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頁 (共 30 頁)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0, 2025 11:36 am
妙吉祥如意
阿飄 寫: 週四 10月 31, 2024 9:32 pm 🤫 老子出家? 🧐

漢傳佛教開創者釋僧肇論師
在年少時以抄書維生,因此精研《老子》和《莊子》,
他對《老子》的評價是:「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
後來在讀到大乘佛教典籍《維摩詰所説經》時,感到十分高興,感嘆道:「始知所歸矣。」因而決定出家。(維基百科)
研讀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説經》,依據其中開示內容法義、人事角色安排、文字文藝應用等邏輯作研判,可以確定此經乃中土著作,甚至發現取材自老子道德經而著作命名。
大乘佛經按其體例,文藝作風,可以肯定甚多出自中土漢文著作,佛教界自古即有龍樹菩薩至龍宮取出大乘經典之傳說,其中(龍宮)所隱藏之機密,是否代表中土,(孔子曰:老聃其猶龍乎?)肯定值得參考。
根據敝人專研老子道學與佛家經典,強烈懷疑,維摩詰大士即是暗指中華道家老子。

呵呵呵~~
此經緣起於維摩詰稱病
《維摩詰所説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老子道德經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維摩詰(唯,莫詰)名稱的考證
老子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一隻青牛馱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天竺佛。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0, 2025 11:53 am
妙吉祥如意
老子書,又名(無字天書),其中開示道理,絕非一般凡夫知見所能理解,古今多少號稱註解老子道德經專家,其實都在世俗學識上玩腦筋急轉彎的搞笑戲論,根本很少能摸著老子道學之皮毛,更遑論得其精髓了!!

道德經第三十八首:知不知上 〈原 71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經文導讀】
本文內容是老子以另一種語文來詮釋『修道終極稽式』,老子個性之幽默,智慧之妙絕於此可見。

【經文破譯】
『知,不知。上!』
就是講:『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個些修道功夫理論的證悟境界。
佛言:『般若波羅蜜多!』意指智慧到彼岸!老子在此章也技巧的利用文字的排列順序幽默睿智的點出了:
先天道境的真知─指上面的【知】;
後天世俗的才智─指下面的【不知】。
聖人因圓證道果,而能夠擁有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種智,這都是聖人能捨棄物質人腦有為的情識知見,這也只有修士經歷了『損之又損』的苦心修練而成真作聖後,才配擁有的上等福報啊!
『不知,知。病!』
上面的【不知】指對先天道境的『真知』一無所悉;
下面的【知】指對後天世俗的『情識智巧』機關用盡。
凡人對於先天道境的真智慧一無所知,只知利用後天才智情識追逐於虛幻的物慾世界;這就是凡夫俗子的千秋大病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有道聖者擁有大智慧(般若)是不會與凡夫犯同樣對於無為真道之無知大病的,就因為聖人厭棄這種凡人的毛病,有道聖者就也不會自陷於塵世汲汲營營無知迷夢之病態中。

【讀經心得】
佛家經典《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第二方便品):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從《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內容之鋪陳布局來考證,顯然,其著作靈感有可能承襲自老子書。
佛陀說:『人生如夢幻泡影!』
老子說:『人生如一場大病!』
佛陀否定物質的一切;老子並未否定物質,只是告訴我們在超越物理世界另外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美妙國度,那便是道的天下,宇宙萬物與人類性命之原鄉!
世人一向沉迷於物慾情識之幻覺中,對超越物理知識的【生命真諦】之無知,爭如大病一場啊!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
太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0, 2025 12:08 pm
妙吉祥如意
老子書,又名(無字天書),其中開示道理,絕非一般凡夫知見所能理解,古今多少號稱註解老子道德經專家,其實都在世俗學識上玩腦筋急轉彎的搞笑戲論,根本很少能摸著老子道學之皮毛,更遑論得其精髓了!!

道德經第一首:道可道 〈原 0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文導讀】
老子講道非常乾脆,開宗明義第一章就將創生之源,“道”的國度講的一清二楚、毫無保留。讀者研究老子這首經文如果先具備現代最頂尖的微觀物理科學〈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絕對可以事半而功倍。
我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破譯整首經文的關鍵!老子言中的『此兩者』指的是甚麼?『同出而異名』又做何解釋?讀者須從這個進路去思考其中的哲理〈請偏重科學的邏輯思路〉,如此對於中華道學最重要的精義就不會失之交臂!
這一首經文完全是用來描述『本體』的超物理世界:
本文首段:開宗明義,直接表明道學的(知)與(行)與世間學問的慨念是全然不同的。
本文二段:開釋『無名‧真空』(佛言:真如)與『有名‧妙有』(佛言:法性)此兩者之奧義。
本文三段:老子的學問著重“知行合一”,本段文字講“觀照”實際修行之功夫理論驗證。
本文四段:首創『玄之又玄』與『眾妙之門』之宇宙創生之真理。

