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頁 (共 61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4月 05, 2022 8:04 am
新老怪
離卻語言(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風穴和尚,因僧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
  穴雲:「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語譯】
  某僧人問風穴和尚:「言語或靜默無聲,在觀涉離微上,如何能通達而無過失呢?」
  風穴和尚回答:「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評唱】
  無門曰:「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爭奈坐前人舌頭不斷。若向者裡見得親切,自有出身之路。且離卻語言三昧,道將一句來!」

  風穴和尚回答:「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亦即詩所描寫的春天景色,是要自己去意會,不要在詩的文字上著眼。)

  【語譯】
  無門說:「風穴和尚的禪機,有如掣電一般的利落,得路便行,毫無窒礙。奈何還是受到了前人語言文字的牽纏。如果向這裡向道上會,向上一提,識了真如實相,自然有出身之路。現在暫且在不被言語束縛下,說一句話來。」

  【頌曰】
  不露風骨句 未語先分付 進步口喃喃 知君大罔措

  【語譯】

  不透露半點宗門的風格與骨架,還沒有開口就已經吩咐你要怎麼做。要求靜默無語的人,反而一邊前進,一邊口中喃喃細語。我這麼說,你一定感到迷惘失措。

  【附參資料】
  一、有關「離卻語言」注釋(百度)
  離卻語言,就是不要被語言所束縛的意思。為什麼?
  因為語言是假名安立的施設,不透過施設無法認識實相,但拘束在假施設也無法認識實相。
  有個僧人問風穴和尚:言語無聲,觀涉離微,如何能通達而無過失?
  離微的意思,「離」就是真如法性的體,是離諸相的。「微」則是這個法性的用,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這個僧人問的就是 要怎麼樣才能作到第一段解釋 說得那樣去認識真如。
  風穴和尚就回了他 這麼兩句杜甫的詩。

  無門就說:風穴和尚的禪機 有如閃電一樣,得路便行,毫無窒礙。奈何眼前此人 還在舌頭上轉,也就是還困在語言文字上,鑽不出來。如果能向道上會,向上一提,識了真如實相,自然找得到出路。
  如是離卻語言的真義是什麼?學人你來說看看!
  一個頌結尾:前兩句的意思,跟壇經裡惠能大師 回答的意思一樣:惠明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後兩句就是說,如果還要叨叨絮絮的問密意,也就是真如法性在何處,那就知道你尚未悟了。
  這公案的重點 在於和尚的回答,這樣的回答 是什麼意思呢?
  佛法是以指標月,用手指來指出月亮的方向,順著手指能看到月亮,但手指不是月亮。
  名言施設也是一樣,和尚回答的這詩句 所描述的是江南三月風光,是手指。
  那月是什麼呢?就是江南三月風光。
但是江南三月風光 就是詩句寫的幾只鳥叫,有花開嗎?顯然不是。
  所以僧人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
  和尚如此回答,若僧人著在詩句的文義上,那就沒了。
  若能領悟是詩非春,春不離詩,那或可於禪機有所領悟,語言與真如實相也是一樣的。
  風穴和尚看似無關的回答,其實正中其要。

  二、星雲法師的禪畫百寶箱
  風穴和尚因僧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
  穴曰:「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這是《無門關》一段極短的公案。
  有一僧人問風穴和尚:「說話或不說話都涉及『離』或『微』,如何能避免落入這兩邊呢?」
  「離」是指離開諸相而顯示寂滅「平等」法性之「體」,亦即所謂「真空無相」;
  「微」是指「差別」世界裡的微妙之「用」,亦即所謂「真空妙用」;
  前者是「體」,後者是「用」;前者是「空」,後者是「有」。
  僧人問的是,無論開口說話,或保持緘默,總是落入「體」與「用」、「空」與「有」、「本」與「末」等所謂「離微」的二元對待,要如何才能跳開這種分別相?
宇宙的本體即真如,是本來清淨,而且是平等(離)即差別(微),差別即平等,無有分別。僧人一開始便掉進分別心的執著裡頭,所以問題的本身便是煩惱障。

