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7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8:06 am
由 新老怪
信堅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工夫;
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
佛法深奧之處,就是用洞庭湖的水為墨汁,寫到湖水乾竭也無法寫盡。
所以在紙上 是找不到真正的佛法,因為大多數的人 都執著『紙上佛法』,喜好在文字上 說文解意,在談經論法中爭論不休,
我是你非 各法各派 各立山頭,爭強逞能,互別苗頭,而不知佛法 其實是一種心法,須向靈山塔下修,才能解如來真實義。
達摩祖師當初從西天印度到中國來,是帶著心靈的禪道來的,沒有語言文字,所以說「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地用功夫」,達摩傳禪,不在文字語言上賣弄,全憑內心深思體會。
我們要能在心地上 收穫佛法,不是口說指畫 就可以的,也不是禮佛合十 做樣子就行了,
要時常在內心觀照 自己是否有慈悲?有忍耐?有智慧?有佛法?
你「若要紙上談人我」,拘泥於文字語言上的辯解,就走入歧途了。
語言文字 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只是一道橋梁,而不是真理,不是法。
如同畫餅 不能充饑,盡得文字語言義諦 而不能在心理行為上 印證的人,不是真正的禪者。
『達摩西來一字無』
是要表達出達摩祖師的傳「心」法要,修行重點 在一個「無」字,而非「一字無」。
「無」是無心、無相、無住、無私、無欲、無求、無人、無我。
「無」是清淨本心、真如佛心、菩提心、道心。
「無」是佈施,不是覬求。
西來一字 無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8:16 am
由 新老怪
[轉載]與月藏師兄說“三轉語”
作者:長清僧
如何是道?
明眼人落坑。
如何是吹毛劍?
珊瑚枝枝撐著月。
如何是提婆宗?
銀碗裡盛雪。
呵呵,正好探討一下
如何是道?明眼人落坑。
祖師云:你若尋道,即與道背。
如何是吹毛劍?珊瑚枝枝撐著月。
古人不明白珊瑚的成因,傳說是月光映水而生,全身為月光精華。如金成項鏈,項鏈處處皆金。
如何是吹毛劍?雲門有三句,其中有“任你堆山積岳來,正眼觀之盡塵埃。”與此境界相彷彿。
法法皆是吹毛劍,法法皆具真如法性故。若見真如法性,則法法皆無自體,法法皆破。
如何是提婆宗?銀碗裡盛雪。
提婆是龍樹菩薩弟子,著《百門論》,以中觀法義 摧破種種外道義,充分顯示其辯才無礙的正見。
但宗門不重文字語言,說提婆宗,即指語言名相。
其實,一切教言、論義,皆是提婆宗。
這個問話及回答,不僅表述了 雲門禪對於名相及真如 關係的觀點,也表達了宗門 對名相的態度。
洞山宗旨有:“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略相當!
鏡中花與真花,形態色相,無不畢肖,但鏡中花 非真花。
吾人心中有此桌子相,桌子相非桌子真相,乃是心相,真實無桌子相。
一切名相,皆說此心相,非真實相。
知真如真,知假如假,不執真,不離假,即是真如清淨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8:30 am
由 新老怪
[轉載]如何證入真如法性?
