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0 頁 (共 61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7月 20, 2022 10:24 am
由 新老怪
從高峰最初的悟緣來看,他是由“就體消”而入的。
就體消的特點是 由識入根,從用入體,從比量透現量,雖然也能觸著六根,但因為力量有限,往往難以真正打透。
我們說報身的光明是永恆的、沒有間斷的,不但醒著時是光明,睡夢中是光明,
就連這個無夢無想,也沒有離開光明,也是光明朗照時節。
有知有覺,有夢有想時的光明好理解,因為這時候一切事相都是“有”,
我們可以從“有”而推導出“無”,把見聞覺知的作用本身 看作是佛性的妙用。
但是在無夢無想的狀態裡,能覺知的根,所覺知的塵,以及由根塵相合而生出來的識,都暫時消失,一切能與所、相對和相待的東西 都不存在了,沒有了用 當然也就無法由用去見體。
在這種時候,真正悟道的人 自然知道什麼是“無”所表現出來的光明,
而其他人 則會茫然不知所雲。
如果用雷達來比喻,那就是一種人 僅搞懂了部分接收的功能,
a只有當接收裝置開機的時候 才知道雷達 也同時在向外發射著電波,
b一旦接收裝置關機了 就不明白 為什麼說雷達此時也在向外發射電波。
c而另一種人 則是不論接收裝置開不開機,都知道雷達 是始終在向外 發射著電波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7月 20, 2022 11:25 am
由 新老怪
這高峰究竟是怎麼徹的?我們不妨接著做我們的“技術”分析。
高峰初時所不明者,是無夢無想,無見無聞時,主人公在什麼處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眾生有無明,這個無明最直接的表現 就是頑固地執著 有能知能覺和所知有覺,
只要我們的心一生起,有了見聞覺知,就一定是在能與所中轉來轉去。
而能知能覺的根本,就是我們的六根,我們所說的開悟也好,見性也好,就是為了打破這六根。
只要六根不打破,就絕不可能 從能與所的對立中跳出來,當然也就不可能了脫生死。
高峰初次打開以後,雖然機鋒轉語 打得驚天動地、精彩紛呈,連乃師欽和尚 也不得不忍氣吞聲、避其鋒芒,但這並不能證明他就真的會了。
這雪岩欽不愧是個作家,眼見正面不行,就搞個側面迂迴(不能直中取,何妨曲中求?),
用個作主不作主,環環設套,終於套著了這隻狐狸。
你不是對於相對、相待的事物頗有心得嗎?
我現在把一切相對、相待的東西都拿掉,當一切的一切 都沒有了的時候,
你還知道什麼是你的主人公嗎?
你還知道什麼是你那亙古不滅,永遠朗照大千的光明嗎?
高峰到此言下無語,說明他確實 是沒有真正見到 自己的本來面目啊!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7月 20, 2022 11:33 am
由 新老怪
在此我要強調一點,有的人總認為所謂的見性,真的是象見其它色塵一樣,見到了一個深藏在我們心裡的能知能覺的“性”。此性非同於我們在一般狀態下見聞覺知的生理功能,而是一種極其微細、極其清淨的心態,只有在進入了極為安靜的狀態,好比水面沒有了一絲波紋的時候,才能現出來。這是極大的誤解。不論任何人(包括諸佛在內),不管在任何狀態下,就像雷達永遠也接收不到 自己所發射出的未經反射 和改變的電波一樣,你也永遠看不見 你的未經外面的色塵反射回來的自性。
性是不可見的,能夠被六根直接覺察 和感知的永遠都是塵,而不是性。
所以《楞嚴經》上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在這裡,第一個見 是我們的心地法眼、二、三、五這三個見 指的是能見之性,第四個見是被見之塵,六、七兩個見 指的是能見之根。
性 如果能被根所見,就成為塵,而不再是性了。
所以說已悟之人 與未悟之人,六根所見之物 絕無半點不同,區別在於對同樣的事物 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知。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諸佛也好,祖師們也好,既然他們和我一樣,也沒有像見到 其它色塵一樣見到性,他們又是怎麼開悟的呢?
