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寂照世間 »

藍海千尋 寫: 週二 12月 12, 2023 12:04 pm 棒打禪子為哪樁?

佛陀殺人你見過?
其實,你很可憐
你知道嗎?

你過得很不快樂,所以,天天找人麻煩,挑人毛病。
就是因為
你不快樂,你過得煩惱痛苦

佛法有用嗎?你不知道
因為,你跟外道一樣,不知道佛法好在哪裏?
所以,你目前沒有修學的法門
可以看成暫時放棄佛法
因為,你也沒有在尋找更好的法門、更適合自己的法門
Sherlock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Sherlock »

外道

把自心的影像當作實有
有外人有外事有外物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Sherlock »

沒有外人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因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公案與開悟?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
(高峰原妙)山僧昔年在雙徑。歸堂未及一月。忽於睡中疑著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自此疑情頓發。廢寢忘餐。東西不辨。晝夜不分。……。如癡如兀。不覺至第六日。隨眾在三塔諷經次。擡頭忽覩五祖演和尚真讚。驀然觸發日前仰山老和尚問拖死屍句子。直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物我俱忘。如鏡照鏡。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話。從頭密舉。驗之。無不了了。般若妙用。信不誣矣。

◎高峰原妙禪師在他的語錄說他開悟後,「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話。從頭密舉。」等等公案「無不了了」。
也就是說,未悟前他是看不懂公案的。

◇◇指月錄:
山僧(圓悟克勤)頃日問五祖和尚:「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畢竟如何?」他道:「汝須自參始得這些好處,別人為汝著力不得。」參來參去,忽因聞舉「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忽然桶底脫,庭前柏樹子也透;麻三斤也是;玄沙蹉過也是;睦州擔板也是;不落因果也是;不昧因果也是。三乘十二分教二六時中眼裏耳裏,乃至鐘鳴鼓響驢鳴犬吠,無非這個消息。

◎圓悟禪師說:
過去曾問五祖和尚:「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主要的意思到底是怎麼樣?他說:「你必須自己參究,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意義,別人沒辦法為你出力解答。」參來參去,有一天聽到五祖開示一位提刑官舉了一句詩「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
突然大悟,就如黑漆桶的桶底掉了,一下見到外面的光,趙州和尚的「庭前柏樹子公案」懂了;「麻三斤公案」也懂了;「玄沙蹉過公案」也懂了;「睦州擔板公案」也是;「不落因果公案」也是;「不昧因果公案」也是。三藏十二部在十二時辰中,看在眼裏聽耳裏,甚至鐘聲、鼓聲、驢叫聲、狗吠聲,在耳裡聽來 無非透露所見的這個消息。
(這裡並不包括「覓心了不可得」公案,因為「覓心了不可得」不表示開悟。)

◎圓悟禪師講得很清楚,以前不懂的公案,開悟以後,就都懂了。
有人說「也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跟過去祖師的體驗完全相反,顯然說這話的人,是真的「誤」了。
有人又說「看懂公案是第六識的作用,跟有沒有開悟 沒有等比的關係。」

◎真是這樣嗎?還是在睜眼說瞎話呢?我們來看看香嚴智閑公案:
指月錄:(香嚴)青州人,徧參諸方,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
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被一問,直得茫然。

香嚴智閑公案,溈山說香嚴「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問他「父母未生時」香嚴被一問,就直得茫然。(「意」是第七識「識」是第六識)。也就是說公案用「意解情想」是永遠見不到的,但有人卻硬掰,說是用第六識去看懂公案、去解釋公案,真是奇怪!!自己也說「用第六識去作逆向思考,……,不可能開悟」,用第六識不能開悟,卻徧要說「看懂公案是第六識的作用」。用第六識去看「描述悟境」的公案,存心要誤導眾生,不知是何居心?
明明香嚴因為「聰明靈利,意解識想,參禪不得」,所以溈山才以「父母未生時」來考問香嚴。
現在有人 卻徧要用意識來解釋「描寫悟境」的公案,最後還不是跟香嚴一樣「直得茫然」!

