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7, 2023 11:48 am
新老怪
隨意窩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請先默誦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白話解》
老子道德經裡所要教導我們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mobile]說:「道者萬物之奧。」 (這個道是萬物都通用的奧妙真理)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mobile]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天下人都認為我所說的「道」大到無法描述,似乎不像是道。但就是因為大,才不像一般所認知的道。若是能具體描述出「道」是什麼樣子,久而久之這個「道」 所適用的範圍就被侷限住,就不再是「萬物之奧」永恆的真理了。)
所以,本章老子特別用「常道」來區別他所要教導我們的「道」和一般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
任何一個道理 如果可以把它具體的 當做一個道理 來描述運用,這個道理 就不是能永久適用的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一個名字 如果可以把它具體的 當做一個名字用,這個名字 也就不是能永久適用的名字。
(任何具體的道理或名字 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時機、條件。隨著時空的演變,行之有年的道已非今日適用的道,使用已久的名 也不再是現在適用的名。 就像在四季的循環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季節的名一直在變,也各有其適合的工作要做。後代的我們如果對「往聖的絕學」只是依樣畫葫蘆,而不知用心去變通 恐怕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無」名天地之始;
用「無」來描述「常道」在天地開始形成時,空無一物的原貌;
「有」名萬物之母。
用「有」來描述「常道」使天地豐盈萬有,而成為萬物之母的現況。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所以,把常道當作「無」來體會,藉以觀想常道如何無中生有的奧妙 (因);
常有,欲以觀其徼。
把常道當作「有」來體會,藉以觀想常道 表現在萬物間 清楚分明的差異 及其造成相互間的利害關係 (果)。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有」和「無」兩個都同樣用來稱呼「常道」,卻是這樣極端不同的兩個名字,兩者都同樣可稱得上是玄奧。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這種玄奧又再玄奧的作用,正是常道妙化萬物的門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07, 2023 12:50 pm
妙吉祥如意
老子《道德經》解密

第一首:道可道 〈原 0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文導讀】
老子講道非常乾脆,開宗明義第一章就將“道”的國度講的一清二楚、毫無保留。讀者研究老子這首經文如果先具備現代最頂尖的微觀物理科學〈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絕對可以事半而功倍。
我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破譯整首經文的關鍵!老子言中的『此兩者』指的是甚麼?『同出而異名』又做何解釋?讀者須從這個進路去思考其中的哲理〈請偏重科學的邏輯思路〉,如此對於中華道學最重要的精義就不會失之交臂!
這一首經文完全是用來描述『本體』的超物理世界:
本文首段:開宗明義,直接表明道學的(知)與(行)與世間學問的慨念是全然不同的。
本文二段:開釋『有名‧法性妙有』與『無名‧真如空性』此兩者之奧義。
本文三段:老子的學問著重“知行合一”,本段文字講到“觀照般若”與實際修行之驗證。
本文四段:首創『玄之又玄』與『眾妙之門』之宇宙創生之真理。