答案是:他們是用心地法眼,因為心地法眼 可以見道。
他們在那一剎那把自己的心 從邏輯的樊籠中解放出來,
認識到了一切事物的 本來相狀,或曰本來面目。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7月 21, 2022 9:15 am
由 新老怪
第三十則 大隨劫火
示眾云。絕諸對待。坐斷兩頭。打破疑團。那消一句。長安不離寸步。太山只重三斤。且道。據甚麼令。敢恁麼道
舉。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 壞不壞(愁人莫向愁人說)
隨云。壞(早是那堪)
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目前可驗)
隨云。隨他去(下坡不走 更與一推)
僧問龍濟。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同病相憂)
濟云。不壞(打破契頭 捩轉鼻孔)
僧云。為甚不壞(又恁麼來)
濟云。為同大千(生鐵鑄成)
師云。
益州大隨法真禪師。或云福州西院。亦曰長慶。大安之子。百丈大智之孫。參見六十餘員尊宿。在溈山會中。作火頭。溈問。子在此數年。不解致箇問頭。隨云。教某甲問箇甚即得。山云。爾不解問道如何是佛。隨以手掩溈山口。山云。爾以後有片瓦蓋頭。覓箇掃地人也無。後於棚口路。煎茶接待往來三年。開山住大隨。
僧問。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此問本出仁王護國經。斑足王 信外道羅陀語。取千王頭。淫祀塚間 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冀延國祚。普明王 請一日假。依七佛法齋百法師。第一法師為王說偈。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此偈凡三十二句。王赴死 轉為諸王說。斑足疑問。亦聞此偈 心開悟解。以國付弟 出家得忍。據教中說。三千大千世界 同一成壞。漢武帝鑿昆明池。得灰問東方朔。朔曰。請問西域道人。至後漢明帝。摩騰竺法蘭來。問之曰劫灰也。
雲庵問講師。火災起時 世間虛空。許多灰燼 將置何處。罕有答者。
止觀。羅漢如炭。辟支如灰。菩薩如餘少灰。佛如劫火 無炭無灰。此問這箇壞不壞。
佛果道。這僧元來不知話頭落處。且道。這箇是甚麼。隨云。壞。此語反常合道。極難咬嚼。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這僧也好笑。不知執鞭墜鐙多少時也。隨云。隨他去。
萬松道。僧隨大隨去。大隨隨僧去。雪竇與脩山主同時。未見脩山主答。後段不壞 為同大千話。單頌大隨話云。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滯兩重關。這句人多錯會道。大隨道壞是一重關。脩山主道不壞。是兩重也。爾不看前話。單頌大隨。雪竇未見脩山主語錄。但以問頭這箇壞不壞 已是兩重關也。可憐一句隨他語。萬里區區獨往還。此頌這僧不會大隨語 直往舒州。問投子。子云。西川有古佛出世。汝速迴彼。僧迴隨已化。
唐僧景遵題云。了然無別法。唯道印南能。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
雪竇用此聯意。道頌後一聯也。寒蛩嗚砌葉。靜夜禮龕燈。吟罷孤窗月。徘徊恨不勝。
天童頌古。更添脩山主話 道不壞為同大千。有本道。為他不同大千。這話最好看。道同也得。不同也得。將錯就錯無可不可。
脩山主又云。壞也礙塞殺人。不壞也礙塞殺人。
萬松道。大隨道壞。也有出身處。脩山主道不壞。也有出身處。不是一向無意度。不可一向情識會。
不見。江西志徹禪師。問六祖涅盤經中 常無常義。祖曰。無常者 佛性也。有常者 善惡一切諸法 分別心也。徹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生疑惑。祖曰。佛性若常。更說甚善惡諸法。吾說無常。正是 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 若無常者。則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 有不遍處。吾說常 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今時初心。見大隨道壞隨他去。未免[勞-力+目]惑。傍參六祖。可以無疑也。
況大隨百丈親孫。脩山主地藏嫡子。超情離見。曲為今時。雪竇當時只頌一半。天童今日始得完全。
頌云
壞 不壞(佛手揀不出)
隨他去也大千界(沒量大人語脈裏轉卻)
