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疑情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這就是
見十二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
的大大大大大機密…但,話又說回來,眼見(親證)無始無明,怎麼又說見法呢!?要如何見法呢!?見了什麼法啊!?
這會兒,肯定又要回頭從玄奘唯識法相宗尋找答案了……
——————————
呵呵呵……
會了就會,不會就不會!!

剩默然……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次草 »

有所得的人見解會與前人不同
為何不會對自己智力起疑情
事與願違啊
有所得的人怎麽會以大眾利益為利益
創名相
搞烏龍
才是有所得人本色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哇哈哈哈……
現在總該知道法寶藏在哪裡了吧!?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唯識三十頌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大哉,偉哉~~
大乘佛法之精髓,玄奘大師唯識法相宗!!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83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次草 寫: 週六 3月 05, 2022 12:18 pm
漫步的犀牛 寫: 週六 3月 05, 2022 11:05 am 那麼犀牛也來說說疑情吧。

老參,不妨注意聽了。

疑情,這個 "疑",跟 "懷疑的疑",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

疑情的疑,是 "" 的古寫。

在古時,疑,通凝字。

疑情,其實源頭是 "凝情'" 的意思。

證據 :

續高僧傳卷第十六,道宣撰。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偽歸真。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但是在其他的文獻上,疑住壁觀,也寫為大家熟知的 "凝住壁觀"。

(其他引證,就不一一列舉)

所以,當疑情,正確理解為 "凝情" 時,

參禪的戰術技巧,就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為 : 凝,是息慮凝心的意思。而 " 息慮凝心" 就是 samādhi (三昧) 的漢譯 !



隨手拿一個話頭、公案;都有機會回溯、體現 "凝住壁觀" 的印度禪法。(雖然,達摩大師未必觀照話頭公案)

因為,參公案、看話頭;將會轉變成 : 照住、三昧 ! (其中,止、觀的操作,不在此處討論)

後面緊跟而來的身心變化,就是老參們自己的福利了。

以上分享

話雖如此,但不代表個人服膺中國禪宗的教法。

平安喜樂
不問服膺
但問是否體會
如果沒體會
服膺也沒意義
學友,

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只要具資格的阿闍梨正確地引導操作,

要證到各種三昧,那得看個人因緣,所需時間不一定;

但要淺嚐身心福利,快則三五分鐘、慢則一兩天,就能自己驗證。

平安喜樂
Viirya
文章: 3150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Viirya »

前者不信
後者信且從
為究根源.了脫生死.
管炬開金鎖?...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次草 »

漫步的犀牛 寫: 週六 3月 05, 2022 5:58 pm
次草 寫: 週六 3月 05, 2022 12:18 pm
漫步的犀牛 寫: 週六 3月 05, 2022 11:05 am 那麼犀牛也來說說疑情吧。

老參,不妨注意聽了。

疑情,這個 "疑",跟 "懷疑的疑",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

疑情的疑,是 "" 的古寫。

在古時,疑,通凝字。

疑情,其實源頭是 "凝情'" 的意思。

證據 :

續高僧傳卷第十六,道宣撰。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偽歸真。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但是在其他的文獻上,疑住壁觀,也寫為大家熟知的 "凝住壁觀"。

(其他引證,就不一一列舉)

所以,當疑情,正確理解為 "凝情" 時,

參禪的戰術技巧,就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為 : 凝,是息慮凝心的意思。而 " 息慮凝心" 就是 samādhi (三昧) 的漢譯 !



隨手拿一個話頭、公案;都有機會回溯、體現 "凝住壁觀" 的印度禪法。(雖然,達摩大師未必觀照話頭公案)

因為,參公案、看話頭;將會轉變成 : 照住、三昧 ! (其中,止、觀的操作,不在此處討論)

後面緊跟而來的身心變化,就是老參們自己的福利了。

以上分享

話雖如此,但不代表個人服膺中國禪宗的教法。

平安喜樂
不問服膺
但問是否體會
如果沒體會
服膺也沒意義
學友,

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只要具資格的阿闍梨正確地引導操作,

要證到各種三昧,那得看個人因緣,所需時間不一定;

但要淺嚐身心福利,快則三五分鐘、慢則一兩天,就能自己驗證。

平安喜樂
任何人能識盡眾生嗎
能學一切法嗎
這關係那一乘嗎
心智正常就能下結論
就是要嘗試了解一切眾生想
而不是認為
認為只能成為眾生見之一
說什麽都侷限在能力裏
學佛如果不能面對自己能力事實
後面就不用談了
二楞子
文章: 1348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二楞子 »

「疑情」和「疑蓋」並不是同ㄧ種意思,「疑情」所包含了能、所二方,能是正念,所是不知、不慧,以『正念來觀不能了知的問題』整個才叫疑情,才可謂進入禪那(靜慮),白雲禪師說『禪那是靜淨的思考』,靜是定心三昧,淨是正知正念。所以,「疑情」並不是只針對「疑蓋」而己,「疑蓋」只是阻礙善法生起的心所而已,說明如下:

六蓋(nīvarāni)六種蓋:(1)欲欲蓋(欲求欲樂之蓋),(2)瞋恨蓋,(3)昏沉睡眠蓋,(4)掉舉惡作蓋,(5)疑蓋,(6)無明蓋。一般禪修時,我們時常聽到的是五蓋,但是《阿毗達摩論》裡多列出一個無明蓋。無明障礙智慧,所以叫做無明蓋。蓋是因為阻礙通向天界與涅槃之道而得其名。根據註疏,諸蓋是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沒有生起的善法不能生起,全是六蓋的關係;已生起的善法,因為蓋的呈現,也無法持久。首五蓋是證禪那的主要障礙,克服了這五蓋,就可以證到禪那了。若不能證到禪那,就是其中一種蓋在作祟。第六種則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礙。無明一生起,智慧消失,所以無明障礙智慧生起。