  風穴和尚並沒有 直接回答僧人的問題,因為只要風穴一開口,無疑又是「語上加語、頭上安頭」,陷入另一個二元對待,又如何能掃盡 僧人的執障?所以他引了杜甫的兩句詩作答:「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風穴和尚正是 要以陽春三月時,江南鳥語花香的畫境,去掃除僧人對「語與默」、「離與微」、「體與用」、「空與有」等分別之心,並使其全身心 融入這片美麗的風光中,去體悟真如自性的妙用;亦即僧人所引之詩境是佛性(體)的顯現(用),詩人口中「陽春三月鳥啼花香」,正是宇宙真如空性之「體」所顯現之妙「有」和妙「用」。
  風穴和尚所昭示僧人的禪境,其實就是「體」「用」不二,「空」「有」是一的「無分別智」。

  三、風穴延沼禪師
  延沼(八九六~九七三),北宋臨濟宗僧。浙江餘杭人,俗姓劉。少年即魁偉有英氣,博覽諸書。
  初依杭州開元寺之智恭律師 剃發受具足戒,復游學講肆,學《法華玄義》,修習止觀定慧。
  二十五歲參謁越州(浙江省)鏡清道怤,不契;後參襄州(湖北省)華嚴休靜、汝州(河南省臨汝縣)南院慧顒。
  其後依止南院顒公,問法從學六年,成為南院的法嗣。
  後唐?長興二年(九三一),入汝州之風穴古寺,留止七年;後晉?天福二年(九三七),應州牧李史君之請,開堂說法。徒眾聞風來集,信徒並重建此地,改為叢林,法道大振。
  後漢隱帝干佑二年(九四九),汝州太師宋侯舍宅建寺,請師居之。
  後周?廣順元年(九五一),獲太祖賜「廣慧寺」匾額。
  住山二十二年,聲譽頗隆,世稱風穴延沼。
  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世壽七十八,法臘五十九。有《風穴眾吼集》一卷、《風穴禪師語錄》一卷(收於《古尊宿語錄》卷七)傳世。

  師對參禪一事,自有見地。嘗雲(《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夫參學眼目,臨機直須大用現前,勿自拘於小節。設使言前薦得,猶是滯殼迷封。縱然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
  觀汝諸人,應是向來依他作解,明昧兩歧,與爾一時掃卻。直教個個如獅子兒,咤呀地哮吼一聲,壁立千仞,誰敢正眼覷著,覷著即瞎卻其眼!」
  至南院,初見不禮拜,便問雲:「入門須辨主,端的請師分。」南院以左手拊膝,師喝。南院以右手拊膝,師又喝。
  南院舉左手雲:「遮個即從阇黎。」
  又舉右手雲:「遮個又怎麼生?」
  師雲:「瞎。」
  南院擬拈拄杖次,師雲:「作什麼奪拄杖,打著老和尚,莫言不道。」
  南院雲:「三十年住持,今日被黃面淅子上門羅織。」
  師雲:「和尚大似持缽不得,詐道不飢。」
  南院雲:「阇黎幾時曾到南院來?」
  師雲:「是何言歟?」
  雲:「老僧端的問汝。」
  師雲:「也不得放過。」
  南院雲:「且坐喫茶。」師方敘師資之禮。(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一三)
  院雲:「阇黎曾見什麼人來?」
  師雲:「在襄州華嚴,與廓侍者同夏。」
  院雲:「親見作家來。」院問:「南方一棒作麼商量?」
  師雲:「作奇特商量。」
  師卻問:「和尚此間一棒作麼商量?」
  院雲:「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師於言下,大徹玄旨,遂依止六年。四眾請主風穴。(以上錄自《五燈會元》卷一一)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4月 05, 2022 8:07 am
新老怪
離卻語言(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風穴和尚,因僧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穴雲:“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開。”

  無門曰:“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爭奈坐前人,舌頭不斷;若向者裡見得親切,自有出身之路!且離卻語言三昧,道將一句來。”

  頌曰:不露風骨句,未語先分付,進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野老曰:三月杜鵑,漫山啼紅,而翠微瀑流之中,卻暗藏無邊春色;誰說不事留連?誰說不如歸去?聽吧!天籟聲中,有八哥的短笛,有蟬娟的黑管,有山鴉的喇叭,有蟋蟀的沉蕭,加上蛙鼓摩鈸,黃鶯的三角鈴,在松琴澗瑟的伴奏之下;您說:那曲調是哀?是樂?