【經文釋義】
『道可道,非常道。』
為甚麼老子說:『道,可道!』?因為祂正準備以五千多言來開釋“道”這個宇宙創生的最極至真理。假如“道學”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說明白,那麼老子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都成廢話?所以《道德經》第一句話是老子的自我解說:『道的學問!絕對是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老子為何又接著以“非常道”來破前面的“道可道”?因為“真道本體”是“創生宇宙的根源”,“真道本體”是物理世界之母源,就像人類安身立命的物理宇宙一樣真實不虛,“道”是可以說清楚講明白,但是“真道國度”超乎凡人腦筋之思維想像,要體證“真常之道”就必須屏除一切語言文字甚至斷除一切腦筋上的活動..
佛家說:『斷除我執與法執。』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知道”與“證道”是相違背的。所以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嘛..這句話的本意就是這麼簡潔明白!
所以真常之道的實相是必須親自去修練證悟的;『真道本體』這個名堂講的再怎麼清楚,對於聞道的人來說也只能想像而不能體驗其真實之處。老子在此用這“常”字其中精義正是說明“本體境界”的永恒與實際,“常”字用來詮釋道的“真實與永恒”,正是藉此強調道學是理論與修行證悟並重的學術,絕對講求知行合一,可不像世俗的泛泛之學,僅止於口舌辯論!正如《金剛經》釋迦摩尼佛云:『吾49年未曾說法,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而老子《道德經》更是被稱譽為《無字天書》。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的就是常道的“名狀內涵”〈境界〉,當然也是可以用語言形容清楚的,否則老子《道德經》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盡成廢言?所以老子開宗明義即說:『名可名』!但是用語言形容的“道之內涵名狀”與實際親自證悟於真道的境界絕對是兩回事,豈可混為一談?所以老子又緊跟著開示“非常名”,老子這種先立後破的示道方法在佛家經典《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所謂透三句說法:『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真道的國度!在至虛中蘊涵至實,為何說至虛?因為真道的名狀是無有名狀的〈於腦筋想像之外的、不可思議的超物理國度〉;為何說至實?因為整個物理宇宙無非來自於道體的幻化生成!實相創生宇宙玄秘奧妙,超越物質情識世界之思量,是無法以肉團腦筋去擬議想像的?
老子曰:『近之者遠之!執之者失之!為之者敗之!』真常之道不可靠聽聞想像而獲得。所以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從本體上談的,老子用“常道”與“常名”指出本體的永恒實相,而“無名‧真空”與“有名‧妙有”正是這“真道本體”的構成內涵。
“無名‧真空”顧名思義就是指“真空”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心之元性”即佛家所最尊崇之『真如』。
“有名‧妙有”顧名思義就是指“妙有”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物之元性” 就是佛家所言之『法性』。
“無名”與“有名”可以說是老子道論之精髓,宇宙之創生,生命之籓筵正是“無名心性”與“有名物性”的糾纏應化!莊子曰:『老聃、關尹子,古之博大真人‧‧主之以太一,建之以常有無!』就是參悟老子道學『有』『無』『虛』『實』『心』『物』『性』『命』即是佛家『真如與法性』之妙諦有感而發之言!
『無名指心性之源,祂在創生的過程〈從真道的無為國度到芸芸眾生的物理宇宙〉至始至終都是無形而遍於一切的,所以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因此老子便以『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話來形容『天地神明,谷神不死』(無名心性)的存在哲理;為何用『天地之始』一詞來詮釋『無名心性』?因為心之元性如如自在、無生無滅,至始至終無有增減、無有變異如天地之長存自在。
『有名‧妙有』指“物質之元”其性質與『無名‧真空』可說大異其趣!所以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母』這個字正是用以詮釋物質生命的代代相傳,輾轉於生死輪迴。這就是老子道學的智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經文這兩句話必須從道術(修道的功夫理論)來作詮釋。由於『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是真實不虛的存有,故老子又稱有漏界之『無名』〈真如空〉為『常無』,稱有漏界之『有名』〈法性有〉為『常有』,並且據此教導修士利用觀照的功夫修練來證悟『常無』(真如之妙)與『有名』(法性之徼)。徼,物質最玄微之邊際也。
《首楞嚴經》云:『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色邊際。
老子以五千言示道用字遣辭非常精妙嚴謹,此間“欲”字有深義,與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載”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隱喻修道者的“修道真意”人類之所以能修道證道就是靠這個『真意』,而『真意』的建立主要從『信』與『誠』下工夫。
『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常有”這個境界中修道者可以從中“觀照”物質元素的創生邊際,這是屬於初段的修練功夫,就是所謂的『練精化氣』的法程,這法程確實是帶意念的,第十六章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就是開示這個(觀徼)的法程!
『常無,欲以觀其妙』
在“常無”這個境界中“觀照”心性始源之精妙,這種修練的功夫就更高段了,證悟的境界也是較深入的,就是所謂的『練氣化神』的法程。所以第十六章老子又接著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隨著修道的功夫純熟就可安住在“常無”〈真如〉的境界,這時便是獲得佛家所謂“開悟”的境界,老子稱此證境為『復命歸根』或『知常曰明』,“觀其妙”就是修練達到“明”的證境體悟。《成唯識論》玄奘大師稱此為:『得根本智』即是佛家說的『明心開悟證真如』
以上這兩句經文正是老子從“功夫理論”的進路來印證“境界哲學”的實際之處。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指的當然是『無名』與『有名』‧或曰『常無』與『常有』,或曰『心』與『物』,或曰『神』與『氣』,或曰『真空』與『妙有』,或曰『真如』與『法性』,祂們同由道之無為國度流化而出。但是此兩者其名狀與內涵作用卻是『虛』『實』互異的。宇宙萬有自此而生『無名』與『有名』又豈是一個玄字了得?
『玄之又玄。』
