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掘魔羅經>>
佛性雜煩惱者無有是處,而是佛性煩惱中住。
如瓶中燈瓶破則現,瓶者謂煩惱,燈者謂如來藏,
大圓滿法:
樂明無念
易破童子手上瓶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藍麥 2019-09-19 14:54:22
【南北朝·善慧大師】(釋法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注:南北朝·善慧大師“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是看到橋下的水在流,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
其實,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 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 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 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 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
“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裡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
“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裡的步行 是像徵心性的活用。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 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
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我們也可以用相對運動的觀點 來解釋後兩句,假想人是靜止的,橋當然就是流動的。而前兩句 卻讓讀者如墮雲裡霧裡,只有通過領悟禪理才能解釋。讀者看見的是現象,而詩文中描述的卻是本體,所以要透徹地理解這首禪師,先要理解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本體是指在我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客體,現像是指本體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覺表象。
從現像上觀察,人在橋上走,只有水流橋不流!但是詩人卻對現像作了否定,同時也是對本體,即佛性的肯定。所以這首詩 是通過對現象的否定,來指點讀者了解佛性。也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現象往往是虛假的,即使親眼看見的事物(比如魔術)也不可靠;而本體是真實存在的,即使你感覺不到(比如各種場)也不能否定 它們的客觀性。
我們看到人手裡是空的,但是詩人卻說是抓了鋤頭,一方面我們也許是看見了假象,另一方面詩人只是想點撥我們 去理解佛性,懂得本性就是真心的道理。禪師們的境界較高,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詩人從差別中 來認識平等,從運動中 來認識靜止。只要心中澄明,喧囂之地也有幽靜的感覺,世界在相互矛盾中 達到一種和諧。事物不是絕對地一分為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禪意就是在千差萬別的宇宙中 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發現萬物的平等性。所以 無論是橋在流動,還是水在流動,都是內心發生了波動。釋法泰 寫過很多類似道理的詩,一方面記錄自己的修行心得,一方面也啟迪後人思考。比如他的一首詩這樣寫道,“生無所生,死無所死。風動塵飛,波澄浪止。和合離散,隨處發現。滿月彎弓,雙雕一箭。”其中的風動塵飛,波澄浪止與“橋流水不流”異曲同工,都是教誨大家 如何修身養性,獲得佛性。
【南北朝·善慧大師】(釋法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注:南北朝·善慧大師“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是看到橋下的水在流,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
其實,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 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 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 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 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
“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裡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
“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裡的步行 是像徵心性的活用。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 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
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我們也可以用相對運動的觀點 來解釋後兩句,假想人是靜止的,橋當然就是流動的。而前兩句 卻讓讀者如墮雲裡霧裡,只有通過領悟禪理才能解釋。讀者看見的是現象,而詩文中描述的卻是本體,所以要透徹地理解這首禪師,先要理解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本體是指在我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客體,現像是指本體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覺表象。
從現像上觀察,人在橋上走,只有水流橋不流!但是詩人卻對現像作了否定,同時也是對本體,即佛性的肯定。所以這首詩 是通過對現象的否定,來指點讀者了解佛性。也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現象往往是虛假的,即使親眼看見的事物(比如魔術)也不可靠;而本體是真實存在的,即使你感覺不到(比如各種場)也不能否定 它們的客觀性。