句裏了無鉤鎖機(粘牙帶齒亦不少)
腳頭多被葛藤礙(誰教爾生枝引蔓)
會 不會(心忙手急)
分明底事丁寧曬(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
知心拈出勿商量(牙人見販子)
輸我當行相買賣(堂屋裏販揚州)
師云。雪竇頌這僧問 這箇壞不壞。道衲僧猶滯兩重關。天童頌 首言壞不壞。其意不同。雙舉二僧問端。雙收二師答處。一時拈向面前。唯隨他去也。大千界就大隨語。出二師鉤線。點二僧趁塊。
雲居示眾云。言語如鉆。如挾。如鉤。如鎖。須教相續不斷始得。今頌二師答處。直捷便與不涉廉纖。爭奈諸方 已被葛藤絆倒也。真點胸嘗客
南昌漳江寺政禪師席下。一日摳衣露脛 緩步而過。政怪問之。
真曰。前廊後架 皆是葛藤。真恐絆倒耳。
政為大笑。
天童道。我恁麼分明頌出。爾會那不會。若是久參上士 如當行買賣 不索商量。萬松今日 只諕得離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7月 21, 2022 9:47 am
由 河中雨
新老怪 寫: ↑週四 7月 21, 2022 9:15 am
第三十則 大隨劫火
示眾云。絕諸對待。坐斷兩頭。打破疑團。那消一句。長安不離寸步。太山只重三斤。且道。據甚麼令。敢恁麼道
舉。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 壞不壞(愁人莫向愁人說)
隨云。壞(早是那堪)
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目前可驗)
隨云。隨他去(下坡不走 更與一推)
僧問龍濟。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同病相憂)
濟云。不壞(打破契頭 捩轉鼻孔)
僧云。為甚不壞(又恁麼來)
濟云。為同大千(生鐵鑄成)
師云。
益州大隨法真禪師。或云福州西院。亦曰長慶。大安之子。百丈大智之孫。參見六十餘員尊宿。在溈山會中。作火頭。溈問。子在此數年。不解致箇問頭。隨云。教某甲問箇甚即得。山云。爾不解問道如何是佛。隨以手掩溈山口。山云。爾以後有片瓦蓋頭。覓箇掃地人也無。後於棚口路。煎茶接待往來三年。開山住大隨。
僧問。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此問本出仁王護國經。斑足王 信外道羅陀語。取千王頭。淫祀塚間 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冀延國祚。普明王 請一日假。依七佛法齋百法師。第一法師為王說偈。劫火洞然 大千俱壞。此偈凡三十二句。王赴死 轉為諸王說。斑足疑問。亦聞此偈 心開悟解。以國付弟 出家得忍。據教中說。三千大千世界 同一成壞。漢武帝鑿昆明池。得灰問東方朔。朔曰。請問西域道人。至後漢明帝。摩騰竺法蘭來。問之曰劫灰也。
雲庵問講師。火災起時 世間虛空。許多灰燼 將置何處。罕有答者。
止觀。羅漢如炭。辟支如灰。菩薩如餘少灰。佛如劫火 無炭無灰。此問這箇壞不壞。
佛果道。這僧元來不知話頭落處。且道。這箇是甚麼。隨云。壞。此語反常合道。極難咬嚼。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這僧也好笑。不知執鞭墜鐙多少時也。隨云。隨他去。
萬松道。僧隨大隨去。大隨隨僧去。雪竇與脩山主同時。未見脩山主答。後段不壞 為同大千話。單頌大隨話云。劫火光中立問端。衲僧猶滯兩重關。這句人多錯會道。大隨道壞是一重關。脩山主道不壞。是兩重也。爾不看前話。單頌大隨。雪竇未見脩山主語錄。但以問頭這箇壞不壞 已是兩重關也。可憐一句隨他語。萬里區區獨往還。此頌這僧不會大隨語 直往舒州。問投子。子云。西川有古佛出世。汝速迴彼。僧迴隨已化。
唐僧景遵題云。了然無別法。唯道印南能。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
雪竇用此聯意。道頌後一聯也。寒蛩嗚砌葉。靜夜禮龕燈。吟罷孤窗月。徘徊恨不勝。
天童頌古。更添脩山主話 道不壞為同大千。有本道。為他不同大千。這話最好看。道同也得。不同也得。將錯就錯無可不可。
脩山主又云。壞也礙塞殺人。不壞也礙塞殺人。
萬松道。大隨道壞。也有出身處。脩山主道不壞。也有出身處。不是一向無意度。不可一向情識會。
