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12:23 pm
正果法師編述
禪是禪那的簡稱,或云禪定,印度“瑜伽”亦可謂其中一種,漢譯思維修,意即靜慮,就是靜中觀察思慮,慧能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其實,禪包含了戒、定、慧三學。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三、禪的內在特色
(1)禪是見性法:
蒙塵的鏡子,拭之,鏡子就露出本色,放出光明。如果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那麼,何處惹塵埃?沒有塵埃,何必去拭之?因此,禪可以不假何物,不必拐彎抹角,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禪只接觸事實:
禪不須任何解釋,不訴諸 噦噦嗦嗦的陳述,不作歸納、推理,總是直接接觸事實;是一種經驗、感受,而非一種知識。
(3)禪是第三隻眼:
禪是不假任何物 去了解世界的,但任何物都要假禪 去認識真理。手指月亮,禪是手;籃子裝魚,禪是籃子。透過禪,可以看到 兩眼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從而了解了世界,認識了真理。
(4)禪是一種暗示: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 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我是誰,誰是我?禪觀,觀佛、觀山川日月、觀無常生死老苦,拂子一揚,說麻三斤,這些,都是一種暗示、提示、象徵,是一種禪,你一旦進入這暗示的境界,就與之相應了。
(5)禪是一種看心法:
禪是不拘形式不拘相,在心上作文章,一切都是為了看住心,牽住心牛的鼻子,不讓牛被周圍的花草 引誘而左右。這心,不是自性,只是白性的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非真月、真花,但透過這影像,順藤摸瓜,可以觸及到自性,與自性相應,假如把影像看作自性,以為真實,就會落人執著,有多少執著 就有多少束縛。
(6)禪是一種無念法:
慧能說,禪是無念、無住的,是在無的基礎上 產生的微妙智慧。因此,體會禪時,要把自己當作一棵樹,人家踢你,你就接受,沒有反抗、悲傷、憤怒,但是,你又有生命,有感覺。佛家看樹是有生命、有感覺的,砍他一刀,會流出液汁。禪是無念,但能自覺。
(7)禪是一種直覺:
禪是一種直覺,“天心月圓”是什麼? “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是什麼?茶杯突然掉地的感覺是什麼?這些都難以詳細表述,但可以通過某種直覺,這直覺往往能讓你 茅塞頓開、心花怒放,你可以從中 悟到什麼。
(8)禪有一定的矛盾性:
這矛盾性,其實是一種辯證法,說無念,又要觀照;說靜,又要慮。一堆火,靠近了要燙傷你,遠了沒有熱能。一把劍,碰到,你要受傷,不碰到,它只是廢鐵。?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花不紅、柳不綠”。在你心中,有沒有一根棒子,如有,給我,如沒有,給你,或如有,給你一根,如你沒有,把你那根給我。這就是禪的矛盾性、辯證法,其奧妙之處,只有禪者能夠體悟。
(9)禪的體驗是超世俗的:
通過禪定,能得禪悅。禪悅,是一種明朗、輕安的超世俗體驗,是無法用語言 表述的快樂和滿足感,“見道忘言”、“言語道斷”。得禪悅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身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無我又有我、有我又無我”,已融人墊子、蒲團、觀想的蓮花、案上的佛中了。
(10)無意識的問答也是禪:
許多禪師通過無意識的問答而開悟,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 ”泉答:“平常心是道。”人問趙州:“什麼是佛祖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子樹。”又如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 ”答:“麻三斤。”這些問答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不假思索的 無意識的回答。但,正是不假思索,出自自性、潛意識,便蘊含了禪機。
(11)平常心也是禪:
故意是禪的大忌,僧問長沙:“如何是平常心? ”.答:“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說:“我不會。”長沙又答:“熱時取涼,寒時向火。”所以,學禪要有平常心,要自然,花開花落、潮退潮起,否則,泥裡有刺,赤足踏下,是要尖叫的。
