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若說心物二分,那是外道說法,佛法講說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變。三界萬法皆完備於唯識藏海,只是循業風起浪,發現宇宙萬象。所以,萬物都是唯識,這是佛法觀點,而且是站在以自心識為主的主觀的角度的觀點。以這種觀點的目的,是要證得自性涅槃。
然而,自心之外,是否有物,這點實在無法證實,也只能以藏識含攝一切存在來說明。藏識的大小功能等是如何,仍是個大哉問。
譬如,海有多大不可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滴海水,或無量無邊的海水,其實一樣都是鹹的。知其一滴,即通全水。
開悟前,開悟後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禪的核心價值,在於證得自性涅槃不生不滅。
你是否一聞道就能信受?若無法信受,那就只能自己證明。自己無法證明,就要去讀經聞法,學習方便法門,尋求明師指導。
那如果見證信受了又如何?這一核心價值,似乎就成了一種既成的死知識一樣枯燥乏味,你還會來嫌老頭整天在此碎碎念。
但你都不知禪門庭外,已經一堆人倒的倒逃的逃,連門內在賣啥膏藥也無從聞起。所以,說到價值,也是比較出來的。
真知真信者,總是那小貓兩三隻。所以,物以稀為貴,價值在此。
世人都在尋歡作樂,而真知者,只是不造苦而已。所謂的自在,也只是本然如此,豈是造作而得。世人刻意追求快樂,但可曾認同過所謂的自在人生。
你是否一聞道就能信受?若無法信受,那就只能自己證明。自己無法證明,就要去讀經聞法,學習方便法門,尋求明師指導。
那如果見證信受了又如何?這一核心價值,似乎就成了一種既成的死知識一樣枯燥乏味,你還會來嫌老頭整天在此碎碎念。
但你都不知禪門庭外,已經一堆人倒的倒逃的逃,連門內在賣啥膏藥也無從聞起。所以,說到價值,也是比較出來的。
真知真信者,總是那小貓兩三隻。所以,物以稀為貴,價值在此。
世人都在尋歡作樂,而真知者,只是不造苦而已。所謂的自在,也只是本然如此,豈是造作而得。世人刻意追求快樂,但可曾認同過所謂的自在人生。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自在本性,本性自在,凡夫本來既有,何須向外努力尋歡作樂?世間一切轉眼成空,回頭又似乎無限惆悵空虛,計較過去實在不知自己實際擁有甚麼,專注當下時,一起心動念,立馬又已成為過夢。
自性在作用,但作用的自性又是甚麼性質?不能說沒有,但是又是有了甚麼?古人只是存而不論,今人給之下個精準的定義,無論如何努力也無從超越前人。我也知道了,只是保持謙沖,守敬待之,豈敢遐想妄論自作聰明!自古以來,法爾如是,吾亦從善如流,與今世人一期一會,彼此闡述自性涅槃的價值而已。
性質是一,但一切作用無量無邊,誰又能以有量的生命與腦細胞,追逐於無量無邊的作用變化的現象和事端?妄想止息,回到腳下,該吃吃,該喝喝,安身立命,修身養性,似乎比較實際一點。誰不想瞭望大海的遼闊,只是澎湃洶湧的氣息,不適應一生都窩在井底逍遙的井蛙罷了。又有誰對誰錯呢?君不聞,萬般只是【不得已】!循其所待緣,也只是不得不然!
自性在作用,但作用的自性又是甚麼性質?不能說沒有,但是又是有了甚麼?古人只是存而不論,今人給之下個精準的定義,無論如何努力也無從超越前人。我也知道了,只是保持謙沖,守敬待之,豈敢遐想妄論自作聰明!自古以來,法爾如是,吾亦從善如流,與今世人一期一會,彼此闡述自性涅槃的價值而已。
性質是一,但一切作用無量無邊,誰又能以有量的生命與腦細胞,追逐於無量無邊的作用變化的現象和事端?妄想止息,回到腳下,該吃吃,該喝喝,安身立命,修身養性,似乎比較實際一點。誰不想瞭望大海的遼闊,只是澎湃洶湧的氣息,不適應一生都窩在井底逍遙的井蛙罷了。又有誰對誰錯呢?君不聞,萬般只是【不得已】!循其所待緣,也只是不得不然!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說甚麼是甚麼,但難道你真的知道了甚麼是甚麼?我們只是把甚麼叫甚麼而已,但甚麼是甚麼,我們卻不知道個甚麼。好像知道了個甚麼,但我們甚麼都不知道。
蘋果是甚麼?蘋果是一堆細胞的集合。那細胞又是一堆分子的集合。分子又是一堆原子的集合。原子又是一堆中子質子電子的集合。這些甚麼子又是一堆具有質量與動量的甚麼子的集合。然後,不知不覺就開始進入了不知所云的甚麼是甚麼的探討。
宇宙萬有的終極存在到底是甚麼?老子強名曰道,又上古則叫作易,如今我們人類能做的,只是在為一切存在物做分門別類的歸納而已。對於宇宙萬有的終極存在,依然無解無知。只是今人對道的理解,顯然大多不及古人。
蘋果是甚麼?蘋果是一堆細胞的集合。那細胞又是一堆分子的集合。分子又是一堆原子的集合。原子又是一堆中子質子電子的集合。這些甚麼子又是一堆具有質量與動量的甚麼子的集合。然後,不知不覺就開始進入了不知所云的甚麼是甚麼的探討。
宇宙萬有的終極存在到底是甚麼?老子強名曰道,又上古則叫作易,如今我們人類能做的,只是在為一切存在物做分門別類的歸納而已。對於宇宙萬有的終極存在,依然無解無知。只是今人對道的理解,顯然大多不及古人。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大道遍一切處,無所不在,但你能說大道是個甚麼?
