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頁 (共 61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7:46 am
新老怪
二僧卷簾(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清涼大法眼,因僧齋前上參,眼以手指簾。
  時有二僧,同去捲簾。
  眼曰:「一得一失!」

  【語譯】
  齋日的前一天,眾僧上參清涼山的大法眼和尚。
  大法眼以手指,指著門簾,當時有二名僧人同去捲簾。
  大法眼說這兩人,一得(做對了),一失(做錯了)。

  【評唱】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這)裡著得一隻眼,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是,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語譯】
  無門說:「說說看,是誰對?是誰錯?如果能向這裡著眼,便會知道清涼國師其言失之處。話雖如此,切切不可向得、失二對論裡,討論問題的症結。」

  【頌曰】
  捲起明明徹太空  太空猶未合吾宗
  爭似從空都放下  綿綿密密不通風

  【語譯】
  捲起遮蔽的竹簾,則天空清晰可見,習禪的首要 便是要體悟這種真空無相(徹太空)的心境,但是即使是晴朗如徹的天空,仍不敵禪宗的真實境(綿密無漏之境)。

  【附參資料】
一、本公案釋意
  清涼.大法眼禪師因僧齊前上參,眼以手指簾,時有二僧同去捲簾。
  眼曰:「一得一失。」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頌曰:「捲起明明徹太空,太空猶未合吾宗。爭似從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風。」

  這是《無門闗》裡的一則公案。
  清涼院的法眼禪師,在修行僧前去訪時,默然無語以手指著窗簾,在場適有兩位僧人便同去捲簾,法眼禪師卻說:「一得一失」。
  公案中並沒有指出誰得誰失。
  事實上,這兩位僧人 在起身前去捲簾時,便起了「用」,凡是一落入「用」,便是相對法,便有得與失之分別。這裡的得與失,是好與不好的意思,並非開悟或未開悟。
  無門禪師將此公案解說:「且說說看,是誰得是誰失?」
  若向這裡悟去(按,一隻眼是悟眼,兩隻眼是肉眼),便知道法眼禪師所留正的破綻(敗闕處)。
  這破綻便是讓人知道一落於「用」,便入於相對法,有得有失,有好有不好。
  所以,法眼禪師的破綻,正是為我們開了一條向上之路,亦即它為我們指明迷津。
  無門禪師又說「切忌向得失裡商量」,意思是說:不要拿「得」與「失」作比較,一作比較,便又落入分別的邊見。
  最後,無門禪師為此「二僧卷簾」、「一得一失」作詩頌曰:
  捲起遮蔽的竹簾,則天空清晰可見,習禪的首要 便是要體悟 這種真空無相(徹太空)的心境,但是即使是晴朗如徹的天空,仍不敵禪宗的真實境;

  換句話說:
  如果執著於這種什麼都空、什麼都的境,便執於「空相」,並不是真正的開證悟。
  而所謂「從空都放下」,並不是再把簾子放下,以隔絕外緣,這樣便是「逃空」,其實逃空仍為「空」所轉,仍為空所縛;
  真正的證悟是連「空」的念頭都放下,讓外境和內心都一起「空」掉。
  所謂「返觀內照」,是在自己心地上作功夫,使外空內也空,便能達到「綿綿密密不通風」,亦即工夫成熟,使心地完滿無漏,綿密不使通風,綿密無漏之境。
  佛教有「無漏智」,亦即證見真理,遠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
  二僧卷簾,徹見太空,此是外空,是外在境界之空,是對外不起念,不為外境所染。
  但禪的真境,則是空諸所有,連內心的「空」念也要一起空掉,達「內外皆空」,當功夫成熟,心地完滿無漏時,即得完滿無漏之「無漏智」。

