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若更向外馳求,轉疏轉遠。”
對禪宗而言,這個問題嚴重得很,以造作心,馳求心來學禪,只會“轉疏轉遠”。
《莊子》中曾講過一個故事,黃帝游昆侖時 丟失了一顆明珠,派“智慧”先生去找,找不著;派“感覺”先生去找,也找不著;再派“意志”先生去找,還是找不著;最後派“無心”先生一一即瞎又聾還愚且殘的那位去找,卻不費吹灰之力,順手就找回來了。
莊子的精神與禪宗是相通的。在《逍遙游》中,莊子借“堯讓天下於許由”之口說:“太陽月亮 高高地掛在天上,卻要去點蠟燭,豈不是多事嗎?老天已連降了幾場大雨,還在田裡灌溉,豈不是多事嗎?”
禪宗對此所引伸的“公案”不少,如“騎牛覓牛”,“頭上安頭”,“海裡挖渠”,和上面那個“含元殿裡覓長安”,這些看來是笑話、寓言式的笑話,但卻充分表達了 禪宗的精神實質和修為方法。
是的,在萬法具足,與佛平等的這個“自性”上 還去盲目修煉,不等於在大海中 去設計挖掘一條運河那樣顯,得過於幼稚和可笑嗎!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要說這眾生之所以不能識得本來者,只因為堅執心、相為實有,是以個個落入“能”、“所”的窠臼出身不得。當洞山再參雲岩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時,雲岩已知他病在何處,
於是道曰:“無情得聞。”(相即是心,所聞即是能聞)洞山此時猶自未省,
繼續問道:“和尚聞否?”(您總不可道自己是無情吧)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這老賊二番落草,當真老婆心切也)
洞山再接著問:“某甲為什麼不聞?”(這痴漢青天白日為何夢話連連?)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麼?”(且道耳聞聲,還是聲聞耳?)
洞山只好老實招來:“不聞。”(唉!古佛過去久矣)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再三容易再四難,雲岩老兒不一般)
洞山更進問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皆悉唸佛唸法。’”
洞山到此方有所省悟,
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眼處聞聲
於是道曰:“無情得聞。”(相即是心,所聞即是能聞)洞山此時猶自未省,
繼續問道:“和尚聞否?”(您總不可道自己是無情吧)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這老賊二番落草,當真老婆心切也)
洞山再接著問:“某甲為什麼不聞?”(這痴漢青天白日為何夢話連連?)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麼?”(且道耳聞聲,還是聲聞耳?)
洞山只好老實招來:“不聞。”(唉!古佛過去久矣)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再三容易再四難,雲岩老兒不一般)
洞山更進問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皆悉唸佛唸法。’”
洞山到此方有所省悟,
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眼處聞聲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漢語中的“是”在通常情況下 表示等於的意思,但是在涉及 性與相的問題時,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 從“是”與“不是”的意義上去理解。
漢地眾生 自古尚簡,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時,有許多時候 僅從文字的表面 往往難以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
在“渠今正是我”和“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這兩句話中,
“我”和“法身”、“般若”不是句中的賓語,而是賓語前面的定語。
要知道“渠”所“是”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後邊省略掉的那個東西。
完整的語句 應該是 渠今正是“我的影子”,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顯現”,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妙用”。
那個東西。
漢地眾生 自古尚簡,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時,有許多時候 僅從文字的表面 往往難以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
在“渠今正是我”和“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這兩句話中,
“我”和“法身”、“般若”不是句中的賓語,而是賓語前面的定語。
要知道“渠”所“是”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後邊省略掉的那個東西。
完整的語句 應該是 渠今正是“我的影子”,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顯現”,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妙用”。
那個東西。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三身當初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瞭解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而認識法身。
裡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
就必須先認識 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
假如把法身 看作是一個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
婆羅提尊者 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
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
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
裡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
就必須先認識 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
假如把法身 看作是一個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
婆羅提尊者 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
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
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
-
- 文章: 5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再假設笨鳥先生一共有三位,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
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
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
第一隻笨鳥 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覆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
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又從無聲 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
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
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
第一隻笨鳥 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覆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
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又從無聲 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