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頁 (共 61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17, 2024 10:12 am
新老怪
發表於: 星期五 九月 10, 2004 10:09 am

批評人家的知見,就失去了敬意,
好吧,老怪來點自己的領會,
佛,文殊,女子,諸佛,罔明,
即分為佛與眾生,心佛一體,
佛有諸德,眾生不失,平等。
性一,諸相萬殊,由無始無明借一念而起。
故修戒,修定,修慧,來復初始,就是覺也。
罔明代表無明,
女子代表修定,
文殊代表智慧,
文佛代表本覺,
修戒為了防無明,修定為了止無明,修慧為了破無明,
起了一念無明,要出女子定,又生聖凡之見,
無明來,禪定碎,智慧消,
是故罔明一彈指間,出了定失了先慧,
以心佛平等觀之,諸相紛紛,終於了了,
寂滅,
妙起,
:mrgreen:無明來,禪定碎,智慧消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24 7:16 am
新老怪
33、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禪師常用此詩 來形容不求佛,不求法、超然物外的 悠然心境。
仙涯和尚名揚四方後,隱居在博多聖福寺的虛白院。
有一天,有一位他曾經修行過的家鄉小廟的僧侶 前來拜訪。
仙涯滿心歡喜,把他迎至虛白院。
問候尚未畢,仙涯就說,「你稍等會。我去給你弄點美味來。」
抬腳就出去了,可是直到日落西山 都沒有回院。
來客都有些擔心了,怕他出什麼事,等啊等啊,仙涯終於拄著竹杖回來了。
只見他從袖袋裡 掏出十幾顆松果,說,
「你來的時候,我正好想起5年前 採松果的地方。那地方離這裡還蠻遠呢!我趕到那兒,採了好幾顆,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神情十分愉悅。讓遠來的貴客 等了一天,自己跑到好遠好遠的山裡 去採什麼松果。
真是太不好意思了啊!可仙涯壓根兒 就沒這麼想過。

:mrgreen: 去採什麼松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24 7:22 am
新老怪
34、入火真金色
一一五燈會元

真金不怕火來煉,不僅不熔,反而愈加光豔照人。
悟道的高 僧就像一塊真金,遇難不驚。
雲居和尚(1582~1659)是橙島瑞岩寺的住持,得道高僧。
每晚12點左右,他必往弁天島的石洞那裡去坐禪。
島上有他村民 想試試和尚的膽量,就爬到雲居必經之處的一株古樹上,等和尚來時,就從樹上跳下 來從背後撲倒他,把他的頭摁在地上。
本以為和尚會驚呼亂叫,不想和尚競象無事似的,既不扭動,也不作聲。
村民自覺心虛.鬆開手溜走了。和尚依然無事般地 趕去坐禪。
這位村民佩服和尚的膽識,第一天,裝作無事人的樣子 去問雲居:“聽說天狗昨晚出洞了。和尚昨晚是否被它摁到地上?”
雲居淡然地說,“不是天狗,是村裡的毛頭小夥子 跟我開玩笑。”
…你怎麼知道?”
“按在我頭上的可是一隻溫暖而有力的手啊!”
這位村民當下 就向和尚表達了愧意。

:mrgreen:當下 就向和尚表達了愧意。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24 7:45 am
新老怪
發表於: 星期一 十月 04, 2004 9:07 am

在禪宗裏,常描畫一圓形圖
以象徵真如、法性、
實相,或眾生本具之佛性能等。
禪僧每以拂子、如意、拄杖或手指等,於大地畫一圓相,
有時亦以筆墨書寫此類圓相,表示真理之絕對性,
相傳圓相始作於南陽慧忠。忠示耽源,源示仰山,仰山一見即焚卻。
**溈山舉圓相,內作一字,
**仰山就地畫一圓相,內作一日字,以腳抹之,
溈山大笑。

**雍正認為,圓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圓相前無始,後無終,現在無現在;
**圓相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以此比擬,真如實相,差可近之。
但必須明白,此圓相,不過言思絕處,不得已而為之,究非真如實相本身。
法藏等以此圓相,為千佛萬佛之祖,實為邀奇取勝,大乖教外別傳之旨,
若說九十七圓相奇特,任何人都可隨意,作八萬四千圓相,此又何奇?
雍正奉勸弘忍輩,於溈山大笑處、仰山焚卻及,腳抹處薦取,莫以凡情測聖智,妄汙古德。
:mrgreen: 莫以凡情測聖智,妄汙古德。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24 8:22 pm
新老怪
轉貼台大獅子網

因畢業典禮,又見貴賓致詞:「希望祝各位,鵬程萬里,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有感而發,請各位深思:
一根竹竿有百尺長,我爬到最高點,再進一步會如何?
下文求教:師大體育系恩師文章,求教各位有緣人.

