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月在青天水在瓶《槐安國語》
唐代禪僧藥山惟儼禪師(745 ~828 )和他的弟子文學家李翱 有一段問答。
李翶對禪很感興趣,他正物色一位 可以作為老師的人時,聽到湖南有一位藥山惟儼禪師,就屢次禮請禪師下山講經說法。
但惟儼禪師根本不睬:“ 若想聞道,何不遠道自來!” 李翶無奈,只好親訪惟儼禪師的草庵。
來到堂前,連呼幾聲,只見禪師埋頭讀經,連看也不看他一眼。
李翶又氣又悲,心裡直罵“ 見鬼!百聞不如一見,原是個不足以問道的傢伙!”
正想打道回府,但一轉念,自己好不容易 遠道跑來,不妨再試試。
於是鄭重其事地問:“ 如何是道?” 。
禪師瞥他一眼,用一隻手指天,另一隻手指著壁龕上的淨瓶問:“ 明白嗎?” 。
李翶茫然不知,禪師提高嗓門:“ 月在青天水在瓶” 。李翶頓然大悟。
月在青天皎皎生輝,水在瓶中靜靜無聲。理所當然。
柳綠、花紅、眼睛橫著、鼻子豎著,柱子立著,草蓆鋪著,狗叫汪汪,貓叫喵喵,烏鴉叫呱呱。
除了看到的、聽到的、本來存在的狀態以外,別無道法。
在位於京都西北部的栂尾 有一位明惠上人(1173 ~1232 )。
原來他曾是華嚴宗的僧人,後來為直接領會釋尊教誨,便超越宗派修行。
他是日本佛教史上 舉足輕重的高僧。
有人問他:“ 佛教的教義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應該怎麼說?”
他斷然回答:“ 阿留邊幾夜宇和” 。這七個字就是說,人應保持原本應有的樣子。
僧有僧原本的樣子,俗有俗原本的樣子,乃至帝王、臣下,都有原本的樣子。
如果違背了原本的樣子,一切都將成為惡。
明惠上人把僧、俗、帝王、臣下要保持原本的樣子 說成為佛教的教義,他認為正是因為 違背了原本的樣子 才引發出了一切的惡事。
月在青天,水在瓶中,適得其所。
人就應該按原本的樣子,做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
除此別無他路。我們難道不應該 重新認真地審視一下 自己原本的樣子嗎?
月在青天 水在瓶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日本臨濟禪宗公案
30. 放下著
《五家正宗贊》“ 放下“ 是丟棄、捨棄、拋棄的意思,而“ 著” 是表示命令語氣的助詞,用以加強“ 放下”
的意志。
“ 放下著” 就是要拋棄煩惱妄想,甚至連佛和悟也都拋棄,丟開所有的執著,放下一切!
這是《五家正宗贊》趙州和尚章裡的一句話。
有一次,一位叫嚴陽尊者的修行者 問趙州和尚:“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我經過長期修行很有效果,已經斷決煩惱妄想,體會到了自己本來的佛性,得到了無一物的消息。今後,我該怎樣修行才好呢?)”
趙州和尚答道:“ 放下著。”
儘管嚴陽尊者 是用謙恭語氣詢問的,但實際上表現出來的則是“ 你看我已經到了無一物的境界了” 這樣的態度。趙州和尚正是為了讓他 把這無一物的境界 也捨棄掉,才給了他一聲“ 放下著” 的大喝。
也許嚴陽尊者 已經得到了無一物的地步,但他還沒能丟掉 誇耀這無一物的自我。
在他受到“ 放下著” 的大喝以後,還沒能明白,故又接著問:“ 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
(我已經把所有 都捨棄掉而達到了無一物的境界,什麼都沒有了,你還要讓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和尚最後說:“ 恁麼則擔取去。
(要是不能拋棄這' 無一物' 的話,那就把這' 無一物' 挑了去)” 這時,尊者才當下大悟。
我們含辛茹苦地修行再修行,可能終得覺悟。但是禪不僅僅滿足於此,還要更進一步修行,專心致志地修行到連這覺悟、連那菩提 都徹底拋棄的程度。這樣才可指望得到捨棄掉了迷惘、捨棄掉了覺悟的、灑脫的消息。
所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這個道理。
無住法師的《沙石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四個僧人 在山中開始修無言行。
到了晚上,油燈滅了。其中的一個僧人 就大喊下人,命其添油。
第二個僧人聽到後叱責他說 在修無言行時 你怎麼能出聲?