我們看到人手裡是空的,但是詩人卻說是抓了鋤頭,一方面我們也許是看見了假象,另一方面詩人只是想點撥我們 去理解佛性,懂得本性就是真心的道理。禪師們的境界較高,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詩人從差別中 來認識平等,從運動中 來認識靜止。只要心中澄明,喧囂之地也有幽靜的感覺,世界在相互矛盾中 達到一種和諧。事物不是絕對地一分為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禪意就是在千差萬別的宇宙中 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發現萬物的平等性。所以 無論是橋在流動,還是水在流動,都是內心發生了波動。釋法泰 寫過很多類似道理的詩,一方面記錄自己的修行心得,一方面也啟迪後人思考。比如他的一首詩這樣寫道,“生無所生,死無所死。風動塵飛,波澄浪止。和合離散,隨處發現。滿月彎弓,雙雕一箭。”其中的風動塵飛,波澄浪止與“橋流水不流”異曲同工,都是教誨大家 如何修身養性,獲得佛性。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ghshuang
2023. 01.21 · 北京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空手把鋤頭 是說參透空性 才可以把握五蘊六根 這些修行的工具。
步行騎水牛 是說以一步一個腳印 認真地修行 以達致駕馭自已的習性。
人從橋上過 是說人應如法地 從此岸到彼岸。
橋流水不流 說了二層意思,
橋流:以橋喻法,說的是法尚應舍;
水不流:以水示此岸、彼岸的存在。
全謁是勸勉行者 應參透空性,把握好自己的五蘊六根,一步一步認真修行,駕馭自己的人生,雖然有此岸彼岸 但人如能如法 就能跨越這“水”到達彼岸,到達了彼岸,就應放下法執。
2023. 01.21 · 北京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空手把鋤頭 是說參透空性 才可以把握五蘊六根 這些修行的工具。
步行騎水牛 是說以一步一個腳印 認真地修行 以達致駕馭自已的習性。
人從橋上過 是說人應如法地 從此岸到彼岸。
橋流水不流 說了二層意思,
橋流:以橋喻法,說的是法尚應舍;
水不流:以水示此岸、彼岸的存在。
全謁是勸勉行者 應參透空性,把握好自己的五蘊六根,一步一步認真修行,駕馭自己的人生,雖然有此岸彼岸 但人如能如法 就能跨越這“水”到達彼岸,到達了彼岸,就應放下法執。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c jx_zi
2015.04.07
“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是看到橋下的水在流,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裡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裡的步行是像徵心性的活用.“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
2015.04.07
“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是看到橋下的水在流,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禪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待世界,希望我們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澄明寧靜,喧囂之地也有靜寂深林,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總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調和.“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裡去體認一切,而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也是我們生存的空間.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為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達到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里路途,只要從腳下這步開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裡的步行是像徵心性的活用.“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便是說我們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為兩段,只要心裡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清靜之物,流水哪裡會動?橋頭哪裡是靜止的呢?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見到萬物的平等實性.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enny724
2013.09.06
空手握鋤頭,
禪師已入初關 見到了人我法,明白了空性之妙用 這句表明修行己認清了方向,
步行騎水牛,
到了二禪重關 定慧等持 執著在人我法執上有待修持
人從橋上過,
這是禪師已破了牢關,好比洗腳上岸會也麼。
橋流水不流,
下面借用也是禪師證得最高境界的寫照,青山永不動白云自往來,說明禪師已通達心性,明心見性的境界,橋流水不流 大家只可用心領悟,但有言說都無實意,不可用言語來表達禪師開悟的意境,上面已說理,下面再解釋一下事修行的次第,初關重關勞關 是禪宗修行 每一步的代名詞,是重在禪定功夫上 層次等級,做到理事圓融,才能證悟成佛!
2013.09.06
空手握鋤頭,
禪師已入初關 見到了人我法,明白了空性之妙用 這句表明修行己認清了方向,
步行騎水牛,
到了二禪重關 定慧等持 執著在人我法執上有待修持
人從橋上過,
這是禪師已破了牢關,好比洗腳上岸會也麼。
橋流水不流,
下面借用也是禪師證得最高境界的寫照,青山永不動白云自往來,說明禪師已通達心性,明心見性的境界,橋流水不流 大家只可用心領悟,但有言說都無實意,不可用言語來表達禪師開悟的意境,上面已說理,下面再解釋一下事修行的次第,初關重關勞關 是禪宗修行 每一步的代名詞,是重在禪定功夫上 層次等級,做到理事圓融,才能證悟成佛!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洞上宗風——智證之八十九
1
道吾、石霜子父,有王種、臣種、內紹、外紹。
2
傳曰:唐郭中令、李西平皆稱王,然非有種也,以勳勞而至焉。高祖之秦王,明皇之肅宗,則以生帝王之家皆有種,非以勳勞 而至焉者也。謂之內紹者,無功之功也,先聖貴之。謂之外紹者,借功業而然,故又名曰借句。
曹山章禪師曰:“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
