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草師兄
說不才的部分
不才感恩收下了
^^
辨正,究竟涅槃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
- 文章: 808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不動地前才捨藏、然猶帶異熟。
金剛道後異熟空,與此同時,藏識轉為大圓智。
而論智,大圓智並不是 "究竟" 。
而涅槃,需關乎心,但卻是妙心。
究竟心一>究竟涅槃(妙心)一>究竟智。知住、覺隨順、覺德三重奏。
是故,究竟涅槃之際,成大圓智。
金剛道後異熟空,與此同時,藏識轉為大圓智。
而論智,大圓智並不是 "究竟" 。
而涅槃,需關乎心,但卻是妙心。
究竟心一>究竟涅槃(妙心)一>究竟智。知住、覺隨順、覺德三重奏。
是故,究竟涅槃之際,成大圓智。
-
- 文章: 255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大圓鏡智性清淨 )
云何觀察義禪?
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妙觀察智見非功 、菩薩行)
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平等性智心無病 、了達究竟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成所作智同圓鏡 、定慧等持)
復次,善現!修觀行苾芻,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餘蘊、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為依止,故於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審察趣證。
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
云何觀察義禪?
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妙觀察智見非功 、菩薩行)
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平等性智心無病 、了達究竟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成所作智同圓鏡 、定慧等持)
復次,善現!修觀行苾芻,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餘蘊、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為依止,故於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審察趣證。
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
-
- 文章: 143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無妨,妙兄。小弟向您稍作說明。
當讀經之中遇到不甚明白時,不像現今科技昌明網路發達資訊唾手可得時,早期查佛學辭典就是正確方法,至少不至於會走偏。
古人,因沒現代這些經前人辛勞之下所產生的工具書参考。但是仍經有系統且嚴謹方式傅承下來的老方法。
那就是仿效古時之「譯經方法」。
由一位主譯,通常具佛法甚深涵養及精通梵文高僧,以梵文逐說一句經文,再由1~3位通曉梵漢文者當傅譯,再由各傅譯當場相互翻成漢語,並經互相同意一致碓認無誤後,再由負責記錄的「筆受」書寫下來。
是相當'嚴格不容錯誤的,於是不論是翻成巴利文或是藏文都是相同模式下來譯出自己語言經典。
於是小弟說,由三種語言交叉比對下,如果三者文字皆吻合,即是正確答案。
這樣朋友您能同意且接受嗎 ?
-
- 文章: 630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辨正,究竟涅槃
你這是完全搞錯方向,佛法絕對不同於世學,更非文學、哲學。佛教是絕學、出世間學。勿忘初心 寫: ↑週六 3月 19, 2022 12:17 am無妨,妙兄。小弟向您稍作說明。
當讀經之中遇到不甚明白時,不像現今科技昌明網路發達資訊唾手可得時,早期查佛學辭典就是正確方法,至少不至於會走偏。
古人,因沒現代這些經前人辛勞之下所產生的工具書参考。但是仍經有系統且嚴謹方式傅承下來的老方法。
那就是仿效古時之「譯經方法」。
由一位主譯,通常具佛法甚深涵養及精通梵文高僧,以梵文逐說一句經文,再由1~3位通曉梵漢文者當傅譯,再由各傅譯當場相互翻成漢語,並經互相同意一致碓認無誤後,再由負責記錄的「筆受」書寫下來。
是相當'嚴格不容錯誤的,於是不論是翻成巴利文或是藏文都是相同模式下來譯出自己語言經典。
於是小弟說,由三種語言交叉比對下,如果三者文字皆吻合,即是正確答案。
這樣朋友您能同意且接受嗎 ?
那麼,學佛者在研讀佛經對某些佛法大義,名相內涵,有所不解時,要如何自處!?
以經證經。以經解經,對於世尊開示法教要融會貫通。我說捨此而無他途。
老子道德經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