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恆不住 »

藍海千尋 寫: 週二 4月 19, 2022 11:21 am
淺解
佛說常住法
阿難你應該知道:
正念你心本具自性三寶:佛,法、僧。
這些正念,就是為你到達如實知,如實見,自性三寶處,
中途的道路、船隻、皮筏。
可惜有些凡愚人不知道這是船隻、皮筏。
不但妄執這些船隻、皮筏,而且還遮住了自己自性三寶處。
這些人實在可悲憫。
名叫:非但遮了這些佛知見道,還遮住自己正念證自性三寶道。
正念你心本具自性三寶:佛,法、僧....這是愚人辦不到的!

凡夫無法擺脫心意識的.正念本心所具自性三寶...想都不要想!

如果能正念本心所具自性三寶....豈需念佛?
您不是要說:常住法嗎?
說了您又怕了?

佛說淨念相續
就是正念啦念啦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藍海千尋 »

您不是要說:常住法嗎?
說了您又怕了?

佛說淨念相續
就是正念啦念啦
正念你心本具自性三寶:佛,法、僧.....很好.但決計辦不到!

若辦到(需經佛陀加持力攝受).已登菩薩地.也不用念三寶了(三寶名是假.念之豈是正念?)

淨念相續.誰辦得到?眾生哪一個能脫心意識的掌控?
辦到也不用念三寶了!

十二因緣法還滅門.除非無明滅.否則煩惱習氣不能斷.那誰真滅無明?唯佛

除了成佛.沒有人能淨念相續的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藍海千尋 »

阿難當知。念三寶者。是為至於知見寶處中路舟筏(信、願、行方便法門)。爾此愚 人不知舟筏。執此舟筏。還遮寶處。誠可悲之。名非遮此佛知見道。還遮自己念三寶道(直須知極樂淨土為法音宣流之方便法門)。所以者何。或是念佛。或是念法。或是念僧。雖是皆實諸佛說法( 諸佛道同之信、願、行法門)。是愚沙門所念 之心。即邪念故(有所求為本修因,無有是處)。念三寶法即成邪法。修邪法故即墮魔道。自墮魔道故令他墮魔。自墮他墮皆破佛法。破佛法故破念三寶。豈唯墮魔邪類中也。終墮無間大火坑中。無量 無邊大劫數間。受無量苦。永絕佛種。如是愚人誠難治之 (直須知以無所得心態,念佛達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正昰 佛言此信願行之方便法門實際)......
直須知以無所得心態,念佛達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正昰 佛言此信願行之方便法門實際......倍復顛倒!

以無所得心態...這就是求.(欲得無所得)

念佛達至一心不亂...空中樓閣.龜毛兔角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周善為 »

張慧美盲無有目!經文都沒看清,就來毀謗般若!

《無量義經》曰:「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金剛經》說於四十餘年之中,依《金剛經》修習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金剛經》不是假是什?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你張慧美卻毀謗《金剛經》為假。
/周善為

《金剛經》是假,《阿彌陀經》是假,佛無說假經故,執有《金剛經》、《阿彌陀經》是謗法謗佛。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阿彌陀經》不是佛說的?《金剛經》、《阿彌陀經》係他人假佛之名編造的偽經?
/周善為

《金剛經》、《阿彌陀經》是假,恆動變易故,不但所得是假果,其果變易生滅。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要求學人離於二邊,不可執著有無。《金剛經》文中,哪裡有自稱虛假之說?你張慧美毀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他人假造之偽經,你麻煩大了!
/周善為

聽佛的,還是聽惠能的?惠能謗法,盲隨者不也隨之下三惡道?惠能如何謗法?惠能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聽佛的入佛知見,聽惠能的下三惡道。
/藍海千尋〈張慧美〉

《圓覺經》曰:「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法縛」即為著有,遭法所轉所縛,如「心迷法華轉」。「法脫」即為著無,如你張慧美執謂「佛無說金剛經」,便是著無。
/周善為