大道如何有生,如何有滅?如何有一,如何有異?如何有常,如何有斷?如何有來,如何有去?
君子反觀自性,不亦大道爾,如此大道近乎吾身,何必外求?
大道如何有生,如何有滅?如何有一,如何有異?如何有常,如何有斷?如何有來,如何有去?
君子反觀自性,不亦大道爾,如此大道近乎吾身,何必外求?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老實說,我們如何以自己的認知,認知到認知之外,到底存在著甚麼?
以管窺天,誤以為管就是天,那無知者,無知自己的無知。而知者,知之自己的無知而已。
以上說了一大堆,似乎只是在做腦筋運動,事實上,甚麼答案也沒得到。或許,充其量可防失智而已。
然後,熊熊發現,原來,自己如此無知。
所以,大道面前,還不謙卑一點!(自知之明,唯此也算是一得也)
以管窺天,誤以為管就是天,那無知者,無知自己的無知。而知者,知之自己的無知而已。
以上說了一大堆,似乎只是在做腦筋運動,事實上,甚麼答案也沒得到。或許,充其量可防失智而已。
然後,熊熊發現,原來,自己如此無知。
所以,大道面前,還不謙卑一點!(自知之明,唯此也算是一得也)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隨手一指,眼前電線桿,無非是道,所以,求道,何必跑到天涯海角去尋師探秘。
眼前不識電線桿,千里迢迢四處尋蹤跡也是枉然徒勞。
是就是,非就非,有就有,無就是無,頭上是天腳下是地,法爾如是。若有所疑,將問題問向電線桿,自然可以得到答案,若沒得到解答,那可能是你問錯問題了。回頭仔細想想,是否自己問錯了問題,尋錯了道。若你都不知自己到底想問甚麼,在求甚麼,那,那,那,你四處跑來跑去像無頭蒼蠅到處探聽,到底在窮忙甚麼?
眼前不識電線桿,千里迢迢四處尋蹤跡也是枉然徒勞。
是就是,非就非,有就有,無就是無,頭上是天腳下是地,法爾如是。若有所疑,將問題問向電線桿,自然可以得到答案,若沒得到解答,那可能是你問錯問題了。回頭仔細想想,是否自己問錯了問題,尋錯了道。若你都不知自己到底想問甚麼,在求甚麼,那,那,那,你四處跑來跑去像無頭蒼蠅到處探聽,到底在窮忙甚麼?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心在作用,所以,心的體性是甚麼?
這顯然是一種哲學問題。但為何與所謂的開悟有關?
何謂開悟?見就見,知就知,但為何說是悟?
有色名為見,有得名為知,然而,心的體性是無色無所得,不能見,也不能知,所以,只能說是悟。
無色,無所得,故名為空。五陰名為心,空就是指心的體性。所以,探求心的體性,就名為悟空。
五陰為用,空性為體,用即是體,體即是用,體用不二,定體慧用,吾宗兼修。
說到這裡,整部般若心經就要講完了,你說,簡不簡單,輕不輕鬆,開不開悟?
這顯然是一種哲學問題。但為何與所謂的開悟有關?
何謂開悟?見就見,知就知,但為何說是悟?
有色名為見,有得名為知,然而,心的體性是無色無所得,不能見,也不能知,所以,只能說是悟。
無色,無所得,故名為空。五陰名為心,空就是指心的體性。所以,探求心的體性,就名為悟空。
五陰為用,空性為體,用即是體,體即是用,體用不二,定體慧用,吾宗兼修。
說到這裡,整部般若心經就要講完了,你說,簡不簡單,輕不輕鬆,開不開悟?
-
- 文章: 1286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道大似無用,得之不餘,失之不欠。
你說:「說文解字誰不會!」。知道了個甚麼道理,老頭老婆整天在這裡碎碎念,天還是藍,草還是綠,花還是紅。
一切眾生生活在器世界的變化中,要嘛富,要嘛貧,要嘛逸,要嘛勞,要嘛樂,要嘛苦,一切現象皆相對,豈知,形而上的道,無始以來,不容許修改。
那不容許修改的形而上的道又是甚麼?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大哉問。
聽說,是有待,聽說,是緣起,聽說,是自然,自然而然,又不得不然。
大道,總有理則在宇宙一切作用中。探求大道的理則,就名為哲學。自古以來,主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說,大道卻不曾有兩個。
內明名仁者,外成名智者。大道內服外用,因人而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各隨所適。
你說:「說文解字誰不會!」。知道了個甚麼道理,老頭老婆整天在這裡碎碎念,天還是藍,草還是綠,花還是紅。
一切眾生生活在器世界的變化中,要嘛富,要嘛貧,要嘛逸,要嘛勞,要嘛樂,要嘛苦,一切現象皆相對,豈知,形而上的道,無始以來,不容許修改。
那不容許修改的形而上的道又是甚麼?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大哉問。
聽說,是有待,聽說,是緣起,聽說,是自然,自然而然,又不得不然。
大道,總有理則在宇宙一切作用中。探求大道的理則,就名為哲學。自古以來,主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說,大道卻不曾有兩個。
內明名仁者,外成名智者。大道內服外用,因人而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各隨所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