◎再來看看經典的解釋:
一、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第六識。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
◆ 楞伽經:「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
◆ 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由經典的說明可以知道,意識即第六識。攀緣六塵而有六識,前五識生起之同時同境,有意識生起。因此意識是攀緣六塵而有。

(楞嚴經云:「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由楞嚴經前後文我們可以了解,前塵是指六塵,而不是「過去的記憶」。
再由解深密經說明,意識是前五識與六塵和合生前五識,意識同時同境而生起。也就是說說「前塵是指六塵,非指過去的記憶」。楞伽經說因了別境相而意識生起,境相即指六塵。)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我們來看另一個公案:
◆僧問:「如何是佛?」
師(洞山守初)曰:「麻三斤。」
僧問智門:「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
門曰:「花簇簇,錦簇簇。」
僧無語,門曰:「會麼?」
僧曰:「不會。」門曰:「南地竹兮北地木。」

如果「老僧在青州作得領布衫,重七斤」是自討苦吃!是給自己增加那麼多束縛!是妄想打太多了!那麼「麻三斤」,「花簇簇,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也是自討苦吃?是給自己增加那麼多束縛?是妄想打太多了?如果是,吃什麼苦?增加什麼多束縛?打什麼妄想?
所以說「是自討苦吃」、「是給自己增加那麼多束縛」、「是妄想打太多」,根本是不了解公案!

古代開悟禪師如何解釋「趙州一領衫公案」:
◆ 大慧宗杲說:「如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之類。
多少人錯商量云:這僧致得個問頭奇特,不是趙州有出身之路,便奈何不得。云萬法歸一,一更無所歸。若有所歸,即有實法。
所以趙州識得破,當機妙用,一應應過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多少奇特。」

大慧宗杲說:
很多人錯誤的討論推測說:這個僧人所問的問題非常奇特,如果不是趙州和尚有脫出迷團的方法,那就對他無可奈何。說「萬法歸一,一更無所歸,如果有所歸,就有實法。所以趙州和尚看得破問題所在,當下一個妙用,一個回答就回應這個問題: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這樣說多少有些奇怪了!
大慧宗杲說「萬法歸一,『一』更無所歸」是錯誤的想法,證明了公案 並不是在說「何苦再給自己增加那麼多束縛呢!問這個問題,你的妄想打太多了」。

大慧宗杲說了一個偈子,述說自己的看法:
◆ 大慧宗杲:「青州七斤衫,盡力提不起;打破趙州關,總是自家底。」
大慧宗杲說:趙州和尚在青州作了一件重七斤的布衫,不懂的人費盡了力氣,也是不知道它的道理,要知道趙州和尚這句話的重要關鍵,就是:他一直都是在說 自家的本來面目。

圓悟克勤的師祖五祖法演的師父白雲端曰:
◆ 七斤衫重豈難提,日出東方定落西;
一擊珊瑚枝粉碎,轟轟雷雨滿山溪。
白雲端禪師所說的偈子,開悟的人一定知 道他在說什麼?
用第六意識去解釋公案的人,當然就不知所云了。

由某人對公案的解釋和古代禪師的解釋相比較,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用第六識去解釋公案,並不能真正了解公案。也就是說「看懂公案不是第六識的作用」,要開悟才能真正看懂公案。
沒有開悟用第六識去看公案,是沒有辦法真正瞭解公案的真正含義。所以能不能看懂案,「跟有沒有開悟,有絕對的關係」!不要再欺騙誤導大眾了!

◆ 高峰原妙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頌曰:
「四面洪濤萬丈深,上天無路地無門;
箇中有理應難訴,不是愁人也斷魂。」
高峰原妙又說了一個如何立即見本心的方法:「今日忽有人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他道:狗舐熱油鐺。」
香嚴智閑也說了一個 如何立即見本心的方法:
「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
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再看一則「第六意識解釋公案」與「悟了之後看公案」的區別:

◆指月錄:
問:「如何是佛?」
師曰:「殿裏底。」
曰:「殿裏者豈不是泥龕塑像。」
師曰:「是。」
曰:「如何是佛?」
師曰:「殿裏底。」
用第六意識去看什麼是佛?只能知道「殿裏者是泥龕塑像」,不知什麼是佛?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公案,這個公案說明了「第六意識解釋公案」和「悟了之後解釋公案」有什麼不同:
◆雲居曉舜禪師參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謁劉居士。
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請開疏;若不相契,即請還山。」
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師曰:「黑似漆。」
「磨後如何?」
師曰:「照天照地。」
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師懡[怡-台+羅](面慚)而歸。
洞山問其故,師述前語。
山曰:「汝問我。」師理前問。
山曰:「此去漢陽不遠。」
進後語。山曰:「黃鶴樓前鸚鵡洲。」師於言下大悟。