《法華經》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法(化城喻品),受持即入佛地,受持法華即持佛身(見寶塔品)。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周善為

諸佛於《法華經》轉於法輪(如來神力品),而不是「轉法華」。《法華經》不是法輪,如何能轉?
/藍海千尋〈張慧美〉

「心悟轉法華」,即明心見性者,為人宣說《法華經》法義。
/周善為

法華經以信得入,非己智分(譬喻品),如何以心悟轉法崋?
/藍海千尋〈張慧美〉

《法華經》曰:「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諸學人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由悟得入,所以說,「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而非「以信得入」。所謂『譬喻品』,就是學人必須悟入之處。若是單憑「信」便得「入佛知見道」,佛應四十九年單單宣講《法華經》就好。故知你張慧美所說,無有是處。
/周善為
================================

《無量義經》「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之說,係指世尊尚未明言說破,自始至終佛唯說一乘法,學人因為種性差異,遂有聲聞、獨覺、菩薩三乘法名。此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所謂:「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大寶積經卷62》、《維摩詰所說經卷1》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無量義經》「法譬如水,水性是一」,「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之說,即指一乘法。「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即指學人根性差異。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指的就是聲聞、獨覺、菩薩三乘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位,聲聞、菩薩二道之差別。「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之說,即「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無量義經》「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之說,即指因為眾生種性差異,故而不是所有學人都能證成大乘「無上菩提」。但也絕非汝張慧美所說的,「四十餘年」之中,無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無量義經》曰:「初說四諦,八億諸天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而後,《無量義經》經文雖說「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無量眾生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但也並未表示,此一時期,無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無量義經》

T09n0276_p0386a26:「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T09n0276_p0386b12:「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并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T09n0276_p0386b21:「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cyc320
文章: 2558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cyc320 »

以無所得心態...這就是求.(欲得無所得)

比如,發願生淨土,依願而行,專心念佛,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發大悲心,趣向佛道?!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藍海千尋 »

比如,發願生淨土,依願而行,專心念佛,至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發大悲心,趣向佛道?!
發願生淨土....淨土在哪都不知道.淨土什模樣都沒見過.發願生??????

有說:初發菩提心當下即成正覺.這是什原理?

1.初發菩提心能為成正覺作因緣.
2.歷劫修行.終成正覺.以成正覺故.發跡顯本.無有未成正覺時.當然包括初發心時
以1.2故說:初發菩提心當下即成正覺.

譬如:釋尊成佛.無有不成佛的悉達多.無有苦行的太子.無有累世累劫修行於道不成佛的菩薩時.

但初發心時.連什是阿耨都不知道.沒見過.能成什正覺?

舉此例.能解上迷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藍海千尋 »

念佛能為成佛作因緣
是故念佛能為往生淨土作因緣.

作因緣...如是而已

譬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蜜並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鋀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念佛人看到這段經文不歡欣鼓舞:佛都說:念佛能成佛道
如果按這個邏輯: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蜜並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念佛跟起石廟.塼瓦泥土.童子戲....無異無別.都能成佛道.可能嗎?
經文應該看仔細:
經文壓前: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殿後: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完全漠視.
殊不知."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才是已成佛道充分必要條件.
念佛等只能稱異方便.為已成佛道作因緣而已!
顯第一義...念佛只是助因.而非正因.而且助顯的也只是第一義(空).而非實體!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1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周善為 寫: 週二 4月 19, 2022 12:00 pm 《無量義經》「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之說,係指世尊尚未明言說破,自始至終佛唯說一乘法,學人因為種性差異,遂有聲聞、獨覺、菩薩三乘法名。此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所謂:「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大寶積經卷62》、《維摩詰所說經卷1》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T09n0276_p0386b21:「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維摩詰所說經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說: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敢問周大德是哪一纇眾生啊!?聽懂甚深十二緣起法了嗎!?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嗎!?見到法寶了嗎!?得見如來佛了嗎!?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周善為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大乘所引起的問題
第一項 大乘非佛說論

