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2 頁 (共 611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22, 2023 8:19 am
由 新老怪
南山
道長:洞山五位君臣——智證之一百零七
1
洞山五位。
2
傳曰:天下後世學者,多疑達磨所傳之意,使可祖自求其心 且不可得,矧所謂洞上五位者耶?是不達先聖之遠略,所以防閒異道邪說之摩拂正法也,故特建法幢。意若曰:有能通達其旨趣,受用其法門,臨機無疑,遇緣不退者,即吾法流。不然,非其眷屬。故有五偈,皆精妙秘奧,非上智大根 莫能到其境。今叢林聞其偈,如人聞其父之名,可聞而不敢道,嗟乎異哉!
其偈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
既曰不相識而懷昔嫌,豈真然耶?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方認影耳,何謂覿面無真乎?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莫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兩刃交鋒莫迴避。好手還同火裡蓮,宛然自有沖天氣。”
正中來,則獨倡而未和。中至,則賓主葉和也。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裡坐。”
獨此一位,沒偏正之名,此其難和。蓋所謂出凡聖路學,離心意識參,及盡無功虛玄妙道者也。然其要,擬心動念,即迷宗失旨。故汾陽偈曰:
“五位參尋切要知,纖毫才動即差違。金剛透匣誰能會?唯有那吒第一機。舉目便令三界淨,振鈴還許九天歸。正中妙挾通回互,擬議鋒芒失卻威。”
3
臨濟的賓主,到了曹洞宗這裡,就成了君臣、偏正。我再囉嗦一句,所謂體用、性相、賓主、君臣、偏正、黑白、理事等,都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在臨濟說為賓主,在洞宗則曰君臣、偏正,如此之類,不勝枚舉。
洞山有《五位君臣頌》,其文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有學人請教洞山弟子曹山本寂禪師 洞山五位君臣之意,曹山本寂禪師解釋說:“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偏中正者,舍事入理。
兼帶者,冥應萬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妙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
現在所見曹洞宗二位宗師 對五位君臣的闡釋只如此,但由於流傳久遠的原因,這其中有錯訛的部分,並不准確。
首先,在洞山《五位頌》中第三偈的“兼中至”,其實是“偏中至”,與上一偈的“正中來”形成互文,因為在此境界,尚不屬於兼帶。應該是因為互相傳抄,錯了一個字,遂以訛傳訛直至如今。
另外,本寂禪師在解釋乃師《五位頌》時,先說偏正,然後說正中偏是背理就事,偏中正是捨事入理,並沒有解釋何為正中來,何為偏中至,緊接著就直接說兼帶,並且說“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可知兼帶一位,並不是正中來,也不是偏中至二位,而是五位中的最後一位,即兼中到。這究竟是何意呢?其實曹山本寂禪師 這裡說的背理就事 與舍事入理,正是洞山五位中 正中來與偏中至二位。要徹底弄清楚洞山五位之意,不僅要參看曹山的闡釋,還應該深入洞山的原頌。
洞山禪師先出正偏,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為什麼這裡 不單說偏如何如何,正如何如何,而於說偏之上 要冠之以正中偏,說正之上要冠之以偏中正呢?因為偏不能離正,正不能離偏,所有偏 皆是正中之偏,所有正 也皆是偏中之正。但凡夫俗士 不能識此理,以為二者是分離的,說偏則是純粹的偏,說正即是純粹的正。
凡夫人不能識體,只能識取體中之相,唯執事而不見理,這一境界,即是正中偏。
譬如見杯子只是個杯子,更無其它。
二乘聖賢知杯子相空,又偏執空理,唯執理而廢事,即是偏中正。
這兩重境界,其實皆不得佛法要義,故洞山禪師斥 正中偏者(即俗人)曰:“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時嫌。”他只知道是個杯子,因為無始以來 無明障礙不能去除。