雲居弘覺禪師曰:“頭頭上了,物物上通,只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一路自別。
3
洞上宗旨綿密,有王種臣種、內紹外紹之說。
李世民為高祖李淵之種,故得封秦王;唐肅宗亦為李氏嫡孫,故得繼明皇為帝。
郭子儀因功而得封王。
如李世民、唐肅宗者,即是王種,即是內紹帝位;如郭子儀等有功之臣封王,即是臣種而外紹王位也。
大凡外紹者,須努力為之,方可得封,此譬喻二乘精進,斷證功德;
大凡內紹者,不涉功勳,自然乘繼王道,此譬喻無上法門。
《法華經》中長者子之喻,因不識本來生於富貴之家,故令其日日除糞,終至於接班為長者。此喻世人不曉自己本來是佛,故令其除其染污習氣,露出本色即止。除糞之時,即是功勳外紹;接班之時,卻是識得本來人,內紹王種之時。
漸修者,譬如登山;頓悟者,如同登臨山頂,豁然見山外之無限風光。
漸修而至於頓悟,即是居臣位 而最終外紹為王;眾生本來是佛,而暫居眾生位者,即如王子,修與不修,悟與未悟,皆改變不了 其本來是佛的事實。
雖未頓悟,但仍然堅信 山外有無限風光本來存在,將來必內紹王位。
洞上宗風——智證之八十九
1
道吾、石霜子父,有王種、臣種、內紹、外紹。
2
傳曰:唐郭中令、李西平皆稱王,然非有種也,以勳勞而至焉。高祖之秦王,明皇之肅宗,則以生帝王之家皆有種,非以勳勞 而至焉者也。謂之內紹者,無功之功也,先聖貴之。謂之外紹者,借功業而然,故又名曰借句。
曹山章禪師曰:“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
雲居弘覺禪師曰:“頭頭上了,物物上通,只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一路自別。
3
洞上宗旨綿密,有王種臣種、內紹外紹之說。
李世民為高祖李淵之種,故得封秦王;唐肅宗亦為李氏嫡孫,故得繼明皇為帝。
郭子儀因功而得封王。
如李世民、唐肅宗者,即是王種,即是內紹帝位;如郭子儀等有功之臣封王,即是臣種而外紹王位也。
大凡外紹者,須努力為之,方可得封,此譬喻二乘精進,斷證功德;
大凡內紹者,不涉功勳,自然乘繼王道,此譬喻無上法門。
《法華經》中長者子之喻,因不識本來生於富貴之家,故令其日日除糞,終至於接班為長者。此喻世人不曉自己本來是佛,故令其除其染污習氣,露出本色即止。除糞之時,即是功勳外紹;接班之時,卻是識得本來人,內紹王種之時。
漸修者,譬如登山;頓悟者,如同登臨山頂,豁然見山外之無限風光。
漸修而至於頓悟,即是居臣位 而最終外紹為王;眾生本來是佛,而暫居眾生位者,即如王子,修與不修,悟與未悟,皆改變不了 其本來是佛的事實。
雖未頓悟,但仍然堅信 山外有無限風光本來存在,將來必內紹王位。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如遍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
要如實地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就必須有正確的認識論 和認識的方法。
譬如生來就有色盲的人,他總是把紅色看成綠色,由於眼睛的問題 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但他本身並不認為是錯誤的。
正確的世界觀, 就是諸法實相。
唯識宗 看到認識論 對通徹諸法實相的重要性,於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三性的理論,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用此三性,解釋紛紜複雜的現象世界,於任何一事一物上,無不具備此三性。
a遍計所執性: 分別心,常於一切處,分別一切法,誤認為皆有實在的個體。
b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並非實有,皆是依他緣而起,沒有實體。
c圓成實性: 若能如實觀察,凡夫眾生遍計所執的有,並非實有;雖非實有,卻不無此依他緣起和合的現象顯現,所以也不能說 是就是空滅無物的空。非空非有,不能用有、無等四句來描述它。這就是圓成實性。
譬如作夢,
夢中不覺,以為一切所見皆為真實,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一朝醒來,知是夢境,一切所見皆非真實,是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此夢境,這就是依他起性。
夢境非真有,但也不是純粹無夢,有而非真,非真而不無,非有非無,不可以言語道,這就是圓成實性。
繩蛇之辨。
譬如黃昏時光線不好,你突然看到院子裡有一條蛇在草叢邊。你甚至為此,生起恐怖和擔心,這條蛇的形像老是浮現在你眼前,使你徹夜難眠。第二天早晨,陽光燦爛,你起床後,特地來到院子裡,想仔細看看,昨晚這條蛇,最後爬走了沒有。你突然發現,那原來是一條麻繩。未看到繩時,你看到蛇,只有蛇的形象,沒有繩;看到繩時,知是繩,蛇的形象當即消失。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如遍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
要如實地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就必須有正確的認識論 和認識的方法。
譬如生來就有色盲的人,他總是把紅色看成綠色,由於眼睛的問題 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但他本身並不認為是錯誤的。
正確的世界觀, 就是諸法實相。
唯識宗 看到認識論 對通徹諸法實相的重要性,於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三性的理論,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用此三性,解釋紛紜複雜的現象世界,於任何一事一物上,無不具備此三性。
a遍計所執性: 分別心,常於一切處,分別一切法,誤認為皆有實在的個體。
b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並非實有,皆是依他緣而起,沒有實體。
c圓成實性: 若能如實觀察,凡夫眾生遍計所執的有,並非實有;雖非實有,卻不無此依他緣起和合的現象顯現,所以也不能說 是就是空滅無物的空。非空非有,不能用有、無等四句來描述它。這就是圓成實性。
譬如作夢,
夢中不覺,以為一切所見皆為真實,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一朝醒來,知是夢境,一切所見皆非真實,是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此夢境,這就是依他起性。
夢境非真有,但也不是純粹無夢,有而非真,非真而不無,非有非無,不可以言語道,這就是圓成實性。
繩蛇之辨。
譬如黃昏時光線不好,你突然看到院子裡有一條蛇在草叢邊。你甚至為此,生起恐怖和擔心,這條蛇的形像老是浮現在你眼前,使你徹夜難眠。第二天早晨,陽光燦爛,你起床後,特地來到院子裡,想仔細看看,昨晚這條蛇,最後爬走了沒有。你突然發現,那原來是一條麻繩。未看到繩時,你看到蛇,只有蛇的形象,沒有繩;看到繩時,知是繩,蛇的形象當即消失。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