西元前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現;宣說「佛果莊嚴,菩薩大行」的經典,也流行起來。這一事實,對於「發出離心,修己利行,求成阿羅漢」的傳統佛教界,是多少會引起反應的,有的不免採取了反對的態度。

初期流行的『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等, 都透露了當時的情形,如『道行般若波羅蜜經』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如『般舟三昧經』說:「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第二項 法門傳出的實況

初期大乘的出現人間,是一向沒有聽說過的,這些初期大乘經,到底是從那裏得來,怎樣傳出的?對於經法的傳出,經中有不同情況的敘述。

1〉諸天所傳授的:如大乘的『大寶積經』說:「彌樓揵馱佛所說經,名八百千門,釋提桓因誦持是經。釋提桓因知陀摩尸利比丘深心愛法,從忉利天上來下,至其所,為說八百千門經」。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說:「諸有菩薩敬法欲法,若有諸天曾見佛者,來至其所,從於佛所得聞諸法,具為演說」。佛說法時,傳說諸天也有來聽法的。諸天的壽命長,所以在佛涅槃後,或末法中,如菩薩懇切的求法而不可得,諸天就會下來,將所聽聞的佛法,說給菩薩聽,經典就這樣的流傳在人間了。從諸天傳來, 部派佛教中也有這樣的傳說,如『順正理論』 說:「尊者迦多衍尼子等,於諸法相無間思求,冥感天仙,現來授與,如天授與筏第遮經」。依一般看法,這不過是神話、假託,但在宗教徒的心境中,可能有這種意義的。

2〉從夢中得來的:夢相是虛妄的,夢中聞法,是不能證明為佛說的。但在引起夢的因緣中,有「他所引」一類:「若諸天、諸仙、神鬼、咒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由天仙聖賢力所引起的夢,就有相當事實,這是佛教界所公認的,所以夢中所聽見的,就有佛說的可能。如『海龍王經』說:護天輪王在夢寐中,聽到二偈。後來問光淨照耀如來,如來說:這「是吾所讚」說的。『持世經』說:無量意、無量力二位王子,命終生天,還生人間的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說是五陰、十八性菩薩方便經」。『密跡金剛力士經』也說:意行王子「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聞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勸入道意」。這是夢中得偈,又將偈傳出,化導眾生了。

3〉從他方佛聞:『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佛說過去最勝仙恭敬為法,感得他方淨名王如來現身,為最勝仙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法」。所以,「若有菩薩恭敬求法,則於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滅。何以故?淨威!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雖在異土,常面睹佛,得聞正法」。十方佛現在,如菩薩專心求法,是會感得他方佛來說法的。這對於印度當時,因釋尊涅槃而無所稟承,是一項有力的信仰。『菩薩藏經』說:法行王子專心求法,感得東方寶藏如來現身,「為說開示八門句法」。『般若經』說:薩陀波崙求般若波羅蜜,在空林中,聞空中發聲說法。薩陀波崙憂愁啼哭,「佛像在前立」,指示去東方參學,當下得種種三昧:這都是從他方佛聞法的意思。

4〉從三昧中見佛聞法:

4-1〉如『般舟三昧經』說:「念佛得「般舟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四眾弟子念阿彌陀佛,「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

4-2〉如『華手經』說:「菩薩於如來相及世界相,通達無相。常如是行,常如是觀,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為說法。……聞已受持,從三昧起,能為四眾演說是法」。『華手經』所說的「一相三昧」,是繫念一佛的三昧。一切法無相的「一相三昧」,融合了『般舟三昧經』的「念佛三昧」;對於三昧成就,見佛聞法,與『般舟三昧經』所說一致。

4-3〉在三昧中見佛聞法,『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薩陀波崙菩薩住是諸三昧中,即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

