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寶峰雲庵真淨禪師云:
「未能直到覺元妙,且向途中息草庵;
勿謂無心便休去,前三三有後三三。」
語譯:如果還不能見到「如來藏、妙覺明心」,暫且在半路上搭個草庵休息吧!不要認為達到「無心」,就是見道,可以不用修行,可以休息了,「前三三還有後三三」呢!

註一:
有人覺得「這個、那個」表示害怕啦!、佛啦!真是這樣嗎?
我們看下面的公案:
◆師(南泉)同魯祖、杉山、歸宗喫茶次。
魯祖提起茶盞云:「世界未成時,便有這個。」
師云:「今人祇識這個,未識世界。」
宗云:「是。」
師云:「師兄莫同此見麼?」
宗却拈起盞云:「向世界未成時道得麼?」師作掌勢,宗以面作承掌勢。

◆(藥山惟嚴)住藥山後,海眾四集,遵布衲浴佛。
師曰:「這個從汝浴,還浴得那個麼?」
遵曰:「把將那個來。」師乃休。
僧曰:「這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

◆(智常)師入園取菜次,乃畵圓相圍却一株,語眾曰:「輒不得動著這個。」眾不敢動。少頃師復來,見菜猶在,便以棒趁眾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寂照世間 »

◆(智常)師入園取菜次,乃畵圓相圍却一株,語眾曰:「輒不得動著這個。」眾不敢動。少頃師復來,見菜猶在,便以棒趁眾
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夢中幻相,豈有動靜?
了悟如幻本空,故不取不捨,即如如不動。

但是諸弟子,皆有取有捨,所以都觸著動著,都沒有如如不動。
所以,都該修理。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由 寂照世間 » 週一 4月 29, 2024 7:21 pm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夢中幻相,豈有動靜?
了悟如幻本空,故不取不捨,即如如不動。

但是諸弟子,皆有取有捨,所以都觸著動著,都沒有如如不動。
所以,都該修理。
凡聖之差別在識或智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三二、鼠也護法

〖公案原文〗
  福嚴置和尚,東川人。初游方見真如和尚,發明正見。
在溈山知客寮立僧,因語言過失,乞退作園頭,以贖其罪。
真如雲:“汝福薄,事園供眾,乃所宜也。”
  終二年,求替,辭真如,要參真淨、五祖去。
真如雲:“遍曆諸方先聖遺範,汝行,勿遲。”
首造洞山,室中相契,真淨舉領眾立僧。
久之,又至四祖宣和尚會中,時時到五祖相見,祖勘辨,果有過人處。
五祖謂四祖曰:“置首座,叢林達士,何不舉他首眾?”四祖如其言。
五祖亦上堂稱其知見作略。
  有李修撰帥長沙,四祖以書薦之。
未幾福嚴虛席,平普融複薦人。
帥曰:“當先應副四祖,”但尋書未見,不識名字。
因對客坐次,有鼠從架上拖一軸書,送在面前,收視之,乃《四祖舉置首座書》。
帥異之,遂敦請。

〖鋸解秤砣〗
  這則公案牽涉的人較多,先列出一段傳承譜系,再一一對號入座。
                       ┌→雲居元祐→智海智清→四祖仲宣
            ┌→(黃龍派)黃龍慧南┴→寶峰克文
  (臨濟宗)石霜楚圓─┼→(楊歧派)楊歧方會─→白雲守端→五祖法演
            └─────→翠岩可真─→大溈慕哲→福嚴置和尚
  文中的溈山、洞山、五祖、四祖都是地名,古時人名往往以地名稱謂。
大溈慕哲禪師,即潭州大溈慕哲真如禪師,溈山就是真如和尚那裏。寶峰克文禪師,即隆興府寶峰克文雲庵真淨禪師,又稱“洞山文和尚”。五祖,是指五祖法演禪師。

  福嚴置和尚在大溈慕哲真如和尚座下 發明正見,
先是立僧秉拂,代師說法。後因言語有失,就辭職種菜去了,無怪乎真如和尚說他福薄。
種了兩年菜,求人接替,要去參訪真淨禪師和法演禪師。
他師父囑咐他:“你應該遍參諸方,快去吧,別耽誤。”於是他出發了。
首造洞山——先到真淨禪師那裏去;室中相契——入室小參,甚契真淨宗旨。
真淨禪師又請他立僧秉拂,代為說法。
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他又到四祖仲宣禪師那裏去,還時不時地跑到五祖法演禪師那裏參訪(兩寺相距不遠)。
經法演禪師勘驗,他果然有過人之處。
有一次,五祖法演見了四祖仲宣,便推薦說:“你那裏的置首座,是叢林達士啊。你怎麼不請他領眾呢?”仲宣和尚採納了法演禪師的意見,請他立僧秉拂,代為說法。哈哈!
他已經在三個地方做第一座了。法演禪師也常常稱讚他的知見和作略。

