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亂說
我說十個學佛者,九個學錯了
我幾時說他們在六樓了
那是法華經說他們在六樓的
是誰說的?
不是我
而是佛
佛為何說他們在六樓?
佛為何說諸法是寂滅相?
買賣佛經像有沒有罪?
-
- 文章: 3227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賣佛經像有沒有罪?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261
所以,我們用悟的心來看,處處是道;用迷的心來看,沒有一樣是道。
然而,眾生的根本是佛,佛的根本是眾生,兩者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在於眾生是在迷之中——迷,是執著的原因;佛是悟了的人——悟,是放下了所有自我中心的執著。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裡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任何一個現象都有它的位置、範圍與特性,毫不混亂,世間相就是這個樣子,亦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法,而法之中有全體的法與差別的法,但是差別的法並沒有離開全體的法;每一法各有各的範圍和特性,而一切法也都有其共同性,在統一的和諧中,不失個別的差異現象,即是法住法位。
可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每一法都是在變化的,所以不是實法。
《法華經》又提到,像這樣的法,不是用思量、用分別所能夠理解的。當然也不是用思想、理論所能理解的,而是要親自悟了以後,你才能真正發現。所以希望瞭解「道」,希望開悟,不能用揣摩心、計較心、分別思量心來達成目的。
「道」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如何能見「道」呢?大慧宗杲說,假如你的緣成熟了,自然而然你就會開悟。然而,緣要怎麼成熟呢?要參話頭。你只要參話頭,投入疑情、疑團之中,不要想其他的人、事、物,不要用思考, 就只是參話頭。一旦你話頭參成熟了,當你遇到某個現象或是某個狀況,自然而然便會開悟。
要知道,開悟這樣的事,不是可以預先安排、創造或製造的,只要你能夠不去計較、思量、揣摩,胸中坦蕩蕩的,沒有想要追求什麼,也沒有想要倚靠什麼,既不住於有為的世間現象,也不墮於無為的出世間法則,更不做世間相或出世間相的種種思量,就能在日用之中,在平常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不迷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這一段開示舉出了幾個重點:第一、「道」是我們希望見到的佛性,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而「道」究竟在哪裡?它在我們平常生活之中,任何一處、任何一物都是;第二、如果不用功參話頭修行,便認為全都是「道」的話,這是自欺欺人,等於是烏龜躲在龜殼裡,還以為天下沒有事。所以,雖然道無不在,但是仍然必須透過不斷地精進用功,才能見道;第三、如何見「道」?要參話頭。但是絕對不能夠用揣摩心、計較心去思考、解釋或做邏輯的推敲;第四、不要等待、不要安排,只要用功地參話頭,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會開悟。
如果僅僅從這一段開示的字面上來看,可能會有誤會的地方:認為頭頭是「道」、處處是「道」,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但是這就變成了泛神論。
所以,我們用悟的心來看,處處是道;用迷的心來看,沒有一樣是道。
然而,眾生的根本是佛,佛的根本是眾生,兩者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在於眾生是在迷之中——迷,是執著的原因;佛是悟了的人——悟,是放下了所有自我中心的執著。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裡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任何一個現象都有它的位置、範圍與特性,毫不混亂,世間相就是這個樣子,亦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法,而法之中有全體的法與差別的法,但是差別的法並沒有離開全體的法;每一法各有各的範圍和特性,而一切法也都有其共同性,在統一的和諧中,不失個別的差異現象,即是法住法位。
可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每一法都是在變化的,所以不是實法。
《法華經》又提到,像這樣的法,不是用思量、用分別所能夠理解的。當然也不是用思想、理論所能理解的,而是要親自悟了以後,你才能真正發現。所以希望瞭解「道」,希望開悟,不能用揣摩心、計較心、分別思量心來達成目的。
「道」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如何能見「道」呢?大慧宗杲說,假如你的緣成熟了,自然而然你就會開悟。然而,緣要怎麼成熟呢?要參話頭。你只要參話頭,投入疑情、疑團之中,不要想其他的人、事、物,不要用思考, 就只是參話頭。一旦你話頭參成熟了,當你遇到某個現象或是某個狀況,自然而然便會開悟。
要知道,開悟這樣的事,不是可以預先安排、創造或製造的,只要你能夠不去計較、思量、揣摩,胸中坦蕩蕩的,沒有想要追求什麼,也沒有想要倚靠什麼,既不住於有為的世間現象,也不墮於無為的出世間法則,更不做世間相或出世間相的種種思量,就能在日用之中,在平常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不迷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這一段開示舉出了幾個重點:第一、「道」是我們希望見到的佛性,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而「道」究竟在哪裡?它在我們平常生活之中,任何一處、任何一物都是;第二、如果不用功參話頭修行,便認為全都是「道」的話,這是自欺欺人,等於是烏龜躲在龜殼裡,還以為天下沒有事。所以,雖然道無不在,但是仍然必須透過不斷地精進用功,才能見道;第三、如何見「道」?要參話頭。但是絕對不能夠用揣摩心、計較心去思考、解釋或做邏輯的推敲;第四、不要等待、不要安排,只要用功地參話頭,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會開悟。
如果僅僅從這一段開示的字面上來看,可能會有誤會的地方:認為頭頭是「道」、處處是「道」,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但是這就變成了泛神論。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賣佛經像有沒有罪?
如何除八苦?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眾人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的重點是佛知見
所以,我們該從人乘知見,進步為天乘知見
乃至聲聞知見.緣覺知見,最後般若知見.佛乘知見,佛菩薩知見
禪師知見,開悟者知見..
簡單來說
從一樓知見,進步為二樓知見,三四五六樓知見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眾人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的重點是佛知見
所以,我們該從人乘知見,進步為天乘知見
乃至聲聞知見.緣覺知見,最後般若知見.佛乘知見,佛菩薩知見
禪師知見,開悟者知見..
簡單來說
從一樓知見,進步為二樓知見,三四五六樓知見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賣佛經像有沒有罪?
Re: 反省閒談
由 小老兒 » 週一 10月 04, 2021 5:42 am
慧廣法師
師父僧寶
開示語
===
修行三階段
=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是樹
明鏡亦是台
本來有一物
處處惹塵埃
[按..行七佛戒]
由 小老兒 » 週一 10月 04, 2021 5:42 am
慧廣法師
師父僧寶
開示語
===
修行三階段
=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是樹
明鏡亦是台
本來有一物
處處惹塵埃
[按..行七佛戒]
-
- 文章: 3227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
- 文章: 3227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賣佛經像有沒有罪?
-
- 文章: 2562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賣佛經像有沒有罪?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石赤白 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若 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 佛。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個人解讀,請參考,禮敬、供養三寶,即邁向菩提道(已成佛道)。
個人解讀,請參考,禮敬、供養三寶,即邁向菩提道(已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