作者:長清僧
要證入真如法性,唯有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般若智慧的異名。
《大智度論》說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行,若無般若,則如盲人無眼,雖行路而不能歸家。
關於無分別智,這裡有五個誤區。若不能鑑別,則易墮入邪路。
一者,不作意的無分別不是;
二者,超越尋伺的無分別不是;
三者,寂靜,如夜半無聲,這一類的無分別不是;
四者,如草木瓦石一般的無分別不是;
五者,熄滅一切念頭,一切念頭不起的 無分別不是。
為了遮除一些錯誤的無分別,顯出真實的無分別智,下面再作詳細介紹。
如同市場上同一品牌的假貨 與真貨共處,通過工商同志們的努力,把假貨掃除,真貨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一、不作意無分別。
有的修學者,聽說要得到無分別智 方能實證真如,於是在根境相接之時 不作意去分別,於現前境不加了知,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閉目塞耳,不起心去了別一切境物。這就是不作意無分別。
有點相當於現在說的“不去注意”,不管不理睬,任事物來去。
二、超尋伺無分別。
尋與伺 是兩種心理作用,前者粗,後者細一些,是指在心裡推求尋找與靜候等待的意思。
譬如貓咪到處找老鼠,即是尋;
發現鼠洞於洞口靜靜等候出來,即是伺。
修禪定者,得初禪時,名有尋有伺;初禪與二禪之間,名無尋有伺;至於二禪,就名無尋無伺,超越了尋伺。超越尋伺時即無所分別,但只是一種二禪定境,並非無分別般若智慧。
三、寂靜無分別。
修禪定者到了二禪達到無尋無伺之境,雖然沒有分別了,但是心理 還會有些微的感受和激動,到了三禪、四禪,捨去一切感受,連些微的激動都沒有了,如死水無波,如夜半無聲,就稱為寂靜。
但是這裡說的寂靜 不是佛法裡涅槃的寂靜,只是用來形容 定境的狀態。
這種寂靜無分別 只是四禪定境,也不是真實的般若無分別智慧。
四、物體無分別。
如同草木瓦石、桌椅板凳等 無情之物,它們就不會分別。
但是這種無分別 就更不可能是無分別智了。
如果說這是無分別智,那麼石頭泥土 豈不早就成等正覺了?
連有情眾生中 較為高級的牛馬等畜生 都不能證道成佛,豈有無情能成無上菩提正覺?
因此佛說人身難得,當珍惜此身,覺悟菩提之道!
五、執著於熄滅一切念頭的無分別。
這是一種外道禪定。他們認為人有種種生死 是因為有種種妄念 分別的產生,若要了脫生死,需要熄滅一切妄念。這是由於不明白 離妄念的正道,誤以為只要滅絕一切念頭,即可證得涅槃。
外道證得無想定 及非想非非想定,入滅盡定,一切意念不起,這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的涅槃目標。
但是世尊的佛法認為,這是以息念 為基礎的定境,不是涅槃,當然也不是 真正的無分別般若智慧。
學人當常常對照自檢,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入了 上述的某一種無分別境中。若是那樣的話,應該早早出離,切莫把它當成是無分別智去執著!
六祖所說的平等就是無分別智。
但是無分別智 有三個階段:
在未證真如前,名加行無分別智;
證真如時,名根本無分別智;
證真如後,名後得無分別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8:49 am
由 新老怪
悄然:七仙女公案
公案:
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 裡,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麼?吟作麼?作麼?」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 釋散花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 足,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三要叫不響山谷一所。」 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得。」女曰:「汝若無此,爭解 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屍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 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1無根樹是指啥?又在何處?
2無陰陽地一片在何處
3叫不響山谷是指啥?又在何處?
知道的人請回答
公案:
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 裡,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麼?吟作麼?作麼? ...
圓證 發表於 2012-2-5 22:32
樹結果,地生長萬物,山谷含藏。
此樹 非世間之樹,故無根;
此地 非世間之地,故無陰陽;
此谷 非世間之谷,故喊不響。
有人名之曰菩提樹、心地、一切法藏,其實只是一義而多名。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10:09 am
由 新老怪
本來與原來
作者:長清僧
本來是佛!
無論是坐在菩提樹下 成等正覺的佛陀,還是自他之後 千千萬萬的修行者,他們所領悟到的 只是這個:本來是佛。而不會是其它!若不能徹悟 本來是佛的根本大義,總難免落於階級和漸次,而不能徹底地解脫自在。
本來是佛,古人說這句話的意思 同現代人說這句話的意思 卻有著很大的差別。
我見有的法師,乃至身為堪布、住持者,都不能精準地 明白這句話的本來含義。
他們說:本來是佛,那是不是說原來是佛,現在為眾生,佛豈不是會退墮了?譬如說,過去是大戶人家,現在衰敗了,變成了窮人。所以我們就說,他本來是富人,只是現在墮落了。如果按這樣 去理解本來是佛,就變成了原來是佛,現在不是,從而失去了 本來是佛的本義。
古人說 本來是佛的意思,並不是說原來是佛,現在不是,並沒有這種時間的演變。我們是把我們今天的理解方式強加給了古人。
古人說本來是佛,是說從事物的本質 去看是佛,譬如一塊黃金雖被染成黑色,你也許看不出來,但本質上它還是黃金,而不是從過去現在的時間流中去看。
古人的言辭簡略,說一個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就說本來是什麼。這種語言習慣的差異,竟然使這句話蒙受了多少誤解、冤屈,甚而至於對佛法興謗!
