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9 頁 (共 227 頁)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2:03 pm
由 次草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5月 01, 2023 12:29 pm
次草 寫: ↑週一 5月 01, 2023 9:15 am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
問了癡人千百次
那個八地菩薩入究竟涅槃了
那個八地菩薩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無知外道癡深老楊還真無知
避而不答
一下子貼阿羅漢有怖畏
貼到自己怖畏連連
屎滾尿流,避而不答
佛陀世尊已經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是無上正等正覺了,還需入甚麼滅盡定??????
這個蠢問顯示老楊的理直氣壯
真是呆到可愛至極
佛陀臨般涅槃還入滅盡定
依老楊看
佛陀又入究竟偏空涅槃
這是什麼狀況
佛陀回憶往昔,重溫舊夢嗎
毫無品味的唬爛家
自認佛學家
真是太囉嗦了
自認佛就好
只差沒膽而已
未證謂證,未得謂得
十足的唬爛家
一個究竟偏空涅槃
拉癡觀自在菩薩及佛陀
這個拉癡聖者的回報
就是實證拉癡自己
到現在腦子糊掉
連究竟二字也看不懂
小學重唸十次
看看可救否
再花個60年
好好學習究竟二字
滅盡定沒有偏空的問題
經論也沒說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入滅盡定
慧解脫阿羅漢不會滅盡定,還是入無餘涅槃
這點一樣是外道癡深老楊,生恐怖想,嚇到屎滾尿流,避而不談的重點癡處
心術不正就難與遠離顛倒夢想的究竟涅槃相應 ,預計能與之相應是在7大阿僧祇劫之後,這期間他要慢慢體會生恐怖想的日子,體會不生恐怖,究竟涅槃到底有多殊勝,是無有恐怖好,還是繼續作夢好,目前老楊腦子糊掉,根本沒能力分辨,所以要等他三大阿僧祇劫後再說
讀經不是這樣解讀的,不是(那個八地菩薩入究竟涅槃了,利不利益眾生了??),不是這種說法或想法邏輯!!
佛經是示明(究竟涅槃),即是第八地菩薩的證量。也是被授階第八不動地菩薩摩訶薩的標準。
至於,修佛者進階第八不動地究竟涅槃後,要不要繼續往第九地,或是第十地,乃至等覺,妙覺,無上正等正覺……那就看此修佛者的決定了。
不過也不是說想成佛就能成佛,就像佛教的共識,下一任於此人類世界,成就佛陀,就是彌勒菩薩,在此之前,世尊並未授記其他大乘行者於彌勒菩薩之前成就佛果……
申論佛法,只有對不對,沒有要不要臉的問題。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經文這段就是講證解阿賴耶識(心解脫)究竟涅槃沒錯!!就是法華經開示的:既知是息已。
問題是,大乘佛法之極果,是得一切種智,得大智慧,而不是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而已。
===
說老楊不要臉
老楊還不高興
老楊解釋照見五蘊皆空的空
此空字講的世間空
拿碟子裝水,曬太陽,幾小時後就不見
這就是老楊理解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哈哈哈哈
好吃懶做,什麼都不用做,這就是所謂行深
哇哇哇哇哇哇
井越深,聲廻響越大
不但震破耳膜,還震糊腦子
這樣辛苦拉癡觀自在菩薩,卻於時自證
第八不動癡地
癡永不退轉
如何理解心經於一絲一毫
將般若波羅蜜多當世間法用
活生生就是自己落入生滅法中
無法出離
最可悲的是不離欲,離惡不善法
又將離欲惡不善法貶為小乘法
學離欲惡不善法會陷於恐怖
亂解經文
腦子糊到成弱智
經過糾正,毫無悔改之心
一心一意陶醉在無知連連看
不知已鑄成謗佛,謗菩薩,謗經,謗論大錯
無法依經辯解,便亂貼經文,自解是經證,實在的不要臉
連自謂,究竟,簡單的中文字都看不懂
不識字的無知深度,深又深
自己陷於此大苦厄中
又將度一切苦厄的究竟涅槃解為究竟偏空涅槃
一口晈定滅盡定就是偏空涅槃
還大言不慚
佛陀的正等菩提後,那還會入滅盡定
連續的無知大癡
又組成一連串無知連連看
所成無知見解
謗佛菩薩經論
用心邪惡,成就大癡
學佛那有這種邪惡成果
嗚呼哀哉
嗚呼哀哉
活該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2:14 pm
由 妙吉祥如意
涅槃一法不染,一切止息,究竟涅槃,究竟一法不染,究竟一切止息。
第八不動地於此證悟真空(一真如心),偏於空性,故世尊開示,必須進修涅槃智!!才能圓融法性真如!!!