不見。江西志徹禪師。問六祖涅盤經中 常無常義。祖曰。無常者 佛性也。有常者 善惡一切諸法 分別心也。徹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生疑惑。祖曰。佛性若常。更說甚善惡諸法。吾說無常。正是 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 若無常者。則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 有不遍處。吾說常 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今時初心。見大隨道壞隨他去。未免[勞-力+目]惑。傍參六祖。可以無疑也。
況大隨百丈親孫。脩山主地藏嫡子。超情離見。曲為今時。雪竇當時只頌一半。天童今日始得完全。
頌云
壞 不壞(佛手揀不出)
隨他去也大千界(沒量大人語脈裏轉卻)
句裏了無鉤鎖機(粘牙帶齒亦不少)
腳頭多被葛藤礙(誰教爾生枝引蔓)
會 不會(心忙手急)
分明底事丁寧曬(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
知心拈出勿商量(牙人見販子)
輸我當行相買賣(堂屋裏販揚州)
師云。雪竇頌這僧問 這箇壞不壞。道衲僧猶滯兩重關。天童頌 首言壞不壞。其意不同。雙舉二僧問端。雙收二師答處。一時拈向面前。唯隨他去也。大千界就大隨語。出二師鉤線。點二僧趁塊。
雲居示眾云。言語如鉆。如挾。如鉤。如鎖。須教相續不斷始得。今頌二師答處。直捷便與不涉廉纖。爭奈諸方 已被葛藤絆倒也。真點胸嘗客
南昌漳江寺政禪師席下。一日摳衣露脛 緩步而過。政怪問之。
真曰。前廊後架 皆是葛藤。真恐絆倒耳。
政為大笑。
天童道。我恁麼分明頌出。爾會那不會。若是久參上士 如當行買賣 不索商量。萬松今日 只諕得離家
只管>絕諸對待。坐斷兩頭。
生滅任他滅 不干閒人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7月 21, 2022 11:22 am
由 新老怪
看到有師兄對《永嘉大師證道歌》有興趣,在此摘取一段,來一並談談絕學和解垢。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這一句“絕學”二字,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宗門悟道。這個悟 可不是一般的悟,學佛路上大悟小悟無其數,雖然都是一層層的解縛,但是這一悟,才真實不虛的體會到了 什麼叫做本來面目。所以,這不同於解悟,但也不是徹悟。解悟是在意識裡,是從概念上 通達了佛法,不再有疑惑;但是還沒有體會。到這裡,有了體會,才徹底消除了 對佛法的疑惑。才知道在此之前的 所謂信都是假的。是啊,沒見到,不管怎麼信,都沒有見到這般真實。
在這裡多說一句,大家不要小看解悟。雖然宗門反對知解漢,但是,假如你連佛法 還不能通達,理解的貫通也做不到,又怎麼去悟道呢?所以,經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解也要解的真,解的正。學佛,第一不是去追求福報;第二不是去追求功用。學佛首要的目標 是回歸自性,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這是本,其他好處都是細枝末節。但得本,不愁末。見地正確是保證我們 不走錯路的基石,是十分重要的事。
悟道了,才知道什麼叫做“無為”。從前有法可依,有功可用。到這裡,沒有法可以用,沒有功可以行,古語有言:無功用道。無功怎麼用道呢?這時候,你始終在道中行走,就像在一個遍地黃金的地方找黃金,還怎麼找,隨便一處,無不是黃金,不必再找了。為什麼古人不多說這個情形,種種比喻的好處 是幫助你悟入,壞處是人們的執著分別不除,你說一個意思,他就生一個境界,然後自己的妄想分別去演繹,最後弄個四不像。所以,到這裡,你自然知道;不到,你急也沒有用。老實修行,消業障,除妄想,以求逐漸接近這裡,不管你走八萬四千法門哪一條路,都是好的。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等他到了真實不虛的這一步,就不再向誰求證了,誰肯不肯都無關我事,隨便他怎麼說,我都沒意見。這在宗門稱為無諍。自此不會再跟任何人諍法。隨緣說說而已,你不信,合掌令歡喜。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這一句就證實了 宗門的頓悟。心即是佛嘛,佛法沒什麼玄奧,就這麼簡單。你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一樣的嘛,對不對?拈花是這個,微笑還是這個,沒有這個,你能那個嗎?呵呵。到現在,人們不敢信了,就只好多說一句,拈花的,你會不會?微笑的,你會不會?笑,你會吧?誰指揮你笑呢?。。。。。。摘葉尋枝我不能,就證明了永嘉 可不是靠什麼漸進的行法到這裡的。所謂頓超直入,你讓我摘葉尋枝,我還不會呢。
