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7, 2024 4:28 pm
13. 風吹不動天邊月 雪壓難摧澗底松
《普燈錄》
大風一起,塵土飛揚,草木低頭,天空也霎時雲飛霧散。只有那天上的明月,任憑風吹,巋然不動,悠然高懸。
大雪一降,周圍的樹木不堪重負,或是枝折,或是樹倒,唯有平日曆經風霜的「澗底松」昂然挺拔。她對雪毫不畏懼,依然保持著鮮亮的綠色,發出松籟之音。
「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
是以月和松為喻,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信念都要毫不動搖,遇到任何困難,意志都要堅定不移,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在二十多年前 聽過科學評論家、駒澤大學教授丹羽小彌太講授的生物學課程。先生身材矮小,卻很幹練,講課非常認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四年前,先生因口底癌動了大手術,取下顎骨,植入鋼絲替代骨頭,並移植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做成人工顎骨。經過長期與病魔鬥爭,先生終於回到了講台。但癌症並沒有就此罷休,到處轉移,結果不斷地反覆著住院、手術、出院的過程。身為科學家,先生對病因瞭如指掌,在絕望和痛苦中 冷靜地面對自己,發表了頑強與癌症抗爭的紀錄。
「開臂欲欠伸,嘴張腮舌痛;
咬牙來阻止,不覺淚盈盈。」
先生的驚人鬥志 讓人噓唏不已。可惜的是,1983年9月28日終於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三天後的《朝日新聞》「天聲人語」專欄發表了悼文。
與病抗爭的紀錄 對他來說卻是極為艱難的工作。只要一陷入思考,臉部的下半部就會發僵,痛苦難耐。左肩上被割去皮膚的地方 留下了醒目的疤痕,左臂不能完全抬起,不能和右臂保持平衡,所以寫一會兒就累。
因為過度消瘦,坐的時間一長就疼痛僵硬,每天只能攝取流食的身體 難負重荷。在惡劣的條件下,寫作等於蠶食自己的身體。經管如此仍筆耕不輟學,不正是因為丹羽先生有一雙「科學家的眼睛」嗎?身患癌症,接受手術,在受到癌細胞轉移的威脅中 頑強地聲活,這些不正是他想透過凝視自己的心靈 和身體來驗證一個科學家的人生模式嗎?
(1983年10月1日朝日新聞)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丹羽先生的悲壯人生正是「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的境界。
《普燈錄》
大風一起,塵土飛揚,草木低頭,天空也霎時雲飛霧散。只有那天上的明月,任憑風吹,巋然不動,悠然高懸。
大雪一降,周圍的樹木不堪重負,或是枝折,或是樹倒,唯有平日曆經風霜的「澗底松」昂然挺拔。她對雪毫不畏懼,依然保持著鮮亮的綠色,發出松籟之音。
「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
是以月和松為喻,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信念都要毫不動搖,遇到任何困難,意志都要堅定不移,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在二十多年前 聽過科學評論家、駒澤大學教授丹羽小彌太講授的生物學課程。先生身材矮小,卻很幹練,講課非常認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四年前,先生因口底癌動了大手術,取下顎骨,植入鋼絲替代骨頭,並移植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做成人工顎骨。經過長期與病魔鬥爭,先生終於回到了講台。但癌症並沒有就此罷休,到處轉移,結果不斷地反覆著住院、手術、出院的過程。身為科學家,先生對病因瞭如指掌,在絕望和痛苦中 冷靜地面對自己,發表了頑強與癌症抗爭的紀錄。
「開臂欲欠伸,嘴張腮舌痛;
咬牙來阻止,不覺淚盈盈。」
先生的驚人鬥志 讓人噓唏不已。可惜的是,1983年9月28日終於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三天後的《朝日新聞》「天聲人語」專欄發表了悼文。
與病抗爭的紀錄 對他來說卻是極為艱難的工作。只要一陷入思考,臉部的下半部就會發僵,痛苦難耐。左肩上被割去皮膚的地方 留下了醒目的疤痕,左臂不能完全抬起,不能和右臂保持平衡,所以寫一會兒就累。
因為過度消瘦,坐的時間一長就疼痛僵硬,每天只能攝取流食的身體 難負重荷。在惡劣的條件下,寫作等於蠶食自己的身體。經管如此仍筆耕不輟學,不正是因為丹羽先生有一雙「科學家的眼睛」嗎?身患癌症,接受手術,在受到癌細胞轉移的威脅中 頑強地聲活,這些不正是他想透過凝視自己的心靈 和身體來驗證一個科學家的人生模式嗎?
(1983年10月1日朝日新聞)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丹羽先生的悲壯人生正是「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