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6 頁 (共 61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3, 2022 8:04 am
由 新老怪
外道問佛(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外道問佛
舉: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座。外道贊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具禮而去。阿難尋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贊嘆而去?”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無門曰:阿難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見解;且外道與佛弟子相去多少!
頌曰:劍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階梯,懸崖撒手。
野老曰:見他飲水問取冷暖,已是夠放逸的了!世尊是主,外道是賓,主待賓茶,問主何如自問!諺雲:“?莫嚼舌頭,敗了牙齒?”只因不諳而語,多成笑話,壞卻家門。
大德!世尊據座,是有言?抑無言?切記先莫啟齒,且看那失了音的影像,演藝人仍然依樣葫盧;您!試道看,那其間究竟在表現些什麼?倘使是個人生經驗最豐的人,他將發出會心的微笑!
不過,法如浩海,無邊無際,識取的,說不定 只是浮起的一漚!因此,嘀一滴,固知鹹淡,但畢竟一滴不是全部,其中尚有繁多成份。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3, 2022 8:13 am
由 新老怪
外道問佛(白隱慧鶴《槐安國語》卷五)
(垂示曰。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世尊一代有五千四十八卷經卷。展三百六十會勝筵。二乘聞之 為諦十二法門。菩薩聞之 為六度微妙法門。如圓頓上乘菩薩。卻聽得為甚麼哉。往往言如來禪善順蘊藉。祖師禪峻聳孤危。無差別海中 非無差別。錯錯。大錯了也。初自鹿野苑 終到跋提河。徹下險峻通上孤危。如劈栴檀 枝葉華果 片片皆香。似割鴆鳥 骨毛皮肉 滴滴皆毒。無你近傍處。無你湊泊處。試舉。看)。
舉。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句裡呈機劈面來。肝膽心腸都吐盡)。
世尊良久(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三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
外道贊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莫向鬼窟裡作活許麼。更進一步)。
外道去後。阿難問佛雲。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
佛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趙嫗乳長數尺)。
(評曰。外道者。西竺聰明 刮智種族。常好讀書。窮四韋陀論。輕蔑流輩。常好論義。未明真正中道諦理故外道也。學而到非有非無非斷非常處。智不明了。心不休歇。兩肩擔來即問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如來常具微妙無礙辯財。隨例演頓漸 半滿秘密不定妙義。有什麼所缺少為默然據坐麼。試言。是有言麼是無言麼。是四句麼是百非麼。
外道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使我得入。怪哉。有什麼所得如是歡踴贊嘆。不知甚麼處得入去。道。只是外道 被奪下重擔子 覺身心乍灑灑落落而已。若果恁麼休了。唯是不過一個小果二乘耳。子細須參究。往往言。世尊良久 直是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底端的。錯錯。若果然。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子。見甚麼十力調御師。珠不知 良久如涂毒鼓。良久 如大火聚。無你近傍處。無你湊泊處。嘉州大像落淚。陝府鐵牛滴汗。阿難代人天置一問。調御恁麼答。且道總是什麼道理)。
不問有言異道事(運出自家家珍。平生肝膽向人傾)。
鐵山當面勢崔嵬(山河大地乍驚走。須彌倒卓半空中)。
孤峰雲散千溪月(出無門入無戶。曠劫無明當下灰。猶是古廟裡香爐)。
鞭影追風直下來(遲八刻。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