  大德!舍此,您瞧瞧!那蜂飛蝶舞,那風起雲揚,漫山滿谷的豐姿豔麗,在您的情識之中,試道看!那些是離?那些是合?

  其實,哀也得,樂也得,離也得,合也得,無一不是語言三昧;任管它,是一首情歌,是一支挽唱,在在蘊育千言萬語!何況還有多少是 被深埋在只有那詩的、詞的、賦的妙句之中,才能意領神會的哩!

  您,應該罔措麼?請莫喃喃!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mrgreen:蜂飛蝶舞,風起雲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4月 05, 2022 10:25 am
新老怪
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夜半屠門聲。

你要知道 我們為什麼打仗,聽聽半夜的殺牛 殺羊的聲音和樣子。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4月 06, 2022 7:13 am
新老怪
離卻語言(明超《無門關夾注》)


離卻語言(離開語言文字)

風穴和尚(汝州風穴延沼禪師。餘杭劉氏子。幼不茹葷,習儒典,應進士。一舉不遂,乃出家,依本州開元寺智恭披削受具,習天台止觀。年二十五,謁鏡清禪師,深受贊許。後參南院,於言下大徹玄旨,遂依止六年。四眾請主風穴。又八年,李史君與闔城士庶,再請開堂演法矣。風穴寺,河南古剎。位於臨汝縣城東北十公裡的風穴山上,因山上有穴,風起發聲,故名風穴寺。又稱白雲寺、千峰寺、香積寺。始建於北魏(385~534),隋、唐、五代、明、清均有修葺與增建。)
因僧問:“語默(言說和沉默)涉(關涉於)離微(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余,是雲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是雲微。離者涅槃也,微者般若也。《寶藏論·離微體淨品》曰:‘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余。無余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宗鏡錄九十二曰:‘離微者,萬法體用。離者即體,微者功用。’),如何通不犯(離相之體和微妙之用怎樣才能相互融通而不起沖突)?”

穴雲:“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延沼禪師回答說:“我經常回憶起三月的江南,鷓鴣歡歌,百花盛開。”

無門曰:
“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風穴的禪機,迅捷猶如閃電,就在當前境上因色明心,深契法性源底),
爭奈坐前人舌頭不斷(只可惜還是沒有辦法 阻止學人 滯礙於古來佛祖的言教語句,不能使學人離開語言文字的窠臼直明本心)。
若向者裡見得親切(如果在這個地方看得分明清楚),
自有出身之路(自然就能有一條 超越脫困的道路)。
且離卻語言三昧(善於言說思辨者,稱為得語言三昧。而以禪的眼光來看,有時候語言 反而會是悟道的障礙),
道將一句來(所以請你離開語言文字說一句上來吧)!”

頌曰:
不露風骨句,未語先分付。
進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頌文大意:關於那並不彰顯於外的內在風骨的言句,是在沒有開口之前就已經告訴你了。而你卻滯守於聽聞到的佛祖機緣語句,口中喃喃不止,可知你是有著多麼大的迷茫失措!