(12)禪能超越時空:
禪是自由的,脫離了束縛,時間、空間對它沒有意義。禪師人定,一下就是幾小時、幾天。虛雲大師,土豆人鍋時,開始禪坐,出定時,土豆已長長毛,可見,定時相當長。理論上,禪師人禪定時,發起一念“我要出牆去”,就能隱形一樣 穿牆而過,因為定中,他改變了自己的構成;也改變了牆的構成,牆不再是牆,人也不再是人,因此,牆與人之間 也不再互相障礙。
(13)學禪靠自己的主觀努力:
禪法指人一條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需要自己努力、自己體驗、自己感受。禪師的指點,點破你,給你開一線天,你要抓住機遇,及時鑽過去,否則,一線天又合上了,因為,禪是剎那性的。如是天,時晴時暗,如是浪,時起時落。一線天合上了,你來不及退出來或來不及沖出,那麼,即便禪師也無法進入救你,只有等待另一個機遇了。
四、禪的外在特色
禪,無形無相,所謂禪的外在特色,只有通過分析人禪的方法 才能體現出來,因人禪的方法,·千千萬萬,其外在特色,也是千差萬別,這裡,例舉幾種:
(1)參話頭:
話頭是公案一種,乃佛祖的垂示、宗門的正令,用以驗證學人的迷悟。在《傳燈錄》中,載有話頭1700多則,如“念佛是誰? ”“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麻三斤”、“庭前柏子樹”等。參話頭,不參其意,只參其句。
《禪家龜鑑》說要參活句,莫參死句。這活句即參句,死句即參意。禪門對參活頭一法很推崇,認為是“無事不辦”的妙法。參下話頭,就如咬住磚頭,雖沒有味道,但要不停地咬,咬碎它,咬碎的一剎那,就如桶底脫落,茶色玻璃打破,天空突顯,見本來面目了。
(2)起疑情:
話頭一參,參久了,不得要領的人,就麻木了,便會進入機械和昏沉的狀態。《禪生之鑑》就說,參禪要“十分信心、十分決心、十分疑心”。如參話頭“狗子有佛性否? ”狗子有無佛性呢?揚起一微塵,大地在其中,一朵花開,宇宙在其中,但當塵土尚未揚起,花兒尚未開時,大地在哪?宇宙在哪?疑去疑來,疑來疑去,這樣,就打破了昏沉。
但是疑,不等於要你去思考問題,不等於要你 去回答問題,如把疑情 當作一個問題來思考,便人了魔道,所以要只起疑不求解,疑下去、疑下去,參下去、參下去,但又沒有答案,沒有出路,逼到絕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忽然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
(3)鬥機鋒:
禪師經常答非所問,說“俏皮話”,或雙關語等,這些,都屬鬥機鋒。玄機尼師去拜訪雪峰禪師,'禪師問尼師:“你叫什麼? ”尼師答:“叫玄機。”禪師問:“每天織多少布? ”尼師答:“寸絲不掛。”雪峰禪師聽罷,大喝一聲:“你袈裟角著地了。”玄機尼師情不自禁地回頭看自己袈裟角,禪師道:“好個寸絲不掛。”玄機連袈裟角著地都放不下,何談寸絲不掛。又如:人問:“萬法唯心、唯識,那麼,此石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答:“在心外。”—問:“即在心外;何來唯心、唯識? ”又答:“在心內。”問:“幹嘛安石頭在心內? ”又如:良價問本寂·:“哪裡去? ”本寂答:“不變異處去。”良價反問:“不變異了哪有來去? ”本寂答:“去亦不變異。”
(4)說偈:
幾乎所有的禪師,都會留下一些偈語,且多充滿玄機,引人深思。如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圓瑛的“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澈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弘一法師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趙樸初大德的遺偈:“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禪者把對禪的體悟通過偈子表達出來,可以說,禪宗如缺了禪偈,就少了味道。
(5)棒喝:
義玄去參黃檗希運。義玄問希運:“如何是佛法大意? ”希運一聲不響,便打義玄。連問三次,連打三次。被打的義玄又去參大愚,大愚問他在希運處學到了什麼,他講了三次被打的事,後來,他在大愚的開導下,有所悟。悟後又回到黃檗希運處,希運問他大愚講了些什麼,他轉述了。希運說:“那和尚,到時該揍。”一聽這話,義玄便道:“還待什麼,現在就揍。”說著,一把抓住希運便打。被打的希運很高興,當下就印證了義玄的悟境。又如義玄與希運一起栽松,希運問:“種鬆幹什麼? ”義玄答:“一為山門作風景,二為後人作標榜。”說了之後,以鋤頭打地三下。希運說:“你已吃我三十棒了。”義玄又用鋤頭打地三下,並作噓噓聲。希運大喝一聲:“我的宗派到你這,將大興於世。”後來果然如是。棒喝,在禪宗是很重要的開悟之道之一。