  四祖宣和尚曾向官府呈遞過《四祖舉置首座書》,若哪個道場缺少住持,推薦他去坐道場。不久,福嚴禪寺有缺,官府認為應該先應付四祖宣和尚的推薦(可見各禪寺推薦者不少),但卻找不到那封推薦信,忘記了推薦的是誰,就先把這事撂下了。
官府管這事的李帥,在接待客人的時候,看見一個老鼠 從書架上銜過來一封信,一看,正是《四祖舉置首座書》。
老鼠竟能銜來薦書,李帥很驚奇,馬上就寫了聘書,請他住持福嚴道場。
從此,置首座就成了福嚴置和尚。
  護法者何止菩薩,推出者何止龍天。即使老鼠,也懂得護法、懂得推出呢。
(菩薩戒雲:不得飼養貓狸。)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正法眼藏與靈山在何處﹖

南海古佛,世人皆稱為觀世音菩薩,祂有三個紀念日,二月十九日為生日,六月十九為得道日、九月十九日為成道紀念日,牠手持淨瓶插著柳枝,曾觀世音傳記載:
「淨瓶若生水,柳枝若長葉,就是我得道之日子。」
由此咱們可體會,要使淨瓶生水,必得將瓶蓋打開,此意即是明師一指點開玄關竅也,而柳葉似眉,淨瓶似鼻蘆也。(俗云:柳葉眉,蔥管鼻,石榴齒)。

在觀世音菩薩佛像的兩旁,通常寫有一副對聯是這樣的:
紫竹林中觀自在
自蓮座上現如來
這首對聯的意義,紫竹林 是形容人的眉毛,觀自在,觀是觀看,自是目中一點真人,在是一個人在中央戊己土之處,也就走迴光返照明師所指之處。
白蓮座上現如來,就是在水面(口)上浮一朵白蓮花(人中~蓮花柄、鼻子~蓮花),蓮花座上現出一個如來佛~靈性,就是明師所指之處也。

宗門雜錄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附囑摩謌迦葉。」正法眼藏 昔釋迦設立法會,佛言「正法眼藏」,聽眾或猜左目或猜右目,皆不得中「拈花示眾」,聽眾誰能解意,惟迦葉尊者,大徹大悟,(眼中就是玄關自性) ,會心微笑,後得真傳,為佛教承命之始。跟今天我們得的正法相同。

金剛經科儀曰: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宦山塔下修
靈山是指五行的中土,佛說心頭,是指良心,即方才代理明師所指授的地方。

賢良經云:
西方十萬八千里
指破西方在眼前

西方不是指我們的所住的西邊,西方就走指天堂極樂世界也,蓋西方庚辛金屬白,白代表最圓明、最清淨、最逍遙的極樂世界也,距離有十萬八千里,因為佛祖講經不離身,說法不離性,故十萬八千里乃是指我們的自性(十即玄關,八即法令,里即口也)玄關一竅,指西方在眼前,那個地方最眼前﹖乃是方才明師所點之處也。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勸君更盡一杯酒——禪宗公案79
尺童