(評曰。異道則指外道者也。是一句拈起。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所問全體者也。
非道有言則異道也。第二句頌。世尊良久 當體言詞道絕 情量力不及端的。第三句述。開我迷雲。使我得入。結句言。世尊許可一語。老僧向言。外道若恁麼休歇雲。不出二乘小果窠臼。若果然。如何進一步去)。
(白隱慧鶴《槐安國語》卷五)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3, 2022 8:25 am
由 新老怪
外道問佛(吳言生《禪宗哲學象徵》第二章)
三、懸擱語言
表達懸擱語言禪機的,還有“外道問佛”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65則: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本則公案中的外道,精通四維陀典即吠陀經典,自認為懂得 宇宙萬有的道理,到處找人辯論。外道以“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探問什麼是佛法旨意,是非常狡黠的詰問方式,想陷對方於進退兩難之境。佛陀無論以任何言詞應答,都容易墮於“有”、“無”兩端,而予外道以可乘之機。
“世尊良久”,不費吹灰之力 便使之省悟,以致於贊嘆致敬。
世尊隻眼通三世,外道雙眸貫五天。外道開悟後,方知禪悟 既不在言句上,也不在無言上,既不在“是”,也不在“不是”。
正如溈山真如禪師所說:“外道懷藏至寶,世尊親為高提。”《續古》卷5《木庵永》
引天衣義懷有頌雲:“維摩不默不良久,據坐商量成過咎。吹毛匣裡冷光寒,外道天魔皆拱手。”
《碧岩錄》本則引百丈道恆參法眼,法眼令參究本則公案,一日道恆正想談體會,法眼說:“停停,你想從‘良久’這句話求悟?”道恆豁地大悟,後來示眾說:“百丈有三訣,喫茶珍重歇。擬議更思量,知君猶未徹!”《五燈》卷10《道恆》。
只有把一切思慮、是非通通放下,情識斷盡,對這則公案 才能徹底分明。
雪竇頌雲: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
明鏡忽臨台,當下分妍丑。
妍丑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
因思良馬窺鞭影,千裡追風喚得回。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
諸佛祖師的靈機 是禪悟的命脈。外道提出問題,堪稱全機大用。
世尊良久,則是看風使舵,對症下藥。
世尊全機提起,外道全體領會,禮拜贊嘆,機輪遂轆轆地轉動,既不轉向有,也不轉向無,不落得失,不拘凡聖,將相對的觀念一齊輾過。
《頌古》卷2雪巢一頌:“華意正濃桃臉笑,春光不在柳梢邊。”一般的人不落無言 即落有言,只知在有、無之間轉來轉去。因此圓悟指出,對這則公案的意旨 向來有很多揣測,有的說是“良久”,有的說是“據位而坐”,有的說是“默然不答”,都風馬牛不相及。
“明鏡忽臨台,當下分妍丑。”
自性不曾動搖,只需“良久”,就如明鏡當台,萬象不能逃其影質。對外道“得入”處,須是自參、自究、自悟、自會者方知。只要有絲毫的尋思推理,就窒礙不通,遑論入處。
《頌古》卷2佛鑑勤頌:“世尊恰似青銅鏡,掛向虛空秋月靜。表裡無私照膽寒,高低一一皆相映。”
“妍丑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
頌“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本則公案中,世尊不以言語答復外道,只是“良久”,已超越有、無相對之境,了無纖塵。這種不落言筌 而靈機全現的圓融妙用,不但化解了外道 狡獪詰問的危機,而且能夠於任運自在之際 彰顯禪法旨趣,使外道由衷嘆服。
故法泰頌雲:“有無不問語先墮,明鏡當台雙照破。迷雲散盡曉天空,杲日團團紅似火。”《頌古》卷2佛性泰頌。
“因思良馬窺鞭影,千裡追風喚得回。”
追風之馬,見鞭影便可馳走千裡,教回即回。雪竇詩指出,若是上上根器之人,一撥便轉,一喚便回。相反,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反而墜入義解,竟不如外道 能於電光石火中 領會機鋒,
一如禪林所頌:“大雄不費纖毫力,良馬何曾用舉鞭。”《頌古》卷2照堂一頌。
“駿駒瞥爾窺鞭影,凜凜霜蹄毛骨寒。”同上。
無著總頌“不問無言及有言,坐觀成敗自安然。仙陀瞥爾知宗墮,誰謂世尊曾舉鞭。”同上,本覺一頌。
此詩運用禪悟直覺意象,表達了對外道問佛公案的獨特感悟。世尊良久,機輪未轉。未轉而轉,不落兩邊,不立纖塵,卻頓分妍丑,萬象昭然。詩的最後 以良馬一撥便轉,喻外道當下頓悟。此詩格調高逸,如翩鴻入雲,似流風回雪,活脫脫地 描畫出了 超越相對的冰雪澄明之境。
《頌古》卷2成枯木頌:
“雪覆喬林同一色,清光上下含虛碧。
採樵人立渡頭寒,極目圓蟾為誰白?”