【經文釋義】
『道可道,非常道。』
為甚麼老子說:『道,可道!』?因為祂正準備以五千多言來開釋“道”這個宇宙創生的最極至真理。假如“道學”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說明白,那麼老子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都成廢話?所以《道德經》第一句話是老子的自我解說:『道的學問!絕對是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老子為何又接著以“非常道”來破前面的“道可道”?因為“真道本體”是“創生宇宙的根源”,“真道本體”是物理世界之母源,就像人類安身立命的物理宇宙一樣真實不虛,“道”是可以說清楚講明白,但是“真道國度”超乎凡人腦筋之思維想像,要體證“真常之道”就必須屏除一切語言文字甚至斷除一切腦筋上的活動..
佛家說:『斷除我執與法執。』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知道”與“證道”是相違背的。所以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嘛..
道德經這句話的本意就是這麼簡潔明白,尤其對於學佛者讀來更覺親切!!
所以說,真常之道(實相)是必須親自去修練證悟的;『真道本體』這個名堂講的再怎麼清楚,對於聞道的人來說,也只能想像而不能體驗其真實。
老子在此用這“常”字其中精義正是說明“本體境界”的永恒與實際,“常”字用來詮釋道的“真實與永恒”,正是藉此強調道學是理論與修行證悟並重的學術,絕對講求知行合一,可不像世俗的泛泛之學,僅止於口舌辯論!
正如《金剛經》釋迦摩尼佛云:『吾49年未曾說法,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而老子《道德經》更是被稱譽為《無字天書》。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的就是常道的“名狀內涵”〈境界〉,當然也是可以用語言形容清楚的,否則老子《道德經》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盡成廢言?所以老子開宗明義即說:『名可名』!
但是用語言形容的“道之內涵名狀”與實際親自證悟於真道的境界絕對是兩回事,豈可混為一談?所以老子又緊跟著開示“非常名”。
老子這種先立後破的示道方法在佛家經典《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所謂透三句說法:『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真道的國度!在至虛中蘊涵至實,為何說至虛?因為真道的名狀是無有名狀的〈於腦筋想像之外的、不可思議的超物理國度〉;為何說至實?因為整個物理宇宙無非來自於道體的幻化生成!實相創生宇宙玄秘奧妙,超越物質情識世界之思量,是無法以肉團腦筋去擬議想像的?
老子曰:『近之者遠之!執之者失之!為之者敗之!』真常之道不可靠聽聞想像而獲得。所以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從本體上談的,老子用“常道”與“常名”指出本體的永恒實相,而“無名‧真空”與“有名‧妙有”正是這“真道本體”的構成內涵。
“無名”顧名思義就是指“真道”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心之元性”即佛家所最尊崇之『真如』。
“有名”顧名思義就是指“妙有”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物之元性” 就是佛家所言之『法性』。
“無名”與“有名”可以說是老子道論之精髓,宇宙之創生,生命之籓筵正是“無名真如”與“有名法性”的糾纏應化!
莊子曰:『老聃、關尹子,古之博大真人‧‧主之以太一,建之以常有無!』就是參悟老子道學『有』『無』『虛』『實』『心』『物』『性』『命』即是佛家『真如與法性』之妙諦有感而發之言!
『無名指心性之源,祂在創生的過程〈從真道的無為國度到芸芸眾生的物理宇宙〉至始至終都是無形而遍於一切的,所以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以『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話來形容『天地神明,谷神不死』(無名心性)的存在哲理;
為何用『天地之始』一詞來詮釋『無名心性』?因為心之元性如如自在、無增無滅,無生無滅,至始至終無有變異如天地之長存自在。
『有名』指“物質之元”其性質與『無名』可說大異其趣!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母』這個字正是用以詮釋物質演化成住壞空與生命代代相傳,輾轉於生死輪迴。這就是老子道學的智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經文這兩句話必須從道術(修道的功夫理論)來作詮釋。由於『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是真實不虛的存有,故老子又稱『無名』〈真如空〉為『常無』,稱『有名』〈法性有〉為『常有』,並且據此教導修士利用觀照的功夫修練來證悟『常無』(真如之妙)與『有名』(法性之徼)。徼,物質最玄微之邊際也。
《首楞嚴經》云: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有頂色邊際,即是(常有,以觀其皦)。
老子以五千言示道用字遣辭非常精妙嚴謹,此間“欲”字有深義,與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載”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隱喻修道者的“修道真意”人類之所以能修道證道就是靠這個『真意』,而『真意』的建立主要從『信』與『誠』下工夫。
『常有,欲以觀其徼』在“常有”這個境界中修道者可以從中“觀照”物質元素的創生邊際,這是屬於初段的修練功夫,就是所謂的『練精化氣』的法程,這法程確實是帶意念的,第十六章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就是開示這個(觀徼)的修行功夫!
『常無,欲以觀其妙』在“常無”這個境界中“觀照”心性始源之精妙,這種修練的功夫就更高段了,證悟的境界也是較深入的,就是所謂的『練氣化神』的法程。
所以第十六章老子又接著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隨著修道的功夫純熟就可安住在“常無”〈真如〉的境界,這時便是獲得佛家所謂“開悟”的境界,老子稱此證境為『復命歸根』或『知常曰明』,“觀其妙”就是修練達到“明”的證境體悟。《成唯識論》玄奘大師稱此為:『得根本智』即是佛家說的『明心開悟證真如』
以上這兩句經文正是老子從“功夫理論”的進路來印證“境界哲學”的實際之處。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指的當然是『無名』與『有名』‧或曰『常無』與『常有』,或曰『心』與『物』,或曰『神』與『氣』,或曰『真如空性』與『法性妙有』,祂們同由道之無為國度流化而出。但是此兩者其名狀與內涵作用卻是『虛』『實』互異的。宇宙萬有自此而生『無名』與『有名』又豈是一個玄字了得?

『玄之又玄。』
老子在此連續用了三個“玄”字!當然有其特殊之涵義無庸置疑;“玄”的本意就是“微妙”的意思,但“微妙”在此不能當泛泛之詞要作實解。也就是“事物因不斷的細微化,終於發生奇妙的變化”,老子的這個觀念已在現代物理微觀科學的實驗下一一被證實。
我們若說“玄”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因為“玄之又玄”確實是探究宇宙與生命創生真理的“律則”!所以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善於修道之人必能掌握“反觀”“守弱”而達到“與道玄同”的境界。
庄子有一則寓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歷萬世而不竭』
宇宙萬物的組成質素的確可以不斷的給以細微化,但在無窮無盡的精微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個『有形化歸無形』的重要關卡,事事物物突破這關卡就此回歸一個非人類腦筋知識所可臆測的玄妙世界〈超物理空間或曰異次元空間〉,也就是『本體境界』〈無為真道之國度〉。
而這形而上的超物理世界(無漏界)與形而下的物理世界(有漏界)中間分隔關卡就是老子在此揭示的眾妙之門。佛家言:一心開二門。