彥充禪師偶然聽到一位行腳僧人 傳東林□庵道顏禪師的示眾法語
——“我此間別無玄妙,只有木札羹,鐵釘板,任汝咬嚼。”
彥充禪師一聽,心中暗自高興,於是便徑往東林,禮謁□庵禪師,並向他陳述了 自己的參學所得。
  □庵禪師聽了,便道:“據汝見處,正坐在鑑覺中。”
(你中計了,正是坐在木刺、鐵釘中。)
  彥充禪師一聽,心中忽然生起疑情來,而且這疑情越來越深厚,以至將他從前所得的種種知見 一時掃蕩淨盡。
  一日,彥充禪師不經意間 聽到一位僧人舉南泉法語——“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中相似”,
便當下默 然有省,欣喜道:“打草只要驚蛇。”(明白了。“驚”,心驚,覺悟。)
  第二天,彥充禪師便入室請益。
  □庵禪師問他:“那(哪)裡是巖頭密啟其意處?”(指德山托缽公案。)
  彥充禪師道:“今日捉敗這老賊!”(指意賊,疑賊。說明彥充明白那個底。)
  □庵禪師道:“達磨大師性命在汝手裡。”(誇讚試探。)
  彥充禪師正要開口擬對,忽然被□庵禪師 攔胸就是一拳。
(實拳打去理悟,悟 是用來實用的,許多人猜測到了謎底,但實證欠缺。)
  彥充禪師終於豁然大悟,汗流浹背,並點頭自言自語道:“臨濟道'黃檗佛法無多子',豈虛語邪?”
  於是作偈頌,呈□庵禪師:
   “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
   德山與巖頭,萬里一條鐵。”
尺童——
萬里一條鐵:即是指德山與巖頭 合謀一貼公案,又指是“鐵(死)”話頭,死一切妄想,連悟得也要死得徹底。
  
□庵禪師一聽,遂點頭認可。
彥充禪師一日上堂舉——
  雪峰示眾雲:“盡大地是個解脫門,因甚把手拽不入?”
  舉完之後,彥充禪師便提倡道:“大小雪峰話作兩橛,既盡大地 是個解脫門,用拽作麼?”
尺童——這段也指示徹底之意。


一日,講師講至“四大各離,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畢竟無體,實同幻化”這一句經文時,真慈禪師忽然言下有省,遂作頌曰:
   “一顆明珠,在我這裡。
   撥著動著,放光動地。”
尺童——此頌隱喻 無明根源是那個“我”,撥動則指心意,是法身源頭。

  後來真慈禪師便將此偈呈給講師。講師一看,茫然無所知曉。
  於是真慈禪師便回到正法禪師那兒,將偈語呈給他看。
  正法禪師於是舉狗子無佛性之公案,來詰問他。
(其實是罵真慈是狗,沒真明白、沒真印證佛性。)
  真慈禪師道:“雖百千萬億公案,不出此頌也。”(暗示自己頌中的心源,間接回答佛性問題。)
  正法禪師一聽,大聲叱責,將他趕出山門。
●尺童——正法禪師,本來想提醒真慈“無”,但真慈仍然執著理悟,沒徹底“無(悟)”。

一日,□庵道顏禪師為眾入室說法,舉雲門祖師接眾之因緣——
  有僧問云門和尚:“撥塵見佛時如何?”
雲門和尚道:“佛亦是塵。”
  □庵禪師剛一舉完,真慈禪師便應聲大喝,並以手指胸道:“佛亦是塵。”
(佛、塵、我相,三不立。終歸平等一味。)
  接著,真慈禪師又作頌曰:
   “撥塵見佛,佛亦是塵。
   問了答了,直下翻身。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尺童——此頌是悟了那個“無”。

  又頌塵塵三昧雲:
   “缽裡飯,桶里水,別寶崑崙坐潭底。
   一塵塵上走須彌,明眼波斯笑彈指。
   笑彈指,珊瑚枝上清風起。”
  □庵禪師一聽,知道真慈禪師真正悟了,遂予印可。

尺童——此頌暗示了法身相,
“一塵塵”是平等無二,
“珊瑚枝上”是“山湖知上”,上上知 是知道山河大地 由心生起。

:mrgreen: “珊瑚枝上”是“山湖知上”
珊瑚枝枝朝月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天龍一指禪


  客問曰:“俱胝云:‘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何謂一指頭禪?”
曰:“一指猶雲些些子,得此一生便用不盡。
曹山說俱胝承當處鹵莽,只認得一機一境。難道一機一境,擴而充之,不可以蓋覆大千麼?
俱胝雲一生用不盡,可見在此一指上得,方能該全體大用,與臨濟黃檗佛法無多子相同。
試問曹山,誰不是一機一境上悟去?
睹明星而悟,不是一機一境麼?
但曹山意有所在,不是說俱胝鹵莽,恐後人執定一指不能盡徹,豈不鹵莽?”
客曰:“一指頭如何便是禪?”
曰:“干屎橛且是佛,如何一指頭不是禪?”
客躍然而起曰:“弟子悟得 天上天下無不是我。”
曰:“識得便休。”

:mrgreen:天上天下無不是我
天上天下,化身
無不是我,法身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三要印開朱點窄 未容擬議主賓分