(吳言生《禪宗哲學象徵》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3, 2022 9:23 am
由 新老怪
大家已經弄清了 無情為什麼就是有情,一切無情為什麼就是佛,「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些問題。
真正理解明白了「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那麼,如果有人問你:如何是佛,就不致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隨便舉一樣東西就行了。
天上地下、日上月下、窗裏窗外,花明柳暗等等,這些無情 都是佛啊!
信手拈來,皆成妙諦,多少便當。
有情無情同圓 種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3, 2022 9:38 am
由 電火
新老怪 寫: ↑週二 5月 03, 2022 9:23 am
大家已經弄清了 無情為什麼就是有情,一切無情為什麼就是佛,「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些問題。
真正理解明白了「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那麼,如果有人問你:如何是佛,就不致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隨便舉一樣東西就行了。
天上地下、日上月下、窗裏窗外,花明柳暗等等,這些無情 都是佛啊!
信手拈來,皆成妙諦,多少便當。
有情無情同圓 種智
老怪兄有朝向慧解脫邁進喔!
妙觀察智見非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3, 2022 4:31 pm
由 新老怪
我們先把五教的教義定一定:
1小乘教著有,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證,有生死可了;
2大乘始教 講空;
3大乘終教 講非空非有,既不是空,也不是有;
4大乘頓教 講即空即有;
5大乘圓教 講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圓融無礙。
是不是這個意思?」華嚴座主曰:「對!」
淨因成禪師大喝一聲,問眾曰:「你們聽到沒有?」眾曰:「聽到了!」
1成曰:「聽到了,那就是有啊!透過小乘了。」
徽宗皇帝當時著青衣小帽 摻雜在大眾中坐著,他關照丞相,不要講出去,讓他好好聽聽怎麼講。
2過了一會兒,聲音消散了,成又問:「你們現在聽,還有聲音嗎?」眾曰:「沒有了!」成曰:「沒有就是空,透過始教了。」
3又曰:「現在沒有 而剛才有,就是非空;剛才有 而現在沒有,就是非有。這不是非空非有嗎?透過終教了。
4再者,若無剛才的有,現在說什麼空呢?若無現在的空,說什麼剛才有啊?說有之時空在有,說空之時有在空,這不是即空即有嗎?透過頓教了。
5大乘圓教呢?我一喝 不做一喝用,儘管喝,沒喝過,時時處處不著相。吃飯沒咬著一粒米,穿衣沒掛著一絲紗。儘管工作很忙,就像沒有工作過一樣。這就是《金剛經》裏『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的精義,
說有之時,纖毫不立;說空之時,周遍沙界;空有不住,圓融無礙,這是最上乘的大乘圓教,是《華嚴經》所說的最高境界——事事無礙法界。這也是禪宗的本質。」
大眾聞後,莫不信服讚歎,徽宗皇帝也點頭不已。
佛法實在是最崇高的宗教,是最好的人生哲學。
我們能信受奉行,還有什麼成敗得失的煩惱啊?恒河大手印講的是最上乘的佛法,我們既然十分慶倖地 聽到了這部法,就應依教奉行,時時令心如河流一樣,無所住著地任運而作,才能證得法身自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7:39 am
由 新老怪
外道問佛(明超《無門關夾注》)
無門關夾注第32則:外道問佛
世尊(釋迦牟尼佛)因外道(佛教以外的修行人)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我不請教言說范圍內的問題,也不請教無言說的問題)。”
世尊據座(靜默地坐著 沒有任何回應)。
外道贊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拂開我心頭的迷惑),令我得入(讓我有所悟入)。”乃具禮(慎重恭敬地作禮)而去。
阿難(梵語阿難,漢譯“歡喜”,為佛堂弟,出家後為佛侍者,佛弟子多聞第一)尋(不久之後)問佛:“外道有何所證(他到底體悟到了什麼),贊嘆而去?”
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如同世間的良馬,見到鞭影 就知道奔跑,而不需要鞭子打在它身上)。”
無門曰:“阿難乃(是)佛弟子,宛(好像)不如外道見解(看起來還不如外道 更能體會佛法的真義)。且道(試問)外道與佛弟子 相去多少(外道和佛弟子之間,他們的智慧究竟相差多少)?”