  (明超《無門關夾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4月 06, 2022 7:19 am
新老怪
離卻語言(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風穴*1和尚因僧問:“語默涉離微*2,如何通不犯?”
穴雲:“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語譯】
  某僧人問風穴和尚:“當靜默無語之時,涉不涉及離微,要怎樣才能圓通於離微,而不觸犯。”
風穴和尚回答:“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評唱〗
  無門曰:“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爭奈坐前人舌頭不斷。若向者裡見得親切,自有出身之路。且離卻語言三昧*3,道將一句來。

【語譯】
  無門說:“風穴和尚的禪機 有如掣電一般的利落,得路便行,怎奈還是受到了 前人語言的牽纏。如果向這裡見得親切,自然有出身之路。如果說能拋開 語言的真諦,說一句來給我聽聽。”

〖頌曰〗

不露風骨句  未語先分付
進步口喃喃  知君大罔措


【語譯】
不透露半點宗門的風格與骨架,
還沒有開口 就已經吩咐你要怎麼做。
要求靜默無語的人,反而一邊前進,一邊口中喃喃細語。
我這麼說,你一定感到迷惘失措。

【題解】
  先解釋什麼是“離微”?“離微”一詞出自《寶藏論》,為後秦僧肇(374~414)所撰,又名《肇論》。僧肇為鳩摩羅什弟子,有“解空第一”的雅號。《傳燈錄》說他三十一歲 就為秦王符堅所殺,但正史沒有記載。
《寶藏論》離微體淨品曰:
“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
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
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
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
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余。
無余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換句話說,
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余,就是離;
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就是微。
也就是說,涅槃是離,般若是微。

這是一門好大的學問。那位追求“言語道斷”的僧人,是來找喳的,他要求風穴和尚站在“言語道斷”的立場解釋“離微”,同時還要做到圓通、不觸犯。這位一代龍象的風穴和尚,毫不思索,當下就以兩句唐詩“長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把他的問題給擋了回去。

江南的三月 要多美麗有多美麗,要是沒有鷓鴣的啼叫,能襯托出百花香的意境嗎?難怪無門要稱贊他“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

無門對風穴還是有微言的。認為風穴“爭奈坐前人舌頭不斷”,還擺脫不了 前人語言的枷鎖;風穴的老師南院曾經稱贊風穴:“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這麼多話做什麼?給他來個當頭一棒不就得了。還說“若向者裡見得親切,自有出身之路”。無門一下 又把立場扭轉了過來,說什麼“且離卻語言三昧,道將一句來”。

總的來說,無門對風穴還是贊譽有嘉的,聽聽無門怎麼說:不透露半點宗門的風格與骨架,還沒有開口就已經吩咐你要怎麼做。要求靜默無語的人,反而一邊前進,一邊口中喃喃細語。我這麼說,你一定感到迷惘失措。

【參究】
第一層:
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
鷓鴣啼處百花香。

第二層:
爭奈坐前人舌頭不斷。
若向者裡見得親切,自有出身之路。
且離卻語言三昧,道將一句來。

第三層:
不露風骨句,未語先分付。
進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註解】
*1  風穴,即汝州風穴延沼。汝州南院慧顒法嗣。

*2  離微,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余,是雲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是雲微。離者涅槃也,微者般若也,《寶藏論》離微體淨品曰:“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余。無余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宗鏡錄》九十二曰:“離微者萬法體用,離者即體,微者功用。”

*3  三昧,原意為定,此處作真諦解。

  (謝力《我與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4月 06, 2022 7:22 am
新老怪
離卻語言(慧開《無門關》)

  風穴和尚因僧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穴雲:“常憶江南三月裡,鷓鴣啼處百花香。”

  無門曰:風穴機如掣電,得路便行。爭奈座前人舌頭不斷?若向者裡見得親切,自有出身之路。且離卻語言三昧道將一句來。

  頌曰:
    不露風骨句,未語先分付。進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無門慧開《無門關》)


  風穴和尚:延沼(896—973),宋代臨濟宗禪僧。俗姓劉,浙江餘杭人。南院慧顒法嗣。開法於汝州風穴古寺,時寺已頹毀,延沼住持七年,竟成叢林。宋開寶六年圓寂,壽七十八。有《風穴禪師語錄》一卷。

  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離微,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余,是雲離;微者,般若也。