第三個僧人又提醒第二個僧人說 你這不是也出聲了嗎?
最後第四個僧人說話了:“ 只有我沒出聲”…… “ 只有我沒出聲” 是只有我才正確的意識,與“ 一物不將來,如何” 的那種誇耀如出一轍,是極端的自 。
而這個自我,是最難以對付的。
放下著,說的就是要丟掉這個自我!
它教給我們,要捨棄掉的 不是自己擁有的名譽、財產、知識、立場、主義等,還要捨棄掉 擁有著這些的自己。
西鄉隆盛曾說:“ 不要金錢、不要性命、也不要榮譽的人 是最難對付的。”
他才是真正地理會了“ 放下著” 的人。在事事都自我表現欲旺盛的今天,很有必要好好地參究“ 放下著” 這句話。
夏夜納涼人,無物兩袖輕。
30. 放下著
《五家正宗贊》“ 放下“ 是丟棄、捨棄、拋棄的意思,而“ 著” 是表示命令語氣的助詞,用以加強“ 放下”
的意志。
“ 放下著” 就是要拋棄煩惱妄想,甚至連佛和悟也都拋棄,丟開所有的執著,放下一切!
這是《五家正宗贊》趙州和尚章裡的一句話。
有一次,一位叫嚴陽尊者的修行者 問趙州和尚:“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我經過長期修行很有效果,已經斷決煩惱妄想,體會到了自己本來的佛性,得到了無一物的消息。今後,我該怎樣修行才好呢?)”
趙州和尚答道:“ 放下著。”
儘管嚴陽尊者 是用謙恭語氣詢問的,但實際上表現出來的則是“ 你看我已經到了無一物的境界了” 這樣的態度。趙州和尚正是為了讓他 把這無一物的境界 也捨棄掉,才給了他一聲“ 放下著” 的大喝。
也許嚴陽尊者 已經得到了無一物的地步,但他還沒能丟掉 誇耀這無一物的自我。
在他受到“ 放下著” 的大喝以後,還沒能明白,故又接著問:“ 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
(我已經把所有 都捨棄掉而達到了無一物的境界,什麼都沒有了,你還要讓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和尚最後說:“ 恁麼則擔取去。
(要是不能拋棄這' 無一物' 的話,那就把這' 無一物' 挑了去)” 這時,尊者才當下大悟。
我們含辛茹苦地修行再修行,可能終得覺悟。但是禪不僅僅滿足於此,還要更進一步修行,專心致志地修行到連這覺悟、連那菩提 都徹底拋棄的程度。這樣才可指望得到捨棄掉了迷惘、捨棄掉了覺悟的、灑脫的消息。
所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這個道理。
無住法師的《沙石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四個僧人 在山中開始修無言行。
到了晚上,油燈滅了。其中的一個僧人 就大喊下人,命其添油。
第二個僧人聽到後叱責他說 在修無言行時 你怎麼能出聲?
第三個僧人又提醒第二個僧人說 你這不是也出聲了嗎?
最後第四個僧人說話了:“ 只有我沒出聲”…… “ 只有我沒出聲” 是只有我才正確的意識,與“ 一物不將來,如何” 的那種誇耀如出一轍,是極端的自 。
而這個自我,是最難以對付的。
放下著,說的就是要丟掉這個自我!