青青翠竹,你若只從表相去看,是青青翠竹;但若能洞徹其本質,即知青青翠竹即是法身。
這就是本來是佛的本意。而不是過去它是法身,現在變成翠竹了!
一個事物的本質是什麼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10:21 am
由 新老怪
黃檗言句賞析(之一)作者:長清僧
一日,五人新到,同時相看,一人不禮拜,以手畫一圓相而立。
有一天,來了五位新人,同時拜見黃檗禪師。但其中一人不下拜,他用手在空中畫個圓,然後站著不說話。
大凡心中有事的人,認為自己有所得的人,難免我慢之態,他怎麼情願給一個不認識的老和尚下跪呢?他也不知道這個老和尚究竟水平如何,萬一還不如自己呢?所以,在空中畫個圓,裝模作樣,要考考這老和尚。很多人學禪,學得一身皮毛,凡是禪客相見,要麼喝一聲,要麼打一掌,要麼作女人拜,要麼指東劃西,檢點來看,無不是裝模作樣,誤以為這就是禪了。
為什麼說是裝模作樣呢?因為他並不知道老和尚們喝一聲,打一掌,究竟是什麼意思。既然他們都是悟道的高僧大德,他們都這樣做,他也這麼學得個樣子。所以說,這只是禪的皮相,是裝模作樣。
師云:“還知道好只獵犬麼?”
云:“尋羚羊氣來。”師云:“羚羊無氣,汝向什麼處尋?”
云:“尋羚羊蹤來。”師云:“羚羊無蹤,汝向什麼處尋?”
云:“尋羚羊跡來。”師云:“羚羊無跡,汝向什麼處尋?”
云:“與麼則死羚羊也。”師便休。
黃檗看他特別,也想看看他成色如何,於是開口了:“還知道自己就像一隻很好的獵犬嗎?”黃檗此語,說中了對方心事,你不就是要看看老漢水平如何嘛,就像一隻獵犬一樣。學人也不含糊,說:“尋羚羊氣來。”你說我是獵犬,我就是獵犬,就是要來看看你是真的假的。下面的對話,層層遞進,一個步步緊逼,一個從容不迫,招招化解,如同用紅布鬥牛一般,煞是精彩!獵犬是比較執著的,處處尋覓,不咬到點什麼東西是不會罷休的,大家看公安邊防緝毒犬的表現就可以知道。黃檗老漢的意思只是一個,什麼都沒有,你尋覓個什麼?
學人說:“如果是這樣,則是死羚羊了!”這是一句突然的轉語,既有嘲諷揶揄黃檗的意思,也佔盡了口頭便宜。黃檗什麼話也不說了。
看看這位學人的酬對轉折,多似現今論壇上的口水禪人,可謂是辯才無礙了。這裡不妨多問一句,這就是禪麼?
師便休。
這三個字,切莫草草看過。
對話到這一地步,黃檗老漢被說成是死羚羊,好像無語可對,在世俗看來,黃檗輸了,明顯處於劣勢。這新到的僧人贏了,他才是當之無愧的大禪師。你若是以這等世俗心地去判定這樁公案,恰恰說明你只是個俗人。
師便休。黃檗輸了嗎?
來日昇座退,問:“昨日尋羚羊僧出來!”其僧便出。
師云:“老僧昨日後頭未有語在,作麼生?”其僧無語。
師云:“將謂是本色衲僧,元來只是義學沙門。”
第二天照常升堂,快退堂時,黃檗問:“昨天那位尋羚羊的僧人出來!”出來後,黃檗對他說:“老僧昨天什麼話也沒說,你是怎麼看的?”其僧無語。黃檗說:“我原本以為你是個本色納僧,如今看來也只是個義學沙門!”
俗話說,天亮才見馬牙霜。意思是晚上躲在屋子裡,你是不知道寒冷的,只有天亮時 你才會看到霜已經很重了。
又有俗話說,只有潮水退去,你才知道 誰是赤裸著 站在海水裡的。
你來我往,唇槍舌劍,似乎是可以用世俗的標準 來論個高低,而遇到不可用語言來言說的事,你又怎麼來判定呢?只有語言的潮水褪盡,這層裝飾的包裹物 完全撕去,真假也就顯現出來了。
任你畫盡天下圓相,種種裝模作樣;任你擁有無礙辯才,讓天下人語塞。
於禪,大遠在!
