到奇妙的香味了……。好像自己修行取得了成就,跨身入門了,一天到晚神秘兮兮的,覺得別人很愚痴不知道追尋大道啦等等,貢高我慢來了,自視甚高。尤其是老年人們,很固執地堅持己見,很令人頭痛。其實古大德一再告誡:平平常常的,大道就是這樣,即使你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某種境界,但大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什麼神奇的,清淨心本來就萬德萬能,行住坐臥很自然的,對現象也好、境界也罷,都不能執著,“動念即乖”,一執著就大錯而特錯。
心病還需心藥醫
佛法講心身不二,“心惱故眾生惱”,心理上的煩惱,能引起身心失調,導致疾病。《佛說醫經》列舉十種病因,其中憂愁、嗔恚二種為不良情緒,純屬心理原因,縱欲也與心理有關。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證明,過度的緊張、壓抑、抑鬱、悲痛、焦急、孤獨、恐懼等心理反應,能通過對大腦神經系統的損害,導致神經衰弱、失眠、焦慮、癔病(歇斯底裡)、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性厭食嘔吐等神經症,及精神分裂、抑鬱症、人格異常、性心理異常、更年期情緒異常、老年性痴呆等精神心理疾病,這類疾病尤其是抑鬱症的發病率,在近幾十年以來呈不斷上漲之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患者 已達二億多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專家們預言: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殺手。
近十年來,隨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精神心理疾病 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長。衛生部負責人披露:精神障礙在國內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目前各類精神病人達1600多萬。在精神心理疾病中,最常見的抑鬱症,最具“現代病”特色。中國在2005年有35萬人死於自殺,有相當比例的人 就是因為患了抑鬱症。精神心理原因還通過不良行為致病。由於精神空虛,現代人中淫亂、酗酒、吸毒、賭博、搓麻將、沉迷網絡以自我麻醉者日增。眾所周知:淫亂傳染瘟疫般泛濫的愛滋病;吸煙可導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等疾病;酗酒成癮引起慢性酒粗中毒,導致心髒病及記憶減退、偏執、譫妄、幻覺等精神病;吸毒的危害更大;迷於賭博易導致心髒病乃至心猝死;暴食、貪吃、食肉過多導致肥胖病和腸胃、食道癌等。
從深層次講,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的根源,可以說在於信仰的喪失和崩潰。自古以來,為人們提供信仰支撐的宗教,起著調節心理、撫慰痛苦、緩解死亡焦慮的作用,解決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意義、價值、終極關懷等問題。近世以來,宗教貶值,意義喪失,許多人沒有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導致價值失范、自我迷失、精神空虛,使心靈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應對外界的種種誘惑、刺激和干擾,各種心因性疾病因而泛濫成災。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宗教雖然以使人 得到拯救為目的,也能起到心理治療、促進健康的作用。信仰,包括宗教的祈禱、誦經、坐禪等修行方式,被認為有治療心理疾病的頗佳療效,被採用、改造為心理療法。
20世紀中期以後新興的第三、第四心理學,明言有為現代社會提供宗教替代品以醫治心靈疾病尤其是嚴重的精神分裂、抑鬱症等,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藥物,但心理治療也被醫學界普遍採用。即便用藥物治癒,如果精神心理的病根不除,還很可能復發。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無疑是治療嚴重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徑。
佛教向以“醫治眾生心病”為己任,佛陀號稱關於醫治眾病 尤其是心病的大醫王。佛法從終極根源上追究一切疾病之因,指出病起於業,業起於心。
人言:“心病還須心藥醫。”佛法的理論和修證體系,都是引導眾生 以如實知見的智慧自治其心、自淨其意,從而從根源 解決一切心病的“心藥”。佛法教人理性地認識人生的意義、價值,設有許多對治、轉化煩惱,斷除病本的技術,更有三學(即戒、定、慧三學)、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被稱為“精神體操”的鍛煉自心的修持體系,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超健康的心理狀態。(參見《佛法與現代人的“心病”》/陳兵)
(陳載暄《禪外流雲》禪宗公案之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