它教給我們,要捨棄掉的 不是自己擁有的名譽、財產、知識、立場、主義等,還要捨棄掉 擁有著這些的自己。
西鄉隆盛曾說:“ 不要金錢、不要性命、也不要榮譽的人 是最難對付的。”
他才是真正地理會了“ 放下著” 的人。在事事都自我表現欲旺盛的今天,很有必要好好地參究“ 放下著” 這句話。
夏夜納涼人,無物兩袖輕。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1. 日日是好日《碧巖錄》
古時候,中國的雲門大師 有一次對他的弟子說:“ 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
(以前的事我均所不問。從明天起怎樣生活,你們給我說說看)。”
他盯著每個人的臉看。也就是說,學校畢業以前的事,我什麼都不問;
從學校畢業出來,今天開始走向社會,你們打算怎麼工作;
結婚以前的事,我不問,但今天舉行了結婚儀式成為夫妻的話,明天以後打算怎麼過日子?
你們說說看吧。可是大家都像瓷人似的 緊閉嘴巴不吭聲。雲門大師終於等得不耐煩了,
就自行代答道:“ 日日是好日” 。
這句話現在可能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也都能充分理解它的意思。
通俗地解釋就是“ 每天都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 。
但如果真就這麼簡單的話,又何勞雲門大師煩惱呢?
聽說以前在南禪寺門前 有一個叫哭婆的老太婆,不管晴天還是下雨,一年到頭都在哭。
有一次,南禪寺的方丈覺得蹊蹺,就問她:“ 老人家,我每次從這過都看見你在哭,到底你有什麼傷心事啊?” 老太婆滿眼含淚地答道:“
老方丈,您聽我說。
我呀,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三條賣雨傘,一個在五條賣草鞋。
天一下雨我就想到五條的草鞋今天又賣不出去了,想到兒子該多可憐,我就哭啊。
可到了晴天,想到三條的雨傘賣不出去,也夠可憐的。所以還是哭啊。”
方丈昕了這話,就說:“ 老人家,您這是自己找罪受哇。要是在下雨天 你去想三條的雨傘賣瘋了,忙得他不可開交,你就會開心了。到了晴天,你就想五條的草鞋 賣得像長了翅膀似地暢銷,你就該高興慶幸了。不該像你現在這樣,把事情老往壞裡想。” 老太婆聽了,覺得有道理。
從那以後變得每天 都歡天喜地地過日子了。雖然可以說世間萬事 只要心態端正,自然會“ 日日是好日” ,
就能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但如果僅此而已,似乎也不必非請雲門大師來說不可。
颱風把房頂刮跑了,水漫過地板,孩子被沖走了,丈夫外出未歸,電燈好幾天不亮,沒有米,沒有水,這時候還“ 日日是好日” 嗎?能感恩,感激嗎?心態端正解決問題嗎?
像雲門大師這樣的高僧大德 當然會想到這些極端的、萬一的不幸,所以才要“ 日日是好日” 。
只有良寬所說的“ 災難到來時 隨遇而安,死亡臨頭時 欣然而受” 的境界,才是這種心境。
無論什麼災難臨頭,都泰然受之,即使得了重病,也不會心神不安;
有人要殺了你,也能笑而雙手合十,沒有這樣的心境,就沒有資格大言不慚什麼“ 日日是好日” 。
心若達不到 絕對無之境地 是做不到這樣的。
明歷歷、露堂堂、縱貫三世,橫通十方的絕對無之心 稱作“ 摩訶” ,
即“ 摩訶般若” 的“ 摩訶” 。翻譯過來,即“ 大”
古時候,中國的雲門大師 有一次對他的弟子說:“ 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
(以前的事我均所不問。從明天起怎樣生活,你們給我說說看)。”
他盯著每個人的臉看。也就是說,學校畢業以前的事,我什麼都不問;
從學校畢業出來,今天開始走向社會,你們打算怎麼工作;
結婚以前的事,我不問,但今天舉行了結婚儀式成為夫妻的話,明天以後打算怎麼過日子?
你們說說看吧。可是大家都像瓷人似的 緊閉嘴巴不吭聲。雲門大師終於等得不耐煩了,
就自行代答道:“ 日日是好日” 。
這句話現在可能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也都能充分理解它的意思。
通俗地解釋就是“ 每天都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 。
但如果真就這麼簡單的話,又何勞雲門大師煩惱呢?