無意於解釋這個公案。
不過是面對宗門現狀,聊借他人之杯酒,消自己心中之塊壘而已,切莫錯認!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4, 2023 10:32 am
由 新老怪
黃檗言句賞析(之二)作者:長清僧
師一日上堂,開示大眾云:“預前若打不徹,臘月三十夜到來,管取爾熱亂。
預前,就是預先,指死之前還活著時。臘月三十夜,是一年歲盡之時,通常指人死時。活著的時候,若不能徹底了悟這一生死大事,死的時候,保管你煩惱不止。這時候躺在病床上,出息不保入息,你的香車寶馬也帶不走了,你的私人飛機也沒用了,你的名氣也毫無意義了,你對生活是愛也好是恨也罷,一切都變得毫無價值了。這時候,你會想,人要是能活著多好呀,可以有各種美妙的感覺!但從此後,你將什麼感覺都沒有了。這時候,如果有人願意用你的全部財產來換,可以讓你多活五年,你幹不干?你願意什麼也不要,只要能活著,你就滿足了。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你必須死。絕望,會讓你起大煩惱,起大恐怖!
有般外道才見人說做工夫,他便冷笑:‘猶有遮個在!’我且問爾,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抵敵生死?爾且思量看,卻有個道理,哪得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有一幫不懂裝懂的外道,一聽到別人說做功夫,他就冷笑說:“猶有這個在!”他的意思是,你心裡還有罣礙放不下,何必做什麼功夫?我現在且問你:“如果不做功夫,忽然死亡來臨時,你拿什麼來抵敵這死亡?”你且好好想想看,有沒有這個道理,這世上哪裡有什麼天生的彌勒 自然的釋迦呢?
有一般閒神野鬼,才見人有些少病,便與他人說:‘爾只放下著。’及至他有病,又卻理會不下,手忙腳亂,爭柰爾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
又有一幫閒神野鬼,只要看到別人有個小病小痛什麼的,就馬上對別人說:“你只管放下得了。”等到他自己有病時,卻又想不明白,手忙腳亂,奈何不了自己的肉體如刀割一般疼痛,做不得主宰。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讓他自己碰上了,他卻無論如何也放不下。這種人多是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能相符,被黃檗老漢呵斥為閒神野鬼。
萬般事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辦。遮場狼藉,如何迴避前路黑暗,胡鑽亂撞?
世間的萬般事,都應該是平時準備好,辦理妥當,到緊急時才能用得上,這樣多麼省力!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手足無措。如此慌張狼狽,如何迴避得了死後黑路漫漫而自己不胡鑽亂闖呢?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活著時不肯努力用功求解脫,臨死時求神告佛有什麼用?
黃檗這幾句話,不僅是勸告學道者,就是世間的事也無不如此,預則立,不預則廢。若能早早準備妥當,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喝佛罵祖,到遮裡都用不著。平日只管瞞人,爭知道今日自瞞了也,阿鼻地獄中決定放爾不得。
到此時才知道叫苦不迭,可惜悔之晚矣!平日裡探討佛法,都是一套一套地滔滔不絕,什麼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什麼首楞嚴三昧、華嚴三昧,無不知曉,我看都是口頭三昧。整天裡說禪說道、呵佛罵祖,牛皮哄哄,到這時全都用不著,全都用不上。平日裡只管欺瞞別人,讓別人覺得自己會禪會佛,有多高深似的,到這時才知道,其實真正受騙的最終還是自己,阿鼻地獄中饒不了你。
而今末法將沉,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負荷,續佛慧命,莫令斷絕。
今時才有一個半個行腳,只去觀山觀景,不知光陰能有幾何,一息不回便是來生,未知甚麼頭面。嗚呼!勸爾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處,不被人瞞底一段大事。
現今有那麼一個半個的去行腳參訪,已經是很難得了,卻仍不在生死大事上用功,也只是遊山玩水。他不知光陰迅速,一口氣上不來就是下輩子了,還不知是以畜生身還是人身出現呢!哎!勸你兄弟家,還是趕緊趁自己年輕強健之時,務必討個分曉,這一段大事不要被人瞞了方好!