『眾妙之門。』
是老子道學之宇宙創生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祂是由【道的國度】化生出【物理宇宙】的一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分界點!當代物理科學家透過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已漸漸能掌握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的微觀世界:
關於眾妙之門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力學】已漸有觸及,著名物理博士普朗克將【重力常數】、【光速】、【普朗克常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長度、時間、物質的最小單位,這便是【物理空間】與【超物理空間】的臨界點:
自然長度 1.6 X 10的 - 33次方公分
自然時間 5.3 X 10的 - 44次方秒
自然質量 2.2 X 10的 - 5次方公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數學式子【E= MC平方】 也指出光速的極限為秒速三十萬公里;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所發現的【眾妙之門】,已可用現代物理新知給予明確的定義。依據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從“時間”“空間”“質量”“速度”都可計算出“萬物”突破“形而上世界”進入“形而下世界”的物理單位(老子曰:『樸散則為器。』)
老子所創見的眾妙之門,正在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引領風騷!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主要是用來開示“本體”境界,對創生實相的內涵有極重要的開示;老子指出“無名心性”與“有名物性”是構成“真道”的兩條主幹,“無名”是“無”這個名堂,“有名”是“有”這個名堂,『無』與『有』在老子道學中是並行又交纏的兩種名狀,祂們自始自終相輔相成,說的感性點“常無”與“常有”在“道”的流轉過程始中是“相依為命”“相輔相成”的。
若從現代的物理科學觀點來說明:『物』就屬於老子言中的『有名』,『理』就屬於老子言中的『無名』,本書《道德經》第十六首老子曰:『物形之,勢成之。』就是講這個奧義;所以『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應該說是“夫妻關係”而非“母子關係”,確立這個觀念對往後研讀老子道學至關重要。
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在道的流化過程中佔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關鍵,“道”的創生過程在此被分隔成“本體境界”與“物理世界”;易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這些都是針對“眾妙之門”再做詮釋。。『眾妙之門』正是劃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不可思議的玄妙分界點,這就是道家與佛家都非常重視的不二法門。
修道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生命精神藉由心靈修煉而穿越這“眾妙之門”融入永生的境界,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本書《道德經》第三十四首:『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老子利用心靈力穿越“眾妙之門”,並(融入)形而上的本體境界所帶回來的證悟體驗。修道之士只有在澈底排除後天物質情識對『無名心性』的牽絆才能穿越此門證入真道國度;
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據此向關尹喜開釋修道妙訣:『應以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老子此章論及之“有名、無名”正是破解修道奧義的兩把金鑰匙。
老子曰:無名,有名,沒身不殆!
佛陀說:真如,法性,了脫生死!
生命之所以能夠回歸永生之“道”,其終極機密就隱藏在“常有”與“常無”這兩條『道中之軌』!
莊子讚嘆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哉!』絕非溢美之詞!一本《道德經》已將宇宙物質與知覺生命的創生實相盡洩無遺!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關尹子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電之逸乎,沙之飛乎。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莊子解老】
《莊子‧天下》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子‧齊物》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作者注釋)
有即是指(法性),無,即是指(真如)!!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上所言正是『道體無極』之概念。)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間『無、有』引申『虛、實』就是指『心、物』二著。老子曰:『一生二』,二的境界。)
『有未始(有)(無)也者。』
(作者注:此段言:有名、無名未分之玄德(真一)境界。老子曰:『道生一』,即一的境界。即是佛家言:真空妙有,一合相。)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真道的無極境界。)
『俄而(有)(無)矣。』
(作者注: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作者注: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心經云: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作者注: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莊子‧庚桑楚》
出無本,入無竅。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釋)
『出無本,入無竅。』
(作者注:『物質宇宙的創生,無法探究創生的起始本源,也無法得知創生的通道與孔竅。』)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作者注:有物質型體之實,卻無法探查物質空間存在的處所依據;有成長順序的更替,卻也無法得知因果、時間的起始。)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作者注:第一句話是用來說明物理宇宙之創生實相,後兩句是用來說明空間(宇)與時間(宙)的本質奧義。老子曰:『其上不曒,其下不眛;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繩繩兮不可名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為眾甫!』)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作者注: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又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作者注: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有不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也』
(作者注: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莊這裡所言之(有)與(無有)是針對(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境界而言,其本義為:追究有形物質的生成根源,必然會進入無形質世界的探討。)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在超越物理世界的無何有之鄉,無名(真如)與有名(法性)恍恍惚惚的合而為一,證道聖者的覺性(性命)就在這裡安住!老子曰:『道乃久,歿身不殆!』)

以上莊子書中這些文字創作靈感及其論述道理顯然全部來自老子經文內容!

【佛經與老子】

佛藏經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衆所知識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衆無量無數。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歎言希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謂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如巧盡師畫於虚空現種種色相。於意云何。是畫師者爲希有不希有。
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所以者何。無名相法。無念無得亦無有修。不可思議非心所依。無有戲論。非是戲論所可依止。無覺無觀無有所攝。不在於心。非得所得。無此無彼無有分別。無動無靜本來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如是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如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以上就是講,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08, 2023 12:42 pm
新老怪
月藏
不是有言,不是無言——智證之九十

1
德山鑑禪師曰:有言時,騎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
2
傳曰:岩頭奯禪師曰:“但明取綱宗,本無實法。不見道:無實無虛。若向事上覷,即疾;若向意根下尋,卒摸索不著。”
又曰:“此是向上人活計,只露目前些子,如同電拂,如擊石火,截斷兩頭,靈然自在。若道向上有法有事,賺汝真碗鳴聲,荼糊汝,系罩汝,古人喚作系驢橛。若將實法與人,土亦消不得。”
夫言截斷兩頭者,飲光微笑,不是有言,亦非默然。
故汾陽偈曰:“飲光尊者同明證,瞬目欽恭行正令。”同電拂、擊石火之譬也。
予嘗作偈曰:“與人實法土難消,道火何曾口被燒。拋出秦時度轢鑽,突巒如斗兩頭搖。”
3
有人說,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所以禪宗是無言說的。又有人說,無論口頭語言 還是身體語言,其實都是一種 傳情達意的表現形式,所以禪宗並不真就是無言的。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沒有說中禪宗的本質,禪與有言無言 其實沒多大關係。若不識者,無論有言無言都不是禪;若識得者,無論有言無言都是禪。你若非要執著於有言才是,那說相聲的、主持脫口秀節目的為何不是?你若非要執著於無言才是,那老水牛無語,豈不是禪?所以說,有言無言,其實只是禪的一種形式,而實際上,禪非有言,也非無言。

