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
● 空是相對色講的,如果沒有色,根本就沒有空,如果沒有空,也就不會有色。
色與空就如同有與無,色即是有,空即是無,有是相對無講的,無也是相對有講的。
因爲有了有,所以才有無,假設沒有有,也就無所謂無。
比如我現在喝一聲,聲音在的時候是有,聲音過後喝聲沒有了,就是無了。
無不是從有來的,有也不是從無來的,假如沒有我剛才這一喝,也就談不上有無,所以這二者是相對講的。
同樣的道理,色不從空出,空也不從色出,所以這個虛空 不是色相合成的,色與空 不過是相對而言罷了。
既然虛空 不是由色相合成的,那麽無合之故就無析,無析之故也就無合。
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不外乎就是色與空兩種,這個色與空 是既非和合、亦非不和合,
從而證明阿難所問的 世間變化,都是妄計,都不可得。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1以前說過,我們衆生見大地是沙、是土、是泥;
2羅漢、辟支佛見大地是虛空,沒有東西,因爲他偏空,還有個空相沒破;
3菩薩見大地是七寶所成,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黃金鋪地,一切樓臺殿閣 都是七寶所成。
經上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就是隨大家的心量不同,所見也不同。
4佛更超過菩薩,見大地不是境界。爲啥不是境界呢?因爲一真法界,本來就是一塵不染。
可是世上的這些凡夫,偏偏執著有這個大地,有這個所見。凡夫因執著之故,業力不可思議,佛也不能將它帶走,所以叫不思議境界。十法界由於心量不同之故,所也見不同,這些都是幻相,都是假的。
1以前說過,我們衆生見大地是沙、是土、是泥;
2羅漢、辟支佛見大地是虛空,沒有東西,因爲他偏空,還有個空相沒破;
3菩薩見大地是七寶所成,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黃金鋪地,一切樓臺殿閣 都是七寶所成。
經上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就是隨大家的心量不同,所見也不同。
4佛更超過菩薩,見大地不是境界。爲啥不是境界呢?因爲一真法界,本來就是一塵不染。
可是世上的這些凡夫,偏偏執著有這個大地,有這個所見。凡夫因執著之故,業力不可思議,佛也不能將它帶走,所以叫不思議境界。十法界由於心量不同之故,所也見不同,這些都是幻相,都是假的。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動而常靜,遷而不至——智證之七十一
1
《肇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2
傳曰:此明三時無去來,以辯不遷也。如人初在東方立,即名未去,故未去不得名為去;若動一步離本處,反望東方名已去,故已去不得名為去。或入便轉計雲: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龍勝所論,正破此執,曰:若有已去、未去,則有去時;若無已去、未去,則無去時。故偈曰:“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如因兩邊短,有中間長。若無邊短,即無中間長也。於是以偈斷之曰:“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3
肇法師有《物不遷論》,龍樹菩薩有《觀去來品》,其主旨皆在說明 諸法無常,即動而常靜,常遷而不至,故知萬法皆無自性。
如何來辨明此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一、無去時;二、無去者。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或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這就是去。從甲地到達乙地這段時間,就是去時;從甲地到達乙地這個事物或人,就是去者。有去時,有去者,所以有去。但這實在是一種迷謬的認識。實際上,並無去時,也無去者。何以故?首先,從時間上來考察,如果這個事物未動駐在甲地時,此時是未去時;如果這個事物一旦啟動,離開了甲地,對於甲地來說,這個事物就是已去時。除了未去時、已去時,並無第三種時,所以無去時。另外,從運動的事物來看,仍在甲地不動,是未去者;一旦移動離開甲地,即是已去者。一個事物對於某地來說,要么是未去者,要么是已去者,並無第三種形態去者存在,所以說並無去者。既無去時,也無去者,怎麼能說一個事物有去呢?
去既如此,來也是一樣。除了已來、未來之外,並無來時,也無來者。所以肇法師說:“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從甲地來看,知道這個事物已去,但這個已去的事物,卻永遠也到達不了乙方。何以故?諸行無常,瞬瞬變化,現在的來者,已非昔日之去者。所以說,昔物不至今,今物已非昔,緣起和合,變化萬端,證知諸法無常在不變的自體性。
有人說:“如果不從甲地 也不從乙地的角度來看,只看這個運動的事物本身,是否有來去呢?”
