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7 頁 (共 611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2, 2023 6:25 pm
由 新老怪
問,如何是佛
洞山答,麻三斤
問,觸目不會道
雪峰答,蒼天
雲門答,三斤麻,一匹布
僧人问“如何是佛”
首山答,新婦騎驢阿家牽
公案之妙,在於截斷又隨波,沒有定論可言。
飲一杯水易,飲西江水難,是常理
佛有大小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02, 2023 7:47 pm
由 妙吉祥如意
公案無大小,能起疑情的就是妙!!!!
無門關第十一,州勘庵主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
州云。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
又到一庵主處云。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
州云。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3, 2023 6:44 am
由 新老怪
由 妙吉祥如意 » 週二 5月 02, 2023 7:47 pm
公案無大小,能起疑情的就是妙!!!!
無門關第十一,州勘庵主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
州雲。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
又到一庵主處雲。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
州雲。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
a主豎起拳頭。州雲。水淺。
b主亦豎起拳頭。州雲。能縱能奪
起疑情
無豎拳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3, 2023 7:00 am
由 新老怪
蘇樹華
法無定法與因材施教——摘自《洪州禪》
青青翠竹是否法身?鬱郁黃花是否般若?
對此問題,禪宗有“是”之說,亦有“非”之說,學界更有種種是非判定。
其實,禪宗乃至於佛教,隨緣說法,或是或非,無有定說。
禪宗或是或非之說,皆有其語境,以及講話的對象。
若離其語境,離其講話的對象,單從事實追求上判斷 其是非對錯,此乃判者之固執,非禪者之過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3, 2023 3:24 pm
由 新老怪
蘇樹華
應緣 作用的無相真心
禪門根本大事,不在“即心即佛”之說,亦不在“非心非佛”之說。對於禪宗來說,凡有言說,皆非實際。
種種言說,種種手段,只是“指月之指”,而非“指外明月”。
更有一例,亦能說明馬祖禪法,不在言說,唯在實際。
一日,大寂遣師(西堂智藏)詣長安奉書於忠國師。
國師問曰:汝師說什麼法?
●(按:國師如此之問,只是設機勘辨,勘辨西堂智藏是否有真正見解。慧忠國師問話一出,便靜眼旁觀,看智藏如何酬對。假若智藏是個迷頭漢,面對“汝師說什麼法”之問,必定會不知所措。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若言馬祖說“即心即佛”,那麼,馬祖還有“非心非佛”;若言馬祖說“非心非佛”,那麼,馬祖還有“即心即佛”。如何便是?無有把鼻。若是明心大士,或是或非,全由自己,皆能表達馬祖所說的法。)
師(西唐智藏)從東過西而立。
國師曰:只這個?更別有?
師卻過東而立。
(按:智藏用“從東過西而立”來回答慧忠國師。國師更進一步勘辨:“只這個?更別有?”
●佛法不二,豈能“更別有”,“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
智藏不受其惑,又“從西過東而立”。
●“從東過西而立”與“從西過東而立”,法相有別,主人只一,更無第二人。)
國師曰:這個是馬師的。仁者作麼生?
(按:國師依然不放過,進一步勘辨:“過西而立”與“過東而立”,此是馬祖的,你把自己的拿出來。)
師曰:早個呈似和尚了。
●●(按:智藏“過西而立”,又“過東而立”,來來回回,種種法相,不是智藏的 又是誰的?
亦即馬祖所說的法,只是這支配四大色身“過西” 又“過東”的主人公,故言“早已呈似和尚了”。)
西堂智藏,面對慧忠國師之問:“汝師說什麼法”,智藏既不說“即心即佛”,亦不說“非心非佛”,只是“來會一走”,便表達了馬祖禪法的意。
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哲學觀念,而是因人而宜的 兩類教化方法。
孔子當年,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此可見,在教化的方法上,或進之,或退之,或予之,或奪之,無有定法可施。
馬祖的心佛之說,或即之,或非之,亦無定法可說,只是因人而宜,方便對治。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3, 2023 4:33 pm
由 新老怪
蘇樹華
生滅變化的平常心態
a平常心體,恆常不變,屬於“本體”的範疇。
b平常心態,生滅變遷,屬於“現象”的範疇。
平常心體與平常心態,各有自己獨特的概念內涵,不可等同看待。
●台灣學者楊惠南先生,卻把“平常心態”當作“平常心體”。
他說:
所謂“平常心是道”,是指在日常生活的 行住坐臥當中,內心保持平靜(無造作、無取捨)平常(無斷常、無凡聖),而不刻意修行的禪法。
楊惠南先生 把馬祖的“平常心”理解成了“內心保持平靜”。
我們認為,把“內心保持平靜”,作為一種個人修養,無有不可之處。然而,若把“內心保持平靜”當作馬祖道一的“平常心”,則大有不符合事實之處。
●“內心保持平靜”,此乃刻意保持平常,已經屬於造作,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造作”?
“內心保持平常靜”,
此乃“是靜而非動”,已經落於“是非”,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是非”?
取靜而舍動,已經落於“取捨”,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取捨”?
內心平靜與不平靜,屬於交替出現的兩種心態,已經屬於生滅斷常,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斷常”?
舍凡而取聖,已經落於“凡聖”,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凡聖”?