雲居曉舜禪師去洞山參學,有一天去武昌市化緣,首先遇見了劉居士,劉居士說:「老朽有一個問題請教您,如果您回答的契於佛理,我就布施給您,如果不契佛理,就請打道回山吧!」劉居士問說:「古鏡還沒磨時是怎麼樣?」曉舜禪師說:「黑得像漆。」劉居士又問:「磨了以後呢?」禪師說:「照耀天地!」劉居士說:「請大德回山吧!」
顯然 曉舜禪師沒答對劉居士的問題。

無始以來,大圓鏡智如來藏 因為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的遮障,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汙染,而成為不淨。
因此光芒潛藏,用意識來理解,當然是「黑得像漆」,
磨了以後當然是「照耀天地」。
但是這僅是意識的理解,並不是體驗。所以沒通過 劉居士的考驗。


回山後,曉舜禪師問洞山:「古鏡未磨時如何?」
洞山說:「此去漢陽不遠。」
又問:「磨後如何?」
洞山說:「黃鶴樓前鸚鵡洲。」

楞嚴經中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要「離心意識」去參、去體驗才能確實知道。
所以,悟了才能了解 公案的真正含義,離心意識 才能真正體會公案;
未悟 只能用意識去解釋公案,不能體會 公案的真髓。


◇◇ 再來看看溈山靈佑對「用第六識解釋公案」的批判:
溈山靈佑對香嚴開示:「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又問了一則無法「意解識想」的問題,結果就把香嚴問倒了。
溈山靈佑對香嚴說,用意識去解釋,用第六識去推想研擬討論,這是生死根本。
有人說「把重棉襖脫下,身體覺得輕鬆無比‥‥‥也意會了趙州的心意:不要自討苦吃。」這樣的解釋,正是「意解識想」,那裡是公案的正確答案?
有人又說「庭前栢子樹」公案是「乃現前即是,何必他求」,
「乾屎橛」是「臭美」,
「西江水」是拒絕回答,
「麻三斤」是拒絕回答,或非正面的回答。
在這些公案中,某人的回答都是用意識去解釋 字面的意義或含意,
這正是溈山靈佑所說的「意解識想,生死根本」,
因此這那裡是 公案的正確答案呢?
想也知道 是在欺瞞眾生、自誤誤人罷了!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上面二個公案 來自老農夫大德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3.可惜一杯茶
一五燈會元

中國五代時期,稽山有位章禪師。
在投子和尚門下修行時,任過柴頭,負責寺內的柴禾供應。
一日砍完柴後,投子和尚為了表示讚許,倒給他一杯茶。
和尚邊斟茶邊說,「森羅萬象,盡在這裡。」這是以茶論禪。
杯茶包含了森羅萬象,這就不是杯簡單的茶了,喝得不好。是要倒大霉的。
可柴頭當仁不讓師;投子的話音剛落,柴頭已將茶琬摔砸在地,反問其師,「森羅萬象,到底在哪裡?」禪鋒甚是利害。
投子和尚平靜地 說了一句:「可惜了這軒茶。」
把一杯熱騰騰的茶浪費了,這個舉動 說明他尚欠火候,還沒有真正到達化境。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4、茶禪一味
—日本禪師錄

夾山和尚(805~)喝完一碗茶後,又自斟了一碗遞給侍僧。
侍僧正欲接碗,和尚問,「這一碗是什麼?」侍僧一時語塞。
自古以來,皆言禪味與茶青味是同一種興味。
利休居士曾說過,「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的辦法。打水取薪.煮水沏茶,供於佛施於人自己也唱上一口,室內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從這裡 尋找到佛祖的勝跡。”

有一日,一名山僧到利休的二傳弟子宗旦大師(1578~1658)處參彈,採了一枝白色的山茶花交宗旦寺內的小僧,讓他轉給宗旦。
不料小和尚走路不當心,把潔白的花兒給弄壞了,花瓣散到了地上,小和尚吃了一驚,老老實實地 把這件事告訴了宗旦師傅。
宗旦大師聞訊 馬上請和尚進茶房品茶。
進到茶房內,和尚發現花龕內 只剩光禿禿的一根樹枝,原先飽滿的花苞已不見了,而在枝下,整整齊齊地 擺放著白色的落英。
和尚說不出的感動:這種惜花之心 確實非同小可啊!這片片落瓣甚至顯得 比長在枝上附在苞上時還更有生機。
宗旦之心 才是真正的禪心哪!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前面曾貼過文
後學買一盆300元的花,是有心為之
花枯後,沒理會它,又長出一莖草來
大自然 時時刻刻在說法
問取露柱
問取山門
其實
當前即是真陽關
何故藏石在心中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