劉老師鈞鑒
憶昔日在老師門下受學,對於老師教學中 身、口、意行之展現印象深刻,因欣賞也以老師當作
典範要求自己。課堂「武藝中的禪」對於老師談禪的三種境界 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再進
入見山是山三種境界,那時您眼光閃耀的光芒 至今記憶猶新,因有緣學習佛法 故依體驗對其詮
釋如下還望老師指正。

《壇經》:「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曰:『人雖有南
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
為第六代祖。…… 神秀作偈偈曰:「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壇經》祖已知神秀 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壇經》 「祖,三更喚秀入堂,……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
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上文,顯示出神秀 只是在生滅無常的色陰 以及虛妄的六識上來用心,他時時注意自己,不要被外境所迷而生起貪、瞋等等煩惱,此為「見山是山」。
五祖知道這是神秀寫的偈子,找來神秀,告知:「你作這個偈,顯示還沒有見到本性,只到了門外,但還沒有進入到佛法的殿堂內,像這樣的見解,想找到無上菩提,是了不可得的!所謂無上菩提,必須要在言下 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本心 是真實而如如、本不生滅的,如果能找到這個 出生萬法的本心,則一真一切真,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 而無有凝滯;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心,這才是無上菩提的自性啊!」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此偈顯示六祖這個時候 雖然也還沒有找到真如自性,但是他所說的偈子,已顯示出他是有菩提
根性的,已經能夠跳開 世俗五陰,知道不應該 在虛妄的五陰六識上來用心「見山不是山」。
由以上經文顯示 可知未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前,神秀大師與六祖惠能,此時猶如古印度 即現今未證
悟者的空、有之爭。
不過自古以來,誤會佛法,跳不開五陰六識 而總是在意識心的種種變相上 來用心的人,一直都是很多的。
在《景德傳燈錄》當中就有記載:在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出來弘法以後,有一位臥輪禪師 也很自豪他自己能夠壓伏妄念,保持意識的靈明覺了,所以就自以為 已經證悟菩提心了,也認為像他這樣的修持,菩提就會日日增長;
所以,他就寫了一個偈子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大師聽到此偈即說:作這個偈子的人 並沒有證悟明心,如果依照他所說的方式 來修行的話,不但不得解脫,繫縛反而會更為加重!
六祖大師因此 很慈悲地 作了一個相對的偈子,他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
長?」 慧能大師的意思是說,找到真心自性、具有般若智慧的人,他時時可以觀照到:真心看來 好像呆呆傻傻地,什麼都不會!祂從來不起念——從來不曾對六塵境界 起心動念過,無論意識心 如何思想,對境時怎麼起心動念,而他自己的菩提自性 卻仍然是本來、寂靜、自在,能生萬法;祂也是從來 不增不減的,哪來菩提增長的事呢?

《壇經》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
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
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六祖惠能悟後「見山是山」
(能現觀空有—— 世出世間法)即能現觀如來藏 五種體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此與《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與傅大士詩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皆與經教正義 是相契相合。
與近代廣欽老和尚「沒來沒去、沒代誌。」法同一味。
佛法的修行 最主要的是要找到真心本性來,才能夠產生般若智慧;如果只是在虛妄無常的意識
心上用心,就將會永遠在佛法的殿堂外打轉,是無法進入 到佛法的內門中的。
如來藏是可證可知,經教是在教導學人 真修實證之驗證,唯是真悟禪宗行者 能如是說、如是了達。反之若不識本心,只能在外們廣修六度萬行,無法進入真正佛門殿堂。

2018年 7月15日 11:42:57 星期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24 8:32 am
新老怪
35.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
一一傳燈錄