又斥二乘聖賢之執體不銷者(即執偏中正者)曰:“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不能離偏,體不可離相,撇開這個具體的杯子 去執取理體,其實是如人照鏡,錯認鏡中人為自己了。
無論正中偏 偏中正,其實都是把理事分為兩段,是二見人的見解。
大乘學人即正即偏,即事即理,不視體與相為二物,只是囫圇一個。
但尚處於學人位,並未真達究竟地,故有正中來與偏中至兩種境界。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所謂正中來者,即認為萬事萬物 皆是理體的顯現,是真如法身的無邊功德妙用,但理體無相,不可見不可言說,故曰:“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正如南泉禪師所言:“不得道著,道著即頭角生。”
你若認無相的理體為一物,則這個理體 又變成了形而下的一物了。
所謂偏中至者,有一類學人 試圖從具體的事事物物上 去認取不可見之理,所謂法法上明,頭頭上識起。這兩重境界的學人 都試圖融合理事,雖不同於把理事 割裂為二物之俗人、二乘,比他們要高一個層次,但仍不算究竟。何以故?此二者,畢竟是意識心行,於無能所處強立能所,於本來融合之理事 又行人為之融合,故不是究竟。
五位中究竟者,唯兼中到一位,即兼帶,君臣協和,賓主一體,非有非空,非事非理,故歷代大德,皆推此一位,為最玄最妙。達此境界,已無如何若何,言語不可說,意識思維不可行。如雲門幹屎橛、趙州柏樹子,鳥窠吹布毛,唯默契而已。
故洞山禪師曰:“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有人認為,禪宗一脈,始於靈山之拈花,一機全提。達磨祖師來中土傳此法門,可大師覓一心尚不可得,更說什麼五重境界,君臣偏正?哪裡有這許多如何若何的道理層次?洞山禪師豈不是多此一舉?此可謂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可謂己眼不明 而欲令天下人之眼皆不許明也。
靈山拈花,一機全提不假,覓心了不可得也不假,但路途中人 難免有見地不真 種種險難之病。若不能識其病,對病下得藥,只一味顢頇於大機大用,抹殺宗旨,只怕是偽禪之掩護、無知之託詞也。宗師慈悲,如實見參禪行人 不同病根,故說五位君臣,示學人以路頭,告之以終極之地。後學禪客,得無慎乎!?
可以簡略辨示如下:
正中偏,俗,理事為二,唯認事;
偏中正,真,理事為二,唯執理。
正中來,即真即俗,理事為一而偏理;
偏中至,即俗即真,理事為一而偏事。
兼中到,非真非俗,君臣協和,賓主一體。
正中偏●●○物 苦 ●●○
偏中正○○●心 酸 ○○●
正中來○●○般 金剛杵 辣 ●○●
兼中至○○○空 甜 ○○○
兼中到●●●邈 咸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22, 2023 1:17 pm
由 恆不住
新老怪 寫: ↑週四 4月 20, 2023 10:36 am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後學常跳過舍利子!
其實
舍利子!表相
是諸法空相。表用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表體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個人見解
舍利子:是指舍利弗尊者,佛十大弟子之一
是諸法空相:
1.「諸法」是指:「性相」。
2.「空相」是指:「法體」。
3.「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指:「法體之用」
4.「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指:「相用之體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4月 22, 2023 1:42 pm
由 恆不住
新老怪 寫: ↑週五 4月 21, 2023 7:24 am
怪老兄啊
您不叫新婦騎驢阿家牽
他們如何識路回故鄉啊?
如何是佛?會麼?
也是
所以太陽普照分階
非也
老母娘在
是誰當家做佛?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23, 2023 7:47 am
由 新老怪
非也
老母娘在
是誰當家做佛?