多少人都不知道 這個頓悟,一來學佛,先被人矇蔽,宗門也是要參話頭,參禪,什麼什麼的,這樣的宗門本質上 其實就是教下。你看從世尊到達摩,再到六祖,誰教你什麼法了?說學佛,嘴巴上說學佛,學佛你得要按佛說的,依教奉行啊。依法不依人,對不對?要依據經典,依據實踐,對不對?依經不依論,凡事違背經典的,祖師大德的論 我也不取,對不對?這樣你才只有一條路。學佛嘛,就是要跟佛學。不知道頓悟,就流傳一句話,現在沒有上根了,沒有頓悟了,還沒學就被人矇蔽了。許多人動不動 就說我是凡夫,宗門是要做佛的人學的,不是凡夫。品種不一樣,能長出來一樣的果實嗎?就是要做佛的,來宗門也先要打掉他的分別心。眾生平等,無凡無聖。說凡夫,說佛都是兩頭話。這才有機會入得宗門。
所以,你要摘葉尋枝,你就去吧,三大阿僧祇劫等著你。不是高低優劣的問題,你信你是凡夫,就走凡夫的路。你信你是佛,就走佛的路。信什麼,你就是什麼。這叫做因緣。是你自己決定的。你信你是凡夫,別人教你做佛你也做不來。不如就從凡夫地,踏實前行,一層層的升進。你信你是佛,別人教你做凡夫你也做不來。不如就從佛做起,因地佛到果地佛。有什麼可諍?!一切法 本來無咎,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這一句已經說過了,就是信什麼的問題。說宗門是上根,是宗門的教育手段。相信自己是上根的人就容易接受。佛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信自己也是佛,就是上根。上根上根,佛的根基稱為上根。這不是對比的問題,是你接受什麼的問題。凡夫不信自己行,也不行別人行,疑惑多,說自己不行,那還行,這樣容易接受,所以,只好走教下逐步升進的道路,不是說不好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你跟中下人說頓悟,也是白說,他不會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那位師兄問了,你都絕學無為了,怎麼還解垢呢?又有的師兄認為 絕學和解垢是一回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不能當做話頭參。《華嚴經》中有比喻,就像酒瓶中 沒有了酒,但是味道還在,剛悟道就是這個時候,到味道一丁點也沒有了,才叫做徹悟。在悟道以後 到徹悟的過程中,假名除習氣。但此時已不是從前的有法可修,而是自自然然的消除。如果還有法修,那麼就是還沒有悟道。這個時候的主要任務是除障。觀點的障礙,著相的障礙,等等障礙逐漸淡薄了,才有機會悟道。所以說悟道以後的解垢,是無解而解,誰能向外誇精進呢?無下手處。有下手處就壞了,還沒有悟道。所以,沒有到這裡,單靠字面的意思,你是無法理解的。說一回事錯,說兩回事也錯。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這是悟道者的灑脫,他知道不悟者的迷惑煩惱痛苦,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隨他去吧。我自己也找不到自己,你說誰呢?哈哈。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恰似飲甘露 是說自己已經不會 再被別人的誹謗動搖了,不是沒有慈悲心,見到別人受苦還樂,不要做這樣的誤解。銷融頓入不思議,這個妙處,只有體會到了才知道。試想當你融進了整個世界是個什麼滋味?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沒有障礙,沒有邊際。古來佛祖多少言句比喻,無非是說其中事,會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7月 21, 2022 11:54 am
由 新老怪
黃龍慧南禪師,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禪師,分座接物,名振諸方。
偶同雲峰悅禪師游西山,夜話雲門法道。
峰曰:“澄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異矣。”師詰其所以異,
峰曰:“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藥汞銀徒可玩,入鍛則流去。”
師怒,以枕投之。明日,峰謝過。
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即背去。
師挽之曰:“若如是,則誰可汝意?”