問曰:“如何是體中玄三要?”
曰:“意中玄與句中玄雖近,然猶可思議分別,至於體中玄與意中玄更近,則難於思議分別。
然既曰更近,既有近字,豈無言說?
要知自句中之玄 修到意中之玄,可謂妙矣。
又修到意中玄之上要,可謂妙極矣。
原來妙到極處,則妙自不能久炫其妙,而返淡矣。
此淡字,乃妙到盡處,返而為淡,非今人不曾歷過意中之玄要 而妄言淡者。
淡如水,水無味,同愚人一樣,無識無知,穿衣吃飯而已,此為體中玄初要。

而吾人本體 本是如此,蓋今復至於此,並無加增,然而還是初要,豈不玄乎。
斯理原非妙字能盡,惟淡字好,眾人一入淡,則飛走去,惟智者能安而樂之。
淡雖無味,然無味中 有一至味在焉,至味為何?原來不是色,不是空,不是一,不是萬,不是凡,不是佛,不是境,不是物,不是有為,不是無為,於行住坐臥 動靜酬酢 往來之中而歷歷孤明,如朗月當頭,推他不去,攬他不來,總無絲毫 接續斷滅影響之相,此是體中玄中要也,豈不玄乎。

嗟乎!至此亦難言矣。世尊至此,見文殊迦葉白椎竟,便下座。
古來諸禪師至此,更拂衣歸方丈。寒山子曰:“教我如何說?”惟曹山有一句明此我上要。僧問曹山曰:“朗月當頭時如何?”山曰:“猶是階下漢。”僧曰:“請師接上階。”曰:“月落時相見。”湛愚老人若在當時,劈面與曹山一掌云:“月落時作麼生相見?”客曰:“此時曹山便拂袖歸室。”曰:“曹山拂袖歸室,我便禮拜而退。”此體中玄上要也,豈不玄乎。故濟公直指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此三要更不曾有人說破是何三要卻不是體中玄三要,蓋體中玄三要,還是返本還原至寂滅究竟。自家大事了畢者,此三要乃印開心地,發百千萬陀羅尼,自然能度生建化門之妙用。所謂朱點者,心也。雖到上要,大事了畢,而悲智雙運,自不能已。然化門應來人之機,有千變萬化之不同。自返自心,窄而不廣,不足以當眾機而投其所問。惟三要能印開此一點心地,包含大千世界,度盡群生。三要為何?乃吾人身口意最要最要者也。身則外現威儀,口則隨機對答,意則慈悲智慧雙運,以此為印乃能開發心地。所謂印者,即如一官必有一印,有此印則無遠不至,任我縱橫開發,誰敢礙我?蓋人能至體中玄上要,則自能知此三要之印本來已具。我今用此印而開我心地,廣大無邊,凡一切料揀、與奪、權實、照用、賓主何必擬議?而自然歷歷分明,當機即用。即有志必欲為佛為祖者,皆來投誠歸依,而受我三玄九要印開朱點之妙。彼未入此門者不必論,已入此門者都在此三玄九要之內。我已歷過三玄九要,彼學者能到某玄某要者,我即知之。或超入即得體中玄要者,斯為上智,或超入即得意中玄要者,斯為中智,或入而得句中玄要者,斯為下智,而引之前進,則孰有能逃我洞鑑之外?蓋惟此三要能印開心地,而能為佛祖之師。則視彼得意中玄要者,豈不窄乎?
再視彼得句中玄要者,豈不更窄乎?蓋三玄九要法門,乃宗門至要。即《楞嚴經》所謂密因修證,體中玄上要,即是大佛頂,惟是密因。故玄有三,而要有九,乃此心返本還源之路。不是執定一法進修,乃悟此心。即心即法,即法即心,惟此一真我而已矣。惟此真我,即是聽法的人而已矣。所以臨濟公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有三玄,一玄中須有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難道一喝,及雲蒼天蒼天幾句無理路言句,即算會麼?
乃濟公與人據實商量此密因修證,不是一問答一轉語便算作能會。
如能細細清楚明白,說破玄要,許他一喝。
若遇來問者便喝,這一喝值得什麼?
或曰:“聞老人所解三玄三要,與歷代古來禪師自汾陽以下大不相同。
然一句一字,著實清楚,令人佩服。但不知當年臨濟公果是此意否?”
曰:“若要我之所解,必與臨濟公之意相合,上下千古,歲月遙遠,誰為證據?然讀其言、玩其意,非細細詳察,不如是會,而以無理路句一例會,恐辜負濟公婆心。蓋入此道者,即頓悟後,亦有漸入。豈能如龍女頓悟頓成?
即趙州至四十年才打成一片。初祖謂二祖曰:‘心如牆壁,自然入道。’玩這入字,可見其有漸進也。
古德云:‘侍師多年,漸臻玄奧。’又云:‘諦當甚諦當,管保老兄未徹在。’未至徹時,還有進步。
經云:賢聖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
於《楞嚴》則直指出密因修證。
又云:‘理雖頓悟,事要漸修。’
文殊贊觀音自聞聞法門曰:‘豈惟觀世音,我亦從此入。’
又贊曰: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蓋三玄九要,乃一路涅槃,至大佛頂始為究竟。
乃要人詳察據實商量,不可於他三句之外,另生怪異奇特之想,只還他一句一字的本義,豈可籠統一句話,就算會得,豈不令人失笑?
只要據實而論,能依此修行,管保成佛去,何必問濟公 這意相合不相合也?”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這個說法:
--似乎與祖師禪、《六祖壇經》說的“六根雖有見聞覺知,都不染著”之說看似矛盾——既然六根‘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六根有什麼見聞覺知?
--似乎與《楞嚴經》卷二至卷四說的“真妄不二、一體自性”之說,看似矛盾——既然一切都是自性,怎麼又把外境當做‘妄塵’了。
--也似乎與《楞嚴經》卷一說的“心不在內”之說有矛盾——既然心不在內,脫粘內伏、往內返照什麼?。

