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5 頁 (共 611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4, 2023 9:51 am
由 新老怪
在禪宗五家七宗中,溈仰宗是開宗最早的一派。它的開山祖是溈山靈佑禪師。
溈山靈佑為尋求開悟,來到百丈禪師門下習禪。
冬夜,山風凜冽,百丈禪師一覺醒來,凍得揮身哆嗦。他伸手探探床前的火盆,尚有一絲溫熱,於是吩咐侍立一旁的靈佑說:“你撥一撥爐中,看看有火沒有?”
靈佑拿起火棍草草撥了兩下,說:“師父,爐中沒火了。”
百丈禪師站起身來,拿過火棍深深一撥,撥出一點火星,給靈佑看,並說:“你說沒有火,這是什麼?”
靈佑頓覺醍醐灌頂,得以開悟,忙叩首謝師。
百丈又說:“靈佑,你先前未悟只是暫時的。經書上曾說,要想認識佛性的義理,應當觀察時節的條件和關係。時節既然到了,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才能了悟本體心性 不是從身外去尋找的。你今天已經有所認識,自己應好好地愛護。”
第二天,靈佑隨百丈禪師上山勞動。百丈問道:“靈佑,帶火來了嗎?”
靈佑隨即拾起一根柴吹了兩下,遞給師父。百丈禪師讚歎地說:“如蟲御木,偶爾成文。”
溈山於爐中撥火未見火,百丈深撥其底見火星,無火亦有火;溈山拾起柴吹兩吹,柴頭無火又有火。
“火”喻比本體心性,原本自身已具備,迷時不見悟時逢。
溈山由此發悟,百丈因此說對於本體心性的了悟,就好比小蟲蝕木一樣,雖則偶然,但點滴積累,總會了悟的。
本體心性 不是從身外去尋找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24, 2023 2:22 pm
由 新老怪
吳言生
禪宗關於迷己逐物較為典型的公案是鏡清問僧﹕
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雲﹕“雨滴聲。”
清雲﹕“眾生顛倒﹐迷己逐物。”
僧雲﹕“和尚作麼生﹖”
清雲﹕“洎不迷己。”
僧雲﹕“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清雲﹕“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碧岩錄》第46則
對此則公案的要旨﹐正如圓悟所評唱﹐“衲僧家於這裏透得去﹐於聲色堆裏不妨自由﹐若透不得﹐便被聲色所拘”。
禪僧亦雲﹕“簾頭雨滴聲﹐歷歷太分明。若是未歸客﹐徒勞側耳聽。”《頌古》卷32
白楊順頌鏡清明明知道是 “雨滴聲”﹐卻問學僧是什麼聲音﹐如同探竿影草﹐旨在考驗僧人的悟境。僧人隨著舌根轉﹐說是雨滴聲﹐可謂“貪他蓑笠者﹐失卻舊茅亭” 同上長靈卓頌﹐
●●殊不知﹐“軒簷水玉﹐原系己身”。
若是真正無心﹐臻於放棄一切妄想的省悟境界﹐所聽到的屋簷下的雨滴聲 就是自己﹐在這種境界裏 沒有自己與其他的對立。此時﹐會有好像變成雨滴的感覺﹐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來﹐還是雨水滴落下來﹐這就是雨水與自己 成為一體的世界﹐也就是“虛堂雨滴聲”所表現的世界。
由於僧人站在物我分離的立場上 回答雨滴聲﹐所以鏡清予以批評。學僧反問鏡清如何體會﹐鏡清說﹕“等到能不迷失自己的時候就會明白。”學僧仍然沒有領會﹐鏡清便入泥入水﹐對他說﹕“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突破身心的牢籠﹐從迷惑的世界 超脫出來還容易﹐要使道體透脫出來就困難了。所謂使道體透脫﹐即是使道體從其安住的悟境 再脫離出來﹐重新回歸於聲色紛紜的現象界。“如果停留在‘絕不迷惑’的小乘羅漢境界裏﹐是絕對不可能解脫的。必須‘和光同塵’﹐使自己覺悟的光明柔和下來﹐與眾生迷妄顛倒的迷惑世界 打成一片﹐還要以最好的方法表現出自身的了悟境界﹐去教導人們。”《一日一禪》第216頁
雪竇頌此公案雲﹕
虛堂雨滴聲﹐作者難酬對。
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
曾不會﹐南山北山轉滂霈。《碧岩錄》第46則
●“虛堂雨滴聲”
之所以使得禪機高妙的行家 也難以酬對﹐是因為如果你喚它作雨滴聲﹐則是迷己逐物﹔如果不喚作雨滴聲﹐它不是物﹐你又如何轉物﹖“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仍用《楞嚴經》卷6