老子在此連續用了三個“玄”字!當然有其特殊之涵義無庸置疑;“玄”的本意就是“微妙”的意思,但“微妙”在此不能當泛泛之詞要作實解。也就是“事物因不斷的細微化,終於發生奇妙的變化”,老子的這個觀念已在現代物理微觀科學的實驗下一一被證實。我們若說“玄”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因為“玄之又玄”確實是探究宇宙與生命創生真理的“律則”!所以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善於修道之人必能掌握“反觀”“守弱”而達到“與道玄同”的境界(佛家言:背塵合覺)。
庄子有一則寓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歷萬世而不竭』宇宙萬物的組成質素的確可以不斷的給以細微化,但在無窮無盡的精微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個『有形化歸無形』的重要關卡,事事物物突破這關卡就此回歸一個非人類腦筋知識所可臆測的玄妙世界〈超物理空間或曰異次元空間〉,也就是『本體境界』〈無為真道之國度〉。而這“形而上的超物理世界”與“形而下的物理世界”中間分隔關卡就是老子在此揭示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
是老子道學之宇宙創生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祂是由【道的國度】化生出【物理宇宙】的一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分界點!當代物理科學家透過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已漸漸能掌握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的微觀世界:
關於眾妙之門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力學】已漸有觸及,著名物理博士普朗克將【重力常數】、【光速】、【普朗克常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長度、時間、物質的最小單位,這便是【物理空間】與【超物理空間】的臨界點:
自然長度 1.6 X 10的 - 33次方公分
自然時間 5.3 X 10的 - 44次方秒
自然質量 2.2 X 10的 - 5次方公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數學式子【E= MC平方】 也指出光速的極限為秒速三十萬公里;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所發現的【眾妙之門】,已可用現代物理新知給予明確的定義。依據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從“時間”“空間”“質量”“速度”都可計算出“萬物”突破“形而上世界”進入“形而下世界”(老子曰:『樸散則為器。』)的物理單位,老子所創見的眾妙之門,正在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引領風騷!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主要是用來開示“本體、如來藏”境界,對創生實相的內涵有極重要的開示;老子指出“無名心性、真如”與“有名物性、法性”是構成“真道”的兩條主幹,“無名”是“無”這個名堂(心性),“有名”是“有”這個名堂(物元),『無』與『有』在老子道學中是並行又交纏的兩種名狀,祂們自始自終相輔相成,說的感性點“常無”與“常有”在“道”的流轉過程始中是“相依為命”“相輔相成”的。若從現代的物理科學觀點來說明:『物』就屬於老子言中的『有名』,『理』就屬於老子言中的『無名』,本書《道德經》第十六首老子曰:『物形之,勢成之。』就是講這個奧義;所以『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應該說是“夫妻關係”而非“母子關係”,確立這個觀念對往後研讀老子道學至關重要。
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在道的流化過程中佔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關鍵,“道”的創生過程在此被分隔成“本體境界”與“物理世界”;易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這些都是針對“眾妙之門”再做詮釋。。『眾妙之門』正是劃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不可思議的玄妙分界點,這就是道家與佛家都非常重視的【不二法門】。從佛家講,十二緣起法首支無始無明,就是無漏實相與有漏法界的關鍵,修佛修道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生命穿越這“眾妙之門”融入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而得永生!!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本書《道德經》第三十四首:『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都是老子利用心靈力穿越“眾妙之門”並(融入)形而上的本體境界所帶回來的證悟體驗。修道之士只有在澈底排除後天物質情識對『無名心性』(真如根本智)的牽絆才能穿越此門證入真道國度。
所以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據此向關尹喜開釋修道妙訣:『應以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老子此章論及之(有名、法性)(無名、真如)正是破解修道奧義的兩把金鑰匙。
老子曰:沒身不殆!
佛陀說:了脫生死!
生命之所以能夠回歸永生之“道”,其終極機密就隱藏在“常有、法性”與“常無、真如根本智”這兩條『道中之軌』!莊子讚嘆老子:『建之以常有無,主之以太一,古之博大真人哉!』絕非溢美之詞!一本《道德經》已將宇宙物質與知覺生命的創生實相盡洩無遺!

【佛經與老子】
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老子曰:常有,欲以觀其徼。)

佛藏經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衆所知識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衆無量無數。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歎言希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謂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如巧盡師畫於虚空現種種色相。於意云何。是畫師者爲希有不希有。
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所以者何。無名相法。無念無得亦無有修。不可思議非心所依。無有戲論。非是戲論所可依止。無覺無觀無有所攝。不在於心。非得所得。無此無彼無有分別。無動無靜本來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如是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如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