關於這一段生死大事,中外古今,種種說法不一。你若不能踏實證知,也只能人云亦云,像個跟屁蟲一般,至死也不能知其真相,恰恰是被人給瞞了。你既然不能證知,當然只能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了,豈不冤哉?!
遮些關捩子,甚是容易,自是爾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好教爾知,哪得樹上自生底木杓,爾也須自去做個轉變始得。
明心見性,參禪悟道,是有些訣竅的,但其實並不難,也並不是那麼神秘,只是你不肯立志下死功夫,所以一天只會叫喚說:難啊!難啊!正好讓你知道,哪裡有樹上天生的木勺,也得你親自動手去作 才可能有這個木勺。
如果樹上天生就結有木杓、木桶、木凳等用具,那天下的木匠 豈不都要餓死?沒有免費的午餐,還得你親力親為才行。
若是個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裡,說甚麼閻羅老子,千聖尚不柰爾何。
你若真是個 敢擔當的男子漢大丈夫,不想做人云亦云的學舌鸚鵡,非要親證親歷不可,不妨去看個公案。譬如說僧問趙州:“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曰:“無。”看到無可下口處時,忽然心花發明,悟徹佛祖機關,到那時,天下老和尚誰也瞞不了你了,你也自然會開大口說:“達磨西來,純粹是無風起浪;世尊拈花,冷眼看來也是一場敗闕。”到了這個地步時,別說是閻王老子,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何不了你。
此處切忌:不要自己沒有參看過什麼公案,也沒有什麼心花發明,只顧大言不慚地也說:“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如果這樣,則恐怕閻羅王就是你爹,也救不了你了。
不通道,直有遮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不信的人會問說:“真有這麼奇特的事嗎?”當然有!你知道為什麼嗎?事怕有心人!你若真有此心,立志不能透徹,誓不罷休,何愁沒有徹悟之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15, 2023 7:53 am
由 新老怪
南山師
道長:如子得其母——智證之九十八
1
石頭《參同契》曰: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2
傳曰:此語之妙,學者罕能識之。蓋子之得其母,則不假取於人 而自信者也。
圭峰密禪師初讀《圓覺經》至“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恍然而悟,如子得母也。
3
我有位朋友是心理諮詢醫生,他曾跟我說起過一件事。他說很多失眠患者 非常苦惱,睡不著覺,他讓他們躺在床上全身放鬆,然後想像自己 像一塊巨大的石頭一樣,躺在大地上,堅實平穩安全,很快他們都沉沉入睡了。現代人壓力大,資訊太多,思維又過於活躍,潛意識深處的不安全感 隨時伴隨著,睡不著覺 是很正常的。我問他:“為什麼要想像躺在大地上?”他說,大地本來就是我們人類的母親,我們的思維意識 離開母親太久了,難免心浮氣躁,只要回到母親身邊,你就安心了。
鈴木大拙 曾告訴一些年輕的學禪者說,你們要學禪嗎?先得學會 試著用你的肚子去思考,而不是頭腦。頭腦不會讓你領悟禪,只會使你離禪原來越遠。印度古代有個說法,說魚產卵後,卵附著在水裡的石頭上,魚四處游動去覓食,但魚卵不會壞死,原因是魚時時刻刻 記掛著這些卵。如果魚不再記掛,這些魚卵就死了。如子得其母,故魚卵得活;如子失其母,魚卵則死。
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說:“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我們的身體 本由地水火風 四大和合而成,但我們常常忽略它 而只在乎心意識 這些腦袋的產物,結果虛生浪死,不得安隱。若能如實觀察,順乎其性,不癲狂做作,則如子得母,一切平安。
圭峰宗密禪師讀《圓覺》而開悟,他如實觀察,這個肉身 全是四大和合,所謂時時放不下的這個“我”,本不存在,不過是頭腦的產物,頓覺豁然如脫,真如子得其母也。在母親的身邊,你是自由自在的,同時也是安穩充實的。此中真意,唯得道者默識之。
a凡夫向佛 發表於 2012-5-17 10:28
各就各位,各還各位。不關“我”事。
如此,沒有誰可以被拖累。
既不關“我”事,我又怎麼管得了呢?
吃了食物要消化,我能讓它不消化嗎?最近肩膀老是痛,我能讓它不痛嗎?這個身體最後總要死,我能讓它不死嗎?