觀音菩薩成道時是男子
隨緣方便,反常示女像
在農工時代
女性較為軟性
為母則強
顯示母性,最易安撫弱小
雖然任勞任怨,在家作主
生養教化,從來不居其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4月 23, 2023 8:02 am
由 新老怪
南山
人不知而不慍——智證之一百零八
1
《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菩薩行處,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2
傳曰:龍勝曰:“忍為最妙。行者當作是念:我若以嗔報彼,則為自害。又我先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當償,若於此人不受,餘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嗔?又忍為磔磲,能瑩諸功德。若人加惡,如豬揩金山,益發其明,求佛道利眾生之利器也。”
永嘉作《證道歌》,敘六度而以忍為首,曰:“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消融頓入不思議。”
揚州建隆慶禪師,有卓行,黃龍南公高弟也,為東坡、少游、孫莘老、鄒志完諸公所禮敬。有門弟子懷姦,少叢林,為慶呵辱,不勝其忿,走白莘老、少游,曰:“諸公以建隆為有道者,然無奈其好欲。嘗私一尼童,知之否?”諸公大驚,知其謗,因造其廬問之。慶笑曰:“實如所傳。”竟不復辨,人以為難。慶後歿,火化得五色舍利不勝數,其平生踐履之明驗如此。
3
《智證傳》最後兩個部分 都是談忍辱的。
永嘉《證道歌》談六度,也把忍辱放在首位,他說:“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消融頓入不思議。”為什麼佛法中 這麼看重忍辱行呢?凡人受辱即生嗔,種種煩惱隨之而生,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佛法難解,非言語道,非意識心所能知。無明眾生 聞聽佛法,不能正解,甚至邪解而興謗,對說法者種種侮辱毀難,不亦宜乎!故不說則已,若欲彰顯大法,則說法者 不能太計較,只能是“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如人望空唾天,口水還落自臉。毀謗者 似乎是在辱人,但在智者眼裡,其實是在自辱其自家智慧。真理難明,非輕心慢心小智之人可知。哥白尼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布魯諾為捍衛此說 而被活活燒死,在當時教士和圍觀的群眾眼裡,都認為該燒,沒有什麼值得同情的。達爾文在倫敦皇家科學院 發表他的物種起源 及進化理論,有科學院院士 抱來一隻猴子,指著它對眾人說:“大家快來看,這就是達爾文的祖先!”
現在再回首看看,這位侮辱達爾文先生的院士,是真的侮辱了達爾文呢,還是自己向千百萬大眾 顯示了自己的弱智?並將自己的這種弱智 與達爾文的進化論 一起寫進了歷史。所以說他侮辱的 其實是自己的智慧。一千年前,我們還認為地球 是宇宙的中心,五百年前我們 還以為大地是方的,世間的真理 都這麼難以認識,更何況出世間法呢?
宋時揚州的建隆禪師,與東坡、秦觀等人友善。他有位弟子,曾被他呵斥過,此人憤憤不滿,跑到東坡、少游等處,到處散佈建隆禪師的壞話,說:“你們都以為建隆是有道者,怎知他是個色鬼。他曾經蓄養過一個小尼姑,你們知道嗎?”諸公聞說大驚,估計是誹謗,於是就到寺裡 去拜訪禪師,禪師聽後笑著說:“真的像他說的那樣!”竟不置一詞,略無辨白。
日本有位盤圭白隱禪師,寺廟所在的小鎮上 有位女子未婚先孕,家里人覺得是件丟人的事,逼迫女兒說出那個男方的名字,欲加斥責。女兒被逼無奈,為保護自己的情侶,隨便說了個“白隱”。家人跑到寺裡,對白隱禪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禪師什麼話也不說,只說:“真的是這樣嗎?”孩子生出來後,家人把他抱來 扔給白隱禪師。禪師為了養活這個孩子,到處抱著去乞食,找人餵奶。這個時候,那些曾跟隨盤圭白隱學禪的人們 估計都跑光了。幾年過去後,孩子在寺廟裡 一天天長大,有一天女兒 終於向自己的父母 說出了實情,全家人都感到無比的悔恨。他們來到白隱禪師的寺裡,給他磕頭下跪,希望求得禪師的諒解,是他們使白隱禪師 在眾人面前無辜蒙羞。禪師還是什麼話也不說,只說了一句:“真的是這樣嗎?”然後讓他們 把孩子帶回去了。
我們凡夫俗子所看重的那些東西,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了事的,本無辱可忍,既無能忍之人,也無所忍之辱,但在未了事人眼裡,不妨是忍辱。
未了事的,辱事來臨時,不妨忍辱。
世尊在《阿含》中曾說過,如人中箭,有人皮肉痛,有人不僅皮肉痛還心痛。皮肉痛者,只中一箭;心也痛者,卻是中兩箭,一箭中身,一箭中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4月 24, 2023 8:29 am
由 新老怪
南山
寶鏡三昧——智證之一百一十
1