聽說以前在南禪寺門前 有一個叫哭婆的老太婆,不管晴天還是下雨,一年到頭都在哭。
有一次,南禪寺的方丈覺得蹊蹺,就問她:“ 老人家,我每次從這過都看見你在哭,到底你有什麼傷心事啊?” 老太婆滿眼含淚地答道:“
老方丈,您聽我說。
我呀,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三條賣雨傘,一個在五條賣草鞋。
天一下雨我就想到五條的草鞋今天又賣不出去了,想到兒子該多可憐,我就哭啊。
可到了晴天,想到三條的雨傘賣不出去,也夠可憐的。所以還是哭啊。”
方丈昕了這話,就說:“ 老人家,您這是自己找罪受哇。要是在下雨天 你去想三條的雨傘賣瘋了,忙得他不可開交,你就會開心了。到了晴天,你就想五條的草鞋 賣得像長了翅膀似地暢銷,你就該高興慶幸了。不該像你現在這樣,把事情老往壞裡想。” 老太婆聽了,覺得有道理。
從那以後變得每天 都歡天喜地地過日子了。雖然可以說世間萬事 只要心態端正,自然會“ 日日是好日” ,
就能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但如果僅此而已,似乎也不必非請雲門大師來說不可。
颱風把房頂刮跑了,水漫過地板,孩子被沖走了,丈夫外出未歸,電燈好幾天不亮,沒有米,沒有水,這時候還“ 日日是好日” 嗎?能感恩,感激嗎?心態端正解決問題嗎?
像雲門大師這樣的高僧大德 當然會想到這些極端的、萬一的不幸,所以才要“ 日日是好日” 。
只有良寬所說的“ 災難到來時 隨遇而安,死亡臨頭時 欣然而受” 的境界,才是這種心境。
無論什麼災難臨頭,都泰然受之,即使得了重病,也不會心神不安;
有人要殺了你,也能笑而雙手合十,沒有這樣的心境,就沒有資格大言不慚什麼“ 日日是好日” 。
心若達不到 絕對無之境地 是做不到這樣的。
明歷歷、露堂堂、縱貫三世,橫通十方的絕對無之心 稱作“ 摩訶” ,
即“ 摩訶般若” 的“ 摩訶” 。翻譯過來,即“ 大”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日本臨濟禪 禪門公案
32.花無心招蝶 蝶無心尋花《道德經》
不需爛漫開放的萬朵櫻花,只要在草從裡 不為人知地開著的一朵小野花便足已;
也不需色彩斑斕的漂亮蝴蝶,哪怕是一隻臟兮兮的小蝴蝶也好。
一朵花上,兩三隻蝴蝶在嬉戲。雖然這種風景隨處可見,但我們往往 對此視而不見。
良寬禪師卻抓住了此情此景,把這無心相遇的真實吟誦了出來。
花並沒有想要招引蝴蝶,而蝴蝶也並沒有想去尋花。
但是,它們意外地邂逅,自然地相逢了。
我們的人生 實際是就是一連串的相逢。
與父母相逢,與兄弟姐妹相逢,與朋友相逢,與丈夫相逢,與妻子相逢,與孩子相逢。
還有與苦事、樂事、悲事、各種各樣的事相逢。
這些相逢 都是偶然的嗎?僅說成是偶然恐怕不夠。是宿命嗎?說成是宿命也不盡然。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全都是因緣法則。
是在最初有的因上 緣起了作用的結果。
結果並不以結果而終,它又成為因,再加上某種緣又出來新的結果。
因緣結果,循環往復。在佛教裡,這就叫作因緣法則。
比方說這裡有一粒豆子的種子,這是因。耕田、播種、澆水、施肥,這是緣。發芽結子,則是果。
緣的作用情況 如何對果有極大影響。即便是惡因,加以良緣也可得善果,反之良因加惡緣也會得惡果。
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而決不是宿命論。
因有緣花開、因有緣蝶舞,花與蝶 是因緣相逢。
我們的相逢 也是順從了因緣法則的結果。
有一條看不見的線 在牽著我們相逢,只是這條線 我們看不見而已。
希望我們都能謙虛地覺悟到,我們是依法則生存、不,是法則讓我們生存的。
我們應該充分地活用 這種相逢度過人生。
抱起孩子的時候,不由地擔心起孩子的將來;
我的眼睛,已經被淚水悄然沁滿,孩子啊,父母別無所求,
只希望你一生遇到好人!