什麼是有言呢?譬如學人問趙州:“如何是西來大意?”趙州答曰:“庭前柏樹子。”這是有言。
南泉斬貓兒後,趙州辦事回來,南泉問:“若你在場,如何救得此貓兒?”趙州將一隻草鞋 脫下頂在頭上走出去。這就是無言。
另外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德山棒,臨濟喝,皆是無言也。
但宗門畢竟與教門是有著不同的,不似教門 完全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講道理的,離了言語文字,一大藏教也就無從施展了。禪宗並不是說理,而是通過宗師的一切行為 直接來彰顯此理,所以又稱為直截指示。古人只是從宗與教 不同的表現方式上,說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可以說,宗與教只是表現的樣式不同,其本質沒有什麼差異。禪所表現的,正是教要說的;教所說的,也正是禪所直接展示的。

宗師有言說的教導,有無言的教導,學人當如何去領會呢?德山禪師說:“有言時,騎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論虎頭虎尾 都是虎,你能控制這虎,不要被說的人話頭所轉,而流於意識卜度。又說:“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覿露,即是親承親見,似乎比有言更顯親切,不必再轉一個語言的彎子,但也如電光石火般,不能實執。

無論有言無言,其根本是無有實法可得。有言,容易使人在意識中轉,落於意根下卜度揣摩;無言,更顯親切些。《楞伽經》曰:“出凡聖路學,離心意識參。”就是擔心學人被實法繫住,成為千古系驢橛,萬劫不能脫。因為學人難知,但凡言說,必須借假名以立言。若心、法身、涅槃、佛等,皆假名也,因言說而不得不設。若有人以為有生死可出,有涅槃可得,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此人正系在劫中,不能出得生死。

岩頭禪師說:“若向事上覷,即疾;若向意根下尋,卒摸索不著。”學人總喜歡在意識中揣摩,揣摩來揣摩去總摸索不著。若能向事事物物上看取,則能很快契入。這就是《楞伽》離心意識參的根本用意所在。

達磨西來,面壁十年,不說一句,禪也不會爛掉;後代兒孫,行棒行喝,滿嘴葛藤,也不見就說著一字。何以故?離一切心意識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08, 2023 3:19 pm
Viirya
道可道非常道
緣起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9, 2023 7:49 am
新老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從本體上談的,老子用“常道”與“常名”指出本體的永恆實相,而“無名‧真空”與“有名‧妙有”正是這“真道本體”的構成內涵。
“無名”顧名思義就是指“真道”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心之元性”即佛家所最尊崇之『真如』。
“有名”顧名思義就是指“妙有”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物之元性” 就是佛家所言之『法性』。
“無名”與“有名”可以說是老子道論之精髓,宇宙之創生,生命之籓筵正是“無名真如”與“有名法性”的糾纏應化!

:mrgreen: 『真如』。『法性』。
“無名‧真空”與“有名‧妙有”正是這“真道本體”的構成內涵。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9, 2023 8:32 am
新老怪
月藏
卍字是什麼意?——智證之九十一

1
經首所題卍字。

2
傳曰:昔予至臨川,與朱顯謨世英游,相好也。俄南昌上藍長老至,上藍雅自標緻,謂世英曰:“覺范聞工詩耳,禪則其師猶錯,矧弟子耶?”世英笑曰:“師能勘驗之乎?”上藍曰:“諾。”居一日,同遊疏山,飯於逆旅,上藍謂余曰:“經軸之上,必題此卍字是底義?”予以指畫圓相橫貫一畫,曰:“是此義也。”上藍愕然。余乃為說偈曰:“以字不成八不是,法身睡著無遮閉。衲僧對面不知名,百眾人前呼不起。”於是上藍不懌,歸舉似世英,世英為拊手曰:“孰謂詩僧亦識字義乎?”今兩人皆成千古矣,追繹之,可為憮然。余聞汾陽嘗作《黃犢偈》曰:“有頭無角實堪嗟,百劫難逃這作家。凡聖不能明得盡,現前相貌有些些。”予以謂此偈,又餘字義之訓詁也。九原可作,世英當有一捧腹也。

3
在古版佛經經首的扉頁上,常題有這個“卍”字元號;釋迦佛的塑像胸前 也有這個“卍”字元號。這個“卍”字元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印度,人們用這個符號 來表示比太陽還要光明的大覺悟者。還在佛教誕生以前,這個符號及其所代表的含義 早已流傳千年。世尊出世後,胸前即有此“卍”字元號,是作為世尊的三十二相之一。根據世俗的說法,“卍”,如同太陽的光芒,能普照一切,破一切黑暗,具有光明、遍照、吉祥之意。中文讀為“萬”。世尊的佛法,能燭幽洞微,一切魑魅魍魎無不現形,照破眾生千年無明黑暗,不也正恰如太陽一樣嗎?故以此“卍”字 標示世尊的智慧及佛法。