頌曰:劍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階梯,懸崖撒手。
頌文大意:參禪悟道這一件事情,就像是在劍刃上行、冰楞上走,走的是一條 一般人不走的修行道路,它不是歷經次第 逐漸深入的法門,而是要你懸崖撒手,全然放捨 身心性命、一切得失計較,當下承當。
二木曰:
文字多聞智慧,猶如數食說寶。
瞥爾一念頓歇,親知非從外得。
(明超《無門關夾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7:44 am
由 新老怪
外道問佛(謝力《我與無門關》)
第三十二則 外道問佛
〖公案〗
世尊因外道*1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座。
外道贊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具禮而去。
阿難尋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贊嘆而去。”
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語譯】
有一位外道問世尊:“我不問你語言能解說的法,也不問你語言不能解說的法。”世尊高據座上,沉默不予回答。
外道贊嘆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啊!你撥開了我的迷雲,令我得入正道。”於是頂禮而去。
事後,阿難問世尊:“外道有何所證,贊嘆而去。”
世尊說:“猶如世間的良馬,一見鞭影就行走。”
〖評唱〗
無門曰:“阿難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見解。且道外道與佛弟子相去多少?”
【語譯】
無門說:“阿難是佛的弟子,見解反而不如外道。說說看,外道與佛弟子相去多少?”
〖頌曰〗
劍刃上行 冰棱上走
不涉階梯 懸崖撒手
【語譯】
在刀劍的刃口上行走,
在冰山的棱角上行走,
沒有梯階好使用,
在懸崖上又沒有著手之處。
【題解】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單憑這兩句話,就有學者 查遍阿含藏 列舉了數百條的註解。但是這兩句話不是本公案的症結所在。世尊據座。也不是關鍵。關鍵就在阿難這個楞小子身上。無門很感嘆的說:“阿難是佛的弟子,見解反而不如外道”。
世尊對自己的弟子 要求也不高,只要像“世之良馬,見鞭影而行”就夠了。
本公案處處充滿危機,也處處布滿生機,問題就在於你 怎麼去看待危機。
無門形容本公案:“在刀劍的刃口上行走,在冰山的棱角上行走,沒有梯階好使用,在懸崖上又沒有著手之處。”
究竟佛弟子 是不是真的這麼不濟,連個外道也比不上?
【參究】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外道有何所證,贊嘆而去。
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註解】
*1 外道(tirthaka、tirthika)。音譯作底體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學。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謝力《我與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7:47 am
由 新老怪
外道問佛(慧開《無門關》)
三十二 外道問佛
世尊因處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座,外道贊嘆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具禮而去。阿難尋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贊嘆而去?”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無門曰:阿難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見解。且道外道與佛子相去多少?
頌曰:
劍刃上行,冰凌上走。不涉階梯,懸崖撒手!