(引自佛教詩人坂村真民《相逢》
32.花無心招蝶 蝶無心尋花《道德經》
不需爛漫開放的萬朵櫻花,只要在草從裡 不為人知地開著的一朵小野花便足已;
也不需色彩斑斕的漂亮蝴蝶,哪怕是一隻臟兮兮的小蝴蝶也好。
一朵花上,兩三隻蝴蝶在嬉戲。雖然這種風景隨處可見,但我們往往 對此視而不見。
良寬禪師卻抓住了此情此景,把這無心相遇的真實吟誦了出來。
花並沒有想要招引蝴蝶,而蝴蝶也並沒有想去尋花。
但是,它們意外地邂逅,自然地相逢了。
我們的人生 實際是就是一連串的相逢。
與父母相逢,與兄弟姐妹相逢,與朋友相逢,與丈夫相逢,與妻子相逢,與孩子相逢。
還有與苦事、樂事、悲事、各種各樣的事相逢。
這些相逢 都是偶然的嗎?僅說成是偶然恐怕不夠。是宿命嗎?說成是宿命也不盡然。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全都是因緣法則。
是在最初有的因上 緣起了作用的結果。
結果並不以結果而終,它又成為因,再加上某種緣又出來新的結果。
因緣結果,循環往復。在佛教裡,這就叫作因緣法則。
比方說這裡有一粒豆子的種子,這是因。耕田、播種、澆水、施肥,這是緣。發芽結子,則是果。
緣的作用情況 如何對果有極大影響。即便是惡因,加以良緣也可得善果,反之良因加惡緣也會得惡果。
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而決不是宿命論。
因有緣花開、因有緣蝶舞,花與蝶 是因緣相逢。
我們的相逢 也是順從了因緣法則的結果。
有一條看不見的線 在牽著我們相逢,只是這條線 我們看不見而已。
希望我們都能謙虛地覺悟到,我們是依法則生存、不,是法則讓我們生存的。
我們應該充分地活用 這種相逢度過人生。
抱起孩子的時候,不由地擔心起孩子的將來;
我的眼睛,已經被淚水悄然沁滿,孩子啊,父母別無所求,
只希望你一生遇到好人!
(引自佛教詩人坂村真民《相逢》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太傅问处,似运斤成风,此出庄子。
郢人泥壁,余一小窍,遂圆泥掷补之,时有少泥,落在鼻端,
傍有匠者云:公补窍甚巧,我运斤为尔取鼻端泥。其鼻端泥若蝇子翼,使匠者斫之。
匠者运斤,成风而斫之,尽其泥而不伤鼻,郢人立不失容,所谓二俱巧妙。
朗上座虽应其机,语无善巧,所以雪窦道: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堪悲独眼龙,曾未呈牙爪。
明招道得也太奇特,争奈未有拿云攫(jue用爪抓取)雾底爪牙。
雪窦傍不肯,忍俊不禁,代他出气。
雪窦暗去合他意,自颂他踏倒茶炉语,牙爪开生云雷,逆水之波经几回。
云门道:不望尔有逆水之波,但有顺水之意亦得。
所以道: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妄,朗上座与明招 语句似死,若要见活处,但看雪窦踏倒茶炉。
【话眉】
先看公案:王太傅入招庆煎茶,时朗上座与明招把铫。
朗翻却茶铫。太傅见问:上座,茶炉下是什么?
这里便是雪窦下语处,为什么?踏倒茶炉!说“什么上,什么下”的事。
若是答话,便中了圈套。朗云:捧炉神。
太傅云: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
可不,惹事哉!