惠洪覺范禪師在此處,以禪意來闡釋此卍字,重在無一切實法可得,也正是破除眾生 以為有實法實意可得的無明謬執。他說自己到臨川後,常與朱世英在一起遊玩,因為兩人是好友。不久,南昌的上籃長老來,碰到了朱世英,兩人說起惠洪禪師。上籃長老自視甚高,很少有人放在他眼裡。他說:“覺范寫詩還行,至於說到禪嘛,他師父都不怎麼樣,更何況他這個弟子?”覺范禪師是寶峰克文禪師法嗣,寶峰又是臨濟宗黃龍派創始人黃龍慧南禪師弟子。這位上籃長老 確實眼界很高,口氣也不小。朱世英對他說:“既然覺范禪師的禪不怎麼樣,長老能不能試一試如何?”
恰好有一天,覺范與上籃一起游疏山,在小旅館吃飯的時候,上籃長老就問覺范禪師:“你說說佛經前面的這個卍字是什麼意思?”覺范禪師笑而不答,只在桌子上用手指畫了一個圓圈,然後又在圓圈中畫上一橫,說:“就這個意思。”
上籃長老目瞪口呆,驚愕不已。覺范禪師因此作一偈,曰:“以字不成八不是,法身睡著無遮閉。納僧對面不知名,百眾人前喚不起。”上籃長老怏怏不樂。覺范回去後將此事說與朱世英,世英聽後拍手大笑說:“誰說詩僧不懂字義呢!?”

覺范師又說,汾陽禪師曾作《黃犢偈》,曰:“有頭無角實堪嗟,百劫難逃這作家。凡聖不能明得盡,眼前相貌有些些。”汾陽禪師的這個偈子,正好作為我談論卍字意那個偈子的詮釋。而今朱世英與上籃長老二俱作古,如果世英在世的話,看了也必然又要大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9, 2023 8:35 am
新老怪
覺范禪師笑而不答,只在桌子上用手指畫了一個圓圈,然後又在圓圈中畫上一橫,說:“就這個意思。”


覺范禪師因此作一偈,曰:
“以字不成八不是,法身睡著無遮閉。
納僧對面不知名,百眾人前喚不起。”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9, 2023 10:56 am
普通人
公案很難懂

所以中國佛弟子要去異地求法

:roll: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4月 10, 2023 9:11 am
新老怪
月藏
三玄三要與四賓主——智證之九十二

1
臨濟曰:大凡演唱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

2
傳曰:余昔庵於高安九峰之下,有僧問余曰:“臨濟會中,兩僧一日相見,同時下喝。臨濟聞之,升座曰:‘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禪客。’僧便問:‘那個是賓?那個是主?’臨濟曰:‘賓主歷然。’”余方欲酬之,頓見三玄三要之旨,於是再拜曰:“大哉,無為寂滅之幢也。雖百千世,有聞之者,偷心死盡,況余去大師余二百年哉?”
作偈曰:“一句中具三玄門,一玄中具三要路,細看即是陷虎機。忽轟一聲涂毒鼓,偷心死盡眼麻迷,石女夢中毛卓豎。”

3
有一次,臨濟大師上堂對大眾說:“大凡演唱宗乘,一句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這就是三玄三要的來歷。關於三玄三要,歷代宗師說法很多,各有不同。有的說這只是臨濟大師 一時施設之方便語,不可做實法理會;有的說三玄三要 各有其具體的實在內容,只是年久失傳,後代難知。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全面。前者看似超越,卻有虛無籠統之嫌;後者踏實,卻又有泥滯不通之陋。能踏實而超越、超越而又踏實者,幾不可見。

大師說三玄三要,不為別的,是說將來傳臨濟宗旨者 應當如何去接引學人,是探討如何接引學人的方法問題。一開始就說得很明白,“大凡演唱宗乘者”應該如何如何。可見此三玄三要 是對已徹悟本來 可以為人師的人說的,而不是對初學開演。
譬如將本地的中學物理老師 全部集中起來,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中學物理的教研方法,如何去教 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同時又不違背根本的道理,而不是具體地 講解物理學知識。
所以,三玄三要應該說 是對未來老師們的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這種指導意見 來自於臨濟大師多年的教學實踐,親身體驗,唯其如此,方能使宗門旨意的教學 不流於世俗,同時也能隨順教學對象的根機,因而保持臨濟一脈的教學風格,顯揚其宗風。有人說,既然只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則應該不止一種,你可以用三玄三要,我可以不用,而用雲門三句的方法去接引,只要能達到同一個目的 就可以了。當然可以,不過你那樣的接引方法,就屬於雲門宗了,而不是臨濟宗了,我的教學接引方法就是這樣的:“一句中 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

但是,什麼是一句,又起爭執。泥實之徒認為,一句,就是指接引學人的一句話。其實,大師說的一句,含義非常寬廣,說一句話是一句,一棒一喝同樣是一句。只要是用來 接引學人的一個動作 或一句話,其實都是一句。
世尊靈山拈花示眾是一句,“庭前柏樹子”、“干屎橛”等都是一句。有人以為棒喝就不是一句,只有說話才是一句,於是喜歡棒喝接引者總喜歡 有意無意地 去否定三玄三要,喜歡言說接引者 總以為棒喝無三玄三要。其實都是對大師所說“一句”的含義不能完全精準理解所致,而有種種紛爭的現象出現。其實只要是接引學人,無論有言無言,無論棒喝還是話頭,都是臨濟之一句。
宗師棒喝,俗人也棒喝;宗師言說,俗人也一樣言說。為什麼宗師的一句 不同於俗人的一句?因為宗師的一句,具三玄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而俗人的一句則不具。若不具三玄三要之意,則宗師同於俗人,不名宗師。
譬如,有兩人相見,甲問乙:“你今天怎麼不去上班?”乙回答說:“我身體不大舒服,給老闆請了一天假。”“你們公司效益怎麼樣?”“還行吧!只是年終獎太少了,沒你們好。”這甲乙二人對話,有句有意,但所說皆是世俗諦,並無玄要之意,所以不是宗師。若宗師接引學人也如此,則臨濟宗旨墮地。你打我一棒,老子心裡不服,也非要還你一棒;我嘲諷你一句,你憋屈半天,一定要找補回來,想一句更惡毒的話來挖苦你一句。這二者,都不過是俗人遊戲,與佛法宗旨 毫無半點關係。何以故?這裡的一句一語,一棒一喝,皆不具三玄三要之內涵。真禪與偽禪,宗師與俗漢,於此勘驗為判。

