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頁 (共 28 頁)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四 1月 16, 2025 3:55 pm
妙吉祥如意
軟體之美 寫: 週二 1月 14, 2025 11:53 am 你太混了 居然將滅見扯成創生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五
聖天菩薩本 護法菩薩釋
玄奘譯

執有生滅與時為依,亦不應理。所以者何?本無今有假說名生,本有今無假說名滅。如是生滅既非實有,云何依此執有實時?復云何知生滅是假?本無今有名生,本有今無名滅,生之與滅皆二合成,如舍如林,豈名真實?
論文:
執有生滅與時為依,亦不應理。
以上內容論述跟二乘或外道執持的(斷滅見論)毫無關係!!根本就不是在講這個法理,你軟美看不懂就不要亂套!!

執有生滅與時為依,亦不應理。
所以者何?
本無今有假說名生,
本有今無假說名滅。
如是生滅既非實有,云何依此執有實時?
復云何知生滅是假?
本無今有名生,本有今無名滅,生之與滅皆二合成,如舍如林,豈名真實?

要不要我注釋給你聽聽看!?

以下佛經內容才是開示,佛法辨正(斷滅見論)的重點!!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
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若帶入偈句,(本無今有)就是講斷滅論。
但是,此(本)字,在此要做(本體)理解!!
(本無今有):即是二乘、外道執持的:本體無,現象有。這是斷滅論的錯誤知見。以是之故,二乘依此修行,最終會入於(斷滅空定)。即是首楞嚴經開示的:落入窮空,不盡空理,終落輪迴。

老子道德經曰: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佛教強調修行全在心上用功夫,假如你心中對佛法創生論,執持二乘的斷滅見,那麼,你將來修佛的證果,終究要落入(斷滅空)。即是以一切法止息(斷滅)的涅槃為究竟,而不是以得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證果。

大般涅槃經開示內容與斷滅論無關,另有旨趣: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講的就是有漏法界關於生滅、有無的因果律,(本)字,於此不可做(本體)講,而是要理解成(過去)的意思。(今)理解為當下或現在的意思。
因此,才說:
執有生滅與時為依
(時),就是(時間序)!!(生)與(滅)與(時間)就是講三世因果…
偈句又接著說:(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三世有法),就是對於前兩句(本無今有)(本有今無),做註腳,說明(本無今有)(本有今無)講的是有漏法(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現象),故曰:(三世有法)。
偈頌第四句(無有是處),就是就是以佛如來(佛性)(覺者)的角度,對於有漏法界的時空推移因果相承邏輯知見,給予否定!!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四 1月 16, 2025 9:10 pm
妙吉祥如意
現代微觀物理科學發現的(量子),其對佛法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印證佛教創生論的所謂(無漏界)與(有漏界)之劃分是確實存在的真相!!
微觀物理科學利用物質的不斷解析分化,從物質的表象進入分子結構,例如水的表象由不計其數的(水分子)集結構成,水分子又可拆分成(氧原子)(氫原子),原子又可繼續細分成(原子核)與(電子),就這樣一直細分,終究會達到所謂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量子)。
老子道德經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首楞嚴經曰:有頂色邊際,臨虛塵(層),第四禪相應的色究竟天。

物理科學發現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量子)有波粒兩向,講的明白一點,就是:
(量子)同時跨越(無漏界)與(有漏界)!!
當(同一量子)以波函數的樣態存在,它是沒有佔據固定的空間,其量子顯現的位置也是不確定性,講白了就是(同一量子)在波態是無形狀的(空態),此時無法觀察到此量子的確實位置,(同一量子)可以同時存在一片範圍內。
當此量子轉成粒子態(色),我們就可以觀察到此(量子)的確定出現位置,而這出現的位置是隨機而不確定的,在量子變成粒子態(色)前,觀察者只能以波函數來計算預測此(量子)出現位置的概率。
當量子在波函數的樣態時,佛家稱之為(空態)道家稱之為(虛態),顯然屬于(無漏界)的特性。
當量子以粒子出現時,佛家可以稱之為(色、種子),老子稱之為(萬物或和氣)顯然屬于(有漏界)的特性。

佛教稱呼的(種子)或道家稱呼(和氣、真氣)與物理科學家稱呼的(量子),其實是講同一種確實存有的(極微塵),只是佛教取名(種子),物理科學家取名(量子),老子取名為(和氣)!!
老子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老子道德經曰: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以上經文開示的法義,屬於菩薩法印,就是講(異熟種子)的境界(約屬於量子波態的境界)。菩薩就是在此境界修習法住智乃至涅槃智。

所謂,後身菩薩擁有的意成身,就是由(異熟種子)所組成的報身!!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五 1月 17, 2025 7:12 am
妙吉祥如意
佛法、道法,都是真實不虛,有憑有據,是講實修實證的最高科學,講整部宇宙創生演化的終極真理!!
申論佛法不能天馬行空想當然爾,講一些虛幻空無的哲學論調。

佛菩薩於創生的異熟種子層次,能以心轉物(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故有很多不思議的神通奇蹟之展現!!