寶藏論曰:“無眼無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余。無余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4月 06, 2022 7:40 am
新老怪
世界如何發生的?於是佛告訴怎麼樣從空立明,從明然後一道一道起來。
所以我們這個地球,我們現在對於地下的東西不知道,太空飛上去了,地下怎麼組成的不知道。
地對於我們 是很大很大的神秘極了的東西。
於是他說先有空,然後有風輪,然後有金輪,於是有水輪跟火輪,於是組成了地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4月 07, 2022 3:21 pm
新老怪
三座說法(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仰山和尚,夢見往彌勒所,安第三座。有一尊者,白槌雲:「今日當第三座說法。」
  山乃起白槌雲:「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

  【語譯】
  仰山和尚於夢中 往兜率天之彌勒處,安屬為第三首座。有一位尊者擊楗椎說:「現在由第三首座說法。」
  仰山於是起座,擊楗椎後說:「大乘教法就是離四句、絕百非,大家仔細聽,並善思惟之。」

  【注】
  《慧苑音義上》曰:「摩訶衍,具雲摩訶衍那。言摩訶者,此雲大也,衍那者,雲乘也。」
  《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寶積經》雲:「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評唱】
  無門曰:「且道是說法不說法,開口即失,閉口又喪。不開不閉十萬八千。」

  【語譯】
  無門說:「姑且看看,到底說法,還是不要說法?因為開口說法則失;閉口不言又喪;如果是不開不閉的話,那又有如在十萬八千裡之外。」

  【頌曰】
  白日青天 夢中說夢 掜怪掜怪 誑謼一眾

  【語譯】

  大白天的,不但在做白日夢,還在說夢話。編造怪相,虛誑一眾。

  【附參資料】
  一、三座說法
  禪宗公案名。三座,指第三首座。據無門關載,溈仰宗之祖仰山慧寂於夢中往兜率天之彌勒處,坐於第三座,(大四八?二九六上):「有一尊者白槌雲:『今日當第三座說法。』

  山乃起,白槌雲:『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此則公案中,仰山以四句、百非,拂除眾生之迷執,俾使悟入無相不可得之理,為一種遮絕妄相,以表顯真義之遮詮形式。〔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二、科注三論玄義卷二〕(佛光大辭典)

  二、仰山慧寂禪師悟道因緣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禪師,俗姓葉,韶州懷化人。九歲時,慧寂禪師背著父母投廣州和安寺,從不語通禪師出家。
  十四歲的時候,父母派人把他抓回家,強迫給他娶親。慧寂禪師堅決不從,並砍斷自己的兩個手指頭,跪在父母面前,發誓欲求正法,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父母見也意志如此堅決,只好同意。於是慧寂禪師又重新回到不語通禪師座下,並得以正式落發。
  慧寂禪師悟道心切,在還沒有受具足戒的時候,即以沙彌的身份,開始遊方參學。初禮吉州耽源山應真禪師,已悟玄旨,後又參溈山靈佑禪師,遂升堂奧。
  一日,耽源和尚告訴慧寂禪師:“國師(南陽慧忠)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乃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受,無令斷絕。我今付汝,汝當奉持。」
  說完便將記有九十七個圓相的本子,交給慧寂禪師。
  慧寂禪師接過後,看了一遍,便將本子燒掉了。
  後來,耽源和尚有一天問慧寂禪師:「前來諸相,甚宜秘惜。」
  慧寂禪師道:「當時看了便燒卻也。」
  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
  慧寂禪師道:「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雖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
  慧寂禪師道:「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
  耽源和尚道:「然。」
  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禪師走出大眾,作此○相,接著以雙手 托給耽源和尚上看,然後退步叉手而立。
  耽源和尚以兩手相交,作拳示之。
  慧寂禪師便進前三步,作女人拜。
  耽源和尚見此,遂點頭稱可,慧寂禪師於是禮拜而退。

  一日,慧寂禪師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問道:「正恁麼時作麼生?」
  慧寂禪師道:「正恁麼時,向甚麼處見?」
  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禪師已經悟旨,不再勘驗,便走開了。