意旨﹕“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是《楞嚴經》裏觀音菩薩的音聲入定法門﹐聽一切聲音﹐聽到“入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所聽的聲音聽不見了﹐
“所入既寂”﹐聲音寂滅了﹐清淨到極點﹐然後﹐對動相一切聲音﹑靜相沒有聲音﹐歷歷感知﹐卻一念不生。雪竇說﹐縱使到了這個境界﹐也仍然沒有進入禪悟之門。
結句以“南山北山轉滂霈”﹐形容越來越大的雨滴聲﹐以及聽雨者能所俱泯﹑即心即境的直覺體驗﹐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25, 2023 7:11 am
由 新老怪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十二則地藏種田
示眾雲。才士筆耕。辯士舌耕。我衲僧家。慵看露地白牛。不顧無根瑞草。如何度日
舉。
地藏問修山主。甚處來(道不知來處得麼)
修雲。南方來(好與下載)
藏雲。南方近日佛法如何(行說好話)
修雲。商量浩浩地(低聲)
藏雲。爭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吃(少賣弄)
修雲。爭奈三界何(猶有這個在)
藏雲。爾喚甚麼作三界(南方猶可北方更曬)
師云。漳州羅漢院桂琛禪師。漳州牧王公。於閩城西石山。建地藏院。請師住。逾紀遷漳州羅漢。故師又名地藏。修山主。法眼。悟空。進山主。結友之湖外。至漳州阻雨雪。溪漲。寓城西地藏院。圍爐視地藏。若無人。藏欲驗之亦附火。
乃曰。有事相借問得否。
修曰。有事請問。
藏曰。山河大地與諸尚座。是同是別。
修曰。是別。
藏豎兩指。
修急曰。是同是同。
藏亦豎兩指起去。
法眼曰。院主豎兩指其意如何。
修曰。亂與。
眼曰。不得粗心欺他。
修曰。鼠口豈有像牙。
次日辭行。前至宿處。
眼曰。兄輩前去。吾依地藏。或有長處。無則復來相尋。眼既久參。
修等三人亦至地藏。遂問。南方佛法近日如何。當時只好。道與此方常日一般。卻雲商量浩浩地。自領出頭也不知。
藏雲。爭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吃。
當時便好。道恁麼則非但南方也。更道爭奈三界何。帶累他南方禪客。俗氣也不除。藏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道爾喚甚麼作三界。不如只道個老僧種田事忙。免得天童一狀領過。頌雲
宗說般般盡強為(今日不著便)
流傳耳口便支離(眾僧莫怪)
種田博飯家常事(不可別有)
不是飽參人不知(要知作麼)
參飽明知無所求(更須請益天童一遍)
子房終不貴封侯(也是靈龜曳尾)
忘機歸去同魚鳥(隨流得妙)
濯足滄浪煙木秋(受用不盡)
師云。清涼道。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本出楞伽經。佛告大慧。有二種通。宗通者。為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雲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 有無等相。以巧方便。如應說法。是名說通相。
講徒雲。說通。宗不通。如日被雲籠。宗通。說不通。如蛇入竹個。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宗說俱不通。如犬吠茅叢。既分宗說。已是兩岐。那堪禪分五派。教列三乘。個中一亦不立。皆強為也。何況出口入耳。
請益拈頌。葛藤引蔓過新羅。鞏縣茶瓶湯不絕。非但南方 商量浩浩地。若是道火不燒口底人。辯似懸河 元無一字。種田博飯 雖是家常。其奈不是飽參不知其趣。古人深山裡。钁頭邊。折腳鐺中。煮脫粟飯。富不過知足。一世不求人。貴不過清閒。何須印如斗。所以道。參飽明知無所求。子房終不貴封侯。
史記漢六年封功臣。或謂張良未嘗有戰鬥功。
高帝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使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始臣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計而幸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此頌不必開堂演法 敩南方也。