老子道德經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天下母:指形而上的無漏界。(超物理時空)
天下子:指形而下的有漏界。(物理時空宇宙)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五 1月 17, 2025 10:47 pm
妙吉祥如意
佛教教導修佛在第八不動地之前,心中不能有物。主要目的在徹悟空性真如,故唯識學,主張唯識無外境!!
修觀者照見五蘊皆空,完成心解脫,證第八不動地菩薩摩訶薩(究竟涅槃)果位後…
成唯識論云:

成唯識論卷三
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9, 2025 1:43 am
妙吉祥如意
Sherlock 寫: 週六 1月 18, 2025 2:04 pm 入境隨俗沒問題(在商言商)!一般認為的鄰虛塵是指微中子(中微子)喔

Perplexity
微中子與量子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微中子的量子性質和其振盪現象上。以下是對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

微中子的基本性質

微中子簡介
微中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屬於輕子家族,其自旋量子數為½ 23。目前已知有三種「味」的微中子:電中微子、緲中微子和陶中微子。這些粒子不參與強交互作用,僅通過重力和弱交互作用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微中子的量子性質

量子混合與振盪
微中子的振盪現象是一個典型的量子效應,指的是不同種類的微中子可以隨著時間互相轉化。這一現象表明微中子具有質量,因為只有具有質量的粒子才能在不同的量子態之間進行轉換 14。這種轉換涉及到微中子的弱作用本徵態與其質量本徵態之間的混合。

微中子的質量與量子力學

質量的證據
根據實驗觀察,微中子的振盪需要其具有非零質量。當微中子的運動速度低於光速時,這表明它們不可能是無質量的粒子,因為只有無質量的粒子才能以光速運動 13。因此,微中子的存在和行為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基本粒子質量的重要線索。

結論
總結來說,微中子的特性顯示出其與量子力學密切相關。它們的振盪現象不僅證明了它們具有質量,也突顯了它們在粒子物理學中的重要性。這使得微中子的研究成為探索宇宙基本結構及其演化的重要領域。

個人其實更傾向以量子場(或道場)的立場來看量子模型
沒有錯!!
臨虛塵,是量子的(粒子態)已經往有形物質(塵)方向演化,各人當下此肉身即是其成品器具也。

老子道德經
朴散則為器(氣),聖人用之以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朴:朴即是道生一,約是佛家言:(一合相),為創生理體。
散則為器(氣):修佛修道以創生無漏理體為實,以有漏器質界為虛幻不實。
氣,物質的內在流注、(希格斯玻色子、微中子一類基本粒子)。
器,物質的形狀表相。
一實相理體,(朴散)流化出,有漏氣質界,則芸芸眾生,各具其器(形狀相)矣。
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聖人兩字,就是修道有成者,相當於八地菩薩以上乃至成佛的證量,修行者此時已達心物(神氣)交融、身心一如的的狀況。
聖人心可轉物,故曰:聖人用之,以為官長…
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老則不道,不道早已。
故大制不割:大制就是最高的法制,老子認為創生之道不外神氣(心)(物),故修道的準則是性命雙修(心物同修)乃至成就心物合一的道果。!!
凡夫,心為物轉,菩薩,心能轉物,究竟佛果,心物一如(一合相)。

心物糾纏流轉過程真相
道家講心與物,於有為法界,稱(常無、常有)或(識神、精氣);
於無為法界,則稱(無名、有名)或(元神、真炁)。

佛家講心與物,於有漏界法界,稱:(空)與(色)種子。
於無漏如來藏實相稱:(真如與法性)與(佛性與法身)。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9, 2025 4:37 am
妙吉祥如意
Sherlock 寫: 週六 1月 18, 2025 10:33 pm 是個好問題
這是AI見解請參考↓

四大的定義
在佛教中,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
  • 地大:堅固性質,如土壤和骨骼。
  • 水大:濕性質,如液體和血液。
  • 火大:熱性質,如體溫和化學反應。
  • 風大:動性質,如氣流和呼吸16。
佛教四大的說法,是從觀察現象界邏輯觀念上立說的語言文字哲學,若要探究創生理論、過程真相,應該是精研(種子)緣起,與現代微觀物理科學!!
要研究佛教四大(地水火風),倒不如研究道家五行(金木水火土),更具實質意義。