峰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子宜見之,不可後也。”
師默計之曰:“悅師翠岩,使我見石霜,於悅何有哉!”即造石霜。
既至慈明,命掌書記,目其貶剝諸方;件件數為邪解,師為之氣索,遂造其室。
明曰:“書記領徒遊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師哀懇愈切。
明曰:“公學雲門禪,必善其旨。如雲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吃棒分、無吃棒分?”
師曰:“有吃棒分。”
明色莊曰:“從朝至暮,鵲噪鴉鳴,皆應吃棒。”明即端坐,受師炷香作禮。
明復問:“趙州道:台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那裡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加答。
次日又詣,明詬罵不已。
師曰:“罵豈慈悲法施邪?”
明曰:“你作罵會那!”師於言下大悟。
作頌曰:
“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有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
呈慈明,明頷之。後開法同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7月 21, 2022 12:37 pm
由 新老怪
這是五燈會元中 關於黃龍慧南禪師 得法的一段因緣,這則因緣中 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名聲之害。
黃龍慧南禪師當時在雲門系 泐潭澄禪師座下,已是分座接法,名聲大振的人物了,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付!有多少學道之人,被名聲所累,邁不開步,埋沒始終。
二是機緣之難。
慧南禪師若不是有幸得雲峰悅禪師的善巧點撥 和激發,這一生肯定又錯過了。這裡主要是雲峰禪師沒有任何私心,直言不諱,而又恰到好處地 向他推薦了慈明禪師,使堅持己見的慧南禪師出現了動搖,才有向後的機緣。
三是藥汞之毒。
泐潭澄禪師只說得一些藥汞之禪,慧南禪師並未得法,但已分座接法,這在當時 可能已經普遍,但在今天已經普及。當時的慧南禪師 還有機會刮骨療傷,今天的“慧南禪師”可能無藥可救!當時的慧南禪師還有機會,但是作為一方座主的澄禪師 卻無這樣的機會了。這都是藥汞之毒,障人眼目。而學人又無辨別真珠之能力,所以魚目奪真珠之光 也就再所難免了。
四是慈明之慈。
慧南一到慈明,不想這慈明禪師 把當時諸方都罵了個遍,不見道:真善知識,始能是非天下!
若作是非論,又蹉過了也!當時慧南禪師,眼目未開,自然不明所以。
後慈明禪師分別舉雲門放洞山三頓棒公案 和趙州勘婆子公案,
慧南禪師 前落糞頭,後不能答,通身汗出。
被慈明一頓詬罵,這個慈明可謂毒辣,可他卻有活人手段,正當慧南 山窮水盡,迷濛冤屈時,慈明輕輕一撥:“你作罵會那!”,
慧南迷情頓散,當下會得趙州勘婆子處!
可見真慈悲 有時卻用毒龍手段,真毒汞 有時卻一副菩薩模樣,你等諸人如何辨得?