離騷經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此乃猿鶴共處。魚鳥同遊。且道。是甚麼人。本色簷板漢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25, 2023 8:26 am
由 新老怪
吳言生
在禪林中﹐有一則以改動經文斷句 而聞名的事跡﹕
常閱《首楞嚴經》﹐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師乃破句讀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有省。有人語師曰﹕“破句了也。”
師曰﹕“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時謂之安楞嚴。 《五燈》卷10《遇安》
●安楞嚴此後“讀是經﹐終身如所悟﹐更不依經文。此亦決定志中﹐乘決定信﹐依義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大慧錄》卷22
安楞嚴的改動﹐將經文的意思改為﹕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淨有個覺性﹐這個知﹐本身就是無明根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見到這個就是悟道。這一改動﹐將知見徹底清除出了 禪悟之門﹐禪悟色彩更為濃鬱。
禪僧頌雲﹕
1不是嶺頭攜得事﹐豈從雞足付將來﹖
自古聖賢皆若此﹐非吾今日為君裁。 《五燈》卷10《遇安》
2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頌古》卷38偃溪聞頌
1前一首 是遇安臨終付法偈﹐闡發“教外別傳”之旨﹕既不是冰雪蔥嶺 初祖達摩能夠將禪法攜來東土﹐也不是迦葉尊者會心一笑 就能將禪道繼承下來。
●因為說迦葉得法﹑祖師西來﹐都是表象﹐而禪宗慧命 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則是在於對知見的破除﹐以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
《宗鏡錄》卷31﹕“世間生死﹑出世涅槃 等無量差別之名﹐皆從知見文字所立。若無知見文字﹐名體本空﹐於妙明心中更有何物﹖”
二元對立的觀念﹐由知見文字所產生﹐是妄心的流露﹐而禪悟則不在知見文字之中。
“非吾今日為君裁”﹐並不是今天 特地要裁開原有句讀﹐而是因為“自古聖賢皆若此”。
禪不在知見文字之中﹐又怎可尋行數墨 拘泥於經文﹖進行創造性“誤讀”﹐用佛經來印證自己的悟心﹐正是禪宗一貫的創造性本色。
●慧能主張“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壇經》經常對傳統的佛學概念 賦予新的闡釋。
2第二首 借用江淹《別賦》中的名句﹐以“傷如之何”﹑難以言說的離別情愫 比喻不可言傳的禪心。
禪心不可言傳﹐可以言傳﹑形諸紙墨的﹐自然是古人的糟粕。
●只有進行創造性的解讀﹐以我讀《楞嚴經》﹐以《楞嚴經》讀我﹐才能以心印心﹐接續禪的慧命。
洪英禪師的舉唱﹐與此相映成趣﹕
“名因法有﹐法逐名生。名遣法除﹐性相如如。故《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槃 無漏真淨﹐雲何是中 更容他物﹖’大眾﹐山僧如是舉唱﹐未免笑破衲僧口。且道不落笑具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雲﹕“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續古》卷1《泐潭英》
洪英禪師雖然沒有改變《楞嚴經》句讀﹐但同樣認為 如果只是依照原來的經文舉唱一遍﹐會被有識見的人所取笑。要避免為人所笑﹐就得超越經文﹑知見。禪師引用了杜牧《題宣州開元寺》中的兩句詩﹕深秋時節密雨﹐像是給千戶人家 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
對這兩種景象﹐餘恕誠先生指出﹕“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 是難以同時出現的。”《唐詩鑒賞辭典》第1072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所言甚確。禪師引用這兩句詩﹐正是通過使這“難以同時出現”的 “一陰一晴”景象同時呈現﹐充分利用陰晴這對概念 所具有的衝突﹐破壞常規語碼的規約﹐對思維定式﹑“知見立知”發起強烈的衝擊﹐以超越概念﹑判斷﹑推理﹑分析﹐達到破除﹑摒棄知見的目的。