答:“如果單純從這個事物本身來看,則無論你如何運動,都不可說是來,也不可說是去。何以故?
如同沒有短的鉛筆來作比較,你又怎麼能說 這只鉛筆就是長呢?”
師指竹說,這竹長 那竹短
動而常靜,遷而不至——智證之七十一
1
《肇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2
傳曰:此明三時無去來,以辯不遷也。如人初在東方立,即名未去,故未去不得名為去;若動一步離本處,反望東方名已去,故已去不得名為去。或入便轉計雲: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龍勝所論,正破此執,曰:若有已去、未去,則有去時;若無已去、未去,則無去時。故偈曰:“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如因兩邊短,有中間長。若無邊短,即無中間長也。於是以偈斷之曰:“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3
肇法師有《物不遷論》,龍樹菩薩有《觀去來品》,其主旨皆在說明 諸法無常,即動而常靜,常遷而不至,故知萬法皆無自性。
如何來辨明此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一、無去時;二、無去者。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或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這就是去。從甲地到達乙地這段時間,就是去時;從甲地到達乙地這個事物或人,就是去者。有去時,有去者,所以有去。但這實在是一種迷謬的認識。實際上,並無去時,也無去者。何以故?首先,從時間上來考察,如果這個事物未動駐在甲地時,此時是未去時;如果這個事物一旦啟動,離開了甲地,對於甲地來說,這個事物就是已去時。除了未去時、已去時,並無第三種時,所以無去時。另外,從運動的事物來看,仍在甲地不動,是未去者;一旦移動離開甲地,即是已去者。一個事物對於某地來說,要么是未去者,要么是已去者,並無第三種形態去者存在,所以說並無去者。既無去時,也無去者,怎麼能說一個事物有去呢?
去既如此,來也是一樣。除了已來、未來之外,並無來時,也無來者。所以肇法師說:“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從甲地來看,知道這個事物已去,但這個已去的事物,卻永遠也到達不了乙方。何以故?諸行無常,瞬瞬變化,現在的來者,已非昔日之去者。所以說,昔物不至今,今物已非昔,緣起和合,變化萬端,證知諸法無常在不變的自體性。
有人說:“如果不從甲地 也不從乙地的角度來看,只看這個運動的事物本身,是否有來去呢?”
答:“如果單純從這個事物本身來看,則無論你如何運動,都不可說是來,也不可說是去。何以故?
如同沒有短的鉛筆來作比較,你又怎麼能說 這只鉛筆就是長呢?”
師指竹說,這竹長 那竹短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狐狸、狼和野幹——智證之七十二
1
《法華經》偈曰:狐狼野幹,咀嚼踐蹋,嚌囓死屍,骨肉狼籍。
2
傳曰:狐貪而疑,狼貪而狠,野幹貪而痴。疑則痴之別,狠則嗔之別,即三毒雜相也。咀嚼踐蹋,言於不淨之境,味著不厭,蹈籍不離也。嚌囓死屍,骨肉狼籍,言於無常之身,計較不捨,紛亂不攝也。予論此經皆象,像以盡意,欲眾生深觀自悟耳。
3
野幹,古代有,現在這種動物早就滅絕了。據說,形似狐狸,但比狐狸小,毛色黃,聲音似狗。如果有樹枝墜落打到野幹,它會閉上眼睛,裝作看不到樹枝。
狐狸生性貪婪而多疑,警覺性特別高,狼貪婪而殘忍,野幹則貪婪而愚癡。這三種動物,即代表了貪嗔癡三毒,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內部。聽聞正法時,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就是狐狸在做主;
遇到利益時,對待其它人和動物貪婪和殘忍,就是狼在做主;
遇到生老病死之苦,裝作視而不見,閉目藏睛,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野幹在做主。
人一旦被這三種動物操縱了,人性就慢慢泯滅了,只有動物性。
一些公司 非常推崇狼文化,在你死我活的生意場上,這就不難理解了!
