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11, 2024 7:19 am
呂祖洞賓仙師 慈悲真傳講述
太乙金華宗旨:天心第一,元神識神第二
天心第一
呂祖曰:
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古來仙真,皆口耳相傳,傳一得一。自太上現化,東華遞傳岩,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
(註:太上老君 是周朝的老子,東華帝君 是漢朝的王玄輔,他將此法 幾傳至唐朝的呂岩(呂洞賓呂祖),呂祖的傳至宋朝分南北二宗,北宗的主要代表 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到長春真人邱祖時全真教被元太祖元世祖 敕命掌管天下道教,可謂極盛。)
盛者,盛其從眾。
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日,濫泛極矣。
凌替極矣,極則返。故昔日,有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
皆當仰體許祖心,先於人倫日用間,立定腳根,方可修真悟性。
我俸勅為度師,今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註:所謂極盛,只是道徒眾多,而真傳心法卻衰落了,一衰落真君祖師 就會重新下界真傳直指!從老君創始以來 正法失傳逐漸衰落,東晉的許祖重新真傳直指,到了元代全真教又極盛,到明清正法又式微了
(佛門正法也是如此)。清朝康熙年間,唐代修煉成仙的呂祖,痛感末法時期 佛道兩門都正法衰微,特意大發慈悲,為普度眾生感應下界,真傳直指 和盤托出,傳授了這篇《太乙金華宗旨》。開篇和結尾有講原因 和源流就是這樣。)
太乙者,無上之謂,
丹訣 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註:一超直入,指禪宗正法眼藏 頓悟成佛之法,先是凡夫佛 尚未有證果。其實呂祖講的有這個正法眼的內涵,而且還有修圓通的漸次方便法。《楞嚴經》就是如此講的。)
我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
光是何色?取像於金華,亦秘一光字。
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迴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黃庭經》雲:「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方寸',具有鬱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
●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
(註:方寸,指天心靈性 所居之所。意義是不需要多大地方,一毛吞巨海,芥子納須彌。下面又指凡人靈性 所居頭上神府。)
蓋天心猶如宅捨一般,光乃主人翁也。
故一迴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盛王定都立極,執玉帛於萬國,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俸命,各司其事。
諸子只去,迴光凝結,即是「自法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此中妙訣,雖不差毫米。
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
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元神識神第二
呂祖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
惟有'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 隨天地而敗壞矣。
●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有此矣。
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
此惟'見性'方可,所為'本來面目'。
●凡人投胎時,
'元神'居'方寸'(註:靈性平時居在腦中神府),
而'識神'居'下心'(註:識心平時藏在心臟),
下面血內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不大自在,以自聞警而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
頭上'天心'又何嘗微微乎動也?
(註:靈性所居,真性寂然不動,靈明覺知。)
問,天心不能動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
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註:天心動 則靈性出體,一般人到死 才有這種現象。而修道通達者 可以用此自性法身,起心妙用無窮,實無動用。)
下'識心',
如強兵悍將,欺'天君'告弱,便遙執綱紀,久之'太阿倒置'矣。
(註:凡人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的'識心'覺知動用,則'真性'被遮蔽 不能妙覺圓明。
●佛門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用識神。」
呂祖這裡說 如同權臣篡位、欺君誤國。
《楞嚴經》雲「如同六賊,自劫家寶。」)
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
二目迴光,如左右大臣,盡力輔弼。
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姦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註:修練之人用讓六根返照自性(六根的能覺之心),則'真性'煥發不能遮蔽 妙覺圓明。
呂祖這裡說 如同明君不可欺,四海臣服。
《楞嚴經》雲「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
'精水'雲何,乃先'意土',即中宮天心也。
●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註:精水、神火、意土,這是真性的三個特徵。
1真性有精,靈明覺知之性也。●●精神→性
2真性能自照,自照必有光。 ●●神氣→用
3,真性在人居於頭上神府,身心世界是他起意所化也,其實無有居所。)●●意土→相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中有'魄'焉。
'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
●'識'不斷 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己也。
●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晝寓於目,夜含於肝。
於目而視,含肝而夢。夢者神遊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
覺者冥冥焉,淵淵焉,拘形也,即拘於魄也。
(註:魂是六根能覺之心,為陽,被分割了故不為真性,有真非真。
魄 是意生的內塵、肉體六根,也非實有,有六根的染著,遮蔽。
魂,六根覺性,睡時藏藏在肝能做夢。醒時開眼、動腦、身覺、起心動用。)
故「迴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製魄,即所以'斷識'。
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
(註:'幹',純陽之卦。原文為'幹','幹'有時自動變成簡化字誤成了'幹',下面有多處。)
'迴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雖無'返幹'之功,止有'迴光'之訣。
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意也。
●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光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
蜣蜋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止,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即落乾宮,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陽也,輕輕之炁,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
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著於有形之凡心。
'魂'好生,'魄'望死也。
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死後亨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
(註:魂是六根能覺之心,通於真性,為陽。魄是意生的內塵、肉體六根,為陰。魄肉體'地水火風'不能長久,時刻生老病死,死後四大解體、歸於'地大'。)