5〉自然呈現在心中:「陀羅尼」,主要的意思是「持」。念力強,能夠憶持不忘;念力不斷,到下一生也還能憶持。如『持世經』說:「菩薩摩訶薩能得念力,亦轉身成就不斷念」。這是大乘行者,修學廣大甚深佛法所要修得的力量。大乘陀羅尼的憶持,與世俗的聞持陀羅尼──一章一段的憶持不同,是以簡持繁,豁然貫通,所以或譯為「總持」。

5-1〉如『持世經』說:「能入是法門(不可出門,不可入門,不可歸門,不可說門,畢竟無生門。虛空、無斷、無邊、無量、無際是一切法門)者,則入一切法門,則知一切法門,則說一切法門」。成就念力的,到了下一生,有從來不忘的;有以因緣引發,得宿命智,恢復了過去所知道的,這就是自然的呈現在心了。

5-2〉如『大寶積經』之『菩薩藏會』 說:「法行童子……出家不久,以宿習故,法菩薩藏微妙法門,無上深義,自然現前」,「法勝苾芻大念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依法菩薩,……才出家已,宿習力故,便得成就無間斷念;念力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富樓那會』 說:「得念……出家,以其本願宿命智故,諸門句、陀羅尼句自然還得。以得陀羅尼力故,先未聞經,能為眾生敷演廣說」,「耶舍以本願故,得識宿命。……始年七歲,出家為道,得諸陀羅尼;陀羅尼力故,能為人說所未聞經」。

5-3〉從念力,或體驗到深法而傳出經典,經中還有說到的, 如吳支謙所譯『阿難四事經』說:「沙門、梵志,……或居寺舍,或處山澤、樹下、塚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沙門與梵志,指佛教的出家比丘,與在家弟子,都是淨修梵行的。他們得宿命智,所以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經典是由他們「制作」而傳出來的。

5-4〉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所譯『小品般若經』說:「多有善男子、善女人,精進不懈故,般若波羅蜜不求而得。……舍利弗!法應爾。若有菩薩為諸眾生,示教利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自於中學,是人轉身,應諸波羅蜜經,亦不求而得」。

大乘初興時,大乘經的傳出不多,要求得大乘經,可說是不大容易的。然依經文說,如能精進不懈怠的,般若波羅蜜法門,會不求而自得的。如自己求佛道,也勸發人求無上菩提,那末到下一生,與波羅蜜相應的大乘經,也會不求而得的。到底是怎樣的「不求而得」,雖經說不明,但大抵與『菩薩藏會』、『富樓那會』的「自然現前」相同。這是對於大乘深經傳出最忠實的記錄!

如『小品般若經』的古譯,漢支婁迦讖Lokarakṣa所譯『道行般若波羅蜜經』說:「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會復自得」。「舍利弗問佛:從是波羅蜜中,可出經卷耶?佛語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羅蜜者,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為經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勸助之為說法,皆令歡喜學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復學是法;用是故,所生處轉得六波羅蜜」。

比對二種譯本,「漢譯本」多了佛答舍利弗Śāriputra一段。這一段,正說明了深入般若波羅蜜的,能從中傳出一一深法為經卷。初期大乘經,是這樣傳出來的,與『阿難四事經』的「分別真偽,制作經籍」,意見完全相合。

6〉其他:

6-1〉如『龍樹傳』說:「雪山中深遠處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與之」。又說:龍樹Nāgārjuna入龍宮,「得諸經一箱」。這是說,大乘經是從藏在佛塔中,龍宮中而取得的。

6-2〉如『般舟三昧經』卷中已這樣說:「現世於此受我教,分別供養是舍利。安諦受習佛所化,皆悉諷誦有所付,著於塔寺及山中,若付天龍乾陀羅,各各轉授經卷已,壽命終訖生天上」。

6-3〉如『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說:「阿闍世王取我舍利第八之分,……藏舍利箱,待阿叔迦王。於金葉上書此經已,並藏去之。……阿叔迦王……取舍利箱。……爾時,因陀舍摩法師,從於寶箱出此經王,安置北方多人住處。此經又無多人識知,……此經多隱在箱篋中」。

經是早就有了的;經與舍利相關聯,藏在山中、寺塔,與『般舟三昧經』的解說相同。後起的南天鐵塔說,也只是這類傳說的延續。有了書寫的經典,從古舊的寺塔中發現出來,是偶有可能的事實。但將一切大乘經,解說為早已有之,藏在天上、龍宮、古塔,再流傳到人間。不是合理的解說。大乘經怎樣的傳出?應依初期大乘經自身所表示的意見去理解!

