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2, 2023 9:49 am
信堅大德
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山乃散眾。束裝直造華亭。夾山解散僧眾,收拾行裝,立刻就往華亭拜見船自和尚。(這是因緣時機成熟,學生準備好了,發心求明師的決心與毅力。)
船子纔見便問: 大德住什麼寺。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上等根機,被一問,就解所問的言外之義。重點在 “住” 一字。夾山想說明諸法的實相是「無住」的,不似一個物體可捉摸,是「不可得、不可思議」的!)
師曰: 不似,似個甚麼。
船子反問他:「你說諸法不像一個物,那麼諸法究竟像個什麼東西呢?」
船子大師始終以問代答,妙高山頂,不容商量!
山曰。不是目前法。
夾山說:「眼前極目所見,找不著一個相似的。」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師曰: 甚處學得來。師曰:你說的這些滑頭話,是從哪裡學來的?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
夾山道:「我這些見解是不可思議的,不是用眼睛或耳朵所能領會的。」
師曰: 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
船子感慨地說:雖領會得一句話的玄機,但若執著於語言文字,食古不化,則反被其拘束繫縛,欠缺活用的機用。
「合頭語」是指非常正確地道破 (了解、體悟) 禪宗玄機的語言。此地的 “一句合頭語”是指夾山只會依經文背誦,或只有膚淺的認知,不是自己證悟的道理,就以為自己懂了,隨便胡亂引用。但是對於真理的體認,還僅僅是在文字、言語層次上深刻的了解,實際修行「還未到家」,還沒有見到「本來面目」。
這些合頭語,就變成修道者的萬劫繫驢橛。原地繞圈子,萬劫也無法解脫,無法證道。
(古時候,人們都用驢來磨麥子,驢子上了套,就開始辛苦地拉著磨,繞著固定石磨的木樁忙得團團轉。”繫驢橛” 就像那隻被套在木橛上的驢子一樣,繞著木橛團團轉,經年累月辛勤地繞,不管怎麼繞,就是脫離不開石磨的範圍。)。
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船子接著又問:就像釣魚一樣,放那麼長的線下去,目的就是在佛法這個深潭中 釣到大魚(證道),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勤苦用功修行,現在離你想要的東西 只有三寸的距離了,你怎麼不說幾句見道偈呢?
這句話,一語雙關。
一是船子以釣魚人自比,要釣的就是夾山這條大魚,善會資質佳,功底好,就差那最後的臨門一腳了;
二是將夾山比作釣魚人,把悟境比作魚,說夾山垂絲千尺,根機好,也下大工夫修煉,到現在只差那最後三寸 (離鉤三寸)了,怎麼還不上鉤?
[指你苦心求法;如今離領悟境界 就只差證悟見性而已。]
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山才上船。
夾山正準備要開口,竟然被船子一篙子打落溪水中。夾山喝了幾口水,要爬上船來,剛站好。夾山正準備開口,想說佛經上說如何…。一語未出,碰的一聲,被船子和尚用槳打落水中去了。
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
夾山被他東一撥,西一撥,到達那個境界,站在那裡不動了。船子又說:「說一句來聽聽!」(即說一首悟道偈來聽聽!) 夾山剛要開口!又被船子一竿子打落溪水中。夾山就在這個時候,豁然大悟,於是點頭三下。船子說:好!好!好!
在禪門中,「法」無說無得,擬向即乖;夾山一再被打入水中,正是船子用心。夾山本是根器,經此折騰,立即頓悟。憨山大師云:「咬定話頭,不是要明話頭;只借話頭發疑,斬截妄想。其參究須離話頭處參究,下得疑,方得力。疑至情識不到,語言不通時,拶逼極處,迸出些子光影,正好進步。 」
佛學三藏十二部,唯識、真如、般若,夾山禪師道理什麼都會,都清楚得很,非要把他這些都打掉,打到水裡去了,連呼吸也來不及,思想也來不及!船子德誠禪師 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來時,他說不出來了,這下悟了。悟了以後,怕師父再打他,來不及說,趕快點頭三下,表示我懂了,你別再打我了。就在這個時候,船子和夾山師資相契,兩個心照了同一個真理實相,以心印心!