提起疑情,在禪宗是以「不二」的智慧去觀諸法,其實,不二的智慧跟第一義諦和四聖諦並無二,這樣的觀念和四念處也差別不大,四念處都有同一個要義,即具有正念去觀照諸法,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正念所觀照的四種目標―身、受、心與法,最後一個法念處包括了:五蓋、五蘊、六處、七覺支及四聖諦等法。

那麼,對治五蓋的是法念處:包括五蓋、五蘊、四聖諦、十二處及七覺支的觀法。舉五蓋為例―欲蓋、瞋蓋、掉舉與惡作、昏沉睡眠、疑蓋。比如對治昏沉的方法,就是昏沉尚未具足力量時,一生起馬上覺知它,就能看著它滅去。不要等到開始打瞌睡才覺知,那就來不及了,因為它已經具足了很強的力量。正念很強時,昏沉一生起,馬上就知道。不要把昏沉當作是我的,昏沉也是因緣法,就像看陌生人一樣看著昏沉。正念強的時候,一覺知昏沉,它便消失,心會馬上清明,這是觀昏沉最好的方法,但是這需要很強的正念。當妄念生起時,也是如此觀照。

觀諸法時正念是要時時保持的, 念(sati)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譬如修安般念時若對呼吸念念分明,心念沒有離開呼吸的話,表示你有正念。又如把葫蘆丟進水裡,葫蘆因為很輕而被水流走。但是把石頭丟進水裡,反而會沉下去。正念不應該像葫蘆般在表面流去,應該像石頭一樣沉入心裡,如此才是很強的正念。所以說正念是使目標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者不忘失目標。這個在修行安般念時最明顯,因為一旦忘失目標,就會失去正念。現起就是守護心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修安般念時由於有正念,心被守護,便不會漂浮去五欲的目標,不會漂到色、聲、香、味塵去。正念好似不讓壞人或陌生人進入的守門人,不讓惡法跑進來。所以講守護根門,即是用正念守住業處。由於一心只能一用,無法多用,當心守住業處時,眼、耳、鼻、舌、身暫時被關閉,煩惱無法從眼、耳、鼻、舌、身進來。所以正念守護住心,不讓煩惱從五根進來。正念的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或者是四念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安般念是「身念處」;觀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叫做「受念處」;觀心的貪、瞋、癡,是「心念處」;觀五塵撞擊到五根、生起的煩惱,或者觀五蓋,是「法念處」。這些都是培育強而有力的正念最接近的原因,叫做近因。佛陀說任何業處都需要正念。在平衡五根時,正念讓你知道你的慧根超越信根,慧根必須與信根平衡;或者定根超越精進根,定力若是過強,精進不足,就會產生「昏沉」;相反的,如果精進過盛,定力不足,就會「掉舉」。正念會知道精進力太多了,必須放鬆,才可使得定根和精進根平衡。因為正念知道,所以才能夠調整。如果沒有正念,自己不會知道信心太強了,或者不知道智慧在某一刻過強。「一面倒」的話,修行無法進步。修行必須平衡五根。正念好比鹽巴,煮菜時若無鹽巴,就會沒有味道。所以佛陀說不管在什麼時刻都需要正念。

當用正念正知見專注在思慮某ㄧ不懂的問題,是容易解答開悟的,我想,不管是從四念處到禪門都是如此的,離不開止觀、專注。當然,也有人不用透過禪那也能達到相同結果,闢如,並非所有阿羅漢都擁有禪那,有的是慧解脫的阿羅漢,這種心不會在他們心中生起。但是對阿羅漢而言,要修禪那很容易,因為證到禪那的基本條件就是克服五蓋、鎮伏五蓋。阿羅漢心中已經沒有煩惱,要克服五蓋是芝麻小事,所以很容易修到禪那。凡夫生起的初禪心,叫做善心,阿羅漢生起的初禪心,叫做唯作心。為什麼叫唯作心呢?因為唯作心不會再產生業報,阿羅漢已經徹底斷除無明跟愛欲,其行為不會再產生果報。我們凡夫因為尚未徹底斷除無明跟愛欲,所有的作為叫做善心或者不善心,而這些心的活動會產生果報。
Screenshot_20220306_081420.jpg
二楞子
文章: 1348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二楞子 »

疑情,本身已是進入禪那的ㄧ部份

靜慮,三昧的思慮,本就有凝神之意

把它改成凝,並不會提昇它的法義。
逍遙
文章: 608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再說疑情

文章 逍遙 »

貪,嗔,癡,慢,疑---的疑
往往代表著迷失,煩惱,恐懼,心不安

然而,請問你知道宇宙的邊是甚麼嗎?
就算是無邊,那麼甚麼是無邊?
都不知道對不對?
也就是這些都是--疑
但是--人會因為不知道宇宙的邊
因此而--迷失,煩惱,恐懼,心不安嗎?

其實--疑可以就只是疑而已
如果能做到--疑就只是疑而已
疑可是一個接近至道的法門
因為--疑則無法執著
不執著--這是所有法門成道的基礎
執著--也是我們凡夫最大,最實際的問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