雲巖《寶鏡三昧》合古轍上
2
傳曰:《華嚴論》曰:唯寂唯默,心造如來之樣。不著不戀,入道合法之轍(一云是路入法界之轍)。
3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護。
首標敘語,而為結語丁寧之詞。何也?是古轍全提時節。
《法華》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殷勤三請,而世尊方許說之。及其渴聞,便為結語。
昔雲巖深得此意,洞山辭去時,問曰:“百年後,或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只對?”岩雲:“但向伊道:只這是。”洞山沉吟。巖曰:“價阇黎,承當這個大事,直鬚子細。”洞山初無所言,後因過水睹影,方始頓悟。
銀盤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
雲門問僧:“佛法還有長短也無?”自代云:“這個師僧與麼肥,那個師僧與麼瘦。”
蓮華峰問僧:“佛法還有彼此也無?”自代云:“那裡搗藥,這裡向火。”
風穴問念法華:“如何是世尊不說說?”念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所以同安曰“枯木岩前蹉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者,以智眼多濁,不見古人不傳之妙。巴陵以三轉語酬雲門法乳之恩,非徒語也。
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
巖頭曰:“不用思,搭著昏昏地。才有所動,便成窠臼。古人喚作貼體衣病,最難治也。”
洞山雲:“擬心蚤差,況復有言耶?般若如火聚,觸即被燒,背即非火。”
百丈雲:“但兩頭捉汝不著,免苦樂相形,明闇相酬。譬如卦兆,便被五行所管也。”
但形文彩,即屬染污。夜正半明,天曉不露。
百丈曰:“從來是個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但刈斷兩頭句,刈斷有無句、不無不有句,兩頭跡不現,兩頭捉汝不著,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聖,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無知,不是系縛,不是解脫,不是一切名目。何以問不以實語答?若為雕琢得虛空為佛相貌,若為道虛空是青黃赤白?所以維摩云:法無有比,不可喻故。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本無名目,謂之佛是染污,謂之法是染污。所以讓公雲:說似一物即不中。”
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
溈山雲:“實際理中,本無是法,所以不欣取著。為物作則之時,要用便用。若於餘時,無一塵繫念。”
《涅槃經》雲:“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
而藥山又曰:“第一不得絕卻言語。他說個語,顯個無語底。”
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但言汝,是染污,故言汝不是渠。便爾休去,則成兩句,故又言渠正是汝,故成三句也。
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未得物,語未正故。
《涅槃經》曰:“云何名嬰兒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來、語言,是名嬰兒行。如來亦爾。不能起者,如來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著一切諸法。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有動搖;不能去者,如來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又無語者,猶如嬰兒言語未了,雖復有語,實亦無語。如來亦爾,語未了者,即是秘密。諸佛之言,雖有所說,眾生不解,故名無語。又嬰兒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非不因此而得識物。如來亦爾,一切眾生方類各異,所言不同,如來方便隨而說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如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
離,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劃,回互成五卦,重疊成三卦。如離卦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離卦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兌也。此之謂疊為三也。下巽上兌,又成一卦,大過也。下兌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謂變成五也。