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山遂問: 「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見性之後,就要像釣魚一樣,把絲線放下去,這根絲現任君擺弄。就是入世隨俗,歷事煉心,無功用道,漸除習氣。煩惱習氣來時,心清淨不為所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此地船子禪師,告訴夾山,悟後起修的方法,似乎還有釣絲存在。因此夾山再問: 假如不要釣魚竿和絲線,把它們都丟掉之後,又如何呢?
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丟掉滿好的,你說空也不對,有也不是。非空非有,任運自在。絲在水面飄浮,業力習氣都轉薄了。夾山禪師聽懂了。你的意思事: 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師曰: 「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
船子和尚高興的說 ” 我在這裡等了三十年,天天駕渡船,想找一個有大根機的人,將平生所得的心法秘要,傳授給他。一直等到今天,總算釣到大魚了。”
師父捧的話,夾山不聽,蒙起耳朵。
師曰:「如是,如是。」
遂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吾三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裡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因為夾山禪師名氣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先隱姓埋名,韜光養誨。
「藏身處沒蹤跡」,指身體的感覺沒有了,心理上的雜念也沒有了,三際托空,一點影子都沒有了。 住於空境。
「沒蹤跡處莫藏身」,修到空境之後,念念在當下 是 “無餘涅槃”時,沒有野心,無所求,只有當下。自我已燒得乾淨,就可出山,入世歷事煉心,漸除習氣。說法度眾生,續佛慧命。
山乃辭行,頻頻回顧。
夾山禪師背個包袱,大概身上的水還沒有乾,走兩步就回頭看看,一方面捨不得師父;一方面心中想:難道佛法就是這樣的啊?貪瞋痴慢「疑」嘛!
師遂喚闍黎。山乃回首。
船子德誠禪師站在船頭一看,就大聲叫他:「和尚!」夾山禪師回過頭來。
師豎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船子和尚豎起船槳說: 「法」都傳給你了,你不要以為我還有秘密不傳給你啊? 自己把船打翻,掉進水裡不見蹤影。表示佛法就是這樣,沒有其他秘訣。自己死給他看,堅定徒弟的信心。(其實他死不了,不知跑到哪裡去隱居了。)
要自心覺悟,就必須要放下言語、意識上的成見。當夾山被打入水中,迫于生死相逼之時,才算完全忘卻了言語、泯滅了意識,於是刹那間,頓悟自心本性。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這首詩,是船子和尚的悟道偈,此詩偈雖然生動描寫 月夜垂釣的情景。但卻也呈顯禪詩意境深邃,韻味自然。
「千尺絲綸直下垂」:
從文字上雖是指在水深之處,拋下釣鉤;長長的釣線筆直垂入江中。譬喻在無始劫以來,人們生存活動的行為業習,因為受到無明的染著,以致在我們最初生命的演變過程中,就在我們八識田中,種下了罪惡、黑暗的種子。
「一波才動萬波隨」:
江面上,一個水波才起,便牽引出萬重的波光蕩漾。由一波才動,萬波馬上相隨。隱喻儘管有這些無明、黑暗的種子,但是如果沒有「外緣」的誘惑,這些種子也只是潛伏起來,不能夠顯發出來的。但只要一個念頭生起,萬念跟著俱起。
「夜靜水寒魚不食」:
時間隨著江水,悄悄地流逝,在夜深人靜之際,江面的水波復歸於平靜;江水沁涼,魚兒也應已進入了夢鄉。船子和尚,以「魚」代表自己的心王。對於外界的引誘,內心有如平靜的夜空,有如無波的江水,已不受外境香餌牽引。此時,明鑑一切是如幻如化。
「滿船空載月明歸」:
雖未得魚,空船而回,卻也載滿了皎潔的月光,與我相伴同行。譬喻,修到人法雙泯,常寂常照的大用。我見、我所見既破,能所雙忘,智如不二,當然是「無智亦無得」,即是「滿船空載月明歸」。
離鉤三寸
點頭三下
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山乃散眾。束裝直造華亭。夾山解散僧眾,收拾行裝,立刻就往華亭拜見船自和尚。(這是因緣時機成熟,學生準備好了,發心求明師的決心與毅力。)
船子纔見便問: 大德住什麼寺。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上等根機,被一問,就解所問的言外之義。重點在 “住” 一字。夾山想說明諸法的實相是「無住」的,不似一個物體可捉摸,是「不可得、不可思議」的!)