那三玄三要究竟是指什麼呢?
《易經》說:“形而下者,器也;形而上者,道也。”
《老子》說:“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宗師接引學人,一棒一喝,一機一語,皆形而下者,通過此形而下者 逐步領會其形而上之道者也。
如果宗師的語言行為中 不具備此接引而入於道的功用,而使學人轉生迷惑或認假為真,則是失敗的垂示接引。
但學人根機有異,對宗師的開示 領會有深有淺的程度不同,故說一句中 即具有三玄。
所謂三玄者,即句中玄、意中玄、體中玄。
什麼是句中玄?
這是最初的階段,即領會一語一機的意思。同是很普通的一句話,有人正確領會其含義,有人錯誤理解,有人介乎兩者之間,就可能有三個層次。正確領會一句子,就掌握了句中玄。所以說,一玄中即具三要。
什麼是意中玄呢?
已經能透過機鋒的表面意思,進而把握到了這個意思所展現的心或意。
“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身。”不在乎你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在乎把握說話人的心意。
“莫認定盤星,識取鉤頭意。”不要執著於秤桿上的刻度,那是死的,要識得鉤頭那物的輕重。
什麼是體中玄呢?
不僅透過了表面的意思、內在的心意,更在於領會 把握那所說的實在之物。那實在之物,即體。撇開層層,落實到那真實的事物上,即入體中玄。
但對體的領會 又有三個層次,有學人以有相為體,有學人以無相為體,有學人以有相無相一如為體。
因此,體中玄,也可說有三要。由句到意,由意到體,層層遞進,雖包含有三玄三要 層層遞進之領會,但其實只是宗師之一句。一句即含此三玄三要,三玄三要其實就是宗師之一句。
《法華經》曰:“世尊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解有深淺層次,即成三玄三要,根本只是世尊之一音。能具備此者,方名說法,方名宗師。

體用、性相、寂照、主賓、黑白、一多、法身與法、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真假等等相對的詞彙,其實都是用來說明 本質與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
在宗師的一機一語的一句中,自然有學人三玄三要領會的層次之分。每一玄門中,其實皆可分為主賓。
譬如句中玄,一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即是主,是目的;這句話的每一個詞彙 構成的這句話本身卻是賓,是從屬於所要表達的意思的。意思只是一個,話可以有種種說法不同。不變的為主,可有多種變化的即是賓。如果你只識得賓,不識主,即只識得聲,而不知所云,如聽老外說尼加拉瓜語一樣。但賓與主又是一如的,不可分的。所以識得賓為下,識得主為次,識得主賓一如為上。句中玄如此,其它意中玄、體中玄也無不如此,可以例知。
由此觀之,臨濟大師之三玄三要之意 其實與四賓主之意,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只不過用處不同,一個在於接引學人時須具備之特質,一個是用來 勘驗學人及為師者的工具。
覺范禪師住庵時,有學人舉臨濟大師所說 兩人同時下喝而賓主歷然之意,本是在說四賓主,卻突然明白領會了大師所說三玄三要之意。可知,一脈所貫,無不能通。

a密跡頭陀 發表於 2012-5-10 13:28
請問老師,這一句三玄,對學人來說,是藥方,或者僅僅是藥引?
b不是藥方,也不是藥引,是醫生看病時 須具備的望聞問切之方法。
在宗師只是一句,在學人自成三玄三要。

a祖師禪不是如來禪 發表於 2012-5-10 13:40
在我看來,不論何時何地 何人的何句 都具足三玄三要
b世間萬法 本無不同,你見到了同,很了不起,但不能不知同中還有異。
若真是你說的這樣,釋迦何必出世,宗師何必住山?
這個主題能如實領會者,應該很少,姑且留在此處吧!
因為三玄三要 本就是對老師們教學方法的指導,學生可以不必參加。
並不是說,一句話中 真有三種玄九種要,而是有三大類學人九小種理解。其實無論對大師還是對學人,都只是一句,只不過對大師就是這麼的一句,對不同學人 卻成了九種不同的一句。人們常說,100個人心中有100個林黛玉,實際的林黛玉只是一個,100個人每個人心中的林黛玉 也只是一個,並不是每個人 還認為除了自己這一個外,還真有另外的99個。三玄三要也正如此,諸位莫錯解。
得句者未必能得意,得意者未必能得體,因此之故,即成三玄。三玄自有之層次,即成三要。
大師一句指示,不僅是要你得句,還要你得意,不止要你得意,最終目的要你得體。
若無句、意,何以能順藤摸瓜而得其體?但若不超越句、意,又何能得體?
句、意、體是三,卻不可分,不可分故,又只是一句。
如人讀經,有句尚不得者,豈能得其意?什麼是讀經而不能得句者?即錯解佛語者是!