(無門慧開《無門關》)
外道:佛教稱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學派別為“外道”。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不問有語言文字 可表的現象或道理,不問無文字語言 可表的實相或理體也。
據座:據,安;坐,結跏趺坐;安坐(謂不勞神費力)。
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雜阿含經曰:“有良馬駕以平乘,顧其鞭影馳駃,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是名第一德也。”又曰:“佛告比丘,有四種馬:一、見鞭影即驚悚,隨智者意;二、觸毛便能驚悚,隨智者意;三、觸肉然後乃驚;四、徹骨然後方覺等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5:42 pm
由 新老怪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二個錯誤的根源,即在於錯誤地認識心性,以為空空落落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
其實不思不想 只是暫時止歇了 作意的思量分別心,百作意的自性分別心 並未止歇。
前一篇我曾說過某些中觀學人的錯誤,是錯把破除一切“有”見 當作證悟的空性,把知見誤作為見地。
這些人正好相反,把覺知心的靈明澄清狀態 當作心的本性,把虛妄的覺受 當作真實的證悟,這種錯誤 大多發生在禪宗、寧瑪、噶舉等秉持甚深實相見的教派中。
那些教派 常常用直指人心的方式 接引後學,讓學人識取、認知自己心中離念的靈知,以證悟真如實相。
但是語言所能傳遞,永遠是概念不是真實,是標月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不管為師的如何上指下示,左拈右提,學人能夠直接感知,直接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心的表象,而不是自心的本性。
根基相應者,可以突破言詞 和概念的束縛 而悟入真實,根基不契者,則難免不被他人舌頭所瞞,墮入無心無念的死水潭中。
這不是為師的無能,而是你自己的習染太厚,是你自己的本命真君 埋藏得太深。
昔年慧能南逃途中 被慧明追及,乃點化彼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聽到這話當下就悟了,那是他根基相契,因緣已到。假如當時路邊草窠裡還藏著盜法之人,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個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的無念心 當作個大寶貝藏起來,只怕無念的和尚宗也就等不到摩訶衍去創立了。
禪宗傳法一般比較隨機,手段亦靈活多樣,錯認光景的情況雖然有,但還不是很嚴重。而寧瑪和噶舉傳法的內容 大多比較正面,方式也比較正規,弟子們的問題 似乎就要多些。我曾經尋問學大圓滿的人:“人們都說修學大圓滿 證悟心性很容易,你們上師給弟子傳竅訣時,能當下證悟心性的人多不多?”
對方說:“傳竅訣時,在上師的加持下,每個人都可以 認識到自己的心性,但如果事後不注意看護,也會丟失掉。”
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他所說的認識,只是一種相似的認知,而不是真實的證悟,與摩訶衍的見解 本質上大同小異。
後來我見到他上師的翻譯 迦那伽羅仁波切(漢文名高文軍,是大圓滿的真實證悟者)又問道:“您侍奉上師這些年來,經您口譯得竅訣者 早已盈千,像您那樣於聽聞竅訣的當下就能證悟大圓滿的人多不多?”他說與他同樣情況的藏人中有,漢人則一個都沒有。
因為證悟大圓滿 既是證悟初地,即使再沉穩的人,當心中發起 極喜的歡樂時,也一定會不自覺 流露出來的。這樣看來,那些以為得到竅訣時 即已認識心性的漢族弟子,沒有一個真正證悟了自己的心性。
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也說:自己前一年 給覺姆們指示心性時,認為她們都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心性,可現在看來 很多人並沒有認識。這些人如果對自己的見解能有清醒認識,於聽聞竅訣後 按照上師的教導 繼續禪修,實證大圓滿 也許並非難事,否則難免落得個泡影漢,成為個知解宗徒。
明白 無心非道,只是知其然,這個別說大手大腳們知道,小手小腳們也知道,有關的話題祖師們 早就說過N回了。知道無心為什麼不是道,是知其所以然,這個大小手腳們知道的 恐怕就不多了。進而知道 無心雖然不是道,但卻可以 成為入道的門徑,成為解脫之方便的人 可能 就更少了。
眾生墮入生死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能夠解脫輪回的,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
菩提只能心上悟,般若也只能心上求,那麼心 又從何處生?當然要由念生,無念則無心嘛!不管是誰,只要生心 就必有念,要麼是有造作念頭之心,要麼是無第造作念頭之心。
就像水,要麼流動,要麼靜止,絕不會有第三種狀態存在。所以佛所傳授的修持法門,也只有 有心與無心兩大類,如果你真懂無心的好處,“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非但不是什麼害命的毒藥,實在就是悟心的殊勝方便。
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你作意、分別、觀察,它是夢幻泡影,你不作意、分別、觀察,它還是夢幻泡影。
既然恁麼 不恁麼 它總是夢幻泡影,不恁麼 比恁麼顯然輕巧容易多了。
你看《圓覺經》先講未入地者、已入地者 和如來三種隨順覺性,然後總結說:“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彼諸眾生 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而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的最勝方便,就是一個“不理睬”!
所以說大蟲爺爺 才是深契佛心,而大手只知出東門 向西走是高家莊,卻不知出東門向西走 也是高家莊。
只有半瓶子醋 卻時不時地 扯開嗓子瞎嚷嚷,呵呵!這種人一看就是個 沒見過大場面的生瓜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