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太乙金華宗旨:天心第一,元神識神第二
天心第一
呂祖曰:
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古來仙真,皆口耳相傳,傳一得一。自太上現化,東華遞傳岩,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
(註:太上老君 是周朝的老子,東華帝君 是漢朝的王玄輔,他將此法 幾傳至唐朝的呂岩(呂洞賓呂祖),呂祖的傳至宋朝分南北二宗,北宗的主要代表 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到長春真人邱祖時全真教被元太祖元世祖 敕命掌管天下道教,可謂極盛。)
盛者,盛其從眾。
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日,濫泛極矣。
凌替極矣,極則返。故昔日,有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
皆當仰體許祖心,先於人倫日用間,立定腳根,方可修真悟性。
我俸勅為度師,今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
(註:所謂極盛,只是道徒眾多,而真傳心法卻衰落了,一衰落真君祖師 就會重新下界真傳直指!從老君創始以來 正法失傳逐漸衰落,東晉的許祖重新真傳直指,到了元代全真教又極盛,到明清正法又式微了
(佛門正法也是如此)。清朝康熙年間,唐代修煉成仙的呂祖,痛感末法時期 佛道兩門都正法衰微,特意大發慈悲,為普度眾生感應下界,真傳直指 和盤托出,傳授了這篇《太乙金華宗旨》。開篇和結尾有講原因 和源流就是這樣。)
太乙者,無上之謂,
丹訣 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
(註:一超直入,指禪宗正法眼藏 頓悟成佛之法,先是凡夫佛 尚未有證果。其實呂祖講的有這個正法眼的內涵,而且還有修圓通的漸次方便法。《楞嚴經》就是如此講的。)
我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
光是何色?取像於金華,亦秘一光字。
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迴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黃庭經》雲:「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方寸',具有鬱羅蕭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
●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
(註:方寸,指天心靈性 所居之所。意義是不需要多大地方,一毛吞巨海,芥子納須彌。下面又指凡人靈性 所居頭上神府。)
蓋天心猶如宅捨一般,光乃主人翁也。
故一迴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盛王定都立極,執玉帛於萬國,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俸命,各司其事。
諸子只去,迴光凝結,即是「自法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此中妙訣,雖不差毫米。
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
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元神識神第二
呂祖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
惟有'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 隨天地而敗壞矣。
●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有此矣。
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
此惟'見性'方可,所為'本來面目'。
●凡人投胎時,
'元神'居'方寸'(註:靈性平時居在腦中神府),
而'識神'居'下心'(註:識心平時藏在心臟),
下面血內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不大自在,以自聞警而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
頭上'天心'又何嘗微微乎動也?
(註:靈性所居,真性寂然不動,靈明覺知。)
問,天心不能動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
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註:天心動 則靈性出體,一般人到死 才有這種現象。而修道通達者 可以用此自性法身,起心妙用無窮,實無動用。)
下'識心',
如強兵悍將,欺'天君'告弱,便遙執綱紀,久之'太阿倒置'矣。
(註:凡人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的'識心'覺知動用,則'真性'被遮蔽 不能妙覺圓明。
●佛門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用識神。」
呂祖這裡說 如同權臣篡位、欺君誤國。
《楞嚴經》雲「如同六賊,自劫家寶。」)
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
二目迴光,如左右大臣,盡力輔弼。
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姦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註:修練之人用讓六根返照自性(六根的能覺之心),則'真性'煥發不能遮蔽 妙覺圓明。
呂祖這裡說 如同明君不可欺,四海臣服。
《楞嚴經》雲「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
'精水'雲何,乃先'意土',即中宮天心也。
●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
(註:精水、神火、意土,這是真性的三個特徵。
1真性有精,靈明覺知之性也。●●精神→性
2真性能自照,自照必有光。 ●●神氣→用
3,真性在人居於頭上神府,身心世界是他起意所化也,其實無有居所。)●●意土→相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中有'魄'焉。
'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
●'識'不斷 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己也。
●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晝寓於目,夜含於肝。
於目而視,含肝而夢。夢者神遊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
覺者冥冥焉,淵淵焉,拘形也,即拘於魄也。
(註:魂是六根能覺之心,為陽,被分割了故不為真性,有真非真。
魄 是意生的內塵、肉體六根,也非實有,有六根的染著,遮蔽。
魂,六根覺性,睡時藏藏在肝能做夢。醒時開眼、動腦、身覺、起心動用。)
故「迴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製魄,即所以'斷識'。
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
(註:'幹',純陽之卦。原文為'幹','幹'有時自動變成簡化字誤成了'幹',下面有多處。)
'迴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雖無'返幹'之功,止有'迴光'之訣。
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意也。
●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光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
蜣蜋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止,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即落乾宮,便分魂、魄。
魂,在天心陽也,輕輕之炁,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
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著於有形之凡心。
'魂'好生,'魄'望死也。
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死後亨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
(註:魂是六根能覺之心,通於真性,為陽。魄是意生的內塵、肉體六根,為陰。魄肉體'地水火風'不能長久,時刻生老病死,死後四大解體、歸於'地大'。)
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