三玄三要
師云:“大凡演唱宗乘,一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後來汾陽昭和尚,因舉前話,乃云:“那個是三玄三要底句?”
——見《人天眼目》
三句
  師因僧問:“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開示。”師云:“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空而無實有。如真正道人,唸唸不間斷。達磨大師從西土來,只是覓個不受惑底人,後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虛用工夫。山僧今日見處,與佛祖不別。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佛祖為師;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僧問:
  “如何是第一句?”(風穴以下答附)師云:“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風穴云:隨聲便喝。道吾真云:直下衝雲際,東山絕往來。海印信云:那吒忿怒。雲峰悅云:垂手過膝。)
“如何是第二句?”師云:“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穴云:未開口前錯。吾云:面前渠不見,背後稱冤苦。印云:衲僧罔措。峰云:萬里崖州。)
  “如何是第三句?”師云:“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元是裡頭人。”
(穴云:明破則不堪。吾云:頭上一堆塵,腳下三尺土。印云:西天此土。峰云:糞箕掃帚。)
——見《人天眼目》

汾陽昭禪師示眾曰:“先聖云:‘一句語須具三玄,一玄中須具三要。’阿那個是三玄三要底句?快會取好!各自思量,還得穩當也未?古德已前行腳,聞一個因緣未明,中間直下飲食無味,睡臥不安,火急抉擇,豈將為小事?
所以大覺老人 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想計他從上來行腳,不為遊山玩水,看州府奢華,片衣口食 皆為聖心未通,所以驅馳行腳,抉擇深奧,傳唱敷揚,博問先知,親近高德,蓋為續佛心燈,紹隆佛種祖代,興崇聖種,接引後機,自利利他,不忘先跡。如今還有商量者麼?有即出來大家商量。”
僧問:“如何是接初機底句?”答曰:“汝是行腳僧。”
又問:“如何是辨衲僧底句?”答曰:“西方日出卯。”
又問:“如何是正令行底句?”答曰:“千里持來呈舊面。”
又問:“如何是立乾坤底句?”答曰:“北俱盧州長粳米,食者無嗔亦無喜。”
師曰:“只將此四轉語 驗天下衲僧,才見汝出來驗得了也。”

僧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答曰:“嘉州打大像。”
問:“如何是學人轉身處?”答曰:“陝府灌鐵牛。”
問:“如何是學人親切處?”答曰:“西河弄師子。”
師曰:“若人會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語在,切在薦取,不是等閒。與大眾頌出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
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
還會麼?恁麼會得不是性燥衲僧,作麼生會好?”

又舉三玄語曰:“汝還會三玄底時節麼?直須會取古人意旨,然後自心明去,更得通變,自枉受用無窮,喚作自受用身佛。不從他教,便識得自家活計。所以南泉曰:‘王老師十八上解作活計。’”
僧便問:“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計,未審作個什麼活計?”答曰:“兩隻水牯牛,雙角無柸棬。”
復云:“若要於此明得去,直須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無礙,自家慶快以暢平生。大丈夫漢莫教自辜,觸事不通,彼無利濟。與汝一切頌出曰:
第一玄,法界廣無邊,森羅及萬象,總在鏡中圓。
第二玄,釋尊問阿難,多聞隨事答,應器量方圓。
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閭氏問豐干。”
師乃曰:“這個是三玄底頌,作麼生是三玄底旨趣?直教抉擇分明,莫只與麼望空裡妄解道:‘我曾親近和尚來,與我說了。’脫空漫語,誑嚇他人,吃鐵棒有日,莫言不道。”
又因采菊謂眾曰:“金花布地玉蕊承天,杲日當空乾坤朗耀,雲騰致雨露結為霜,不傷物義,道將一句來!還有道得底麼?若道不得,眼中有屑,直須出卻始得。所以風穴云:‘若立一塵,家國興盛,野老顰蹙;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貼。’於此明去,阇梨無分全是老僧;於此不明,老僧即是阇梨。阇梨與老僧亦能悟卻天下人,亦能瞎卻天下人。要知老僧與阇梨麼?”
拊其膝曰:“這裡是阇梨,這裡是老僧。且問諸上座,老僧與阇梨是同是別?若道是同去,上座自上座,老僧自老僧;若道是別去,又道老僧即是阇梨?若能於此明得去,一句中有三玄三要,賓主歷然,平生事辨,參尋事畢。所以永嘉曰:‘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
又曰:“臨濟兩堂首座,一日相見齊下喝。僧問臨濟:‘還有賓主也無?’答曰:‘賓主歷然。’”
師作偈曰:
“兩堂首座總作家,其中道理有分拏。
賓主歷然明似鏡,宗師為點眼中花。”

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云。三要印開朱點側。未容擬議主賓分。
問如何是第二句。師云。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問如何是第三句。師云。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來裡有人。
師又雲。一句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下座。
——見《臨濟語錄》

臨濟曰:大凡演唱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
傳曰:余昔庵於高安九峰之下,有僧問余曰:“臨濟會中,兩僧一日相見,同時下喝。臨濟聞之,升座曰:‘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禪客。’僧便問:‘那個是賓?那個是主?’臨濟曰:‘賓主歷然。’”余方欲酬之,頓見三玄三要之旨,於是再拜曰:“大哉,無為寂滅之幢也。雖百千世,有聞之者,偷心死盡,況余去大師余二百年哉?”作偈曰:“一句中具三玄門,一玄中具三要路,細看即是陷虎機。忽轟一聲涂毒鼓,偷心死盡眼麻迷,石女夢中毛卓豎。”
——見《智證傳》之九十二

慈明示眾云:“先寶應曰:‘第一句薦得,堪與佛祖為師。第二句薦得,堪與人天為師。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山僧即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第三句薦得,四棱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黯黑,日月無光。汝等諸人何處出氣?如今還有出氣者麼?有即出來對眾出氣看。若無,山僧今日與爾出氣去也。”乃噓一聲,卓拄杖下座。
——見《人天眼目》慈明說三句