正中來偏中至正中偏偏中正兼中到。
大過中孚巽兌重離。
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荎,五味子也,一草而具五味。金剛杵,首尾俱闊而中狹,又首尾俱虛而中實。原先聖之意,以重離五變三疊,世間法也,例嬰兒不去不來、不起不住,不能正語,出世間法也。於是方便建立五路三位,學者思之。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塗,挾帶挾路。
妙挾,語忌十成。雙舉,語有清濁。通宗,自受用三昧機,不昧終始。通塗,他受用三昧。賓主音信相通,血脈不斷。
錯然則吉,不可犯忤。
此《易》離卦初爻之詞。以火性上炎,當錯然敬之。臨濟雲:“如金剛王寶劍,其鋒不可觸也。”
同塵相下
《楞伽經》曰:“如楔出楔。本欲其離語,然必假語也。”
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默昭著。
南台偈曰:“妙哉三下板,知識盡來參。既善知時節,吾今不再三。”
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
如樂黃鐘之管九寸,差一忽則音不應宮。故三祖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趙州曰:“一切但仍舊,方合古轍。”
蓮華峰亦曰:“但能隨處安閒,自然合他古轍。”
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
《圓覺經》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將知天真而妙,不屬迷悟,日用皆證。特以依師尋求修習,便成頓漸,至其宗趣妙極,猶為理障,礙正知見,故名真常流注。
玄沙云:“第一句綱宗,且自承當,現成具足,盡十方世界更無他故,只是仁者,更教誰見誰聞?都來只是汝心王所為,全成不動佛。只欠自承當,喚作開方便門。且要汝諸人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亙古亙今,未有不是者,未有不非者。如此一句,成平等法。何以故?以言逐言,以理遣理,平常性相,說法度人,然猶明前不明後,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中。”
外寂中搖,系駒伏鼠。
駒係不忘馳,鼠伏偷心在耳。
先聖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只此肯心,金鎖玄路。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馵。
《法華經》曰: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花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花。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宴坐十小劫,謂之垂成,過十小劫,佛法方現前,如來世尊之意深妙而著。
曹山曰:“劫者,滯也。只為未忘大果耳。”虎,一名李耳,凡虎食畜產不至耳,諱其名也。然每食一人,耳輒一缺。馵者,馬後左腳裡有白點處。如虎之缺,言不敢觸諱也;如馬之馵,言語忌十成也。
以有下劣,寶幾珍禦。以有驚異,黧奴白牯。
下劣,凡情也。驚異,聖情也。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箭鋒相直,則非巧力所及。
木人方歌,石兒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
同安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
香嚴曰:“於此門,成孝義,賢子孫,密安置。”洞山曰:“此事如節度使符印,一路不通,即是不奉於君。”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僧問洞山:“如何是主中主?”洞山雲:“汝自道取。”僧云:“某道得,只是客中主。請和尚道。”山雲:“不辭向汝道,相續也大難。”
《智證傳》最後一題,是慧洪覺範禪師 對雲巖曇晟禪師所作,並秘傳洞山護持的《寶鏡三昧》的釋文。覺範師釋得通暢明白,也無我置喙處,我就不多說什麼了,諸位認真研讀原文。
只附帶說一下 前幾天大家爭論的一個問題,即“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
密跡頭陀、拙無、山風都各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釋,從你們所說的那個角度 來看都不錯,但個人認為,都未真正契合 祖師說這話的本意。倒不是你們不聰穎,也不是你們於佛法毫無契入,而是由於這句話的歧義 使你們誤解了。自世尊始至歷代宗師,為什麼要說個“三世諸佛”?又要說個無明眾生如“狸奴白牯”等?
