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由 新老怪 »
公案與開悟?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
(高峰原妙)山僧昔年在雙徑。歸堂未及一月。忽於睡中疑著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自此疑情頓發。廢寢忘餐。東西不辨。晝夜不分。……。如癡如兀。不覺至第六日。隨眾在三塔諷經次。擡頭忽覩五祖演和尚真讚。驀然觸發日前仰山老和尚問拖死屍句子。直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物我俱忘。如鏡照鏡。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話。從頭密舉。驗之。無不了了。般若妙用。信不誣矣。
◎高峰原妙禪師在他的語錄說他開悟後,「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話。從頭密舉。」等等公案「無不了了」。
也就是說,未悟前他是看不懂公案的。
◇◇指月錄:
山僧(圓悟克勤)頃日問五祖和尚:「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畢竟如何?」他道:「汝須自參始得這些好處,別人為汝著力不得。」參來參去,忽因聞舉「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忽然桶底脫,庭前柏樹子也透;麻三斤也是;玄沙蹉過也是;睦州擔板也是;不落因果也是;不昧因果也是。三乘十二分教二六時中眼裏耳裏,乃至鐘鳴鼓響驢鳴犬吠,無非這個消息。
◎圓悟禪師說:
過去曾問五祖和尚:「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主要的意思到底是怎麼樣?他說:「你必須自己參究,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意義,別人沒辦法為你出力解答。」參來參去,有一天聽到五祖開示一位提刑官舉了一句詩「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
突然大悟,就如黑漆桶的桶底掉了,一下見到外面的光,趙州和尚的「庭前柏樹子公案」懂了;「麻三斤公案」也懂了;「玄沙蹉過公案」也懂了;「睦州擔板公案」也是;「不落因果公案」也是;「不昧因果公案」也是。三藏十二部在十二時辰中,看在眼裏聽耳裏,甚至鐘聲、鼓聲、驢叫聲、狗吠聲,在耳裡聽來 無非透露所見的這個消息。
(這裡並不包括「覓心了不可得」公案,因為「覓心了不可得」不表示開悟。)
◎圓悟禪師講得很清楚,以前不懂的公案,開悟以後,就都懂了。
有人說「也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跟過去祖師的體驗完全相反,顯然說這話的人,是真的「誤」了。
有人又說「看懂公案是第六識的作用,跟有沒有開悟 沒有等比的關係。」
◎真是這樣嗎?還是在睜眼說瞎話呢?我們來看看香嚴智閑公案:
指月錄:(香嚴)青州人,徧參諸方,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被一問,直得茫然。
香嚴智閑公案,溈山說香嚴「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問他「父母未生時」香嚴被一問,就直得茫然。(「意」是第七識「識」是第六識)。也就是說公案用「意解情想」是永遠見不到的,但有人卻硬掰,說是用第六識去看懂公案、去解釋公案,真是奇怪!!自己也說「用第六識去作逆向思考,……,不可能開悟」,用第六識不能開悟,卻徧要說「看懂公案是第六識的作用」。用第六識去看「描述悟境」的公案,存心要誤導眾生,不知是何居心?
明明香嚴因為「聰明靈利,意解識想,參禪不得」,所以溈山才以「父母未生時」來考問香嚴。
現在有人 卻徧要用意識來解釋「描寫悟境」的公案,最後還不是跟香嚴一樣「直得茫然」!
◎再來看看經典的解釋:
一、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第六識。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
◆ 楞伽經:「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
◆ 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由經典的說明可以知道,意識即第六識。攀緣六塵而有六識,前五識生起之同時同境,有意識生起。因此意識是攀緣六塵而有。
(楞嚴經云:「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由楞嚴經前後文我們可以了解,前塵是指六塵,而不是「過去的記憶」。
再由解深密經說明,意識是前五識與六塵和合生前五識,意識同時同境而生起。也就是說說「前塵是指六塵,非指過去的記憶」。楞伽經說因了別境相而意識生起,境相即指六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