其實也並不矛盾。這是因為:
1、祖師禪說的“六根雖有見聞覺知,都不染著”,這是另一種修法——“般若觀,心心不異觀、一體自性觀”
——“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就這樣“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無修真修,也能證果。但是快慢要看個人根器了。
祖師禪祖師禪講的“觀心”,似乎是一語雙關的。
兩種含義都有:
第一種含義:“返觀內照”——‘往內返照觀自心’。這與《楞嚴經》卷四到卷六開示的‘六根解脫’裡的‘脫粘內伏’的返觀內照的含義相同;
第二種含義:“般若,心心不異”——“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這與《楞嚴經》卷二到卷四開示的‘一且皆是自性’的般若真理,原理相同。

2、真妄不二,即真即妄。
說‘境相’是‘真’是‘妄’,其實都可以。原理是:
自心被自心覺知到,似乎是有個形相的。其實心外沒有相,是自心見自心了,迷惑不知而產生幻覺,所以說‘心境不二’、都是自心而已,不是“有個‘能覺之心’、心外 另有個‘所覺之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月輪品第三,佛陀說:(我坐菩提樹下,降魔成等正覺,)“我見心體,如月輪形”。
——自心被自心覺知到,似乎是有個形相的。其實沒有相,‘心境不二’、都是自心而已,不是“有個‘能覺之心’、心外另有個‘所覺之境’。
新老怪
文章: 521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二俱非真——智證之十八


《華嚴·十地品》曰:“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又曰:“隨順無明起諸有,若不隨順從有斷。”


傳曰:
譬如有人,畏影而逃日中,其行癒疾而影愈隨,休於樹陰則影自滅。三尺童子知之,而學者畏生死,乃不息滅妄心,是不類也。
又如日親君子,則小人自疏;日親小人,則君子自遠。市井庸人知之,而學者畏流轉之苦,甘隨順無明,是首越而之燕者也。
夫知心寂滅,則不復故起現行;不與妄合,則自然本智現前。
此二種,第約之心耳,非加功也。



有人聽聞佛法,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有如同幻化,群相總是影子,於是起離幻求真之念。
如同日光下 欲逃避自己的影子,愈避而影愈隨,張惶無措。
這份舍幻求真的心,即是妄心。
此心不歇,難了生死,終墮輪迴。
又有人聽說悟道之人,能隨緣任運,物物皆真,頭頭是道,於是故作隨順,隨波逐流,與萬物同沉浮,共染污同沆瀣。本欲赴北而故向南,沉淪無明而故作高深,最終也難了生死而出輪迴。
此二者所得,皆非真得。
第一種有妄可捨,有真可求,雖不苟隨流俗,終墮聲聞凡小之道;
第二種學得皮毛,因未有所本,中心徬徨,終隨無明之流 失而無所依祜。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