師曰: 不似,似個甚麼。
船子反問他:「你說諸法不像一個物,那麼諸法究竟像個什麼東西呢?」
船子大師始終以問代答,妙高山頂,不容商量!
山曰。不是目前法。
夾山說:「眼前極目所見,找不著一個相似的。」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師曰: 甚處學得來。師曰:你說的這些滑頭話,是從哪裡學來的?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
夾山道:「我這些見解是不可思議的,不是用眼睛或耳朵所能領會的。」
師曰: 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
船子感慨地說:雖領會得一句話的玄機,但若執著於語言文字,食古不化,則反被其拘束繫縛,欠缺活用的機用。
「合頭語」是指非常正確地道破 (了解、體悟) 禪宗玄機的語言。此地的 “一句合頭語”是指夾山只會依經文背誦,或只有膚淺的認知,不是自己證悟的道理,就以為自己懂了,隨便胡亂引用。但是對於真理的體認,還僅僅是在文字、言語層次上深刻的了解,實際修行「還未到家」,還沒有見到「本來面目」。
這些合頭語,就變成修道者的萬劫繫驢橛。原地繞圈子,萬劫也無法解脫,無法證道。
(古時候,人們都用驢來磨麥子,驢子上了套,就開始辛苦地拉著磨,繞著固定石磨的木樁忙得團團轉。”繫驢橛” 就像那隻被套在木橛上的驢子一樣,繞著木橛團團轉,經年累月辛勤地繞,不管怎麼繞,就是脫離不開石磨的範圍。)。
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船子接著又問:就像釣魚一樣,放那麼長的線下去,目的就是在佛法這個深潭中 釣到大魚(證道),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勤苦用功修行,現在離你想要的東西 只有三寸的距離了,你怎麼不說幾句見道偈呢?
這句話,一語雙關。
一是船子以釣魚人自比,要釣的就是夾山這條大魚,善會資質佳,功底好,就差那最後的臨門一腳了;
二是將夾山比作釣魚人,把悟境比作魚,說夾山垂絲千尺,根機好,也下大工夫修煉,到現在只差那最後三寸 (離鉤三寸)了,怎麼還不上鉤?
[指你苦心求法;如今離領悟境界 就只差證悟見性而已。]
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山才上船。
夾山正準備要開口,竟然被船子一篙子打落溪水中。夾山喝了幾口水,要爬上船來,剛站好。夾山正準備開口,想說佛經上說如何…。一語未出,碰的一聲,被船子和尚用槳打落水中去了。
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
夾山被他東一撥,西一撥,到達那個境界,站在那裡不動了。船子又說:「說一句來聽聽!」(即說一首悟道偈來聽聽!) 夾山剛要開口!又被船子一竿子打落溪水中。夾山就在這個時候,豁然大悟,於是點頭三下。船子說:好!好!好!
在禪門中,「法」無說無得,擬向即乖;夾山一再被打入水中,正是船子用心。夾山本是根器,經此折騰,立即頓悟。憨山大師云:「咬定話頭,不是要明話頭;只借話頭發疑,斬截妄想。其參究須離話頭處參究,下得疑,方得力。疑至情識不到,語言不通時,拶逼極處,迸出些子光影,正好進步。 」
佛學三藏十二部,唯識、真如、般若,夾山禪師道理什麼都會,都清楚得很,非要把他這些都打掉,打到水裡去了,連呼吸也來不及,思想也來不及!船子德誠禪師 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來時,他說不出來了,這下悟了。悟了以後,怕師父再打他,來不及說,趕快點頭三下,表示我懂了,你別再打我了。就在這個時候,船子和夾山師資相契,兩個心照了同一個真理實相,以心印心!