大般涅槃經應盡還源品第二
佛復告諸大眾:「我今時至,舉身疼痛。」說是語已,即入初禪,以涅槃光遍觀世界,入寂滅定。
爾時,世尊所言未訖即入初禪、從初禪出入第二禪、從二禪出入第三禪、從三禪出入第四禪、從四禪出入虛空處、從空處出入無邊識處、從識處出入不用處、從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非想處出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還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非想出入不用處、從不用出入無邊識處、從無邊識處出入虛空處、從空處出入第四禪、從四禪出入第三禪、從三禪出入第二禪、從二禪出入第一禪。
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波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入第三禪、從三禪出入虛空處、從虛空出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出入滅盡想定;從滅盡定出次第還入至非想非非想處、從非非想出入無邊識處、從識處出入第四禪、從四禪出入第二禪、從二禪出入於初禪。
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
作是語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
以上是講世尊以佛眼(無上正等正覺),審視各禪定境界,而開示曰:包括一切禪定乃至滅盡定、涅槃、生死,無明、老死,山河大地,一切了不能得,悉皆解脫。
大寶積經
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種種方便成就眾生。悉令安住於佛法中。所以者何。唯有如來智慧解脫究竟涅槃。更無餘乘而得度脫。以是義故名為如來。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
.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2:42 pm
由 怪道1412
轉依
梵語 āśraya-parivrtti 或 āśraya-parāvrtti。轉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轉、變住。轉,轉捨、轉得之義;依,指使染淨迷悟等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轉依,即轉捨劣法之所依,而證得勝淨法之所依。如唯識宗所說,由修聖道,斷滅煩惱障、所知障,而證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稱為二轉依果,或二轉依妙果,此乃修習之最殊勝境界。又上記之中,所斷除之煩惱、所知二障,即是所轉捨之法;所證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轉得之法。
成唯識論卷九對「轉依」之解釋有二說:(一)依,乃染淨法之所依,即指「依他起性」;轉,乃轉捨「依他起性」上之「遍計所執性」,而轉得「依他起性」中之「圓成實性」。此係從三性上說明人之思想應如何自世間轉向出世間,對於緣起現象不應執為實我、實法,而應見到唯識真性。(二)依,指生死與涅槃所依之唯識真如;轉,乃滅除依於唯識真如之生死,而證得依於唯識真如之涅槃。此係直接從對唯識真如之迷悟之認識上,說明如何自生死苦而達涅槃樂。此種轉依,均通過阿賴耶識中種子之消長生滅來實現,轉捨煩惱障種子即轉得涅槃果,轉捨所知障種子即轉得菩提果。
成唯識論卷十另又舉出轉依之四義,即:(一)能轉道,指證悟轉依之智;即壓制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之勢力而使之不作用之能伏道,及斷滅種子之能斷道。(二)所轉依,指轉依時之所依;有保持染淨法種子(持種依)之「根本識」,及為迷悟法所依(迷悟依)之「真如」。(三)所轉捨,指所應轉捨者;有所斷捨之二障之種子,及所棄捨之其餘有漏法和劣無漏之種子。(四)所轉得,指所應轉得者;有所顯得之涅槃,及所生得之菩提。此外,佛地經論卷七自「所轉得」之意來解釋轉依,而認為轉依乃法身之相。攝大乘論本卷下依所得位之別,將轉依分為六種,稱為六轉依。三無性論卷下則依修行階位而分為五種轉依,即:(一)一分轉依,謂二乘人滅盡我見我愛之故,得無漏相續而異於凡夫。(二)具分轉依,謂初地菩薩證得人法二空。(三)有動轉依,於七地以前之菩薩有出入觀,故稱有動。(四)有用轉依,十地以前之菩薩,其事未辦,不捨功用,故稱有用。(五)究竟轉依,至如來地,得圓滿究竟之果。