狐狸、狼和野幹——智證之七十二
1
《法華經》偈曰:狐狼野幹,咀嚼踐蹋,嚌囓死屍,骨肉狼籍。
2
傳曰:狐貪而疑,狼貪而狠,野幹貪而痴。疑則痴之別,狠則嗔之別,即三毒雜相也。咀嚼踐蹋,言於不淨之境,味著不厭,蹈籍不離也。嚌囓死屍,骨肉狼籍,言於無常之身,計較不捨,紛亂不攝也。予論此經皆象,像以盡意,欲眾生深觀自悟耳。
3
野幹,古代有,現在這種動物早就滅絕了。據說,形似狐狸,但比狐狸小,毛色黃,聲音似狗。如果有樹枝墜落打到野幹,它會閉上眼睛,裝作看不到樹枝。
狐狸生性貪婪而多疑,警覺性特別高,狼貪婪而殘忍,野幹則貪婪而愚癡。這三種動物,即代表了貪嗔癡三毒,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內部。聽聞正法時,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就是狐狸在做主;
遇到利益時,對待其它人和動物貪婪和殘忍,就是狼在做主;
遇到生老病死之苦,裝作視而不見,閉目藏睛,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野幹在做主。
人一旦被這三種動物操縱了,人性就慢慢泯滅了,只有動物性。
一些公司 非常推崇狼文化,在你死我活的生意場上,這就不難理解了!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我說唯是心——智證之七十三
1
《入楞伽經》曰: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無心,而起於分別
。
2
傳曰:以此偈觀之,則凡見自心者 皆無分別矣,而可乎?曰:如世幻師,幻作男女牛馬。而觀者皆生著想,獨幻師無著想,了是自心所生故。又如良馬 見物輒驚,獨見自影 而無所驚,知從身所出故。以是義故,知雖分別,不礙明見自心也。
3
《大乘入楞伽經》中說,萬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法體,即法自體、自性。唯是心,即只是心,只有心,而非其它。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無心時,則不見諸法,起種種分別時,諸法則隨之俱起。
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心生 則種種法生,心滅 則種種法滅。”
有人聽了這話,起大疑惑,說:“既然諸法唯是心,見諸法時即是見心,既同是一心,應無所分別,這樣能行嗎?”
在他看來,如果一切都不加分別,則不辨東西南北,不識水火土木,不知吃飯睡覺,人類的生活 將陷入一片困頓與混亂。為破此惑,覺範禪師 說兩個比喻,以救此難。
譬如幻術大師,幻化出牛馬男女等 種種事物。觀看的人 不知是幻,將此種種牛馬男女等物 執為真實。幻師雖然也有男女、牛馬等種種分別,但並不會很執著,因為他知道 是幻非真。
又譬如世間之良馬,它見到高舉的鞭子影子 就會往前跑,不必真要抽打到它身上,但見到自己的影子 卻不會受到驚嚇,因為它知道 這個影子是自身所出。
知萬法唯心者,目睹萬法,恰如幻師見自己所幻之事,也如良馬 見自身之影而不驚。
所以說,雖常分別,但不礙於見自心也。不識萬法唯心者,凡見一事一物 必執為真實,必受其驚恐之苦。
不能真實契入 萬法唯心之義,所起疑惑,其實豈止如上所說?
有一類人認為,既然萬法唯是心,並無自體,那無心時,眼前的這一切,如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等一切 也應該無,為什麼並不真無?
答曰:你若真能無心,這一切雖非空滅,但這一切非桌子、非板凳、非杯子、非電腦乃至非山河大地,即無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 等種種法。
有僧問:“萬法唯心造,是否?”
師曰:“是。”
僧曰:“請師為我造一塊黃金,行嗎?”
師便打。
《解深密經》中,彌勒菩薩代無明眾生請法,問於世尊曰:“世尊說奢摩他影像 唯是自心,那見到這些影像時,莫非是以心見心?”若說是以心見心,豈不成了兩心?