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山遂問: 「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見性之後,就要像釣魚一樣,把絲線放下去,這根絲現任君擺弄。就是入世隨俗,歷事煉心,無功用道,漸除習氣。煩惱習氣來時,心清淨不為所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此地船子禪師,告訴夾山,悟後起修的方法,似乎還有釣絲存在。因此夾山再問: 假如不要釣魚竿和絲線,把它們都丟掉之後,又如何呢?
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丟掉滿好的,你說空也不對,有也不是。非空非有,任運自在。絲在水面飄浮,業力習氣都轉薄了。夾山禪師聽懂了。你的意思事: 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師曰: 「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
船子和尚高興的說 ” 我在這裡等了三十年,天天駕渡船,想找一個有大根機的人,將平生所得的心法秘要,傳授給他。一直等到今天,總算釣到大魚了。”
師父捧的話,夾山不聽,蒙起耳朵。
師曰:「如是,如是。」
遂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吾三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裡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因為夾山禪師名氣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先隱姓埋名,韜光養誨。
「藏身處沒蹤跡」,指身體的感覺沒有了,心理上的雜念也沒有了,三際托空,一點影子都沒有了。 住於空境。
「沒蹤跡處莫藏身」,修到空境之後,念念在當下 是 “無餘涅槃”時,沒有野心,無所求,只有當下。自我已燒得乾淨,就可出山,入世歷事煉心,漸除習氣。說法度眾生,續佛慧命。
山乃辭行,頻頻回顧。
夾山禪師背個包袱,大概身上的水還沒有乾,走兩步就回頭看看,一方面捨不得師父;一方面心中想:難道佛法就是這樣的啊?貪瞋痴慢「疑」嘛!
師遂喚闍黎。山乃回首。
船子德誠禪師站在船頭一看,就大聲叫他:「和尚!」夾山禪師回過頭來。
師豎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船子和尚豎起船槳說: 「法」都傳給你了,你不要以為我還有秘密不傳給你啊? 自己把船打翻,掉進水裡不見蹤影。表示佛法就是這樣,沒有其他秘訣。自己死給他看,堅定徒弟的信心。(其實他死不了,不知跑到哪裡去隱居了。)
要自心覺悟,就必須要放下言語、意識上的成見。當夾山被打入水中,迫于生死相逼之時,才算完全忘卻了言語、泯滅了意識,於是刹那間,頓悟自心本性。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這首詩,是船子和尚的悟道偈,此詩偈雖然生動描寫 月夜垂釣的情景。但卻也呈顯禪詩意境深邃,韻味自然。
「千尺絲綸直下垂」:
從文字上雖是指在水深之處,拋下釣鉤;長長的釣線筆直垂入江中。譬喻在無始劫以來,人們生存活動的行為業習,因為受到無明的染著,以致在我們最初生命的演變過程中,就在我們八識田中,種下了罪惡、黑暗的種子。
「一波才動萬波隨」:
江面上,一個水波才起,便牽引出萬重的波光蕩漾。由一波才動,萬波馬上相隨。隱喻儘管有這些無明、黑暗的種子,但是如果沒有「外緣」的誘惑,這些種子也只是潛伏起來,不能夠顯發出來的。但只要一個念頭生起,萬念跟著俱起。
「夜靜水寒魚不食」:
時間隨著江水,悄悄地流逝,在夜深人靜之際,江面的水波復歸於平靜;江水沁涼,魚兒也應已進入了夢鄉。船子和尚,以「魚」代表自己的心王。對於外界的引誘,內心有如平靜的夜空,有如無波的江水,已不受外境香餌牽引。此時,明鑑一切是如幻如化。
「滿船空載月明歸」:
雖未得魚,空船而回,卻也載滿了皎潔的月光,與我相伴同行。譬喻,修到人法雙泯,常寂常照的大用。我見、我所見既破,能所雙忘,智如不二,當然是「無智亦無得」,即是「滿船空載月明歸」。
離鉤三寸
點頭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