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頁 (共 240 頁)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四 2月 13, 2025 6:15 pm
Viirya
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有多功
依功能作用之異而賦予不同名稱
所以解深密經以「亦名」稱之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五 2月 14, 2025 2:08 pm
妙吉祥如意
當創生科學的發展達到量子力學(一切種子阿陀那識)(老子曰:眾妙之門)的層次,那麼,更深入宇宙原意識(瓔珞經云:空理智心、真如根本智)(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的探究,也就順理成章了!!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三 2月 19, 2025 12:49 pm
Sherlock
佛教禪定學
禪定的異稱之一「止觀」,是梵語奢摩他、毗婆舍那意譯之合璧。奢摩他(梵śamatha)意譯「止」,《寶雲經》謂奢摩他乃「心一境性」。《六門教授習定論》解釋:「謂據其心寂止之處,心得凝住,依止於定,此定即是凝心住處,故名奢摩他。」實際上以止為定的同義語。但奢摩他並不包括一切定,《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據《解深密經》等,謂奢摩他唯指初禪未到地定以上的定境,得奢摩他的標準是心恆安住一緣,並得身心輕安,如《修次中編》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毗婆舍那(梵vipaśyanā),意譯「觀」,《寶雲經》解釋毗婆舍那為「正觀察」,指以佛法正見觀察。《解深密經》卷三謂毗婆舍那是在奢摩他定心中,對於禪定所緣的影像進行思惟:「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婆舍那。」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解釋,此經所說「能正思擇」,指思擇諸法的「盡所有性」──一切性相力用因果等;「最極思擇」,指思擇諸法的「如所有性」──即諸法真如、普遍共具的體性:思擇,即進行理性思惟。「周遍尋思」,指用「有分別慧」(有概念、意識活動)思擇諸相;「周遍伺察」,指在意識深層對真如進行深細的思察、體究,雖然未必有明確的推理活動,意識的指向卻向真如單向尋究,就像人雖然不在心裡念叨,卻有目的地在等待著什麽(伺)。《清淨道論》比喻尋思與伺察說:「猶如擊鐘,最初置心於境為尋;以細義與數數思惟性,猶如鐘的餘韻,令心繼續為伺。」總之,修觀,是在禪定中用佛教的哲學觀(「聞思慧」)和思想方法,進行理性思惟及深度的體究,其思察的內容攝於諸法的真實,包括諸法盡所有性(真如)和如所有性(一切差別相)。《菩提道次第論》卷六謂正在修毗婆舍那時,只叫做「隨順修習毗婆舍那」,不能叫毗婆舍那,只有修到證得所觀的真理時,始名毗婆舍那。

佛教強調須止觀雙修,《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謂若修止、修觀或止觀雙運,即是菩薩靜慮自性。止屬修定,為小乘三學中的增上定學和大乘六度中的禪那度所攝;觀屬修慧,屬小乘三學中的增上慧學和大乘六度中的般若度所攝。定慧二度,實際上皆主要在坐禪中修,尤其真正堪斷煩惱的「修慧」,更是通過坐禪修觀而得。《成實論》卷十五謂「初慧名觀,後名為慧」,意謂用從經論中學得的聞思慧修觀名觀,修觀所證的修慧方為真正的智慧。因此,止觀,常被視為定慧的同義語。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即說禪那「皆定慧之通稱也」,「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太虛《中國佛學》云:「禪那雖可名定,而定中有觀有慧方為禪那之特義,故禪那亦名禪觀。」

瑜伽(梵yoga)在婆羅門教、印度教那裡,是對以禪定為主的修養體系的總稱。佛學也沿襲這一概念,以瑜伽為禪定及整個修行道的通稱,印度僧伽羅叉所造的一部講小乘禪法的書,梵文題為「瑜伽遮羅浮迷」(yogācārabhūmi),意為瑜伽師的修持次第。後來東晉覺賢譯的一本同樣題目的書,乾脆譯瑜伽為禪,稱《禪經》。佛學釋瑜伽意為「相應」,即與某種東西契合一致。窺基《唯識述記》釋瑜伽之相應,有與境、行、理、果、所化機感相應五義,而「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這在五相應義中屬與理(真如理)相應,為瑜伽之狹義。佛教諸乘諸宗專習禪定者,多稱「瑜伽師」、「瑜伽士」、「瑜祇尼」(女性),若就廣義言,則境、行、理、果、所化機感五義,其實包羅了佛教的全部修學體系,《瑜伽師地論》等重要佛學論典,就是以瑜伽師的修習次第為綱來展開全部佛教教義,最勝子釋云:「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密乘的修行道(密法)或禪法,更多稱為瑜伽,有四部瑜伽之分。密乘傳入漢地後,瑜伽漸成為密法的專稱,南宋以後,社會上把當時時流傳的密法中之持咒、放燄口施食等法稱為瑜伽,行其事的僧人稱「瑜伽僧」,並被明太祖敕定為僧的一種。此後顯教的禪定便不大稱瑜伽了,而隨禪宗的盛行,「禪」則變成了禪宗與禪宗之禪的專稱。直到現在,一提「禪學」,不少佛教內外人士便會認為僅指禪宗之學。實則漢語佛典中的禪學,原指廣義的禪定之學,也指修學禪定的人。

*紅字標示部分應為誤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