如眼不自見眼,心亦不應自見心。
世尊說:“是中更無少法能見少法。”
這當中 根本不存在一物 見一物的情形,無能見者,也無所見者,只是一心。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4-18 22:14
道長啊,同修、父親、丈夫、兒子、早餐等種種法 是思維分別產生的法,只是一個概念或標籤,說他們是唯心造...
b
要真實契入諸法唯心之義,確實大不易!要知道,若能真實契入,即是明心。若能明心,學法之人,夫復何求?但不論怎樣,我姑且言之,師兄姑且聞之。於師兄證道,雖非近緣,亦可種遠因。
你問“人之色身 是不是也是唯心造?”,其實,說個“人之色身”,早已是心所造了。而且只有人類 才會把這個色殼子 說成是“人的色身”。
佛經上說,人的身體中 有八萬四千種蟲,即八萬四千眾生,這些眾生 是不會認為這個色身是“人之色身”的,他們只會說,這是它們的家園,不是人的,沒有人。就如同地球人 說地球是他們的家園一樣。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眾生眼裡 成為了不同的法,事實上 是不可能 有不同的法的,只是一個。
我知道,你問我的意思,其實是說,究竟這一個東東(用手指色身),究竟是不是心造的。
我可以這麼跟你說吧!凡離言離相,即非色身,亦非是一個,實在不知道是個什麼,父母所生口,終難對你說。但它不是心造的(說個“它”,其實 又已經是心所造了,其實也非它),無論你有心無心,它的本質都非生非滅,不可思,不可議,只是緣起和合的 一種暫時的現象。
另,憨山大師所解《楞嚴》“目與勞,同是菩提”是指根塵同源之意,是正確的。
目,即是根;勞,即塵勞。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 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故同是菩提所生的相分
是在不生滅之中,又能生出萬法
如果再扯到,阿賴耶識或如來藏
宗來相去
累死我們凡夫俗子
佛拈花,祖一嗚
南泉說似夢中觀花
我說唯是心——智證之七十三
1
《入楞伽經》曰: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無心,而起於分別
。
2
傳曰:以此偈觀之,則凡見自心者 皆無分別矣,而可乎?曰:如世幻師,幻作男女牛馬。而觀者皆生著想,獨幻師無著想,了是自心所生故。又如良馬 見物輒驚,獨見自影 而無所驚,知從身所出故。以是義故,知雖分別,不礙明見自心也。
3
《大乘入楞伽經》中說,萬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法體,即法自體、自性。唯是心,即只是心,只有心,而非其它。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無心時,則不見諸法,起種種分別時,諸法則隨之俱起。
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心生 則種種法生,心滅 則種種法滅。”
有人聽了這話,起大疑惑,說:“既然諸法唯是心,見諸法時即是見心,既同是一心,應無所分別,這樣能行嗎?”
在他看來,如果一切都不加分別,則不辨東西南北,不識水火土木,不知吃飯睡覺,人類的生活 將陷入一片困頓與混亂。為破此惑,覺範禪師 說兩個比喻,以救此難。
譬如幻術大師,幻化出牛馬男女等 種種事物。觀看的人 不知是幻,將此種種牛馬男女等物 執為真實。幻師雖然也有男女、牛馬等種種分別,但並不會很執著,因為他知道 是幻非真。
又譬如世間之良馬,它見到高舉的鞭子影子 就會往前跑,不必真要抽打到它身上,但見到自己的影子 卻不會受到驚嚇,因為它知道 這個影子是自身所出。
知萬法唯心者,目睹萬法,恰如幻師見自己所幻之事,也如良馬 見自身之影而不驚。
所以說,雖常分別,但不礙於見自心也。不識萬法唯心者,凡見一事一物 必執為真實,必受其驚恐之苦。
不能真實契入 萬法唯心之義,所起疑惑,其實豈止如上所說?
有一類人認為,既然萬法唯是心,並無自體,那無心時,眼前的這一切,如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等一切 也應該無,為什麼並不真無?
