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5, 2023 7:44 am
月藏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智證之六十三
1
《百門義海》曰:“達無生者,為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曰:“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色。今因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方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即無生,成即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2
傳曰:僧伽難提尊者至摩提國,見伽耶舍多尊者。時伽耶方為童子,既與剃落,聞風吹殿銅鈴聲,僧伽難提問曰:“鈴鳴耶?風鳴耶?”伽耶舍多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曰:“心復誰乎?”伽耶舍多曰:“俱寂靜故。”於是僧伽難提尊者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其後伽耶舍多至大月氐國見鳩摩羅多,付法作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3
《百門義海》這段話解釋緣起無生,有三層意思:一、萬法是如何緣起的;二、因與緣,相依相成的特質;三、生與無生,互成互奪。
一、萬法如何緣起,有兩種解釋方法:
a一是解釋萬法是如何形成的,譬如陶罐,是如何經過泥、水、輪、人工等因緣和合 而形成了此陶罐;
b一是解釋為什麼此為陶罐、此為杯子、此為電腦等等,這些事物是如何被我們 認識為陶罐、杯子、電腦等諸法的,即諸法的理念 在我們的心中 是如何建立和成就的。
《百門義海》此處的解釋 屬後一種。為什麼在我們的心中 會建立諸法不同的體相 和概念呢?
是因與緣和合,而有此法的概念與印象生起。其中,心為因,外塵為緣。當我看到面前這個事物,心是因是能緣,這個事物是緣是所緣,於是我知道這是個杯子,於是有杯子法相成就。
譬如鏡子,有外物與鏡相對為緣,於是就有鏡中的影像產生。
世間諸法,即是心與塵相緣 而產生的影像。
心與塵,因與緣,是相依相待的,二者缺一不可。若離開能緣的心,這個事物不會自認為自己是杯子,它只是它;若離開所緣的外塵,如同鏡子無物可對時,心中也不會實有杯子一法產生,除了幻想。這樣說,似乎把心與物分成了兩端,如鏡子與其所對之物是二,但這其實只是說法的方便。實際上,心不自心,塵不自塵,因緣和合時才有心與塵的分別出現。若離和合相,並無獨立的自心存在,也無獨立的外塵可得。譬如人,離張三李四王二趙五等,並沒有一個獨立的人存在。
心亦如是,離開萬法,其實也無所謂心。
只是一緣起法,並無二物。
從緣起的角度看,可以說諸法無自性,是心緣外塵 而顯現似有,並無一新法生起,所以說無生,如鏡中花影,如空谷回聲。
但也是從緣起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有法生,如鏡中有花影出現,畢竟不無緣起之事。
可以說生,也可以說無生,觀生時不見無生,觀無生時不見有生,生與無生,互成互奪。
看似互相否定,實際是互相依成,生不能離無生,無生也不能離生。
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a不無緣起,可以說色生;
b也正因為是緣起的,並無自體,也可以說 色不生,即空。
凡夫說生處,其實正是聖賢說無生處,只是一處,並無二處。
西天伽耶舍多祖師這個公案,與六祖慧能“非風幡動,仁者心動”異曲同工,所說的都是一回事。
萬法唯心所造,離心無諸法,離開諸法,心也不存。
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萬法唯心所造
庭前柏樹。色
庭前柏樹。心
庭前柏樹。空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智證之六十三
1
《百門義海》曰:“達無生者,為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曰:“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色。今因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方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即無生,成即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2
傳曰:僧伽難提尊者至摩提國,見伽耶舍多尊者。時伽耶方為童子,既與剃落,聞風吹殿銅鈴聲,僧伽難提問曰:“鈴鳴耶?風鳴耶?”伽耶舍多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曰:“心復誰乎?”伽耶舍多曰:“俱寂靜故。”於是僧伽難提尊者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其後伽耶舍多至大月氐國見鳩摩羅多,付法作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3
《百門義海》這段話解釋緣起無生,有三層意思:一、萬法是如何緣起的;二、因與緣,相依相成的特質;三、生與無生,互成互奪。
一、萬法如何緣起,有兩種解釋方法:
a一是解釋萬法是如何形成的,譬如陶罐,是如何經過泥、水、輪、人工等因緣和合 而形成了此陶罐;
b一是解釋為什麼此為陶罐、此為杯子、此為電腦等等,這些事物是如何被我們 認識為陶罐、杯子、電腦等諸法的,即諸法的理念 在我們的心中 是如何建立和成就的。
《百門義海》此處的解釋 屬後一種。為什麼在我們的心中 會建立諸法不同的體相 和概念呢?
是因與緣和合,而有此法的概念與印象生起。其中,心為因,外塵為緣。當我看到面前這個事物,心是因是能緣,這個事物是緣是所緣,於是我知道這是個杯子,於是有杯子法相成就。
譬如鏡子,有外物與鏡相對為緣,於是就有鏡中的影像產生。
世間諸法,即是心與塵相緣 而產生的影像。
心與塵,因與緣,是相依相待的,二者缺一不可。若離開能緣的心,這個事物不會自認為自己是杯子,它只是它;若離開所緣的外塵,如同鏡子無物可對時,心中也不會實有杯子一法產生,除了幻想。這樣說,似乎把心與物分成了兩端,如鏡子與其所對之物是二,但這其實只是說法的方便。實際上,心不自心,塵不自塵,因緣和合時才有心與塵的分別出現。若離和合相,並無獨立的自心存在,也無獨立的外塵可得。譬如人,離張三李四王二趙五等,並沒有一個獨立的人存在。
心亦如是,離開萬法,其實也無所謂心。
只是一緣起法,並無二物。
從緣起的角度看,可以說諸法無自性,是心緣外塵 而顯現似有,並無一新法生起,所以說無生,如鏡中花影,如空谷回聲。
但也是從緣起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有法生,如鏡中有花影出現,畢竟不無緣起之事。
可以說生,也可以說無生,觀生時不見無生,觀無生時不見有生,生與無生,互成互奪。
看似互相否定,實際是互相依成,生不能離無生,無生也不能離生。
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a不無緣起,可以說色生;
b也正因為是緣起的,並無自體,也可以說 色不生,即空。
凡夫說生處,其實正是聖賢說無生處,只是一處,並無二處。
西天伽耶舍多祖師這個公案,與六祖慧能“非風幡動,仁者心動”異曲同工,所說的都是一回事。
萬法唯心所造,離心無諸法,離開諸法,心也不存。
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萬法唯心所造
庭前柏樹。色
庭前柏樹。心
庭前柏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