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指平常心體,而不是指平常心態。
●平常心體,無生無滅,乃種種心態之 本源;平常心態,有生有滅,乃平常心體之 現象。
平常心體與平常心態,屬於本體與現象的關係,二者雖不可分,然而,亦不是一回事。
●後世禪者,說及平常心時,亦多從平常心態的意義上立意,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好象“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便是
●平常心,其實“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這只是平常心之用,而不是本體論意義的平常心。
僧問:如何是平常心?
師(長沙景岑)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按: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這個主人公,即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平常心體。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人生現象, 即是俗情所說的平常心——平常心態。)
僧云:學人不會。
師云:熱即取涼,寒即向火。
(按:
“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的這個主人公,即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的人生現象, 即是俗情所說的平常心。)
僧問:向上一路請師道。
師云:一口針,三尺線。
僧云:如何領會?
師云:益州布,揚州絹。
(按:“一口針,三尺線”“益州布,揚州絹”之回答,全是繞路說禪,誑惑人心。
更何況,此時的問話僧,尚未發明心地,向他道“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益州布,揚州絹”,更有什麼益處?
●若是本分人,立處即真,本然如是。本然如是,亦即“益州布,揚州絹”的隱晦含義。)
禪宗的意旨,畢竟不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 等等的語句上,亦不在依文解義 而成的種種見解上。禪宗意旨,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事,口說無憑,親證乃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4, 2023 6:18 am
由 新老怪
蘇樹華
即今是什麼意?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馬祖)云:即今是什麼意?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如此之問,已經是探出頭來 向馬祖口裡討消息。
祖師西來的意,意在諸人當下。
然而,學人卻離開自己的當下,向外求覓。
故馬祖直指學人當下,反問道:即今是什麼意?
僧問藥山:達摩未來此土時,此土還有祖意也無?
藥山曰:有。
僧曰: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麼?
藥山曰:只為有,所以來。
●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人皆有不曾識。只為不識特意來,特來說破此事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4, 2023 6:35 am
由 新老怪
蘇樹華
藏頭白,海頭黑
僧問馬祖:請和尚離四句絕百非,直指某甲西來意。
祖云:我今日無心情,汝去問取智藏。
其僧乃來問師(智藏)。
師(智藏)云:汝何不問和尚?
僧云: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座。
師以手摩頭云:今日頭疼,汝去問海師兄。
(按:不但馬祖道不出,智藏亦是道不出的,即使三世諸佛 也道不出。智藏道不出,卻又指示此僧問懷海。)
其僧又去問海(百丈懷海)。
海云: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乃舉似馬祖。
祖云:藏頭白,海頭黑。
學人請求馬祖“離四句,絕百非,直指祖師西來的意”。
馬祖面對這樣的問難,可以呼喚學人的名字,待其應諾,便向他道:離四句絕百非,道了也。
或反問他:我何時不“離四句絕百非”來?我何時不向汝“直指西來意”來?
●學人有錯誤,把“離四句絕百非”當成了“離一切言說、絕一切是非”。學人粘著在了“離四句絕百非”的邊見上,他不知道“即離同時”的心學含義。
若人著相,則三藏十二部經,句句盡在“四句百非”裡。
●若人悟本,會得“即離同時”的義,則一切音聲言語,法法皆顯“離四句絕百非”的義。
●試觀我人之心體,本來“超言絕待,離是絕非”。既然如此,又有何“言慮是非”而不得離去?
凡有言說,皆有所指,凡有所指,皆非實際,
黃檗禪師云:“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雲‘在近’而已。
‘在近’者,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三世諸佛只可自知,歷代祖師全提不起,馬祖道一豈能盡表此意?
馬祖道一道不得此事,卻令學人問智藏去。
智藏道不得此事,卻令學人問懷海去。
懷海曰:我到這裡卻不會。
試問:懷海所說的“這裡”是何處?
●答曰:此處 絕待無對,更有什麼“能會”與“所會”的“二元相待”?
故曰:我到這裡卻不會。
百丈懷海說“我到這裡卻不會”,已經是“離四句絕百非”地道了也。
學人更舉似馬祖,馬祖道:藏頭白,海頭黑。
馬祖之“藏頭白,海頭黑”,如涂毒鼓,聞者“理路俱亡”。
●諸可亡者,自然非實,不可亡者,非實而何?
●此正是諸人之本有,亦祖師西來的意。
無心情,今日頭疼,這裡卻不會。
藏頭白,海頭黑。
頭頭會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05, 2023 6:53 am
由 新老怪
無心情,今日頭疼,這裡卻不會。
藏頭白,海頭黑。
頭頭會道
無心頭情,今日頭疼,這裡頭不會。
頭白頭黑。
頭頭會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05, 2023 4:41 pm
由 新老怪
蘇樹華
大珠之禪機問答,亦直指這個“常樂我淨”之“真我”,更不說“無我”。
有法師數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
師(大珠)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如何是佛?
師曰:清談對面,非佛而誰?
禪宗不立文字,並非不假文字。假借文字而不著於文字,亦名善用文字,亦名不立文字。
●法師心生誤解,以為禪宗不立文字,即是閉口緘默,無有言說。所以,才會有“擬伸一問,師還對否”之問。
音聲言語,猶如空中閃電,谷中聲響,非實有,亦非不有。
開口成聲,緘口成默,語默動靜,實無定相可得,
故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談對面,非佛而誰?”“吾若無心,因何答汝?汝若無心,因何問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