  慧寂禪師悟道後,不久即離開耽源,往參溈山靈佑和尚。
  溈山和尚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慧寂禪師道:「有主。」
  溈山和尚又問:「主在甚麼處?」
  慧寂禪師於便從西邊過到東邊站立。
  溈山和尚一見,便知道他不同凡響。
  慧寂禪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
  溈山和尚道:「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慧寂禪師一聽,言下徹悟,從此以後,他便留在溈山和尚座下,執侍前後,盤桓十五年之久。
  後住仰山開法化眾,道譽天下。其接機利物,被後人視為宗門標准。

  曾有上堂法語雲:「汝等諸人,各自迴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甚麼是處!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輔貨賣,只擬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裡是雜貨鋪。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

  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
  師曰:「囓鏃擬開口,驢年亦不會。」僧無對。
  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邪?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採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
  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
  汝豈不見溈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慧寂禪師圓寂於大中七年(853),春秋八十三。謚通智禪師。慧寂禪師一生敷揚宗教,前後凡四十餘年,經他點撥開悟者不計其數。後人尊他為溈仰宗主。

  三、離四句絕百非(趙宇威講記─刊西雅圖淨宗學會網)
  宗門教下常說:【雙遮、雙照、遮照同時】這是佛門中的法相名詞。如果真能明白體悟這些名相義理,就能大開圓解、明心見性了。

  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隨緣遇事當中,即能態然自若、輕盈無礙、左右逢源、頭頭是道,信手拈來無不是法,當下就得大自在解脫。

  【雙遮】是非空、非有;
  【雙照】是亦有、亦空;
  【遮照同時】是空有無礙,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禪家大德也常說:【離四句、絕百非】。
  這四句是:「有」一句,「無」一句,「亦有、亦無」一句,以及「非有、非無」一句。
  這四句包含了宇宙的萬有、一切人事物的森羅萬象。

  如果我們能徹悟 萬法的生起無非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現象,進而就能看破、放下。
  若四句都離,則我們現前這一念心 才能真正的清淨無染,所謂湛然寂靜、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真正契入涅盤寂滅的法樂。
  可惜眾生無知,不明白【諸法實相】的義理,不瞭解一切法 都是因緣生法,一切相 僅是一種緣起、緣滅的現象,所謂緣聚則有、緣散則滅。而緣又是無常的變化、剎那不住,根本了不可得,如何是真實的呢?!所以說【萬法皆空】。

  雖然說一切法 乃因緣生法,緣聚則有,緣散則滅;而其所現之相也是「幻」有之相,雖有而實無,即所謂【有而非有】,怎麼可以認真執著 而以為是存在的事實呢!

  凡夫顛倒,不明白事實的真相,所以堅固的執著 外塵的境界相 以為是實有,於是從中產生了無盡的妄想、分別,故而有了取捨得失的煩惱,這正是因為著了「有」相之故。
  我們必須明白,一切相的消長都是緣聚緣散而已。
  緣散了故然是空無的現象,正當緣聚時又何嘗是真實存在的呢?
  因為它所現的相 也是緣起性空、剎那生滅,暫時存在的假相而已!.
宇宙萬有的實相 即是無所有、必竟空、不可得,這就是【實相第一義諦】之理。

  《金剛經》上說:【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無相,講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皆是因緣生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
  無不相,指的是宇宙的萬事、萬物,一切的森羅萬象。
  雖然這些相都是緣起性空的假相,但這些假相仍然歷歷在目、清清楚楚,所以不能說它無。
  如果眼前的現象 說它不存在,則給人的想法 必定是精神異常、非瘋即痴,或者已病入膏肓。
  執意說一切相是非相,即不理解真空實相的義理,也就是著了「空」相。
  無相,不是沒有相,相是有的,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正因為它是隨緣剎那生滅、無常變化的相,沒有定相,所以說是「空」、是「假」,或說是「無」相。
  正當我們執著於它的「定相」時,它已經改頭換面、面目全非了,故而讓我們無法接受,因而衍生了許許多多的煩惱。
  試問,世間哪一件事情無非如此呢?