答曰:你若真能無心,這一切雖非空滅,但這一切非桌子、非板凳、非杯子、非電腦乃至非山河大地,即無桌子、板凳、杯子、電腦乃至山河大地 等種種法。
有僧問:“萬法唯心造,是否?”
師曰:“是。”
僧曰:“請師為我造一塊黃金,行嗎?”
師便打。
《解深密經》中,彌勒菩薩代無明眾生請法,問於世尊曰:“世尊說奢摩他影像 唯是自心,那見到這些影像時,莫非是以心見心?”若說是以心見心,豈不成了兩心?
如眼不自見眼,心亦不應自見心。
世尊說:“是中更無少法能見少法。”
這當中 根本不存在一物 見一物的情形,無能見者,也無所見者,只是一心。
a拜師學佛發表於2012-4-18 22:14
道長啊,同修、父親、丈夫、兒子、早餐等種種法 是思維分別產生的法,只是一個概念或標籤,說他們是唯心造...
b
要真實契入諸法唯心之義,確實大不易!要知道,若能真實契入,即是明心。若能明心,學法之人,夫復何求?但不論怎樣,我姑且言之,師兄姑且聞之。於師兄證道,雖非近緣,亦可種遠因。
你問“人之色身 是不是也是唯心造?”,其實,說個“人之色身”,早已是心所造了。而且只有人類 才會把這個色殼子 說成是“人的色身”。
佛經上說,人的身體中 有八萬四千種蟲,即八萬四千眾生,這些眾生 是不會認為這個色身是“人之色身”的,他們只會說,這是它們的家園,不是人的,沒有人。就如同地球人 說地球是他們的家園一樣。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眾生眼裡 成為了不同的法,事實上 是不可能 有不同的法的,只是一個。
我知道,你問我的意思,其實是說,究竟這一個東東(用手指色身),究竟是不是心造的。
我可以這麼跟你說吧!凡離言離相,即非色身,亦非是一個,實在不知道是個什麼,父母所生口,終難對你說。但它不是心造的(說個“它”,其實 又已經是心所造了,其實也非它),無論你有心無心,它的本質都非生非滅,不可思,不可議,只是緣起和合的 一種暫時的現象。
另,憨山大師所解《楞嚴》“目與勞,同是菩提”是指根塵同源之意,是正確的。
目,即是根;勞,即塵勞。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根與塵,看似分為內外,其實 只是一心所成,故同是菩提。
故同是菩提所生的相分
是在不生滅之中,又能生出萬法
如果再扯到,阿賴耶識或如來藏
宗來相去
累死我們凡夫俗子
佛拈花,祖一嗚
南泉說似夢中觀花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憨山大師講,勝義根就是無明殼,因爲結成無明瞭,因此封固在那裏。
既然經裏面分明說 是攝歸如來藏,所以這樣講是不會錯的。
有的人在做解釋的時候違背經文,說不攝歸如來藏,而是攝歸第八識。
那爲什麽經上 在講根大的時候,不說七說八,而只是說到這六根呢?
因爲六根 生六識,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這個道理 待下邊說到識大時 再講清楚。
六根 生六識,合理,是妄想罷,比量
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
那就不合理
七識表執著,傳訊,過手不意
八識表種子的大儲藏室,好壞全收,無量大雲端
六祖說
67因中轉,58果上圓
第五識是表現量
圓了就是轉識為智,改叫如來藏
中國文明古典啊
智,上知下日
太陽太偉大了,放出無量光的能量,全無取捨的心,宇宙完全分亨
太陽太熱了,看看似圓形,碰不得
大圓鏡智
指月幹嗎,它只是反光而已
有人罵別人是智障
智障,全是無明故
這明
日,月,時間全包括了,秒秒不移
您看,念念全不斷啊,水起波
●憨山大師講,勝義根就是無明殼,因爲結成無明瞭,因此封固在那裏。
既然經裏面分明說 是攝歸如來藏,所以這樣講是不會錯的。
有的人在做解釋的時候違背經文,說不攝歸如來藏,而是攝歸第八識。
那爲什麽經上 在講根大的時候,不說七說八,而只是說到這六根呢?