它非我有,我也不存,誰又管得了誰呢?
b南山道長 發表於 2012-5-17 10:41
既不關“我”事,我又怎麼管得了呢?
吃了食物要消化,我能讓它不消化嗎?最近肩膀老是痛,我能讓它不 ...
a謝謝南山師。
凡事不關“我”事。
事是事自己的,管無從立。
事還給事,如小孩見了母親一樣親切自然。
a凡夫向佛 發表於 2012-5-17 11:22
頂禮南山師。
本來還想問:事得母,還是“我”得母。
b
一切事若得本來,即是如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15, 2023 8:14 am
由 新老怪
漢月法藏——禪宗史上永遠的痛!
作者:長清僧
蘇州三峰山 漢月法藏禪師,江蘇無錫人,俗姓蘇氏,號於密。1573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父親在當地頗有節氣。漢月七歲時,入鄉校讀書。一日河水暴漲,失師所在,鄉鄰四處奔走呼救,意料必被水沖走了,忽見漢月手攀巨龜,隨浪而來,一眾皆目為神人。
一日,靠在門邊吃糖炒栗子,聽他父親與門人討論《孟子》至浩然之氣一節,聞此投栗不食,慨然而立。剛正之性格,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另外,心地很仁慈,不忍傷物命自活,見同伴有捕蝦蟹者,則勸其放生。有本家前輩對他說:“你是不是將來想成為蓮池一樣的人,怎麼也學他放生?”於是遍尋蓮池大師 關於放生的雜文讀之,感動落淚說:“不異我意!”十五歲,到家鄉的德慶院為童子,十八歲正式披剃為僧。漢月曾對同輩們說:“我發誓四十歲悟道,六十歲死矣。”其立志悟道弘法的決心 溢於言表。這期間,漢月除了如飢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的佛法經論外,還鑽研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周易》等,對其探幽發微。他認為聖賢之論,其核心都應該是可以會通的。二十八歲時,與當時的江南名流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等探討易學,被譽為“見公如見麟鳳”。儒林士子多依附之問學。但漢月自嘆,這樣的學問路線 已經無法觸及宗門最核心的契機,不過是標月之指而已,曾鬱悶地說:“宗乘中事,我自問理會也自理會得,說也說得,只是一事未在:敵它生死不得!”
二十九歲時,漢月到南京,請求蓮池大師為其受戒。但因當時朝廷 不許擅開戒壇,蓮池只能為他授沙彌戒。這次拜訪大師,授具足戒雖不能如願,卻也有意外的收穫,就是從蓮池大師處 得到了一本書——《高峰禪師語錄》。翻閱一讀,彷彿是自己所說的話,隱隱然能有記憶。因此發大心參禪,立誓徹悟後,當嗣此宗。
三十二歲,再次向蓮池大師乞授具足戒,朝廷仍未開戒壇,未果。未受具足戒,就不能成為一名正式的僧侶,漢月很為此苦惱。直到三十七歲時,1609年,古心如熏法師 在南京靈谷寺 開南山法門,漢月前往受戒,終於得償所願。
此後十年,漢月唯以參禪為務。吃的是豆渣野菜,穿的是補綴破衣,以至於肋不至席,目不交睫,食不知味,為法忘身,骨銷形立。遍閱自己能找到的 所有古尊宿語錄,行腳遍參 自己所知的禪宗大德,希望能為自己指點發明,但很遺憾 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參的那句話頭是 高峰禪師所提持的“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在獨立參究的過程中,種種艱辛,種種陰境障難,他都一一遍嘗。他說那參究的情形是:“愈參愈難,轉究轉遠。”倍感困頓沮喪,想到年近四十,自己當年曾立下的誓願,莫非要有負前約了;又想起歷代祖師 悟道的因緣,不覺淚流滿面,惶恐不安。曾於達磨初祖像前 燃臂立誓曰:“若能徹悟,當力弘此道。”由於自己還沒悟道,便卷卻衣缽,拒絕受十方供養。
一日,漢月與山中老僧朗泉和尚約定,一起打百日關,參究臨濟大師的“三玄三要”。忽然眩暈倒地,吐痰不止,昏絕過去,一睡五天,不醒人事。窗外有兩個僧人 在陽光下編織籬笆,扳斷了一棵大竹,聲如巨雷,在寂靜的正午顯得異常響亮。漢月被驚醒來,豁然大悟,頓得心空之旨,他說:“古人所謂前後際斷,不可坐著,乃盡力推究,忽於青州布衫打失鼻孔,凡祖師言句,一時會盡。至此觸處皆悟,轉悟轉深,尤於高峰落枕消息,得大受用!”