  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生住異滅,礦物星辰也有成住壞空。一切宇宙的萬相都在剎那變化,只不過是變化的現象太過微細,非我們凡夫肉眼所能覺察而已。

  人際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時時在起微妙的變化,譬如:昨日還是肝膽相照、無話不談的患難之交,今天由於某種因素的轉變,彼此竟然惡言相向、割袍斷義,不相往來。

  或見戀愛中的男女,昨天還相依相偎、你儂我儂,指天立誓永不分離,彼此信誓旦旦的猶言在耳,今天卻和別人約會親親熱熱地去看電影、喝咖啡去了。

  所以事事變化無常,真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時空的錯亂,所謂:昨是而今非。若能瞭解事實的真相,我們又豈能執著於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永恆性!

  所謂【無相、無不相】者?

  「無相」即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相的生起無非緣生幻有,剎那生滅,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而已,故須離一切的虛妄相;若能離開這一切的虛妄相,就能見到真實的相。

  所謂【離妄即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一句話就是要我們認識人生事實的真相,不要再去分別眼前的一切境界相;這些境緣都是剎那變化,有如過眼煙雲那麼虛無縹緲,如何抓得住呢!

  「無不相」,講的是眼前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境界相,這些境界相的存在都是業因果報相續存在、剎那不住、暫時發生的假相而已。它雖假,而猶在,故不能說是「空」。

  故【實相】者,是「無」相,即《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有而非有;【無不相】者,也是實相,所謂【空即是色】,非有而有。

  然「色」是「妙」有,而【妙有非有,非有而有】,這種空而不空是妙有,不空而空是真空,這才是諸法實相的真理。

  由此可知,如何是實相第一義諦?

  實相第一義諦即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實相之理,亦即是色空一如,空有不二。

  既然,色空一如,圓融無礙,那麼所有相即無分別、平等不二;有分別即是二法,就不是佛法。

  是故,一切相沒有差別,有不礙空,空不礙有,即所謂:【亦有、亦無】,這種空有無礙、圓融之法,才稱為妙法。

  然【諸法實相】者,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其體是畢竟空,一法不立、也不受一塵,赤裸裸、淨灑灑,無有一法可得,正所謂涅盤寂滅相是【非空、非有】。

  若有一法可立,即是無明妄動,皆非真實,連非空、非有都不能執著。這四句都離了,心才真正的清淨無染。

  所以禪家大德說:【四句離,則百非絕】,離相即無過。

  凡夫世人只因一念迷失了本性,故於一切相中起了種種的分別、執著,也就是從虛妄分別中再妄生了分別,於是造作了無盡的罪業,因業而感苦,故而受報於三界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生死煩惱。

  若能一念覺悟過來,明白宇宙事實真相的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不可以妄加執著、計較;一切相無非【相有體空、事有理無】的現象,何必認真。

  人生在世,猶如過江之鯽,來此只是作客而已,生命是如此的短暫,一息不來永為後世,何必還要斤斤計較,跟大家過不去呢,甚至還要做一個讓人討厭的人!更何況與人過不去就是與自己作對,自己心裡也不好受。

  如果能瞭解諸法空相,敞開胸懷、放開心量,懂得客隨主意,不計較、也不在乎,那就自在無礙,無憂無慮。

  我們要瞭解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生若能放開心懷,傲翔於天地之間,不是過得很有意義嗎?何必要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呢!

  又說離四句絕百非者,不過息止眾生之攀緣心。

  百非者,四句各出四句有十六,經歷三世有四十八,已起、未起有九十六,加上根本四句成為百非。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4月 07, 2022 3:23 pm
新老怪
三座說法(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仰山和尚,夢見往彌勒所安第三座;有一尊者,白槌雲:“今日當第三座說法。”山乃起,白槌雲:“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

  無門曰:且道是說法不說法?開口即失,閉口又喪,不開不閉,十萬八千。

  頌曰:白日青天,夢中說夢,捏怪捏怪,誑滹一眾。


  野老曰:山雨欲來風滿樓,必然有江河水瀉之時。然而,天干地旱,日炙雲隱,卻見有的河枯,有的江竭,怎麼浩海仍然有水?古人道:“大海來自細流”,既然河枯江竭,細流自也早斷,因何浩海不得見底?