因此在欣賞這兩句詩時﹐就要用摒棄知見﹑“知見無見”的直覺思維。
語言 是知見的直接現實﹐當語言被破除﹑摒棄後﹐知見本身 就會被懸置﹑拋棄。
這兩句詩之所以“不落笑具”﹐就在於能將人引向 清麗朦朧的現量境。
這裏沒有抽象的概念﹐沒有理性的思辯﹐唯有憑著禪悟直覺﹐才可以感知自然的律動﹐徹見宇宙的本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6, 2023 6:57 am
由 新老怪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十三臨際瞎驢
示眾雲。一向為人不知有己。直須盡法不管無民。須是拗折木枕惡手腳。臨行之際合作麼生
舉。
臨際將示滅。囑三聖(老婆臨死三回別)
吾遷化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著甚死急)
聖雲。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佯小心故大膽)
際雲。忽有人問汝。作麼生對(虎口裡橫身)
聖便喝(當機不讓父)
際雲。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師云。臨際囑三聖 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此與興化謂克賓維那 汝不久為唱道之師。罰饡飯出院。機用一般。其實此事。千佛出世不增。千聖入滅不減。豈一三聖 能興滅哉。古人臨終 顯發此事。亦表眾中有人。果然三聖出雲。爭敢滅卻 和尚正法眼藏。
如人被罵 不甘者承頭。當時便與 本分草料。正法眼藏。未到滅卻。卻道。忽有人問汝 作麼生對。當斷不斷。返招其亂。
聖便喝。上代下世。門裡出身。耳聾三日以來。不似而今這喝。
際雲。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當時臨際門風。自有正令。可惜放過。不知天童 如何判斷。
頌雲
信衣半夜付盧能(賊兒賊智)
攪攪黃梅七百僧(上樑不正)
臨際一枝正法眼(半明半暗全在今朝)
瞎驢滅卻得人憎。(心甜口苦)
心心相印(販私鹽漢)
祖祖傳燈(鑿壁偷光)
夷平海岳。(拳倒黃鶴樓踢翻鸚鵡洲)
變化鹍鵬(翻手是雲覆手是雨)
只個名言難比擬(猶嫌少在)
大都手段解翻騰(正法眼藏猶在)
師云。黃梅密付。二十年。南北紛爭。臨際明傳。至今有人不薦。這般手段。直得鯤鵬變化。海岳夷平。
大溈秀雲。古者忍死待來。因何正法眼藏。卻向瞎驢邊滅卻。臨際行計速速。三聖又卻匆匆。因斯父子情忘。遂使後人失望。若不得流水。還應過別山。
本錄三聖便禮拜。未當好心。
臨際乃付偈曰。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偈畢儼然而逝。此公案天童拈到恰好處便休。三聖禮拜。臨際說偈。大有放過輕舍處。還有與古人出氣底麼。險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6, 2023 5:10 pm
由 新老怪
會萬物為己者,唯聖人也。
所有的公案,定音畢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7, 2023 7:06 am
由 新老怪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十四则廓侍过茶
示众云。探竿在手。影草随身。有时铁裹绵团。有时锦包特石。以刚决柔则故是。逢强即弱事如何
举。廓侍者问德山。从上诸圣向什么处去也(在儞鼻孔里)
山云。作么作么(迅雷不及掩耳)
廓云。敕点飞龙马。跛鳖出头来(家富儿娇)
山便休去(饶人不是痴)
来日山浴出。廓过茶与山。山抚廓背一下(断送上竿头)
廓云。这老汉方始瞥地(覆车同辙)
山又休去(虎头虎尾一时收)
师云。德山寻常。敲风打雨。呵佛骂祖。这僧过犯弥天。为甚却放过。殊不知。扑牛不用索。杀人不用刀。几曾放过来。
老黄龙道。德山持聋作哑。虽然暗得便宜。廓公掩耳偷铃。争奈傍观者丑。
万松道。岂止偷铃。如九重渊底。骊龙颔下。抉珠正值龙睡。若觉时必为虀粉。
大沩喆云。若不登龙门。焉知沧海宽。直饶浪击千寻。争奈龙王不顾。
万松道。纤鳞片甲不足为怪。
佛果道。德山直是恶手脚。见这僧不是受鉆锤底人。所以便休去。
万松道。古人遇物临机。各有方便。
山谓岩头曰。尔已后向老僧头上屙去在。岩头后来。果谓大小德山 不会末后句。古人抑扬纵夺。岂得失胜负可拘。黄龙大沩只举大纲。更看。天童颂出深细。