祥蕊和尚有一次出寺 去參觀德島的一位釀酒商。
兩人以前 就是得意的朋友,所以釀酒師 好好款待了祥蕊一頓,並留下他住宿、第二天早晨,
祥蕊歡歡喜喜說。「德島沒有蚊蟲,真是太好了,昨夜睡得真香.好久沒睡這麼香了。」
都11月了,難道長谷部還有蚊子嗎?
釀酒商覺得挺奇怪,問祥挑:「長谷部還有蚊蟲嗎?…還有。」
正好當天酒商 要到長谷部去辦事,他就伴著祥蕊同行回去.曉上暫宿在寺裡。
只見僧房內,灰塵撲鼻,經書和家具 都亂糟糟地擺著。
房中掛有蚊帳。釀酒師掀起蚊帳,扇了兩三下,就自好幾隻蚊子 從帳子中飛出。
這個故事說明 和尚真是自在啊!本自天然,不假雕琢,這種不加任何造作,修飾的境界,也許就是本來面目的真實體現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24 9:31 am
新老怪
發表於: 星期二 十月 26, 2004 9:43 am

舉。
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人平不語 水平不流)
南泉見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斬(誰敢當鋒)
眾無對(直待雨淋頭)
泉斬卻貓兒為兩段(抽刀不入鞘)

泉復舉前話問趙州(再來不直半文)
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好與一刀兩段)
泉云。子若在。恰救得貓兒(心斜不覺口喝)

師云。法雲圓通秀禪師。見二僧並立說話。將拄杖。到連卓數下云。一片業地。何況兩堂眾首。因貓致諍。
南泉也不與解勸。亦不與懲罰。
本色道人。以本分事。為人遂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正當恁麼時。盡十方界有情無情。一齊向南泉手中乞命。
當時有箇出來展開兩手。
不然攔胸抱住 云卻勞和尚神用。
縱南泉別行正令。敢保救得貓兒。
這一窟死老鼠。既無些子氣息。南泉已展不縮。盡令而行。
遼朝上人[(厂@?)*ㄆ]作鏡心錄。訶南泉輩殺生造罪。
文首座作無盡燈辨誤。救云。古本以手作虛斫勢。豈直一刀兩段。鮮血淋迸哉。
這兩箇批判古人。文公罪重。[(厂@?)*ㄆ]公罪輕。
南泉依舊。水牯牛隊裡。搖頭擺尾。

不見。佛日禪師與眾茶座次。見貓來。袖中擲鵓鴿與之。貓接得便去。
日云俊哉不可也是假作虛用。
南泉自念。曲高和寡。舉前話問趙州。
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果然敲唱俱行。節拍成就。
泉云。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這些子用處。雖難會卻易見。
爾但向拈匙舉[筋-肋+助]處[覤-儿+且]破。
便見斬貓兒戴草鞋更無兩樣。
不然更看。

天童別作甚麼伎倆。
頌云
兩堂雲水盡紛拏(有理不在高聲)
王老師能驗正邪(明鏡當臺物來斯鑑)
利刀斬斷俱亡像(消得龍王多少風)
千古令人愛作家(有一人不肯)
此道未喪(死貓兒頭堪作何用)
知音可嘉(不道無只是少)
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功不浪施)
鍊石補天兮獨賢女媧(闕一不可)
趙州老有生涯(信手拈來無不是)
草鞋頭戴較些些(且信一半)
異中來也還明鑒(衲子難謾)
只箇真金不混沙(是真難滅)

師云。
兩堂雲水盡紛拏。至今不曾定交。若非天童會南泉例驗出端倪。往往邪正不分。
邪正分明時 如何判斷。便好。利劍斬斷一坑埋卻。非但勦絕一期不了公案。
亦使千古之下風清寰宇。南泉當時師勝。資強。見眾無語。卻舉似趙州。表顯眾中有人。
趙州脫草鞋頭上戴出。果然此道未喪。知音可嘉。

孔子云。天將未喪斯文也。看他師資。道合。唱拍相隨。無以為喻。諡法。泉源流通曰禹。又受禪成功曰禹。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淮南子。共工氏兵強兇暴。而與堯帝爭功。力窮觸不周山而死。天柱為之折。女媧鍊五色石。補天。
列子。陰陽失度名缺。鍊五常之精名補。
雲蓋本拈洞山掇卻泰首座果棹話云。洞山雖有打破虛空底鉆鎚。要且無補綴底針線。
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顯出神用。
趙州如女媧鍊石補天。圓卻話頭。

