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4, 2024 10:02 am
釋迦如來,出現於世,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橫說、豎說、無間說、熾然說,說一切的法。佛所說的八萬法藏,統攝顯教、密教、大乘法、小乘法,其目的 就是為了方便教化 有情的眾生皆能破迷開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遠離生死無盡的煩惱,早證菩提的果覺。
佛講經說法,有事有理。因為,事中有理,理中有事;事能顯理,理能透事。
所以古德說:「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圓。」
所以,凡事必須理事圓融,相容並蓄,離一即非。故說,「理事不二」。
佛法在事相上所說的,無非是「因果」的現相,而事中所說的理,不外乎「心性」的道理。
換句話說,佛法一大藏教,包羅萬象,鉅細靡遺, 所說的諸法實相,講的就是「心地」法門。
所謂:「三界唯心,心名為 地。」
簡單地說,宇宙萬有的現象,就是吾人 現前這一念心所變現的。
經云:「心即法界,法界即心。」也就是,一切法 從心想生。
佛法修學的宗旨,就是為了悟道;道理明白了,才能無拘無束,自在無礙,解脫無惱。
否則的話,生活在強大物質的誘惑下,以及在工作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就會痛苦不堪,煩惱重重,了無生趣,甚至消極厭世。
如果,生命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目標,就好像沒有根的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所以,學佛的目的 在於明心見性,見性之後,生命才有意義,才能見其光輝,進而轉消極的態度,積極地為世人服務,為社會做出貢獻。
佛法說開悟,到底悟個什麼?
悟的就是我們 現前的這一念心;所謂的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覺性」。
覺性不動,不假外求,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從來沒有失去過。
牠,清淨寂然,具足一切的德能,又能隨緣 生一切的萬法。
可惜,世人無知,這一念真心 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以致真心 不能顯現。
而修行,就是要剔塵除垢,掃除心中的 障礙,將我們自性的般若 開發出來,才能成就 圓滿如意的人生。
古人說:「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這裡所謂的「山」,指的就是「靈山」,也就是我們靈明覺知的 這念心。
這一念心,不要另外去找。
雖然這一念心,被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給蒙蔽了,靈山變成了土坵。
只要我們能夠掃盡 心中的塵垢,去除染污,就能揮去陰霾,撥雲見日。
所以祖師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只需靈山塔下修。」
只在汝心頭
佛講經說法,有事有理。因為,事中有理,理中有事;事能顯理,理能透事。
所以古德說:「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圓。」
所以,凡事必須理事圓融,相容並蓄,離一即非。故說,「理事不二」。
佛法在事相上所說的,無非是「因果」的現相,而事中所說的理,不外乎「心性」的道理。
換句話說,佛法一大藏教,包羅萬象,鉅細靡遺, 所說的諸法實相,講的就是「心地」法門。
所謂:「三界唯心,心名為 地。」
簡單地說,宇宙萬有的現象,就是吾人 現前這一念心所變現的。
經云:「心即法界,法界即心。」也就是,一切法 從心想生。
佛法修學的宗旨,就是為了悟道;道理明白了,才能無拘無束,自在無礙,解脫無惱。
否則的話,生活在強大物質的誘惑下,以及在工作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就會痛苦不堪,煩惱重重,了無生趣,甚至消極厭世。
如果,生命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目標,就好像沒有根的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所以,學佛的目的 在於明心見性,見性之後,生命才有意義,才能見其光輝,進而轉消極的態度,積極地為世人服務,為社會做出貢獻。
佛法說開悟,到底悟個什麼?
悟的就是我們 現前的這一念心;所謂的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覺性」。
覺性不動,不假外求,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從來沒有失去過。
牠,清淨寂然,具足一切的德能,又能隨緣 生一切的萬法。
可惜,世人無知,這一念真心 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以致真心 不能顯現。
而修行,就是要剔塵除垢,掃除心中的 障礙,將我們自性的般若 開發出來,才能成就 圓滿如意的人生。
古人說:「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這裡所謂的「山」,指的就是「靈山」,也就是我們靈明覺知的 這念心。
這一念心,不要另外去找。
雖然這一念心,被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給蒙蔽了,靈山變成了土坵。
只要我們能夠掃盡 心中的塵垢,去除染污,就能揮去陰霾,撥雲見日。
所以祖師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只需靈山塔下修。」
只在汝心頭