慈舟不棹清波之上,香餌不釣垂死之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7月 22, 2022 8:45 am
由 新老怪
第三十一則 雲門露柱
示眾云。向上一機。鶴沖霄漢。當陽一路。鷂過新羅。直饒眼似流星。未免口如匾檐。且道。是何宗旨
舉。
雲門垂語云。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落七落八了也)眾無語(卻與露柱同參)自代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張翁喫酒李翁醉)
師云。本錄雲門問僧。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僧無語。門云。爾問我與爾道。僧遂問。門云。一條絛三十文。僧云。如何是一條絛三十文。門云。打與。
代前語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唐宋開府璟。善羯鼓歌。有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借用。如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餬餅。放下手元來卻是饅頭。全似睦州機鋒。盞子落地 楪子成七片。豈容詮注話會。天童能向詮注不及處詮注。話會不到處話會。
頌云
一道神光(上柱天 下柱地)
初不覆藏(淨裸裸 赤灑灑)
超見緣也是而無是(烈火焰中休眨眼)
出情量也當而無當(劍輪鋒外莫迴頭)
巖華之粉兮蜂房成蜜(神通廣大)
野草之滋兮麝臍作香(變化無方)
隨類三尺一丈六(主山高。案山低。拄杖長。拂子短)
明明觸處露堂堂(拶破面門 無處迴避)
師云。雲門云。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又道。虛空包不盡。大地載不起。楞嚴 此見及緣。皆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肇公般若無知論云。夫無當則物無不當。無是則物無不是。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物無不當故。當而無當。故經云。盡見諸法而無所見也。此頌 明依一經一論。暗指超情離見人境交參。古佛既與露柱相交。自然南山有。今時人萬一不到這境界。若到即點胸擔板。不知途路之樂 終不到家。
仰山曾行山下路來。故別指一條活路。仰山昔年僧堂前三昧次。夜半 不見山河大地 寺宇人物以至己身。全同空界。明晨舉似大溈。溈曰。我在百丈時得此境。乃是融通妄想 銷明之功。汝向後說法有人過者。無有是處。
萬松道。非仰山不證。非溈山不識。楞嚴經云。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此又見溈仰父子 妙契佛心也。
仰山一日呈解云。若教某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可斷。溈曰。據汝見處 猶是法在。亦未離心境。仰曰。既無圓位。何處更有心境。溈曰。適來汝作恁麼解是否。仰云是。溈云。若恁麼具足是心境法。爭得道無。仰山見這僧有這箇在。依理判斷道。信位即是。人位未是。
別本云。信位即得。行位即未多。舉金剛三昧經。信位。思位。修位。行位。捨位。今言信位人位。未必全同。
竹庵珪和尚道。向開口合口處。分這邊那邊。有言無言處。分信位人位。此又別一家也。
溈山問仰山。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仰云。慧寂信亦不立。溈云。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云。只是慧更信阿誰。溈云。若恁麼 則是定性聲聞也。仰云。慧寂佛亦不見。
清居皓昇禪師。牧牛圖至
第六章云。信位漸熟。邪境覺疏。雖辨淨穢。如劍利泥。猶存鼻索。未可憑信。故白黑相半。
頌曰。
野牧雖云久。牽繩手漸離。
行持非暗昧。進習不依隨。
淨地于于樂。長鞭每每持。
青山香草細。一味日充飢。
至十二章。人位本空。身心無著。得失淨盡。玄玄道路。邈無分別。向上一句。擬議即墮。
頌曰。
妄起勞看牧。牛非人亦非。
正中妄想像。向上有玄微。
大海纖塵起。洪鑪片雪飛。
相逢求解會。不墮汝心機。
萬松道。仰山信亦不立。清居人位本空。若向二師話中。揀得出。信位人位。昭然可見。所謂退步就己萬不失一也。僧云。和尚莫別有指示否。爛泥裏有刺。
仰云。別有別無即不中。有即雪上加霜。無即死在句下。所以指一玄。教伊自看。湧泉空處為座 萬行為衣。有以。坐謂安禪靜慮。衣謂衲帔蒙頭。有以。坐謂開堂陞座。衣謂法服嚴身。皆有理在。且道。向後自看。看箇什麼。問取天童。頌云