  大德!同是青天白日之下,何來許多差別?原本眠寐一床,卻是共枕異夢!宗下有句,野老有句,句句不離心識;所謂妄起神遷,只為離心就念,不肯當面承擔;倘使從不錯過“細流”,自然意如大海,誰也奈何不得!

  是以,離四句,絕百非,必須諦聽始得!不然,一路上追根究底,棒喝殺伐,無異戀空十萬八千裡!信不?四句是夢,百非是幻,諦聽底 何嘗又不是夢中尋夢,扮演的角色 是一個可憐憫的夢中之人!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4月 07, 2022 3:28 pm
新老怪
三座說法(明超《無門關夾注》)
2

仰山和尚(仰山慧寂禪師)夢見往彌勒所(夢見自己到了彌勒菩薩的居所,即兜率內院),安第三座(被安排坐在第三個位置)。有一尊者(梵語阿梨耶A^rya,譯作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阿羅漢的尊稱。《資持記》下三曰:‘尊者,臘高德重,為人所尊。’
《行事鈔》下三曰:‘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白槌(又作白椎。指打椎告事。白,告白;椎,系於一般律院 告大眾靜肅時 敲打之器具。白椎之人,稱為白椎師,多以知法之尊宿任之。初時,凡鳴槌而白事,皆稱白槌。然禪林獨於開堂或祝國(新住持入寺,其時並祈禱國泰民安 及聖壽無疆,特舉行說法之重大儀式)時之打槌稱為白槌。
首先白槌師鳴槌一下,息靜群喧,方白於眾,謂:‘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稱為‘白槌’。其次,長老說法終結時,白槌師再槌一下,白:‘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稱為‘結槌’。)雲:“今日當(輪到)第三座說法。”

山乃起,白槌雲:“摩訶衍法(大乘法),離四句,絕百非(佛法之真理,不僅不宜以四句分別,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四句分別,即以肯定、否定、復肯定、復否定等四句 來分類諸法之形式。
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語ca^tus!kot!ika。即由一種標准(A),或二種標准(A與B),把諸法分類為下列四種(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時非A即B,在任何場合,A與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對方之關系。例如對有、無而言,可成立‘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稱為有無四句。於諸經論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 來解釋各種義理,如中論卷一之‘無生四句’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俱舍論卷二十五之‘厭離四句’為‘厭而非離、離而非厭、亦厭亦離、非厭非離’,
成唯識論卷一所舉外道之‘一異四句’為‘一、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
法華文句卷三上之‘權實四句’為‘權、實、亦權亦實、非權非實’。
此外,對有與空、常與無常、自與他、淨與穢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別。
四句之中,第一句為單純肯定,故稱為第一單句;第二句為單純否定,故稱為第二單句;第三句為復合之肯定,故稱為第三俱句、雙亦句;第四句為復合之否定,故稱為第四俱非句、雙非句。
然佛教之真理 無法僅用此四句 分別而把握之,因其為空不可得,
故大乘玄論卷一雲,真諦之理乃‘離四句,絕百非’。百非即是對有無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
諦聽(請仔細認真地聽!諦聽,梵語s/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地聽聞佛法。謂聞他人讀誦解說一切經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聽)!諦聽!”

無門曰:“且道是說法?不說法?開口即失;閉口又喪;不開、不閉,十萬八千。”

(請問仰山到底是說了法,還是沒有說呢?如果開口就錯過了,如果沉默不語也同樣喪失機會。那麼不開口也不閉嘴是否可以呢?那就更是背道而馳,相差十萬八千裡了。)

頌曰:
白日青天,夢中說夢,揑怪揑怪(胡揑怪,謂挑唆引誘人做壞事),誑謼(說謊欺騙)一眾!

頌文大意:明明是藍天麗日的大白天,這位仰山慧寂 卻在那裡夢中說夢,再三地挑唆引誘,說謊欺騙大家!

  (明超《無門關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