漢月復坐起,披讀宋代著名禪師洪覺范所著《臨濟宗旨》,“宛然符契,如對面親質,五百年間不分延促”。師至此始達於大徹不易之境地,
且作偈曰:
一口棺材三隻釘,聲聲斧子送平生;
自從韮露悲歌斷,贏得朝朝墓柏青。
遂欣然奉高峰大師為印心,覺范大師為印法。從此閉門高臥,將己所得質之於古人。
師受眾請,駐錫蘇州常熟之三峰山清涼院。有曾師事憨山大師的俗家弟子包福民等三十多人,破舍家財,助師住持成就三峰叢林,同時有三百多異姓弟子 願追隨藏師學法。明末的大詩人、文壇領袖錢謙益家在常熟,離藏師清涼院不遠,二人互相往來酬唱,結方外之交。
1616年,紫柏大師在浙江雙徑山去世。憨山大師為赴葬禮,下南嶽,走東南。葬禮完畢後返回,路過常熟,藏師請憨山大師 為清涼院四眾弟子講《梵網菩薩戒經》,藏師與錢謙益 皆共同護持法場。這次會面,使憨山大師非常欣賞漢月,嘆所未見,愛慕有加。紫柏大師去世後,其上首弟子寒灰及聞谷二位大和尚聞師之名,委託憨山大師欲請主持雙徑法席,被藏師婉言謝絕。憨山大師又書信往來,函邀藏師同至廬山歸宗寺,錢謙益知此事後,曾致書憨山大師,挽留藏師於三峰:
敝邑佛法衰微,賴漢師力振宗風,衲子中始知有本分事,今聞邢公與師(指憨山大師)將遂邀往匡廬,一二有血性男子,空群而行,是不特撤三峰法席,並撤此方佛法也。
考慮到藏師對當地佛法興衰的影響,又兼有地方居士佛教代表的出面挽留,憨山大師也只有惋惜作罷!無論是辭紫柏大師的雙徑法席,還是辭憨山大師的廬山之邀,藏師自己究竟是怎麼想的呢?徹悟之前,因為有高峰、覺范因緣,藏師曾立誓弘揚臨濟一宗,故自己不願違背前約。他說:
此老固菩薩人也,吾所欲嗣者臨濟兒孫,何可因彼盛名更吾志哉?
一位名密雲,一位名漢月,有民諺曰“八月十五雲遮月”,勢所難免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15, 2023 8:19 am
由 新老怪
拙無兄:我喜愛的三則宗門故事
(1)有一次,石梯禪師看見侍者拿著缽往齋堂走去,就叫喚他一聲,侍者應喏一聲。禪師問:“甚處去?”侍者答:“上堂齋去!”禪師說:“我豈不知汝上堂齋去。”侍者反問:“除此外別道個甚麼?”禪師說:“我只問汝本分事。”侍者回答:“和尚若問本分事,某甲實是上堂齋去。”禪師讚歎道:“汝不謬為吾侍者!”
(2)圓悟克勤祖師的師弟法閦上座 到東林度座下。有一天拈了一枝花,繞東林禪床一匝,背手插在香爐中說:“和尚且道意作麼生?”東林屢下轉語皆不契。過了整整兩個月,東林遂問:“你試為我說看?”禪師說:“某甲只將花插香爐中,和尚自疑有什麼事。”
(3)有一天,安民禪師謁見佛鑑師叔。佛鑑禪師問道:“佛果(即圓悟克勤祖師,安民禪師的師父)有不曾為人說底句。曾向你說麼?”安民禪師回答說:“合取狗口!”這位師叔佛鑑禪師變色震聲:“不是者個道理!”安民禪師說:“無人奪你鹽茶袋。叫作甚麼?”佛鑑禪師說:“佛果若不為你說。我為你說。”安民禪師說:“和尚疑時退院別參去!”佛鑑大師於是呵呵大笑。
得定者,即得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