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列舉三種轉依:(一)得無學道,證法性,稱為心轉依。(二)所作已辦,道果究竟圓滿,稱為道轉依。(三)永離一切煩惱隨眠,稱為粗重轉依。大乘莊嚴經論卷三菩提品則舉出如來之轉依有十種功德之別。〔解深密經卷五、大乘莊嚴經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卷七十四、卷七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解深密經疏卷九〕(參閱「六轉依」1312) 佛光大辭典p661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轉依」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義體系中的重要觀念,意指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以證得涅槃與菩提之果。亦即「轉識成智」。
佛家實踐的總內容,可用「觀行與轉依」來加以概括。佛家實踐全程所經的各階段,都和智慧分不開來。像它開始的「勝解」,相繼的「加行」,一概由智慧來指導、推進,乃至最後究竟的「正覺」,也以智慧的圓滿為標準。還有,佛學看做行為規範的「八正道」即以對於實相的正確知解(即「正見」)發端,而推廣到「四攝」、「六度」也以高度的智慧(即「般若」)為終極。這樣由智慧構成的見解所謂「觀」,便始終和「行」聯繫著,並稱為「觀行」。觀行的效果在於內而身心,外而事象(在認識上作為對象的事物),從煩惱的雜染趨向離垢的純淨,又從知見的偏蔽趨向悟解的圓明,隨著觀行開展,提高程度,終至本質上徹底轉變,這便是「轉依」,它又是和觀行密切相關的。所以,現在說「觀行與轉依」,便可概括了佛家實踐的全體內容。
「轉依」是觀行的結果。這個範疇是在佛學發展的盛期──即無著的時代,才用來替代「解脫」的。它更能積極地表示解脫的本質,並說明如何由基本上解決問題。在此以前,佛家注意到定的功效,可以抑制或消滅下地或下一級的煩惱,而生起或增長上地或上一級比較安靜的心思,以為這在身心的負擔上減輕了粗重感覺而增加了輕安感覺,「依止」轉變,就稱那樣的狀態為「轉依」。但到了無著引用這一範疇,意義便大有不同。它並不限於身心的轉易,又還聯繫客觀事象的變革。要是略加分析,在主觀方面,這是注重認識的質變,而用名想或概念的認識來做關鍵的。名想認識和行為本可有相應的關係,某些名想認識常連帶著為某種行為的準備或助力,所以行為的錯誤常常緣於認識的錯誤,而改變了認識也會間接改變了行為。至於一切名想認識相互間的聯繫,自成一種系統,又常依著各人生活環境而各有其類型和特點。這在心理方面的基礎,可以從它們存在的依止處──佛家所謂之「藏識」──去了解。因此,祇要藏識上名想習氣的染淨種類互有消長,自然發生粗重或輕安的不同感受。而由於人生正向是從染趨淨的,其間逐漸轉變,終至染盡淨滿,身心面貌突然改觀,這樣說為「轉依」。至於客觀事象的一面,不是簡單地從名想認識的轉移便直接有了改變,卻是由認識的不斷矯正,事象實相的顯現益加瞭然,這再引起行動,革新事象,使它更和實相隨順地發展。所以,在認識和行為的聯繫中,主客兩面平行的前進,而真正的轉依即是由這樣的途徑完成的(從前也區別主客為「染淨依」和「迷悟依」,分別解釋,用意大同)。
那末,轉依的動因又是什麼呢﹖據我們所理解,佛家並未將主客觀各自內在的矛盾一併提到重視地位,而祇注意主客觀之間的矛盾,看它做推動轉依的主要原因。他們關於緣起的理論原來從業感緣起出發,即是說,人們由個別的和共同的行為積習構成環境,作為生活的基礎,從而限制了生活的一切。這裏存在的因果規律是「業力不可轉」,但是業果的實現仍有待各種條件,所以對於將來可以把握、轉變,並還常常要轉變的。佛家在這一關鍵上,肯定了受環境限制的人生之主客觀間的矛盾,必須有了對於全人生應盡一定責任的覺悟以後,才發起「善法欲」(即是淨化人生願望),來逐漸解決矛盾,而開闢出轉依的途徑。(呂澂〈觀行與轉依〉)
◎附二︰印順《辨法法性論講記》(摘錄)
《辨法法性論》︰「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并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
《講記》︰轉依,依什麼而轉化﹖(中略)生死法為所依,是共所依,不共所依。涅槃法性為依處,是一切法、一切經等。轉依,是依這種種的物體,轉顯真如清淨。
平常說︰唯識宗「轉八識成四智」。眾生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都是有漏的。等到究竟成佛,八識都轉成四種智︰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意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有漏識,成無漏智,就是轉依。然唯識宗所說轉依,不一定依八識說,如《大乘莊嚴經論》,從種種方面說轉依︰眾生有種種方面的虛妄雜染,都可依之而說轉依,如我們有貪欲,轉依了成什麼;有煩惱,有五根,有器界,轉依了成什麼。總之眾生所有一切,都轉化為究竟清淨。