因爲六根 生六識,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這個道理 待下邊說到識大時 再講清楚。
六根 生六識,合理,是妄想罷,比量
七識、八識也包括在裏面了
那就不合理
七識表執著,傳訊,過手不意
八識表種子的大儲藏室,好壞全收,無量大雲端
六祖說
67因中轉,58果上圓
第五識是表現量
圓了就是轉識為智,改叫如來藏
中國文明古典啊
智,上知下日
太陽太偉大了,放出無量光的能量,全無取捨的心,宇宙完全分亨
太陽太熱了,看看似圓形,碰不得
大圓鏡智
指月幹嗎,它只是反光而已
有人罵別人是智障
智障,全是無明故
這明
日,月,時間全包括了,秒秒不移
您看,念念全不斷啊,水起波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弟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數那,此目鍵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這一段講明瞭根與識的分別。
前面講的是根,根能照境,照境之後要起識,就是六根對六塵要生起六識。
沒有自體,都是從緣生的,也就是以根塵爲緣,生出這個識來,所以說“識性無源”。
因爲從緣生的東西 都是幻化不實的,不是實有的,所以說它沒有本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由根塵相對而幻化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你用眼睛 來回周遍看看在會上的大衆,你看的時候,
“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是你的眼根對色塵的時候,就像鏡子 對著影子一樣,只有照了 而無分別。無分別叫了取,也叫總相,就是直接映照色塵的總相。
見 就是像鏡子照物,但取個總相,而不起別相。
如果是鏡子在了別照出的影子,這叫辨別,
好比你在分別這是什麽東西,那是什麽東西,這樣認取別相,就是起識了。
別相 就是分別這是手錶,那是答錄機,從差別上來區別 一切色相。
也就是說只取總相的是見,
對總相加以分別,從中執取別相的是識,見與識有這種區別。
●你取個總相,只是在那裏照,“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像鏡子照影子一樣,沒有加以分析的,這個見就是根大。
那麽識大 是怎麽分別的呢?“汝識於中,次弟標指”,
你的眼識在那裏分別,把看見的東西 依次標明出來:這個是文殊菩薩,那個是富樓那,還有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就像我們現在分別這屋裏的東西一樣:這裏有毛巾、鏡子、床、桌子等等,還有我們這些人,這是張三,那是李四,每個人都不相同。
你這樣分別 就叫別相,這個別相就是識。
●所以說取總相的是見,取別相的是識。見大就是根大,與識大是不一樣的 。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弟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數那,此目鍵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這一段講明瞭根與識的分別。
前面講的是根,根能照境,照境之後要起識,就是六根對六塵要生起六識。
沒有自體,都是從緣生的,也就是以根塵爲緣,生出這個識來,所以說“識性無源”。
因爲從緣生的東西 都是幻化不實的,不是實有的,所以說它沒有本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由根塵相對而幻化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你用眼睛 來回周遍看看在會上的大衆,你看的時候,
“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是你的眼根對色塵的時候,就像鏡子 對著影子一樣,只有照了 而無分別。無分別叫了取,也叫總相,就是直接映照色塵的總相。
見 就是像鏡子照物,但取個總相,而不起別相。
如果是鏡子在了別照出的影子,這叫辨別,
好比你在分別這是什麽東西,那是什麽東西,這樣認取別相,就是起識了。
別相 就是分別這是手錶,那是答錄機,從差別上來區別 一切色相。
也就是說只取總相的是見,
對總相加以分別,從中執取別相的是識,見與識有這種區別。
●你取個總相,只是在那裏照,“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就像鏡子照影子一樣,沒有加以分析的,這個見就是根大。
那麽識大 是怎麽分別的呢?“汝識於中,次弟標指”,
你的眼識在那裏分別,把看見的東西 依次標明出來:這個是文殊菩薩,那個是富樓那,還有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就像我們現在分別這屋裏的東西一樣:這裏有毛巾、鏡子、床、桌子等等,還有我們這些人,這是張三,那是李四,每個人都不相同。
你這樣分別 就叫別相,這個別相就是識。
●所以說取總相的是見,取別相的是識。見大就是根大,與識大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