無外而容(大無不包)
無礙而沖(細無不入)
門牆岸岸(莫探頭好)
關鎖重重(不消彈指)
酒常酣而臥客(喚醒來打)
飯雖飽而穨農(一坑埋卻)
突出虛空兮風搏妙翅(穿開碧落天)
踏翻滄海兮雷送游龍(驚蟄二月節)
師云。天童先頌 返思能思底。豈有多般。
雲門道。會得也目前包裹會。不得也目前包裹。此無外而容也。山河樓閣人畜等物。一多無礙。人境交參。此無礙而沖也。
韶國師道。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通玄峰頂。所思境也。不是人間。能思心也。心外無法。總不見有也。滿目青山。只此一句。這僧與韶國師。相隔信位人位 一玄三玄。直得。門牆岸岸。關鎖重重。卒難相見也。
又頌。這僧見處。如醉客頹農。仰山指處。如妙翅游龍。
法華經。譬如有人。至親友家 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 繫其衣裏。其人醉臥 都不覺知。
逍州云。曾聞一飽忘百飢。今日山僧身便是。趙州一飽忘百飢。合受人天妙供。這僧飯飽頹農。滴水難消。明眼人辨取。梵語迦樓羅。此云妙翅鳥。搏風闢海。直取龍吞。
孔子問禮於老聃。謂見老子其猶龍也。
游龍雲煙出沒。非同潛蟄者。此頌人位未是。只得一玄。向後自看。教渠移身換步何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7月 22, 2022 9:50 am
由 新老怪
【八三】舉。雲門示眾云。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三千里外沒交涉。七花八裂)自代云(東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一合相不可得)南山起雲(乾坤莫覩。刀斫不入)北山下雨(點滴不施。半河南半河北)。
雲門大師。出八十餘員善知識。遷化後七十餘年。開塔觀之。儼然如故。他見地明白。機境迅速。大凡垂語別語代語。直下孤峻。只這公案。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直是神出鬼沒。
慶藏主云。一大藏教還有這般說話麼。如今人多向情解上作活[1]計。道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既是古佛。為什麼却與露柱相交。若恁麼會。卒摸索不著。有者喚作無中唱出。殊不知宗師家說話。絕意識絕情量。絕生死絕法塵。入正位更不存一法。爾纔作道理計較。便纏脚纏手。且道他古人意作麼生。但只使心境一如。好惡是非。撼動他不得。便說有也得無也得。有機也得無機也得。到這裏拍拍是令。五祖先師道。大小雲門元來膽小。若是山僧。只向他道第八機。他道。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一時間且向目前包裹。僧問。未審意旨如何。門云。一條絛三十文買。他有定乾坤底眼。既無人會。後來自代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且與後學通箇入路。所以雪竇只拈他定乾坤處教人見。若纔犯計較露箇鋒鋩。則當面蹉過。只要原他雲門宗旨。明他峻機。所以頌出云。
南山雲(乾坤莫覩。刀斫不入)
北山雨(點滴不施。半河南半河北)
四七二三面相覩(幾處覓不見。帶累傍人。露柱掛燈籠)
新羅國裏曾上堂(東湧西沒。東行不見西行利。那裏得這消息來)
大唐國裏未打鼓(遲一刻。還我話頭來。先行不到。末後太過)
苦中樂(教阿誰知)
樂中苦(兩重公案。使誰舉。苦便苦樂便樂。那裏有兩頭三面來)
誰道黃金如糞土(具眼者辨。試拂試看。阿剌剌。可惜許。且道是古佛是露柱)
南山雲北山雨。雪竇買帽相頭。看風使帆。向劍刃上與爾下箇注脚。直得四七二三面相覩。也莫錯會。此只頌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了也。後面劈開路。打葛藤要見他意。新羅國裏曾上堂。大唐國裏未打鼓。雪竇向電轉星飛處便道。苦中樂樂中苦。雪竇似堆一堆七珍八寶。在這裏了。所以末後有這一句子。云。誰道黃金如糞土。此一句是禪月行路難詩。雪竇引來用。
禪月云。山高海深人不測。古往今來轉青碧。淺近輕浮莫與交。地卑只解生荊棘。誰道黃金如糞土。張耳陳餘斷消息。行路難行路難。君自看。且莫土曠人稀。雲居羅漢。
垂示云。道是是無可是。言非非無可非。是非已去。得失兩忘。淨裸裸赤灑灑。且道。面前背後是箇什麼。或有箇衲僧出來道。面前是佛殿三門。背後是寢堂方丈。且道。此人還具眼也無。若辨得此人。許爾親見古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