本論所說轉依,是依上文所說而立的。上面說︰「諸於何流轉,說彼為所依」,所依是器世界與有情界。器界是共的,就是山、河、大地等。有情界有共與不共︰托胎生、名言、攝受、治罰、饒益、違害、功德、過失──八事,眾生與眾生間是有彼此展轉相互關係的是共。有情界的依、了別、苦、樂、業、死、生、繫縛、解脫──九事,是不共。器世界與有情界,是生死流轉所依,現在就依此來說轉依。
「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器世界是共的,虛妄雜染共相識所現。依此說轉依,就是轉雜染世界為清淨世界,就是淨土。世親菩薩的淨土論,是無量壽佛的優波提舍,說到佛的清淨土,是第一義境界、勝義的境界,也就是這裏所說的真如性。眾生器世界,是虛妄分別所現,到轉依時,就是真如性顯現。清淨佛土的無邊清淨莊嚴,一一以真如性為體;虛妄不現而真如性顯現,名真如性轉依。
本論所說轉依,分為三類︰一是共器世界識;有情界有共,有不共,總為三類。有情界的共,是托胎生等八事,其中名言是極重要的。因為人與人間,以名言──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彼此間心意相通,主要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如來救度眾生,主要依於說法。佛與眾生發生關係,雖也有現神通的,但主要是說法。佛所說的法,把他結集下來,就是經(律的根本,也是名為經的),所以說︰「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梵語修多羅,譯義為契經,因為佛所說法,一方面契合真理,一方面契合眾生的根性,契機、契理,所以譯為契經。
現在要問︰契經是妄還是真呢﹖眾生聽聞、了解、憶持、思考,只是名言,名言是虛妄所現,那末佛怎麼能以虛妄分別所現的語言文字,化我們趣向真如呢﹖眾生的名言,是虛妄分別所現的,能取、所取,能詮、所詮,聽聞佛所說的,雖還是能詮、所詮,但有一不同,佛所說的契經,是屬於法界等流的。法界的意義很多,這裏是聖法之因。一切聖法、聖道,因此,依此而生起,所以名為法界,界就是因義。法界是真如異名,與真如相應,才有無漏聖法,所以又名為法界。佛說的一切經法,是法界等流。
這是說,佛證悟了清淨真如──法界,悲願薰心,起方便善巧,將自己所修、所證得的說出來。佛為眾生方便開示、演說,是從證悟法界而來的,稱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法界等流。我們從佛聞法,所以能夠發心、修行、解脫生死、成佛、轉虛妄而顯真如,都因為佛說是法界等流而有可能的。佛的言教,在我們聽起來,不外乎語言文字,能詮、所詮,也不外乎虛妄分別,但從佛說的內容說,有眾生生死虛妄所沒有的成分,這是證悟了真如,以善巧方便宣說,有著導迷啟悟,轉妄成真的作用。
譬如說︰日月潭怎樣好,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想去觀賞。有人去了日月潭,照了好多風景片,拿來給我們看,這當然不是真實的日月潭。可是從所攝的照片,使我們了解日月潭是如何的,而引起去日月潭旅行的動機,我們依那人告訴我們的路線,就可以發心前往,到達日月潭。這樣,佛證悟了平等法界、真如法界是離言不可說的,但佛有慈悲方便,從自證法界流出言教。在佛來說,這是真如性顯現,不過到眾生心中,成為一般的語言文字。
佛經與世界所有的各種學術,有什麼不同﹖佛是從證悟真理而宣揚出來,有引導眾生,轉迷向悟的功能。聽到了法界等流的契經,就在眾生虛妄識中,薰習成一種出世的種子,名為聞薰習,成為出世心的種子。聞而思,思而修,出世種子力愈來愈強,終於引發現行的無漏智慧現前。契經是語言文字,不離虛妄分別,卻可以破名言,使這虛妄分別轉化。依法界等流的契經而聞思修習,等到究竟成佛,這是「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佛的言教,在圓成實性四種清淨中,名生此境清淨。經典的法義,能生起無二智慧等,為智慧的境,雖是名言,而屬於清淨法──圓成實性。
「并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有情界的不共,是依、了別、苦、樂、業、死、生,等等九事。不共的有情界,以有情的內識為主,如依、了別等。依或是五根,或是阿賴耶識;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末那識、阿賴耶識,與眼、耳等六識,這種種能取的識轉,轉顯真如性,都是圓成實性。