禪是禪那的簡稱,或云禪定,印度“瑜伽”亦可謂其中一種,漢譯思維修,意即靜慮,就是靜中觀察思慮,慧能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其實,禪包含了戒、定、慧三學。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三、禪的內在特色
(1)禪是見性法:
蒙塵的鏡子,拭之,鏡子就露出本色,放出光明。如果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那麼,何處惹塵埃?沒有塵埃,何必去拭之?因此,禪可以不假何物,不必拐彎抹角,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禪只接觸事實:
禪不須任何解釋,不訴諸 噦噦嗦嗦的陳述,不作歸納、推理,總是直接接觸事實;是一種經驗、感受,而非一種知識。
(3)禪是第三隻眼:
禪是不假任何物 去了解世界的,但任何物都要假禪 去認識真理。手指月亮,禪是手;籃子裝魚,禪是籃子。透過禪,可以看到 兩眼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從而了解了世界,認識了真理。
(4)禪是一種暗示: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 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我是誰,誰是我?禪觀,觀佛、觀山川日月、觀無常生死老苦,拂子一揚,說麻三斤,這些,都是一種暗示、提示、象徵,是一種禪,你一旦進入這暗示的境界,就與之相應了。
(5)禪是一種看心法:
禪是不拘形式不拘相,在心上作文章,一切都是為了看住心,牽住心牛的鼻子,不讓牛被周圍的花草 引誘而左右。這心,不是自性,只是白性的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非真月、真花,但透過這影像,順藤摸瓜,可以觸及到自性,與自性相應,假如把影像看作自性,以為真實,就會落人執著,有多少執著 就有多少束縛。
(6)禪是一種無念法:
慧能說,禪是無念、無住的,是在無的基礎上 產生的微妙智慧。因此,體會禪時,要把自己當作一棵樹,人家踢你,你就接受,沒有反抗、悲傷、憤怒,但是,你又有生命,有感覺。佛家看樹是有生命、有感覺的,砍他一刀,會流出液汁。禪是無念,但能自覺。
(7)禪是一種直覺:
禪是一種直覺,“天心月圓”是什麼? “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是什麼?茶杯突然掉地的感覺是什麼?這些都難以詳細表述,但可以通過某種直覺,這直覺往往能讓你 茅塞頓開、心花怒放,你可以從中 悟到什麼。
(8)禪有一定的矛盾性:
這矛盾性,其實是一種辯證法,說無念,又要觀照;說靜,又要慮。一堆火,靠近了要燙傷你,遠了沒有熱能。一把劍,碰到,你要受傷,不碰到,它只是廢鐵。?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花不紅、柳不綠”。在你心中,有沒有一根棒子,如有,給我,如沒有,給你,或如有,給你一根,如你沒有,把你那根給我。這就是禪的矛盾性、辯證法,其奧妙之處,只有禪者能夠體悟。
(9)禪的體驗是超世俗的:
通過禪定,能得禪悅。禪悅,是一種明朗、輕安的超世俗體驗,是無法用語言 表述的快樂和滿足感,“見道忘言”、“言語道斷”。得禪悅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身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無我又有我、有我又無我”,已融人墊子、蒲團、觀想的蓮花、案上的佛中了。
(10)無意識的問答也是禪:
許多禪師通過無意識的問答而開悟,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 ”泉答:“平常心是道。”人問趙州:“什麼是佛祖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子樹。”又如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 ”答:“麻三斤。”這些問答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不假思索的 無意識的回答。但,正是不假思索,出自自性、潛意識,便蘊含了禪機。
(11)平常心也是禪:
故意是禪的大忌,僧問長沙:“如何是平常心? ”.答:“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說:“我不會。”長沙又答:“熱時取涼,寒時向火。”所以,學禪要有平常心,要自然,花開花落、潮退潮起,否則,泥裡有刺,赤足踏下,是要尖叫的。
(12)禪能超越時空:
禪是自由的,脫離了束縛,時間、空間對它沒有意義。禪師人定,一下就是幾小時、幾天。虛雲大師,土豆人鍋時,開始禪坐,出定時,土豆已長長毛,可見,定時相當長。理論上,禪師人禪定時,發起一念“我要出牆去”,就能隱形一樣 穿牆而過,因為定中,他改變了自己的構成;也改變了牆的構成,牆不再是牆,人也不再是人,因此,牆與人之間 也不再互相障礙。
(13)學禪靠自己的主觀努力:
禪法指人一條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需要自己努力、自己體驗、自己感受。禪師的指點,點破你,給你開一線天,你要抓住機遇,及時鑽過去,否則,一線天又合上了,因為,禪是剎那性的。如是天,時晴時暗,如是浪,時起時落。一線天合上了,你來不及退出來或來不及沖出,那麼,即便禪師也無法進入救你,只有等待另一個機遇了。
四、禪的外在特色
禪,無形無相,所謂禪的外在特色,只有通過分析人禪的方法 才能體現出來,因人禪的方法,·千千萬萬,其外在特色,也是千差萬別,這裡,例舉幾種:
(1)參話頭:
話頭是公案一種,乃佛祖的垂示、宗門的正令,用以驗證學人的迷悟。在《傳燈錄》中,載有話頭1700多則,如“念佛是誰? ”“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麻三斤”、“庭前柏子樹”等。參話頭,不參其意,只參其句。
《禪家龜鑑》說要參活句,莫參死句。這活句即參句,死句即參意。禪門對參活頭一法很推崇,認為是“無事不辦”的妙法。參下話頭,就如咬住磚頭,雖沒有味道,但要不停地咬,咬碎它,咬碎的一剎那,就如桶底脫落,茶色玻璃打破,天空突顯,見本來面目了。
(2)起疑情:
話頭一參,參久了,不得要領的人,就麻木了,便會進入機械和昏沉的狀態。《禪生之鑑》就說,參禪要“十分信心、十分決心、十分疑心”。如參話頭“狗子有佛性否? ”狗子有無佛性呢?揚起一微塵,大地在其中,一朵花開,宇宙在其中,但當塵土尚未揚起,花兒尚未開時,大地在哪?宇宙在哪?疑去疑來,疑來疑去,這樣,就打破了昏沉。
但是疑,不等於要你去思考問題,不等於要你 去回答問題,如把疑情 當作一個問題來思考,便人了魔道,所以要只起疑不求解,疑下去、疑下去,參下去、參下去,但又沒有答案,沒有出路,逼到絕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忽然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
(3)鬥機鋒:
禪師經常答非所問,說“俏皮話”,或雙關語等,這些,都屬鬥機鋒。玄機尼師去拜訪雪峰禪師,'禪師問尼師:“你叫什麼? ”尼師答:“叫玄機。”禪師問:“每天織多少布? ”尼師答:“寸絲不掛。”雪峰禪師聽罷,大喝一聲:“你袈裟角著地了。”玄機尼師情不自禁地回頭看自己袈裟角,禪師道:“好個寸絲不掛。”玄機連袈裟角著地都放不下,何談寸絲不掛。又如:人問:“萬法唯心、唯識,那麼,此石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答:“在心外。”—問:“即在心外;何來唯心、唯識? ”又答:“在心內。”問:“幹嘛安石頭在心內? ”又如:良價問本寂·:“哪裡去? ”本寂答:“不變異處去。”良價反問:“不變異了哪有來去? ”本寂答:“去亦不變異。”
(4)說偈:
幾乎所有的禪師,都會留下一些偈語,且多充滿玄機,引人深思。如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圓瑛的“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澈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弘一法師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趙樸初大德的遺偈:“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禪者把對禪的體悟通過偈子表達出來,可以說,禪宗如缺了禪偈,就少了味道。
(5)棒喝:
義玄去參黃檗希運。義玄問希運:“如何是佛法大意? ”希運一聲不響,便打義玄。連問三次,連打三次。被打的義玄又去參大愚,大愚問他在希運處學到了什麼,他講了三次被打的事,後來,他在大愚的開導下,有所悟。悟後又回到黃檗希運處,希運問他大愚講了些什麼,他轉述了。希運說:“那和尚,到時該揍。”一聽這話,義玄便道:“還待什麼,現在就揍。”說著,一把抓住希運便打。被打的希運很高興,當下就印證了義玄的悟境。又如義玄與希運一起栽松,希運問:“種鬆幹什麼? ”義玄答:“一為山門作風景,二為後人作標榜。”說了之後,以鋤頭打地三下。希運說:“你已吃我三十棒了。”義玄又用鋤頭打地三下,並作噓噓聲。希運大喝一聲:“我的宗派到你這,將大興於世。”後來果然如是。棒喝,在禪宗是很重要的開悟之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