實際理地,佛與眾生,皆是假名,並無實法,總不可說,不可得,無三世諸佛之尊,也無狸奴白牯之卑。不可說而說者,《寶鏡三昧》說得清楚,“以有下劣,寶幾珍禦;以有驚異,狸奴白牯。”
實相法身,本來非尊非賤,但恐學人 輕心慢心於此,故說其為寶幾珍禦,又恐學人 以為別有奇特驚異,故說其為狸奴白牯。此不過是除病之方,非真寶真劣。欲開啟眾生之敬信,故推之曰“三世諸佛”;欲規避眾生 驚怪奇特之念,故抑之曰“狸奴白牯。”雲門說乾屎橛,莊子云道在屎尿,皆此意也。
古人說話方式 與今人不盡相同,說“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用今人的說話方式和習慣,只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說三世諸佛 與狸奴白牯二者,是知與不知的主體,即能知者,一個不知有,一個知有。這其實是錯誤的。古人說這話的意思是,即使在三世諸佛的身上 也看不見有佛性、法身,即使是下賤如狸奴白牯佛性法身 也不是沒有。三世諸佛與狸奴白牯是所知,是知的客體。這個能知的主體是誰,沒有明說,其實就是學道證道者。你若能有此見地,方是真正悟入道體,即道不可見,哪怕在三世諸佛身上 也不可見;道又遍一切處,即使如狸奴白牯身也不能離道。大道平等,一以貫之,不捨一法。這樣去證悟道體 才是正確的。但是否這樣說,就是證道了呢?沒有!道的特性雖然如此,你知道如此,但並未真正見道,仍是知解,你須真正證悟 其道體本身方可。這樣說,是否就是意解公案了呢?非也!語言可以描述道的特徵,但沒有一字 能說得著道,不過指示個大概的方向而已。在描述道時,是把道設定為一個未知數X,不過是把這個未知數 帶進語言中來描述罷了。
狸奴,就是小貓咪;白牯,就是小白牛。
本是古文中 常用的倒裝句格式,再倒裝一下,改成今天習慣的方式說,就是:“不知三世諸佛有,卻知狸奴白牯有。”但切忌注意,這裡不是說的三世諸佛、狸奴白牯這兩個事物 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於三世諸佛、狸奴白牯二者 本身論道之有無。至於為什麼說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你契入之後自知此語不虛。
一法若有,毘盧墮在凡夫;一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
a國泰民安發表於2012-5-31 13:58
其實那個公案之所以迷人,我到覺得不是幾位
學人不知此法義,反到是古文古句傳習至今,表達方式發生了變化...
b不敢奢望人人能得其意、得其體,好歹學一場佛法,至少至少要能正確得其句。
觀今天下學人,連得句者都寥寥可數,能不悲乎?!
a國泰民安發表於2012-5-31 14:09
南山師,有時我對古德有恨意,明明是很簡單直白的法義,非要說的隱晦委曲,讓學人似無頭蒼蠅般亂竄。
似...
b於今人晦澀,於當時人未必晦澀;於不識者難解,於所接引者未必真難解。
但即使解得,明白如話,於要說的那個道 何嘗又有什麼交涉?指路語!指路語!
如大火聚
謂諸有情,為煩惱所苦,有若寒病所逼。菩薩以智慧力,種種開示,令其離苦得樂;如
大火聚,人若向之,即得脫於寒逼之苦,而獲溫暖之樂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檀度
(術語)六度之一。檀波羅蜜也。檀為施與之義,波羅蜜為度之義,謂度生死之行法也。
施與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4月 24, 2023 8:37 am
由 新老怪
善淨:論諍
只有大智慧人,才真懂得隨順方便,不執鼠兔之機,不守私我之見。何以故?隨順法身故,法身無不隨緣時,故隨緣則方便。
宜說教者,為其說教;宜說禪者,為其直指;宜修淨土者,為其說淨土。不得以禪難教,不得以教非禪,不得以淨土雙非禪教,也不得以禪教而非淨土。論壇諸人,常犯此病,為其不識我佛設教之苦心,未破我執,故常據教言而難禪意,守禪機而非教理,見道不真,波浪不闊,佛法盡成世諦。你來我往,諍竟不休,夾槍帶棒,指桑罵槐,類同世俗之罵街,豈見其佛子之修為?
佛法教與理並重,見與行齊修。若論教門,則禪、淨、密、律,三藏、大乘,皆教化門中攝,無能逃其外,各隨方便,教化十方;若論法理,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豈可以言語說、以棒喝宣?任你千般作略,無非落二落三,又豈可相較高下,角逐是非?