  二、清涼文益禪師悟道因緣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羅漢桂琛禪師之法嗣,俗姓魯,餘杭(今浙江杭州)人。
七歲時,從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落發出家,二十歲於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開元寺受具足戒。當時,希覺律師正在明州鄮山育王寺大弘律學。文益禪師慕其名,亦前往聽習,並深得其微旨。
  在此期間,文益禪師還旁涉儒家典籍,並學習寫作詩文。希覺律師對他很器重,稱他為「我們之遊、夏(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也。」
  文益禪師,後被禪宗頓悟法門所吸引,決定放棄舊學,南下遊方參學。他先到福州,參長慶慧棱禪師,因緣不具足,無由契悟。
後與紹修、法進二禪師結伴,准備同往嶺南參學。
途經地藏院的時候,天下大雪,不能前行,於是三人便暫住休憩。
  一日,三人正在烤火,地藏和尚(桂琛)問:「此行何之?」
  文益禪師道:「行腳去。」
  地藏和尚又問:「作麼生是行腳事?」
  文益禪師道:「不知。」
  地藏和尚道:「不知最親切。」
  接著,地藏和尚又同三人談起《肇論》來,談到「天地與我同根」的時候,地藏和尚突然問:「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別?」
  文益禪師道:「別。」
  地藏和尚於是豎起兩指。
  文益禪師一見,便道:「同。」
  地藏和尚又豎起兩指,並起身而去。
  不久雪止天晴,三人便向地藏和尚辭行。
  地藏和尚把他們送到山門口,並問文益禪師:「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到這裡,地藏和尚便指著庭外的一塊大石頭,問道:「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
  文益禪師道:「在心內。」
  地藏和尚反問道:「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
  文益禪師被窘得無言以對,三人當即又返回地藏院,放下行旅包,依地藏和尚法席下,求地藏和尚為他們抉擇法義。
  這樣過了將近一個月,文益禪師每天向地藏和尚雖呈述自己的見解,講說道理,可是地藏和尚卻對他說:「佛法不恁麼。」
  文益禪師非常絕望,說道:「某甲詞窮理絕也。」
  地藏和尚道:「若論佛法,一切見(現)成。」
  文益禪師一聽,言下大悟,並決定長期留在地藏和尚身邊。
與此同時,文益禪師的兩位同行,紹修和法進二禪師,在地藏和尚的點化下,亦皆契悟佛心。

  文益禪師後離開地藏和尚,四處參學。在江西撫州,文益禪師曾應州牧之邀請,一度住崇壽院。
  後來,南唐國主李景 聽說了文益禪師的道名,又邀請他到金陵,住持報恩禪院,署號淨慧禪師,後來又請他入住清涼道場,一直到他圓寂。
  文益禪師德高道隆,門庭興盛,座下人才濟濟,被尊為法眼宗的開山祖師。
他平生有許多精彩的開示,試舉數則如次:

  1.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
  師(文益禪師)曰:「取捨之心成巧偽。」

  2.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
  師曰:「步步蹋(踏)著。」

  3.師指竹問僧:「還見麼?」曰:「見。」
  師曰:「竹來眼裡?眼到竹邊?」曰:「不恁麼。」

  4.因開井被沙塞卻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甚麼礙?」僧無對。師代曰:「被眼礙。」

  文益禪師與南唐國主李景關系甚密。

  一日,文益禪師陪李景觀賞牡丹花。李王請文益禪師作偈,文益禪師當即賦雲: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毳,音cui,僧衣的一種。]
  李王一聽,頓悟其意。

  文益禪師曾就「三界唯心」作頌雲: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
  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山河大地,誰堅誰變?」

  又就「華嚴六相義」作頌雲: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
  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
  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絕名字,萬像明明無理事。」