萬松道。
趙州十八上解破家散宅。不知有多少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咄咄沒去處。作這箇去就。
保福展云。雖然如是。也只是破草鞋。
南泉平高就下道。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翠巖芝云。大小趙州只可自救。放過一著。
天童道。
異中來也還明鑒。只箇真金不混沙。只能順水推舡。不解逆風把柁。而今爾這一隊上來。貓又無。爭甚狗。
以拄杖趁下

:mrgreen:
看20年前後學的貼文,感覺自己 真的愈來愈笨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24 6:52 pm
新老怪
36、孤輪獨照江山靜

一一臨濟錄 此詩表述的是禪師清澄空寂的心境,心月一輪,普照大千世界. 何等空靈自閒。
正好比風來琉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又似「月穿潭底水無痕」。

有一天晚上,大捨和尚一個人 在方丈讀書。 有一位強盜持刀闖入室內。
和尚平靜地問:「你是來要東西,還是來索命的?」
強盜回答悅,「我來要錢,」
和尚於是從懷中 取出錢袋,扔給強盜,說,「你把這些都 拿去吧。」
說完又俯下身去看書去了。
強盜握緊錢袋,正欲潛逃,和尚這對大喊了一聲:「等一等!」
強盜說不出的驚慌,呆呆地立在原處。
和尚對他說,「你別馬虎,出去時,把門關好!」
強盜哪聽得進去,嚇得屁滾屎流地逃了。
這位強盜後來對人悅. 「我多年打家劫舍,歷過數不盡的風險,可沒有哪一次 叫我像上 次那樣害怕!”

:mrgreen:
風來琉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好個,不留,不住聲色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2月 20, 2024 6:43 am
新老怪
第三十七則 何處求心
(公案錄自《碧岩錄》)
湛然
【盤山垂語雲:“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盤山(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垂示道:“三界無一物(無法),哪裡會有心呢?”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既然無境,哪裡會有心呢?這是說, 既然境是幻象(無境),那麼緣境而起之心(六塵緣影)也一定是幻象。
因此,起心動念皆錯,與諸法實相不相應。
故祖師雲:“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謬誤)。”
《傳心法要》雲:“息念忘(通“亡”)慮,佛自現前。”

〔心〕“心”之一詞 在經論中用得很普遍,其含義有數種。
這裡所說的“心”是緣慮心,即六塵緣影。
〔六塵緣影〕六根緣六塵所產生的種種念想,而這些念想 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稱之為六塵緣影——緣六塵之幻影。眾生把這六塵緣影當作自心。
《圓覺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喻指幻象)。”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又名六境,這是六根所緣之境。
〔四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由地、水、火、風等四元素組成,故稱之為“大”,所謂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四大在這裡指人的身體。

“三界無法”:
三界之一切事物現象,就其根本(諸法實相)而言,並不存在,是幻象。
這裡的“法”是指事物現象。(詳見《諸法實相》)

“何處求心”:
哪裡會有心呢?所以,心也是幻象。
毗舍浮佛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這是說:心因境有,無境則無心。
“三界無法”是說就其根本(諸法實相)而言是:境無。
既然境無,那麼心亦無。因此,無想無念 方與諸法實相相應。
《佛藏經》雲:“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皆是無想無念(微細念滅)。”



〔粗念、細念、微細念〕心念有三類:粗念、細念和微細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細念,例如念佛人之佛號,禪人之話頭;微細念是識心之微細生滅遷流,為阿賴耶識之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2月 20, 2024 7:00 am
新老怪
37、無邊刹境 自他不膈毫端
——葛藤集24

它的對句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當下一念)。
句意是遠離廣大無邊的國土,在那廣大無邊的悟境中的自與他,個體與整體,完全融洽在一起,不曾相隔分毫。它如實展示了 悟道者的本來無一物的 虛空心境。

皇后橘嘉智子,聽弘清大師的介紹.得知唐朝盛行高貴的佛心宗,便派使者渡海,到唐朝的馬祖道一(7O9~788)的法嗣鹽官齊安禪師處 乞求要義,並接鹽官的高徒義空到日本,為義空建造了檀林寺,皇后時常躬親問詢禪義心要。
義空回到唐朝時,帶來一首皇后的投機偈,鹽官齊安看過詩偈後,印可了橘嘉智子。
歌偈說;唐士高雲,日本焚煙。
意即大唐深山裡的飛雲,在這裡成了香火的濃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