教不可謗,禪不可毀,淨不可譏。
謗者,謗亂教之邪見也,非謗教也;
毀者,毀偽禪之野狐作略也,非毀禪也;
譏者,譏謬執之毀我淨宗也。亂教之邪見熄,偽禪之作略滅,毀我淨宗之謬執不起,則正法得以興隆。正法興隆,則具正見、行真禪淨宗者,皆當頂禮讚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4月 24, 2023 8:51 am
由 新老怪
古典人:明瞻居士
憨山大師在一篇文章中 讚揚了一位大師非常器重的 名叫陳明瞻的居士,大師甚至說,因為明瞻的重,大師都不需要 向他說什麼禪了。
明瞻則精敏沉潛、循循雅飭、溶溶漠漠、澹然了無世俗態,餘器重之。每見默無一語,且於予言無不悅。...明瞻生於重,而長於重,且習於重,不獨知所重,而固有所重也。...不屑屑以輕於浮俗也。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知君子之學 固以重為本也。
嘗試論之。人生之性也,本直質而無偽,第以前識導情、浮華誘志,故本喪而質渝,明消而暗長。是則不惟 托根失地,抑為所附匪親,故日流於窪下,渟滀其污濁,致使不磷之體漸磨,不淄之質暗垢,顛瞑而不寤,火馳而不返者,眾矣。此聖人所以貴親仁、釋老所以重離欲也。餘目睹明瞻 於此十年如一日,始終如一念,毀譽如一心,不以離合異情,不以去就貳志。即其攻苦茹淡,孝弟篤誠,此固天性良然,而實以親習有本。傳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故聖人之學,得其重 而輕則隨之,專其靜 而噪則化之。此仲尼輕不義之富貴如浮雲,老薄萬鍾如敝屣也。苟能得其重 則窮達一致、死生同條、古今一貫。以此足征方外之學非妄談,西來之宗非迂怪也。餘與明瞻遊一紀,未嚐一言及於禪,以明瞻早以重自珍,又何禪之有!
得重 即不顛倒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4月 25, 2023 8:18 am
由 新老怪
南山道長:《智證傳》後序
《智證傳》後序
昔人有言:切忌說破。而此書挑刮示人,無復遺意。籲,可怪也!罷參禪伯,以此書為文字教禪而見詆;新學後進,以此書漏洩己解而見憎。孔子作《春秋》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嗟哉,猶未若此書有罪之者,而無知之者也。頃辛丑歲,余在長沙,與覺范相從彌年。其人品問學,道業知識,皆超妙卓絕,過人遠甚。喜與賢士大夫文人遊,橫口所言,橫心所念,風駛雲騰,泉湧河決,不足喻其快也。以此屢縈禍譴,略不介意,視一死不足以驚懼之者。守此以歿,不少變節,大抵高者忌其異己,下者恥其不逮,阽於死亡,不足以償人意。暗黷百出,而覺范無纖毫之失,奉戒清淨,世無知者。今此書復出於歿後,竊度此意,蓋慈心仁勇,憫後生之無知,邪說之害道,犯昔人之所切忌,而詳言之者也。寧使我得罪於先達,獲謗於後來,而必欲使汝曹聞之。於佛法中,與救鴿飼虎等;於世法中,程嬰、公孫杵臼、貫高、田光之用心也。烏乎,賢哉!
紹興四年九月晦日闡提居士 許顗彥周後序
本書出版之時,在宋遷都杭州(臨安)之後,此時慧洪覺范師已逝。這是他在長沙時的好友 為他作的一篇序。在此序文中,作者再次點出 覺范師作此《智證傳》的目的“憫後學之無知,邪說之害道”,而不奈何“犯昔人之所忌,而詳言之者也。”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故孔子曾說:“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同樣可以說,覺范師作《智證傳》,則偽禪竊印者懼,欲抹殺宗旨 混濫宗風者驚,恨不得將此手碎之,足踏之,投之於水火而後快,然後偽禪得行於世,顢頇得獨邀其譽。哎!覺范師真可謂不合時宜者也。雖有知之者,將他比之為救鴿飼虎,譽之為程嬰、公孫杵臼,其奈無知者何!
《智證》之一百一十篇,至此全部結束。該說的我都說了,我也該歇歇啦!
a凡夫向佛 發表於 2012-6-1 10:16
師父辛苦了。頂禮師父。
感覺,是為我講的一樣。感恩。
b就是特意為你講的
感謝諸位師兄這一百多天來的陪同護持!