  文益禪師圓寂於後周顯德五年(958)七月。春秋七十四歲。謚大法眼禪師。有《宗門十規論》傳世。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8:29 am
新老怪
有一次,潭州東明遷禪師 和真如庵忠道者在一起閱讀《楞嚴經》,至「如我按指,海印發光」處,
忠問:「如我按指,海印發光,佛意如何?」
遷禪師說:「釋迦老子好與二十棒!」
忠問:「為什麼如此?」
師喝道:「用按指作麼?」
(為什麼要按指呢?難道只有按指才放光,不按指就不放光了嗎?這放光不只是佛顯神通,放出大光明,震動十方世界,也不是另有一個寶物——海印。而是用海印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比喻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 無時無刻不在放光。絕非有所舉動,它才放光,才見性的存在。無動作時,性也沒有隱沒,也在發光。我們的佛性,時時都在各人面門放光,從來沒有間斷,真性沒有退隱的時刻。我們的一切言談舉措 都是一真法界的妙用,這也是海印放光。即便我們不見、不聞、不行動時,也沒有失掉它的妙用,它仍在發光。因為它是湛然不動、不生不滅的。)

忠道者接著問:「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作麼生?」
(雖然佛性時時都在發光,但一舉心動念,就把本性光明遮蔽不見了,這又怎麼解釋?)
遷禪師厲聲猛喝:「也是海印發光!」
大家注意,這句話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為 起心動念或有所舉動,就是塵勞妄念,把心光遮了。那是斷章取義,割裂經文,誤解了。經裏不是明明說「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嗎?要曉得,這言談舉動 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我們在前面曾多次講過。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尊者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因此,所有一切舉止行動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都是真心的顯現,不要當作妄想妄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8:58 am
新老怪
臥輪禪師曾作了一首偈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聽到這首偈後,說:這首偈還未真正明白佛法真義。如果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就死掉了。
對境心不起,認為這是功夫好,是錯誤的。
要曉得:我們修道成佛是成活佛。絕不是死在那裏,變成金木土石,那還成什麼佛呢?
那樣不能起用,不能度生,一點價值都沒有。