日月道人(楊水源):三十幾年前著作
紫微斗數真訣 、紫微斗數揭秘、紫微斗數徵驗。
https://www.xinyibooks.com/goods-6305.html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7:54 am
妙吉祥如意
正如微觀物理科學家發現的(量子),若不存在,那麼,從量子聚集粗化生成的電子、夸克、中子、質子皆不得生起,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原子)的創生境界,若沒原子還會有分子結構嗎!?沒分子結構何來肉身乃至山河大地,乃至日月、銀河系,乃至整個物理宇宙時空!?
老子道德經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宇宙生命萬物創生緣起之本體(佛性法身),轉化出(一切種子),依此(一切種子),宇宙得以創生,而真道本體(佛性法身)在宇宙繁衍芸芸眾生的生生滅滅中,收藏自我的銳氣,化解與萬物的對立(挫其銳,解其紛),並隱身於各有所執,表相紛紛擾擾的生靈萬物之中(和其光,同其塵);真道,創生之本體,真實不虛,自創生以來,似有若無,隱藏主導著有漏法界物理宇宙的無常變遷,既真實又虛幻(湛兮似或存)

誠如佛陀世尊揭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因無明蔽覆而不得自知。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2, 2025 8:25 pm
妙吉祥如意
心經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即是指導一切眾生修佛不離此本心(真如根本智),並逆此法流(背塵合覺),依循唯識法相(真如乃能緣、法性流轉為所緣),由粗至精而返航,乃至度達究竟彼岸(真如法性一合相)即是得一切種智!!
老子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老子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彌勒菩薩曰: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以上皆是講異熟種子流注!!即是道家言中的(真氣運作、累積真氣)。
吾以觀復。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老子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彌勒菩薩曰:修觀行者,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
禪宗祖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以上皆是講開悟明心,乃至證悟一真如心。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3, 2025 8:18 pm
妙吉祥如意
道德經第十九首: 昔得一者 〈原 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文字內容雖然比較長,但是其文義重點卻單純,只是對“一”的歌誦讚嘆!
此首經文有錯簡發生,作者於下章作解說。

【經文破譯】
自古以來天地萬物都是由『一』所供養的,所以說:
天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清明!
地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安寧!
神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靈敏!
谷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充盈!
侯王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管理百姓,作為天下的楷模!
以此看來天地萬物若失去『一』的供養:
天失去了清明,恐怕將要崩塌裂開了!
地失去了安寧,恐怕將要離析荒廢了!
神失去了靈敏,恐怕將要冥頑息歇了!
谷失去了充盈,恐怕將要枯死乾竭了!
侯王失去了貴高,恐怕王朝也將傾頹崩蹶了!
所以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這不就是以低賤為根基的道理嗎?不是嗎?』

【老子與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舍利弗!一合相不可說,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解深密經》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莊子解老】
《莊子‧至樂》
請嘗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

《莊子‧知北遊》
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徙,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3, 2025 8:25 pm
妙吉祥如意
道德經第二十首:至譽無譽 〈原39‧ 42章〉
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經文破譯】
『至譽無譽。』
最高的榮譽歸屬於創生萬物的無為真道,而祂的偉大卻是無法利用言語去稱頌的。
『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居於君主之位,已獲得最高的榮譽,是不需要再自我加以驕傲稱譽的;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喜歡如珠玉般的炫麗外表,而自願安於平凡,就像外貌粗糙的岩石一般。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一般人最厭惡的大概就是自己成了孤兒、寡婦、不榖這種人,而國君卻以此自稱。所以世間事到底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真是無有定論的!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古之賢人這麼教我,我也這麼承傳給後人:『強大筆直的上等木材,總是被用來吊在半空中作為屋樑,連赴死都不得其所啊!』我是一直以此自我的警惕的,世人應該戰戰兢兢的就像尊敬父親的親口言教來領受這個教義!

【讀經心得】
『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成語正是出諸於《孔子家語》的記載,《家語》所摘錄的內容正是有關周朝太廟石階前直立的銅人像之背後銘文,也就是史家所謂的《金人銘》;老子《道德經》有許多首經文都是直接引用《金人銘》來作為勸世之道;所以本經文才有:『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的說法。學者從這些文字大概也就可以推斷出《道德經》的成書年代了。

【經文校佶】
本首經文是作者參考老子著作《道德經》的文筆風格,再綜合原通行本第三十九章與第四十二章之錯簡校佶而另成新的一首經文。
老子著作《道德經》自有其獨特的作風與習慣,經文第一句通常都是有關對真道的稱頌,並以此做為整首經文之主題;例如本首經文第一句話『至譽無譽』就從容的點出整首經文所欲敘述的道理。

【莊子解老】
《莊子‧至樂》
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

《孔子家語》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