汾陽頌(並)總
  第一玄,照用一時全。七星光燦爛,萬里絕塵煙。
  第二玄,鉤錐利便尖。擬議穿腮過,裂面倚雙肩。
  第三玄,妙用具方圓。隨機明事理,萬法體中全。
第一要,根境俱忘絕朕兆。山崩海竭灑飄塵,蕩盡寒灰始得妙。
  第二要,鉤錐察辨呈巧妙。縱去奪來掣電機,透匣七星光晃耀。
  第三要,不用垂鉤並下釣。臨機一曲楚歌聲,聞者儘教來反照(一作聞了悉皆忘反照)。
  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
慈明
  第一玄,三世諸佛擬何宣?垂慈夢裡生輕薄,端坐還成落斷邊。
  第二玄,靈利衲僧眼未明。石火電光猶是鈍,揚眉瞬目涉關山。
  第三玄,萬象森羅宇宙寬。雲散洞空山嶽靜,落花流水滿長川。
  第一要,豈話聖賢妙?擬議涉長途,抬頭已顛倒。
  第二要,峰頂敲楗召。神通自在來,多聞門外叫。
  第三要,起倒令人笑。掌內握乾坤,千差都一照。
報汝通玄士,棒喝要臨時。若明端的旨,半夜太陽輝。
——《人天眼目》汾陽、慈明說三玄三要

臨濟三句與三玄三要有聯絡,但不是一回事。
若非要混為一談,當然也可以,百千法門皆不離靈山拈花一旨。
臨濟大師示學人,除棒喝之外,有四料揀、賓主句、四賓主、三句、四喝、三玄三要、無位真人、四照用等等,皆各有用處。後世學人,唯知埋頭喝粥,不辨棗粟蓮子矣。

寂音尊者曰:“今此法門,叢林怕怖,不欲聞其聲。何以言之?諸方但要平實見解,執之不移;只欲傳受,不信有悟。假使汾陽復生,親為剖析,亦以為非。昔阿難夜經行次,聞童子誦佛偈:‘若人生百歲,不善水潦鶴。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阿難教之曰:‘不善諸佛機,非水潦鶴也。’童子歸白其師,師笑曰:‘阿難老昏矣,當以我語為是。’今學者之前,語三玄三要、十智同真旨趣,何以異此?”


僧問:「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師開示。」師曰:「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實有。如真正作道人,唸唸心不間斷。自達磨大師從西土來,只是覓個不受人惑底人。後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虛用工夫。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僧便問:「如何是第一句?」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曰:「如何是第二句?」師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曰:「如何是第三句?」師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師謂僧曰:「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

示眾:「參學之人,大鬚子細。如賓主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便被學人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治,喚作賓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只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肯放,此是主看賓。或有學人應一個清淨境,出善知識前,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裡。學人言:大好善知識。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喚作賓看賓。大德,山僧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五燈會元》卷十一臨濟義玄禪師

有人說這位喜歡佛法的帝王 是密雲禪師轉世,我不信。還有人說,他滅禪宗,致使禪宗自清初之後 至今衰落不振,把他比之為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我也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只是這位帝王眼裡,包括他自己,只有十五人能入他法眼,選入《御選語錄》,則頗讓人吃驚。甚至罵丹霞禪師燒木佛一則公案“實為狂參妄作”,並質問曰:“若此,則子孫焚燒祖先牌,臣工毀棄帝王位,可乎?”乃至連高峰禪師也不放過,以為高峰不過是人工堆砌的小土丘。
此種種見地,實不過一禪宗愛好者心中有所得而目視雲漢者也,於真實處何曾夢見?

a國泰民安 發表於 2012-5-30 17:13
南山也要體諒圓明的苦衷。
佛法於他第一要旨 乃為江山社稷穩固為先。
他好禪必引領風氣,同時又要壓制隱 ...
b
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可以理解,但不能以己之眼蓋卻天下人眼。
這就是所謂己眼不明,天下人眼皆不許明,誰明殺誰!
為人王者,未必就真能為法王。
到此為此,不再論說此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4月 10, 2023 10:45 am
新老怪
信堅
維摩經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凡夫眾生,不能解脫,根源在於,不能如實知見,而於萬法起顛倒見,如同眼翳;不能如實知見的病根,在於攀緣。攀緣是因有所得心。若能如實知無所得,則一切攀緣心 一時頓斷。凡夫眾生有 “我、我所” 可得,於是有種種作業,造種種煩惱。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能如實知 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則一切煩惱自盡。我不可得。無我則無我所,無種種作業,種種煩惱盡,則自然清淨梵行。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出世間法,要以無所得的心態 去做每一件事。

我們許多的煩惱,都是對現況、結果不滿意而起的,而不知如是因,如是果,不從因上去檢討、努力,而在果上起煩惱,是顛倒妄想,毫無意義的。以有所得心,辦再多的法會,救濟再多的人,也還是有限,有一天你會失望,會疲怠,會退心,眾生永遠度不盡。以無所得心 去行一切善法,「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平平靜靜的 盡自己能力去做,不圓滿時反省檢討,當下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所以心無掛礙,所以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世世,「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才是發長遠心!

由無所得 而無所住,不住一法,才能觀機逗教,善於運用一切法,這才是般若波羅蜜,真正度眾生的智慧。不住一法,當然無人我相,故「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如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rgreen: 無智亦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