所以,六祖也作了個偈子:「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惠能沒伎倆」
是針對有伎倆而言的。所謂有伎倆,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蕩,著在功夫上了,這就是法執,是不行的,要把這「功夫見」打掉。修到八地以上才進入無功之用,方是大用。八地以下都是有功之用。
「不斷百思想」,
思想就是識神。前面我們曾說過,一提起識神,大家都害怕了。識神本是個壞東西,是生死根本,但我們認識了本性之後,識神就變為妙用了。識神是為主人工作的僕人,真如猶如主人,主人指揮做什麼事,識神就做什麼事,方見妙用無邊。
所以,思想用不著斷,斷了就不能起用了。真心和識神,如水和波,除掉了波,水也沒有了。
真心發起思想,才能應緣接物、隨緣起用,才能神妙無邊。假如斷除了思想,像一塊木頭、石頭,那還有什麼用呢?
所以「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不起心動念,怎麼能起用呢?
譬如,我們說法,也要起心,也要動念呵!聽法也不能不起心動念。雖起心動念而不著相,等於沒有起心動念。正起心時,也不見有話可說,有理可得,這就叫做不起而起、起而不起,歸於空寂。
真性起妙用,就是雖比量而現量,雖分別而不分別。
絕不是一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動,而是了了分明、妙用無邊。
所以,「對境心數起」正是起用時。
「菩提作麼長」,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沒增加一分,怎麼會有所增長呢?
臥輪禪師聽了這首偈,翻然改悔,從而證入大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9:15 am
新老怪
故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況且,生滅、垢淨、增減都是一一相對的。
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是「依他」而有,所以都不永恒、都是虛假的。
絕對的才永恒、才真實。
佛性是絕對的,所以是永恒的、真實不虛的。
佛性沒有生滅、垢淨、增減之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9:48 am
新老怪
修淨土的人,只有心清淨,才能和淨土相應。假如僅執著外相,吃齋吃素,葷鍋子也不沾,葷筷子也不碰,外面的飲食品也不買,以為這樣才是清淨。而其貪心卻很重,這樣要好,那樣要多,家庭兒女放不下,那麼,他的心怎麼會清淨呢?心不清淨,則和淨土不會相應。「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故真修淨土者,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心裏的齷齪汰光,把心裏的執著妄想掃光,應深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一點都不粘著,心清淨了,則當下即生淨土!不需要等死了之後才生淨土。
假如不能現生淨土,而要等死了之後才生淨土,生淨土的把握就小了。我們真要生淨土,就須現生淨土,心裏時時清淨無染、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什麼金錢、兒女、家庭全部放得下。乃至念佛念到最後,能念之心 與所念之佛 皆不可得,深入念佛三昧。這才可以說,有十足把握生淨土了。
我們要深切地知道,垢與淨 統統是我們的心。心垢則垢,心淨則淨。
因此,我們要專心致志地 用佛號掃蕩妄想、掃除妄習,一切不著、一切不染。連佛也不可得,這才是真正的淨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9:54 am
新老怪
《楞嚴經》說: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它無所不在。
本來真心 是無量無邊的。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具。它遍一切處、遍一切物。
現在卻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而為妄心、而為有知,則以這少分的四大為我身。
這樣,就把靈明真空 變為頑空,在頑空中 成就了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 轉為妄見。
真心被無明封固了,則由大變小,不能遍一切處、一切物,而只能遍這個身體。
這個身體有知,其餘的就不能知了。
從而,妄心就有處所了,就在我們身體之內。一切一切都變小了,心量也變小了。
就像流水,本來是流動無礙的,一旦結成冰,就不能流動,凝固住了。
只有冰化成水,才可以流動。
所以,我們只有 打破這個妄想執著,把無明破了之後,真心的封固 就被打破了,就恢復了真心,那麼,就會遍一切處,遍一切物。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3:56 pm
新老怪
色根又謂之「浮塵根」,心根又謂之「勝義根」。
身體既是四大假合之體,空無所有,六根又何有之?
身體包括這五根生理器官,乃是由父母精血交合而成,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無自性、無實體,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雲「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乃「空」之意,即六根皆空。
空其浮塵根、勝義根,故能破我執,證我空之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4:04 pm
新老怪
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
六識如同六根、六塵一樣,都屬於眾緣和合而生。緣生性空,皆非實相,均屬夢幻泡影,都是我人真性光中的幻影,心光之影像,均是影子,均生滅無常,當體即空無所有,故稱為「無」。
但這個「無」
1不是凡夫所見的有、無相對的無。不是頑空,
2更不是外道所執的 斷滅空,
3也不是小乘所觀的 析法真空
4和菩薩所證的 體法真空,
5而是諸佛 妙有真空的體性。
這一絲不掛、一法不立的真空妙體,並非佛所獨有,凡夫也同樣俱足。
可惜凡夫妄認這十八界為真,死執為實有之法,致使妙體不能顯現,豈不可悲可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4:14 pm
新老怪
殊不知 能見物的不是眼而是性,眼只不過是性所使用的工具。
猶如電燈之所以能發光,動力是電,而不是電燈泡。
倘若能夠徹悟 這個能見的性,且識其本體是空相,則當下妄念頓除,明心見性,即刻解脫。
凡聖之別,全在於認識自己本性與否。

:mrgreen: 動力是電,而不是電燈泡。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0, 2022 4:18 pm
新老怪
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為普度眾生,故示現為淨飯王的太子,十九歲出家,雪山苦行六年,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
世尊仰觀東方一大明星出現,其見性與星光 一經接觸,就了知這能見的不是眼睛,而是無遠不到的見性,當下開悟證成佛道。
一切眾生 皆和我一樣,為什麼不能成道呢?原來都被妄想執著迷濛住了。
所以感嘆:「奇哉!一切眾生 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凡夫因為不識本性,為六塵緣影所作弄,愚痴執著 而不知,良可悲也。

:mrgreen:見性與星光 一經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