颂云
觌面来时作者知(昧者不觉)
可中石火电光迟(已过新罗)
输机谋主有深意(埋兵掉斗)
欺敌兵家无远思(深入虏庭)
发必中(惯得其便)
更谩谁(并赃捉获)
脑后见腮兮。人难触犯(曾经蛇咬)
眉底着眼兮。渠得便宜(佯打不知)
师云。从上诸圣。向什么处去也。大似当面蹉过。
德山道。作么作么。
德山影草藏身。拈出曜眼镜。昔七贤女游尸多林。一女云。尸在这里。人在什么处。一女云。作么作么。诸女相顾悉皆悟道。感得天帝散花供养。德山用此一机。借路经过。决不得恁么会。所以道。可中石火电光迟。德山岂不知侍者 放伊不过。下媒求鸽。着本图利。果然出他彀中不得。忽有人问万松 甚么处去也。拦腮掌云。在这里。直教飞龙跛鳖缩项攒蹄。侍者德山亡锋结舌。还识德山老汉么。少年曾决龙蛇阵。潦倒还听稚子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7, 2023 7:28 am
由 新老怪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念自己的名號
來源:《佛法概要》 作者:明暘長老
我們說眾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來功行圓滿,決定成佛。這個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道理,是我們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來,我們眾生的一念心 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的這個 實相無相 無上法門的道理。
靈山塔到底是在什麼地方?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徹底的成功。我記得從前有一個居士,他到寺裡去燒香拜佛,看到佛殿裡供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裡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 是作為念佛記數用的。但是觀音菩薩,他手拿了珠子 念什麼呢?這位居士他想來想不通,就請問一位老和尚說:“老師父,觀世音菩薩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誰呢?”老師父以慈悲的音聲回答說:“居士,你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手拿佛珠,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位居士聽了老和尚的開導後,心裡半信半疑。又問:“老師父,觀世音菩薩 為什麼要念自己的名號?”老師父又說:“居土,求人不如求己。”
居士聽了,當下對於求人不如求己 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謂“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說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脫自己的道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7, 2023 7:35 am
由 新老怪
把假的放下 便能找到真的
来源:摘自《佛网》 作者:宣化上人
有一天,离婆多尊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同野,前无村庄,后无旅舍,见路旁有一小亭(供给行人休息用),于是他就在此亭过夜。但是心中 总是战战兢兢地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
果然不出所料,在半夜时,来了一个鬼,手拖一具尸体,来到亭中。这时,离婆多已经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恐惧万分,只得躲在一旁窥视鬼的一举一动。不久,又来了一个厉鬼说那是他的尸体。两个鬼便互相争论起来,他俩各不相让,胜负难分。
经过一阵争论,先来鬼说:“我们不要争了,还是请位证人来评判,这具尸体究竟该属于谁的?”后来的鬼同意了,二鬼一齐向离婆多尊者说:“请你来帮忙,作我们的评判,说句公道话,这具尸体是属于谁的?”