〔參考資料〕 《佛地經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解深密經》卷五;《解深密經疏》卷九;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2:53 pm
由 妙吉祥如意
轉依
梵語 āśraya-parivrtti 或 āśraya-parāvrtti。轉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轉、變住。轉,轉捨、轉得之義;依,指使染淨迷悟等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轉依,即轉捨劣法之所依,而證得勝淨法之所依。如唯識宗所說,由修聖道,斷滅煩惱障、所知障,而證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稱為二轉依果,或二轉依妙果,此乃修習之最殊勝境界。又上記之中,所斷除之煩惱、所知二障,即是所轉捨之法;所證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轉得之法。
~~~~~
轉依,捨前位阿賴耶識識,緣後位異熟識。轉捨異熟識,緣究竟位無垢識。
那麼,誰在轉!?唯識實性,真如根本智也。(禪宗曰:本心。)
緣阿賴耶名,稱莫那識。……即是文字般若
緣異熟種子,稱異熟識。……即是觀照般若
緣一切種子,稱阿陀那識。……即是實相般若
阿陀那識、異熟識、莫那識,就是真如與法性之流
轉粗化過程,會顯現不同之智慧,故轉依又稱般若波羅密多,稱其根就是無污染意。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3:02 pm
由 次草
唯有如來智慧解脫究竟涅槃。
=
這跟度一切苦厄同義
解脫的對象就是煩惱,所知引起的苦
解脫煩惱障,定障,所知障
障就是障心的安定,障智慧的顯現
這些障都是無明所使
所以心經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明本空
跟五蘊皆空同義
能證得真空就唯佛一人
能完全滅除無明也唯佛一人
所以一法不生的涅槃也唯佛一人
三德圓證才稱究竟涅
當然也唯佛一人
缺德累累的外道癡深老楊
無聊到評論觀自在菩薩的證量
將究竟涅槃貶為究竟偏空涅槃
沒有空性圓滿怎麼遠離顛倒夢想
怎麼究竟涅槃
夢想連連的大老粗說沒有夢想的究竟涅槃是究竟偏空涅槃
狗吠火車般,毫無自覺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連文字般若都數十年無法越過無知雷池一步
要想了解無上大乘法義
簡直是癡人作夢
非不非,是不是,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前人法義多得是
好吃懶做,孤陋寡聞
玩癡自己
也是癡有應得之事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3:04 pm
由 妙吉祥如意
滅盡定,一法不染,斷離一切煩惱,度一切苦厄,可以證悟一切法止息(究竟涅槃)。
但,因偏空,而不起智慧,佛果是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3:09 pm
由 妙吉祥如意
那末,轉依的動因又是什麼呢﹖據我們所理解,佛家並未將主客觀各自內在的矛盾一併提到重視地位,而祇注意主客觀之間的矛盾,看它做推動轉依的主要原因。
轉依的動力,就是脫離輪迴苦海,就是背塵合覺,就是圓滿真如法性。就是德一切種智。真空妙有,佛性法身不生不滅,常、樂、我、淨。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3:15 pm
由 妙吉祥如意
這是說,佛證悟了清淨真如─
究竟涅槃,清淨真如,一真如心,於第八不動地就圓滿證悟,佛位是在清淨真如(一真如心)的基礎上,發起真如智用,增上修習,圓證法性真如,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大般涅槃。
首楞嚴經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3:16 pm
由 次草
設有一法過於涅槃
我說亦如幻
無知外道
不知涅槃唯佛極果
二乘也有稱入究竟涅槃
到底大乘與二乘誰是偏空
傻傻分不清楚,還談大乘
自己立場都混淆不清
難怪一直說渾話
真是走不知路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5月 01, 2023 3:20 pm
由 妙吉祥如意
你講的不就是佛經強調,偏空涅槃乃一切法止息嗎??
既然涅槃不染一切法,偏空,當然無有一法能過於涅槃,這個佛理非常簡單,就是一般佛學基本概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