程嬰(?—約前583)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相傳他是古少梁邑(今陝西韓城西少梁附近程莊)人,為晉卿趙盾及其子趙朔的友人。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滅其族,朔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後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
貫高被捕後,`官吏鞭笞了貫高數千,渾身也用鐵器刺了一遍,身上已經沒有可打的地方了,仍然堅持說趙王張敖並沒有參加謀反。漢高祖知道後,認為貫高是個壯士,讓中大夫洩公 以私交去問貫高(趙王是否謀反)。貫高說:“誰有不愛自己父母妻兒的?現在我被滅三族了,難道會為了保趙王而犧牲親人的命嗎!只是因為趙王 真的沒造反,造反的事就是我們自己幹的。”漢高祖得知後,並釋放了趙王和貫高。
貫高說:“我之所以被打得體無完膚還不自殺,是為了告訴皇帝 趙王沒有造反。現在趙王已經出來了,我的使命就完成了。而且人臣有弒君的罪名,有什麼臉面去見皇帝!縱然皇帝不殺我,我心裡難道就不慚愧嗎?”於是就自殺了。此時,名聞天下。
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8),秦滅趙,兵屯燕界,燕太子丹震懼,邀田光謀刺秦王(始皇),田光自辭衰老,遂薦摯友荊軻(衛國人,時寓居今徐水赤魯村),太子允,告誡道:“所言國之大事,願先生勿洩也!” 田光急見荊軻,言舉薦之事,荊軻應之。田光嘆道:“吾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洩,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願足下急見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劍自刎,太子丹聞之跪拜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4月 25, 2023 4:48 pm
由 新老怪
南山道長
a拜師學佛:楞嚴提問2
《首楞嚴經》卷三:汝元不知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末學未解其中真意,祈請道長及師兄們解釋一下。
b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無自性故,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一切無自性,萬法皆空。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唯識故,循業而識,自證聖智。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本空故,非因緣,非自然。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因緣,自然都是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a嘻嘻哈哈 發表於 2012-4-30 11:16
師兄說的很好,末學問題來了,究其世間,識,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b師兄好!
識 是無明對於現象緣起的顛倒見。
a嘻嘻哈哈 發表於 2012-4-30 12:00
有句話,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亦就是
五蘊如同一家,就是一色.色是什麼?光也.光有強弱
明暗,可見和不可 ...
b
從物理而言,就是光,或者更準確說,是電磁場。
從哲學而言,就是現象。
《經》中說,有空如來藏,有不空如來藏。
性色真空,即是說如來藏之空性;性空真色,即是說如來藏的不空性。
但如來藏只有一個,不是兩個,並不是說有一個空如來藏,有一個不空的如來藏。
空與不空,只是一個事物 不同的兩面,如手心與手背,只是一手,並無二手。
為什麼要說如來藏 是空的呢?因為如來藏 不似一切世間之種種法,可緣可對,可見可聞,如來藏無一切相,不可見,不可以智知,也不可以識識,不可以心緣,也不可以言語議論。
如果說世間法是有,那如來藏只能說是空,因為它不能像世間法那樣去有。
為什麼又要說 如來藏是不空的呢?世間人所認為的空,無非是空滅無所有,一物也無,但如來藏 又不是如世間所認為的那樣的空,如來藏只是無相、不可見而已,並非是空滅無所有之法。
如來藏 具種種功德,能隨順萬緣 而起種種變化,成種種相,只是自己無相。
所以又不能說 如來藏就是空,故說不空如來藏。
簡單地表達,如來藏可以說空,也可以說不空,其實非空 非不空。
阿難不知如來藏此種特性,所以《經》文中說:“汝元不知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說白了,就是不能徹悟和了知如來藏,故於種種色相起執著,卻不知真實的色 其實是無相的,無相的色 其實才是真實的,而妄執所見之種種色相 以為真實。
至於後面的循業發現,是說的眾生所見色相 唯識之意,不同的眾生 見同一色 卻看成是不同之物。
這個意思 寒潭清水師兄 已經說清楚了,此不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