6-4〉如『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初期大乘經的傳出情形,在中國古代,倒有過類似的。如明成祖后──大明仁孝皇后,在洪武三十一年(西元一三九九)正月朔旦,夢見觀音菩薩,引入耆闍崛山菩提場,口授『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經文有很多的咒語。醒來,把經記錄下來。並在永樂元年(西元一四〇三),寫了一篇經序,記述誦經免難的事實。永樂五年(西元一四〇七),皇太子高熾、漢王高煦、趙王高燧,都寫了一篇後序,這是夢中得經的事。

大乘在不同情況下傳出來,然經典的成立,尤其是文句繁長的經典,都經過了複雜的過程而形成的。如「般若法門」,根本是「諸法無受三昧」,直示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然在傳授中,已有了兩個不同的傳授;又有「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的教授。法門的傳授,每附以解說,後來就綜合為一。如般若極深,不容易了解,為了傳布,以讀、誦、解說、書寫等為方便。說信受持經的德,毀謗的過失。在長期流傳中,這些,連般若流行到北天竺,也都集合為一。所以法門在流傳中,當時的情形,解說,故事(譬喻)等,都會類集在一起,文句不斷的增廣起來。有人將流傳中纂集成部,決不自以為創作的,作偽的。當然,纂集者刊定、編次,是必要的。所以說:「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文章 周善為 »

評「大乘非佛說」論〈之七〉

印師所作如上,今據佛陀本懷、大乘正見,逐一檢視之。

〈一〉「第一項 大乘非佛說論」

1-1〉般舟三昧經卷上(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問事品第一

[0904b16]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昧,若所問者悉可得。」

[0904b17] 颰陀和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0904b19] 佛告颰陀和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譬喻品第四

[0907b10]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布語人展轉相傳,當令是三昧久在。」

[0907b14]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0907b19] 佛告颰陀和:「今我具語汝,如是,颰陀和!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按:這段經文所顯示者,佛陀囑咐菩薩堅定信心,善自護念,常持「第一法行」〈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不復隨餘法」,即不再退墮,安住第一義,「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和當時的大乘經典流行與否,和當時的部派佛教反對大乘與否,有何關聯?如何認定本經非佛所說?

1-2〉道行般若經 第6卷

摩訶般若波羅蜜阿惟越致品第十五

[0454b15] 須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薩當何以比?當何以觀其行?當何以相?當何從知是阿惟越致菩薩?」

[0454b17] 佛言:「阿惟越致菩薩,如逮得禪者不動搖,如羅漢、辟支佛地、佛地,是佛地如本無終不動。佛說本無,聞不言非。空是中本無入本無,是所本無如本無,亦不言非。如是入中,入中以聞是本無,以若轉於餘處聞心終不疑,亦不言是,亦不言非,如是本無如本無住。其所語不輕,所言不說他事,但說他正,他人所作不觀視。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薩。

[0454c28] 佛言:「設是菩薩心不動轉者,是阿惟越致。弊魔復化作其師,被服往到菩薩所詭語:『若前從我所聞受者,今悉棄捨,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過,受疾悔之。隨我言者,我日來問訊汝,不用我言者,終不復來視汝。若莫復說是事,我不復欲聞,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語,我所說皆佛語。』

[0455b03] 佛言:「作是學、作是求、作是行,於是深般若波羅蜜中住,心不動轉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按:這段經文旨在闡明,不受魔障、心不動轉者,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和當時的大乘經典流行與否,和當時的部派佛教反對大乘與否,有何關聯?又如何斷定本經非佛所說?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