这时,离婆多尊者早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如何是好?心里在想:究竟说真话 还是说假话?如果照实来说,后来的鬼一定发脾气,加害于我;假若不说真话,先来的鬼也会发脾气,对我不利。无论说真说假,都会被害,真是倒霉,自己遇到这种怪事!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又想到自己是出家人,出家人不能打妄语,干脆说真话算了,于是把实情 说了出来。
后来的那个厉鬼 果然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把离婆多的四肢吃了,扬长而去。离婆多四肢被厉鬼吞到肚中,身也疼,心也痛,无法忍受 而哼出声。这被先来的鬼听到,乃生出慈悲心,便走到他面前,很客气地安慰说:“请你忍耐一下,让我想办法,使你的四肢恢复原状。”说完之后,即将尸体的四肢取下,补装在离婆多的四肢部位上,使他的四肢 完好如初,行动如常。
离婆多尊者 百思不得其解,死尸的四肢 怎能和我身体合而为一呢?便去请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人的身体,是由四大 假和合而成,五蕴非有,不是真实的。”他聆听佛所说的这番道理,豁然大悟,顿证罗汉果,所以他的名字 译为假和合。
人的身体都是假的,所以要把它放下,能把假的放下,便能找到真的。假的是什么?就是有生灭的识;真的是什么?就是没有生灭的识。有生灭的识,就是阿赖耶识;没有生灭的识,就是如来藏性。生灭和不生灭 并不是两种东西,若是有所执著,便是生灭,若是没有执著,便是不生灭,所以叫具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7, 2023 7:45 am
由 新老怪
惟儼禪師——雲在青天水在瓶
來源:禪門公案
惟儼禪師十七歲時就出了家,拜謁石頭禪師後,密領玄者,得其衣缽,住灃州(今湖南灃縣)藥山,徒眾雲集,禪風大振。朗州刺史李翱 仰慕其名,屢次延請他,都沒有成功,便入山親自拜謁。
李翱見到惟儼時,惟儼手裡正拿著經卷,眼光一絲也沒有從那上面遊走。侍者在一旁說:“太守在此。”惟儼似乎沒有聽見,端坐不動。
李翱性子褊急,見此情景,大聲說:“見面不如聞名。”
陡聽得惟儼喚一聲自己,李翱衝口而應。只聽禪師又說:“太守為何貴耳賤目?”
李翱大為窘迫,拱手謝過。於是問禪師什麼是道,惟儼指指天,又指了指淨瓶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聽罷,原先幽冥的意識里 頓時射入了一束強烈的陽光,疑團盡釋,寫了首偈來表達他的感受: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惟儼上人 體形清瘦如鶴,有一份得道者的飄逸之氣,在千株長鬆的涼蔭下,怡然自得地把現經卷。但他回答什麼是道時,卻只是用他的眼睛來看:
雲在青天,從風變滅,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靜安祥,清光可鑑。
是雲就在天空逍遙飄浮,是水就在瓶中安逸自在。
一個人 不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 此時此刻!
日本茶道的鼻祖珠光,曾是一休的門下,經由一休的點撥,終於得到了喝茶時的心境:“柳綠花紅。”
也就是靜靜地欣賞、品嚐正呈現於眼前的自然、人生的滋味。茶味禪味,茶禪一味。“柳綠花紅”,借用一句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吾無隱乎爾。”
“吾無隱乎爾”是孔子對學生們 說的一句話,意思是:我對你們沒有什麼可隱瞞的。
黃庭堅一天 陪晦堂在山間散步時,晦堂一言不發,黃庭堅也沒有問什麼。忽然一縷清香的木樨香飄來,晦堂便問:“你聞到木樨香了麼?”
黃庭堅說:“聞到了。”
晦堂高興地看著這位俗家弟子,意味深長地說:“你不是一直向我請教 禪的奧義了麼?那麼現在,吾無隱乎爾。”
山谷聽罷,頓時了悟,行了一拜。
晦堂笑著說:“我只是想讓你到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