朗云:任官千日失在一朝。
落在“一朝”处,所以被说“吃了招庆饭,却去江外打野榸。
太傅拂袖便去。
太傅也太廉纤了,拂袖便去 也未露牙爪,应上去一掌便是,打你的一只眼。
明招云:朗上座吃却招庆饭了,却去江外打野榸。
朗云:和尚作么生?
招云:非人得其便。什么是“非人得便”?——左边一个三,右边一个三。
雪窦云:当时便踏倒茶炉。
再看雪窦颂:
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
来问还比较像模像样,回答却不尽人意。
方木逗圆孔,堪悲独眼龙,曾未呈牙爪。
这对机锋 就好像方木逗圆孔,处处有碍置,哦,原来朗上座却是个独眼龙,若是有手脚底 早就踏倒茶炉代答“是什么?”了,而不是“任官千日失在一朝”,却跳不出这“一”的窟臼,
所以下语 也须得避当今讳,若这样的下语早有吃棒的分在。
然而这一问一答 却一点锋芒都没有,若不是招庆釜底抽薪,岂有活处?
牙爪开,生云雷,逆水之波经几回。
大丈夫若是有底气地,便是一场 别开生面的情景,生龙活虎,气势磅薄,云生雷鸣,这样的逆水也能起几回波澜了,可惜
许!
郢人泥壁,余一小窍,遂圆泥掷补之,时有少泥,落在鼻端,
傍有匠者云:公补窍甚巧,我运斤为尔取鼻端泥。其鼻端泥若蝇子翼,使匠者斫之。
匠者运斤,成风而斫之,尽其泥而不伤鼻,郢人立不失容,所谓二俱巧妙。
朗上座虽应其机,语无善巧,所以雪窦道: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堪悲独眼龙,曾未呈牙爪。
明招道得也太奇特,争奈未有拿云攫(jue用爪抓取)雾底爪牙。
雪窦傍不肯,忍俊不禁,代他出气。
雪窦暗去合他意,自颂他踏倒茶炉语,牙爪开生云雷,逆水之波经几回。
云门道:不望尔有逆水之波,但有顺水之意亦得。
所以道: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妄,朗上座与明招 语句似死,若要见活处,但看雪窦踏倒茶炉。
【话眉】
先看公案:王太傅入招庆煎茶,时朗上座与明招把铫。
朗翻却茶铫。太傅见问:上座,茶炉下是什么?
这里便是雪窦下语处,为什么?踏倒茶炉!说“什么上,什么下”的事。
若是答话,便中了圈套。朗云:捧炉神。
太傅云: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
可不,惹事哉!
朗云:任官千日失在一朝。
落在“一朝”处,所以被说“吃了招庆饭,却去江外打野榸。
太傅拂袖便去。
太傅也太廉纤了,拂袖便去 也未露牙爪,应上去一掌便是,打你的一只眼。
明招云:朗上座吃却招庆饭了,却去江外打野榸。
朗云:和尚作么生?
招云:非人得其便。什么是“非人得便”?——左边一个三,右边一个三。
雪窦云:当时便踏倒茶炉。
再看雪窦颂:
来问若成风,应机非善巧。
来问还比较像模像样,回答却不尽人意。
方木逗圆孔,堪悲独眼龙,曾未呈牙爪。
这对机锋 就好像方木逗圆孔,处处有碍置,哦,原来朗上座却是个独眼龙,若是有手脚底 早就踏倒茶炉代答“是什么?”了,而不是“任官千日失在一朝”,却跳不出这“一”的窟臼,
所以下语 也须得避当今讳,若这样的下语早有吃棒的分在。
然而这一问一答 却一点锋芒都没有,若不是招庆釜底抽薪,岂有活处?
牙爪开,生云雷,逆水之波经几回。
大丈夫若是有底气地,便是一场 别开生面的情景,生龙活虎,气势磅薄,云生雷鸣,这样的逆水也能起几回波澜了,可惜
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